(1)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的要求,是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的質量規格。教育目的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做出規定。教育目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2)廣義的教育目的:
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國家、社會、家長、教師等對新一代寄予的期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育目的。
(3)狹義的教育目的:
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的總要求。
(1)教育目的的意義:
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育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 。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貫穿於教育活動的過程,對一切教育活動都有指導意義,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據。
(2)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導向功能
為受教育者指明發展方向,預定發展結果,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奮鬥目標。
②激勵功能
教育目的深刻地影響著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激勵著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方針的規定去培養人才。
③選擇功能
教育目的影響著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④評價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1)價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價值傾向性發展上要達到的目的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發展人從事或作用於各種事物的活動性能方面所預期的結果。
(2)終極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各種教育活動在人的培養上最終要實現的結果。
發展性教育目的(現實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動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要實現的各種結果。
(3)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被一定權力機構確定並要求所屬各級各類教育都必須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蘊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中的教育目的。
(4)內在教育目的——具體教育過程中要實現的直接目的。
外在的教育目的——一個國家的教育在人的培養上所預期達到的總的目標和結果。
(5)應然的教育目的——國家的教育目的。
實然的教育目的——教育實踐中所體現的教育目的。
(1)教育方針:
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方針的結構包括教育性質和方向、培養人的質量和規格(教育目的)、培養人的根本途徑和根本原則。
(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的區別和聯繫:
聯繫: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都含有「為誰培養」的規定性,都是一定社會各級各類教育在其性質和方向上不得違背的根本指導原則。
區別:①教育方針除了包含「為誰培養」、「培養什麼樣的人」之外,還含有「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②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發方面要求比較明確,而教育方針在「辦什麼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表達。
1、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
2、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之間的關係: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慮的客觀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文化傳統、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主觀條件包括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哲學觀念、人性假設等。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價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觀點:從個人本能的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促進個人自我實現。
(2)代表人物:孟子,愛倫·凱,羅傑斯,馬斯洛,盧梭,薩特,奈勒,福祿貝爾,康德,裴斯泰洛齊。
孟子愛囉嗦,殺了福德齊。(孟子,愛倫·凱,羅傑斯,盧梭;薩特,奈勒,福祿貝爾,康德,裴斯泰洛齊)
(1)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主張培養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
(2)代表人物:巴格萊,孔德,赫爾巴特,柏拉圖,涂爾幹,凱興斯泰納,納託爾普,孔子,荀子。
口訣
社會爸爸恐嚇圖圖的那個兒子(社會本位論, 巴格萊,孔德,赫爾巴特,柏拉圖,塗爾幹,凱興斯泰納,納託爾普,孔子,荀子)
(1)觀點: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都重要,教育的根本價值是既滿足個人又滿足社會需要。
(2)代表人物:馬克思
(1)斯賓塞——教育準備生活說;
(2)杜威——教育適應生活說。
(1)觀點:不存在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於教育過程以內。
(2)代表人物:杜威
杜威:
(1)教育即生長——教育無目的論;
(2)教育即生活——生活本位論;
(3) 折中調和論——調和了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