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廣義: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
狹義: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總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單選、重點)
國家:教育目的
學校:培養目標:根據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關於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
學科:課程目標
教師:教學目標
三、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係(單選,次重點)
教育方針包括教育目的
教育方針還包括教育目的的性質
教育方針還包括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
我國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的關係(單選,次要)
教育目的:國家培養人的總要求(一般/普遍)
培養目標:各級各類學校培養人才的具體要求(具體/特殊)
兩者關係:一般與具體的關係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單選,次要)
導向作用(出發點),激勵作用,評價作用(歸宿)
六、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單選,次重點,簡答)
(一)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
(二)人的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與價值觀
一、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1、宗教本位論(非重點)
觀點:培養虔誠的教士
2、社會本位論(單選,重點)
觀點:從社會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
代表:孔子、孔德、涂爾幹、柏拉圖、凱興斯泰納、赫欽斯
孔子:培養忠君愛國的賢人和君子
柏拉圖:培養哲學王
赫欽斯:為社會培養有理想的人
凱興斯泰納:造就合格公民
孔德、涂爾幹:社會學家
記憶口訣:掰開兩孔會幹喝
3、個人本位論(單選,重點)
觀點:從個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發展,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
代表:盧梭、裴斯泰洛齊、帕克、馬斯洛、羅傑斯、福祿貝爾
盧梭:自然人
帕克: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的和諧發展
福祿貝爾:教育的目的在於喚醒人的內在精神本性
裴斯泰洛齊:使兒童一切天賦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馬斯洛、羅傑斯:人本主義
記憶口訣:盧梭怕三洛
4、無目的論
觀點:教育目的存在與教育過程
代表:杜威
5、教育目的辯證統一論
觀點:辯證的看待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
代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目的論
一、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基本精神)(簡答)
1、強調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指明了我國教育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導向。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說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
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口訣:射箭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