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復禮《中國思想之淵源》再版 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齊名的...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本書被譽為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齊名的讀懂中國的美國大學讀本!作者是普林斯度東亞系奠基人,餘英時等著名學者老師。

著名人文學者 陳來 張祥龍 陸揚 楊立華 誠摯推薦。

【書籍信息】

書名:《中國思想之淵源》

書號: 978-7-301-27080-6

作者: 牟復禮 著 王重陽 譯

定價:45.00元

出版日期:2016/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宮殿,那先秦思想就是這座宮殿的基礎。

該書是美國流傳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必讀書,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進行了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盡其妙,是大家小書的典範。

作者簡介

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

美國著名漢學家、中國史學家。牟復禮的中文名得自《論語》中的 「克己復禮」。他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奠基人,並將其發展成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中心之一。

其主要著作:《帝制中國: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主持編寫《劍橋中國史•明代史》,翻譯蕭公權的名作《中國政治思想史》等。

【書摘:】

對於很多閱讀中國歷史的人,包括中國人自己,過去一百年的中國跟公元前3世紀很相似,這讓人感到惴惴不安。

在公元前3世紀,正值戰國時期的終結,但這個終結並不令人歡欣,雖然政治上統一了,但人們卻遭受著最嚴峻的統治。

在反抗和鎮壓中,這個古老文明的價值行將蕩滌殆盡。一個世紀的混亂呼喚著一個政治運動。* (一個將不可戰勝的軍力和爭取人心的技巧融而為一的政治運動)它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公元前221年,一個全新的王朝秦朝建立起來,整個社會和政治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家對文化生活的控制空前地深入、細密。對經濟也進行了有力的規劃。強行推廣文字改革,統一文字,劃一度量衡和貨幣,車同軌、路同寬,大規模徵調人民建造巨大工程。

用這些令人生畏的相似之事比照當下,一些人安慰說秦朝很短暫;另一些人則沮喪地說,秦朝雖短但對中國的改變卻是深遠的;最後,還有人分析說,兩千年前的政治事件無法和今天的相類比,不論其間有多麼相似。同理,中國的歷史和其他民族的歷史也不能這樣類比。

誠然,中國文明展示了一種舉世無雙的連續性,但文化層次、社會結構、政府的形式和功能、變革的程度與幅度,甚至是人們對政府的期待,在過去的兩千二百年中都發生了劇烈的轉變。或許在這些變數中唯一連貫的只有人性本身,甚至這一點也很難說明是真實無疑的。我們必須要做比較,因為歷史本身就是可比較的,但對這些比較進行仔細考察,就發現這些比較所隱含的那些重要的類比是很成問題的。當我們談到秦朝的時候,不要將其作為今天的寓言。秦朝的實踐有助於我們理解今日中國其實亦是秦朝的組成部分,而非秦朝悠長的陰影。

秦朝的制度革新對於中國歷史非常重要,所創造的基本樣式被後來的新王朝不斷沿用。秦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系,其建立和維持中央集權的官僚行政體系的嘗試,建立在秦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僅一個世紀的經驗上,但這些政治上的創新卻一直伴隨、反映著中國最根本的社會變化。中國正處在一個節點上,從一個封閉的等級社會和農民束縛制度,轉向自由擁有土地、沒有世襲特權精英階層的社會。秦國以及後來的秦朝大大加速了這一社會進程,最先在其國內正式締造了這種社會,並在此後推及華夏文化區域。秦國順應了當時結束分裂、四海歸一的普遍期望(理論上說諸國都是千年前西周的臣子),秦國的實際政治成就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全新的。後世的政府再也沒有面對秦國所面對的問題、採取秦國所採取的方式。因此秦國短暫的興衰中,主導其政治進程的內力因素具有重要的歷史特殊性。

我們拿秦的歷史的特徵來比附晚近的中國歷史,講述給學生,這誠然有趣,但是如果只是說,秦國的施政極其嚴酷、其治國理念不容於聖賢傳統和人之常情,所以被忍無可忍的民眾顛覆——這只不過是羅列了秦國制度的一些表層的、描述性的特點(儘管也符合事實)。

我們不能定然推出:秦國的制度與其滅亡有什麼必然的關聯,或僅以其制度來解釋秦的興衰。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分析清楚,其間的因果關係也還未印證。

最有趣的是,將秦和現在進行表面的對比,忽略了觀念和制度淵源的問題。秦國的政治系統完全是中國文明的產物,這和孔孟、道家、墨家以及其他諸子百家並無不同。儘管秦的政府和軍事組織形式曾受到西北毗鄰蠻族的顯著影響(這是秦國的崛起和權力繼承中重要的地緣因素),但其政治是中國文明回應這些條件(與西北蠻族的關係)的產物,而非舶自中國文明之外。中國文明兩千多年來,若不算佛教的元素,基本上是一個內部衍化的文明。* 她不斷地自我衍生出新的文化和制度相混合的基本要素。

但自從19世紀以來,中國的一元文化遭到了不可避免的打擊,中國成了世界思想潮流的容器。今天中國思想和文化上很多因素都是外來的,這對於解釋這些因素的本質是最為重要的,這也使中國的古今比照更為複雜了。

讓我們把這個問題暫且放下,而是聚焦於法家的歷史背景。中國的帝國恰是憑藉法家學說得以鑄就的。我們力圖了解法家是如何被先秦反對峻法(legalistic)的人道主義傳統思想所催生的。秦政治和文化系統的一個驚人之處就是,它狹窄、嚴格地遵循法家的、國家主義的方式,露骨地否定人文的價值,堅定不移地鄙視那些曾備受崇敬的傳統。

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些「非中國」(un-Chinese)元素的根源?「非中國」這個詞是否需要檢驗?事實上,秦朝的系統中沒有哪個要素不是中國文化本身固有的,「非中國」這個詞也反映了中國人對秦政不變的評價。秦,這個「非中國」的異類代表了中國人公開厭惡的一切東西,儒家的聖賢傳統已經指明了什麼是值得追求的,什麼是應該鄙棄的。聖賢傳統有它的生命力,保證其不斷更迭的理想始終對中國人有意義,秦的過失(這成了漢代論及政治和社會的文章中最喜歡的主題)也是聖賢傳統可以借用的一個例子,在觀念的層次上,秦朝的法家理想是中國文化中令人唾棄的謬種。沒有哪個哲人、政治家、暴君公開贊成秦國的國策和法家學說。然而秦國的制度締造了統一的中華帝國,不可能徹底否棄秦而不保留統一國家的結構基礎。

所以秦之後兩千年的帝國歷史中,朝廷實際上已經十分習慣、適應了一種兩難:成為一種不能公開聲明、公開捍衛的存在。其他民族的歷史中尚未發現有與之可以比照的兩難。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兩難的存在既能解釋秦的崛起完全符合中國的本性(chinese nature),也廓清了諸如「儒家帝國」「儒邦」這些字眼的局限和矛盾。中國文明不能完全等同於儒家的,儘管儒家思想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生活的主流正脈。然而帝國時代的制度卻不是滋生於儒家的實踐和理想模式(儘管,荀子開創的儒家支流已經努力適應帝國的現實)。中華帝國體系,其結構和觀念,是現實與理想兩種模式之間存在張力的一個例子。其主觀理想上是儒家,而實際需要則是法家(根據我們的客觀觀察),儒家的淺層影響對其有一定的矯正,其他思潮同樣也施加了不同的影響。儘管經歷了漫長的融合,儒家不斷地將其理想進行揚棄、限定,折中其形式和力量,是以能屹立至今。當代的學者很難斷言,這到底是明證了儒家致命的弱點,還是證明了儒家折中能力之頑強。不過,後一種似乎更有說服力。

整個帝國的早期,中國國家的雛形正在形成,眾多的歷史動力引發著文化的發展和制度的改進。問題必須要解決,政府必須適應新的現實,對此,戰國時代的儒家和秦朝的法家都未曾預見到,也沒有提供妥帖成熟的解決方案。不過儒家和他們的對手法家還是為後世持久的框架貢獻良多,包括高遠的理想以及配備這種理想的權術。伴隨著這種交叉的目的,古代中國對自己歷史的分析偏安於過分簡單地強調理想的方面,理想與現實因素之間的關係、矛盾、對抗性的互動,在其自己的歷史中都很難得到分析,也很難得到客觀的認識。中國歷史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極其豐富、文獻充沛、深有教益的景象,讓我們正可以來研究這種問題。


相關焦點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畢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上觀點更讓人好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如何成書的?可讀性在何處呢?二、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胡適出生於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4年後,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大師「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之使人愉悅,使人增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到如今,它依舊被人們廣泛認同,可見哲學是廣泛存在的。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九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之前,中國學術的時代精神可以說就是用分析方法對中國古代思想重新加以解釋。甚至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也同樣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這或者可以解釋,何以有相當一批在華的西方傳教士,用西方語言翻譯中國哲學典籍,或著書介紹中國古典哲學,而很少有傳教士把西方哲學典籍譯為中文,或撰寫關於西方哲學的中文著述,介紹給中國人。
  • 哲學交流: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茲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發微,接引大方、拋磚引玉。馮友蘭(1895-1990年)寫過兩本中國哲學的通史,即《中國哲學史》(以下簡稱《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以下簡稱《簡史》)。
  • 好書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宗璞談《中國哲學簡史》: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日前,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的這番話,讓這本問世60多年的書,重新受到了關注。  與此同時,在《中國哲學簡史》的最後,馮友蘭的結尾語「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才能歸入潛默」,也在微博上流傳。
  • 《中國哲學簡史》儒家思想提煉,都看看吧!
    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人的感覺就是醍醐灌頂,感覺中國以前從來沒有哪個學者或哲學家把中國哲學說的如此通透和清澈,哲學詩畫不是有意誇獎作者,而是事實本就如此。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關於中國哲學中的涵養和智慧,還可以認識到中國最早的以人為本、仁義、浩然之氣、性惡說等富含人性營養的儒家思想。具體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01何為儒?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中國哲學簡史》,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中國的藝術,為何注重寫意?中國的宗教,為何不那麼被人關心?中國的近代,為何落伍了?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一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甚至於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穫,這本書就是今天喜哥給大家推薦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何推薦這本書呢?我給大家總結出五點必讀的理由,任何一個理由,都足以讓你恍然大悟、愛不釋手、津津樂道。
  • 史與思的智慧結晶 ——讀《中國哲學簡史》
    很多學派例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紛紛開宗立派,著書立說,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及本土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在中國形成,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早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國人的大腦中,直到現在仍然在滋養著國人的文化生活。 但是這些哲學思想都散佚在儒釋道浩瀚的經典中,如果我們要向別人系統介紹一下中國哲學的各家流派和思想,還真有些勉為其難。
  • 馮友蘭深信中國哲學蘊含珍貴寶藏 定會大放光彩
    新理學自誕生以來,儘管人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普遍公認(包括對它持批判者),就體系之完備、內容之豐富、影響之巨大而言,在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新理學獨領風騷,冠蓋群哲,無有出其右者。以今日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西方哲學中國化之視角看,新理學為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鑑。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近期,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6位「80」後的青年幹部集中閱讀了此書,本報予以刊發。
  •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中國哲學簡史今天我在看馮友蘭博士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明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地位相比擬,就這一句話,我突然的領悟到中國為何不信仰什麼宗教了我就是的,我沒有什麼信仰的宗教,我也理解了為何他國的宗教在中國開展的不是那樣的完美了,因為我一直信奉的是老莊的哲學思想,我喜歡《易經》《道德經》,這類與自然相關的思想,為什麼?因為我們就是生活在自然裡,我們就在自然中,所以所思考的也不會超出自然。
  • 南陽名人篇之哲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13歲喪父,秉承母訓,發奮讀書。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及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謀求解決中西文化衝突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有英,日,朝文譯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立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 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20世紀30年代完成的巨作《中國哲學史》的減縮版,本書完成於1947年,於馮先生去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期間所著,原文由英文寫成,最後又翻譯成中文。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相對於《中國哲學史》來說,前後相差一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而在這本書完成之際國共兩黨又開始內戰。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這本獨特的歷史,追溯中國哲學思想的書就顯得格外生輝。
  • 清華校長送本科畢業生《中國哲學簡史》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為每一位畢業生贈送了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叮囑畢業生們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邱勇和畢業生談起了自己的求學經歷:與這批學生一樣,他也是「3字班」的。1983年邱勇來到清華求學,「當時的清華大學與你們所見的大不相同,那時五道口還沒有成為『宇宙中心』,那時的紫荊公寓區還是一片蛙鳴。」
  •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哲學愛好者必不可少的一本書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為西方學子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哲學的一本入門書籍,後來被翻譯成中文,成為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學院校關於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影響很大。讀完之後,我覺得對國學,哲學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收藏這本書,因為它會讓你對中國歷史,哲學體系有個大綱性認識,所謂的「綱」,是網中的大繩,所有細繩都連在大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