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數學算式--背後的故事(三)

2020-12-16 網易親子

數學並非自始至終都那麼好玩,有時反倒是我和孩子的夢魘。孩子很不願意和我做數學,而我一想到最後不但不是「玩」數學,而是「吵」數學,也意興闌珊。

任何數學算式的目的不是都在解決一個問題嗎?而每一個問題的產生必定都有一個真實的情境。帶領孩子學數學,不是與機械式的算式相遇;如果媽媽能先看透每一個算式背後的情境,不論數學的任何一個層面:數、量、形、空間、邏輯,都會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數學並非自始至終都那麼好玩,有時反倒是我和孩子的夢魘。孩子很不願意和我做數學,而我一想到最後不但不是「玩」數學,而是「吵」數學,也意興闌珊。

我認為,數學要好,包含兩部分:推理能力及計算能力。兩者同樣重要,都不可輕視,所以有時也讓孩子做一些重複計算的訓練。有一天,隨手拿了數學計算啟蒙篇的功課讓凱凱練習。一連串的題型如下:

8 + ( ) = 13

7 + ( ) = 15

6 + ( ) = 14

這種題目只是減法的另一種寫法,在我看來根本不需要教,掰手指頭算一下,答案就出來了。沒想到凱凱愣在椅子上半晌,一題也答不出來。

「媽媽,我不會,我也不知道它在問什麼東西。」

我看了看,想想這不難嘛,或許先示範一兩題就沒問題了。我請凱凱掰手指算一下從8開始還要數幾個手指頭才會到13?就是順著往下數:9、10、11、12、13,一共用了5個手指頭,這樣就知道空格要加多少了,就是5。這樣應該很容易懂了吧!凱凱點點頭,臉上的疑惑頓時消失,我知道他已經搞清楚了!

「很簡單吧!好,剩下可以自己寫嘍!」我放心地離開。

數學不好玩,凱凱的數學細胞被我殺光了

過了好一陣子,房裡沒有半點動靜;我按捺不住,走進去瞧瞧。天啊!凱凱做是做了,但沒有一題是對的。搞了半天,這小子還根本不知道我剛才說的是什麼。

我已經講得那麼清楚,手指頭也搬出來算了,為什麼聽不懂?我壓住自己的火氣,再示範兩個題。「我已經跟你說了,從下一個數字往下數啊!看要再數幾個手指頭啊!」凱凱看著我,不要說我的方法,連題目似乎都已經把他搞暈頭了。為什麼空格不是在最後,而是在中間?為什麼不是從8數,而要從9數?我愈示範他愈迷糊,臉上沒有半點笑容,我的講解完全激不起他的興趣,而看他完全不肯再動腦筋,我真的又急又氣!

不小心竟把他拿來和哥哥比,同樣的年齡,怎麼差這麼多?一個一點就通,一個講了又講,問號卻愈來愈多。以前哥哥一次可以寫三頁,現在一頁有三排,弟弟卻連一排也寫不完。這小子這樣下去,往後的數學該怎麼辦啊?愈想心裡愈急,說話愈來愈大聲。就在此時,老三鈞鈞突然驚醒。

「媽媽,我很不喜歡寫這種數學!」凱凱趁機從痛苦的數字中溜走了。

帶領孩子學習常常樂多於苦,「苦」的部分又常常集中在少數幾個領域之中,數學是其一。如果孩子和數學的初遇經驗是那麼痛苦,真怕我會是那個劊子手,扼殺了孩子的數學細胞!更可怕的是,這種經驗同時扼殺了我的教學熱情,一想到要和凱凱奮戰數學,我也很想逃走。

孩子想解決的是又熟悉又好玩的情境,而不是陌生的數學符號

到底要怎麼教凱凱數學?為什麼畫起畫來,他的邏輯概念那麼強,轉到數學就完全投降?很顯然,凱凱的表情告訴我他不僅沒有興趣,還很痛恨。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再度燃起他對數學的興趣,甚至要燃起我自己引導孩子的鬥志?我深知,沒有誘出孩子的學習動機,媽媽的帶領將如老牛拖車,最後累死了牛,也累死了主人。對了!我一定做錯了什麼!也就是不得其法,因此不得其門而入。入睡前,我不斷思索著。

首先,凱凱對於那些數學符號、算式,感到很抽象、很陌生、沒有意義、沒有感情,所以不想親近,也很排斥。這種「數學語言」根本不適用於凱凱的年紀!對了,就是數學的語言不對勁!前幾天的數學算式只會先把孩子嚇倒!

我決定把沒有「感覺」的計算題目先丟在一邊。我對於自己的覺悟很興奮,不管什麼問題,都應該先把它們轉成孩子能懂的語彙,轉化成他們熟悉的狀況,甚至打造一個他們偏愛的情境。

於是,我把題目轉成凱凱最愛的火車。題目一轉,變成:凱凱拼了十三節火車,而鈞鈞比較小,只拼了八節,他很羨慕你喔,那麼鈞鈞還要拼幾節火車,才會和你一樣呢?凱凱,媽媽有積木,你要不要排排看!

凱凱拿出一個個小正方體積木,試著排出一長列(十三節)、一短列(八節)的火車,很容易看出明顯的差距,然後再從短的那一列火車補足差距,這樣他一下子就懂了!是自己排出來,自己弄清楚的,這種經驗深植在心裡,思考的過程很清晰,我想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媽媽,鈞鈞還要補五節火車!」他的表情是充滿喜樂的,完全不同於前幾天。

對他而言,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情境,對喜愛玩積木、玩火車的兄弟而言,這是真的會發生的狀況,比起數字、括號、加減、等號,這個情境很具體,當然就能勾起凱凱解決問題的動機。

通過這個經驗,我想通了一個道理,任何數學算式的目的不是都在解決一個問題嗎?而每一個問題的產生必定都有一個真實的情境。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不會喜歡冰冷的數字,而喜歡進入新奇有趣的情境裡。於是帶領孩子學數學,不是與機械式的算式相遇,如果媽媽能先看透每一個算式背後的情境,不論數學的任何一個層面:數、量、形、空間、邏輯,都會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我們好像帶著孩子身歷其境,遇到麻煩的關卡,自然激起冒險的鬥志,動動腦想一想,闖關成功時,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

由淺入深,孩子需要成就感產生正向的學習能量

而且,我真的太急了!因為哥哥翔翔帶給我的經驗,我理所當然地以為,差不多的年紀,理解力應該相當,解題的速度也應該一樣。所以一次就洋洋灑灑出了三大頁的計算題,要凱凱按時寫完。沒想到我錯估了他的能力,又無法面對他的理解程度還趕不上的事實,心裡就愈來愈慌,愈來愈急,而把壓力加在孩子身上。

還沒有嘗到成就感的凱凱,看到不熟悉的數學符號,已經很頭痛,一次又來個三大頁,當然逃之夭夭,乾脆逃遁到他的「畫畫世界」,因為每畫必得到掌聲!三歲就很會拿筆的凱凱,不管畫什麼,忙於照顧奶娃娃的我,為了安撫他安心作畫,往往隨口一聲:「畫得棒極了!」於是,凱凱真的就畫得超棒!至今真的成了凱凱最拿手的強項。

而數學呢?完全走在相反的命運裡!心裡連一絲成就感都建立不起來,就幾乎快被宣判死刑。人的心理能量往往是那麼奇妙,產生正向連接時,就如滾雪球一樣,一下子能量無限膨脹、所向無敵,好像再難的題目也能茅塞頓開。如果一開始就是負面的連接,感受不到希望,那心理能量就萎靡不振,連原本應有的實力也消失,失誤頻繁。

我想,孩子的理解程度在哪裡,我的腳步就必須停在哪裡,即使只能解出三題,但如果解題過程是快樂的,確實經過自己思考而真正理解的,那麼這個過程必定帶給孩子正向的能量。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註定會往好的方向航行,由淺入深,一步比一步更有信心,未來才有機會加速前行。相反的,一開始心太大、太急,丟給孩子一百個難題,整個過程恐怕帶來毀滅性的負面能量,孩子掉頭就走。

把我們自己學數學的經驗與方式移植到孩子身上

我想過,為什麼會一開始就想要孩子做那麼多的練習,除了哥哥給我的錯誤印象,也和自己的學習過程有關。小時候我的數學就是「練」出來的,姐姐留下來的參考書好幾本,我會自動拿出來一題題做,看完了「範例題」的解題步驟,也確實了解每個步驟的意義後,我就依樣畫葫蘆,把底下的「類似題」一題題仔細演算。因此,不論小考、大考,我所向披靡,成績相當亮眼。我學數學的經驗就是:多做就對了!因此不假思索,我也覺得如果孩子的數學要好,就是要和我小時候一樣,多練習、多見識一些題型,因為數學題型絕對逃不出參考書的手掌心。

不過,高中聯考時,我的數學卻栽了個大跟鬥,所有科目裡面,數學考得最差。那一屆的數學考試,沒有一題符合我的「解題經驗」,所有題型都是陌生的、新穎的、從未見識過的,考試時想破了頭,卻只拿了不到六十分,所幸當年其他背誦科目拿了極高的分數,依然把我送進很不錯的學校,也就沒有深思為何理科一向很好的我,數學卻考得那麼不理想;唯一的影響是,高中分科時,我再也不敢踏進理科,而選擇念文科。

凱凱學數學的經驗,突然又讓我想起了高考。直到今天,我才開始覺悟自己學數學的方式是錯的。其實我從未學到解題態度的精髓,只樂於找到快速解題的捷徑,好讓我在考試時又快又準。我雖一一拆解並領悟書上的解題方式,但那不是靠我自己想出來的,我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從不斷模仿、練習中,對每一種題型達到精熟的境界。這足以解釋為何學校的小考、大考,我都應付自如,因為不論試卷、模擬卷都是大同小異,有「練」就有印象,有印象當然就能得分;其實解題對我而言,就是拷貝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過程。所以陌生的題型一出現,就把我考倒了!

想到這兒,我似乎又看見一道曙光。教孩子數學,真的不能一開始就是「教」。當年,我拷貝參考書的解題步驟,如今又循著老路,孩子還沒開始動腦思考,就抓著他的手複製我的解題方式,真是大大的錯誤!我必須還給孩子思考時光,不用因為擔心他想不出來而急著灌輸方法,把我們的解題方式強加在孩子的頭腦裡;他們活潑的思路之所以能伸展,就是因為頭腦沒有框框、沒有固定的思考模式。

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那時候會被迫走向不斷重複練習、操練固定解題模式的不得已的老路,所幸在還沒有迫切感受到升學壓力之時,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寶貴的時光,讓孩子練習自己思考、自己解題,尤其可以用快樂的心情面對嚴肅的數字。盧梭曾說過:「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我領悟到帶領孩子學數學的另一個重要精神,絕對要提醒自己不要戕害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把我們學數學的方式移植到孩子身上,孩子一開始就困在我們設下的框框裡,又怎能期待他們有什麼大突破呢?

#!!#

七歲孩子也能解代數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學數學的經驗,大多數是不愉快的,因為只有極少數人能直接跳到抽象的層次,心領神會那些枯燥的數學公式;其他的凡夫俗子,望著冰冷的數字與符號,覺得和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尤其進入中學之後,所有數學一夕之間全由各種稀奇古怪的符號所組成,原本還會動動腦的孩子好像突然變得不知道該如何思考,這些孩子原本功課還不錯,卻在此時開始跟不上!數學不好,理化也跟著落後,中學時一科數學就足以定江山。

回想起中學的同學們,僅有極少數人是全才,很奇怪的,很多數學愈來愈不好的人,文史卻愈來愈強。他們被數學搞得煩亂之際,反而喜歡鑽進有情有義、有血有淚的文史世界裡,因為那裡的人物與故事能觸動他們的心。抓到這個因子,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數學擺脫冰冷的科學形象,數學也可以變得有血有淚有生命,為什麼不呢?

演戲需要戲服、裝扮、道具,把教數學當成「演故事」,也需要媽媽很能入戲,除了聲音、表情、有趣的故事情節,當然要有些畫龍點睛的道具。其實,很多玩具、用品、食物、零嘴、小東西,隨時都可以充當「數學道具」。望著一個個枯燥的算式,媽媽就是要想辦法把算式和一些小東西聯繫起來,編成引人入勝的推理故事。我覺得這個過程非常吸引我,翻箱倒櫃,一些小玩具、小物品映入眼帘,常常在數分鐘的腦力激蕩裡,帶給我很好玩的靈感,把一個個枯燥的算式生動起來。於是孩子放學後,我便迫不及待想要搬上我在腦海裡編好的「數學大戲」。

凱凱才上一年級,我就演起「代數」戲。什麼是代數?就是解開X、Y的數值為多少。這不是中學才學的數學嗎?沒錯!小一就可以做了!當初我也有很多同學就在這裡失足的!為什麼?因為一看到X、Y就很頭大,所以很不喜歡代數,但是代數是中學數學的第一步!為什麼一定要X、Y?家裡很多東西都可以扮演X、Y啊!

看到家裡有一盒鄰居送來的小熊熊玩具,就生出了一個「小熊熊量體重」的故事。小熊熊沒量過體重,不敢一個人去量體重,所以一群小熊就去量體重。

紅熊 + 藍熊 = 8公斤

2隻綠熊 + 藍熊 = 21公斤

藍熊 + 2隻紅熊 = 11公斤

紅熊 + 藍熊 + 綠熊 = 16公斤

換成代數的寫法就是:

X + Y = 8

2Z + Y = 21

Y + 2X = 11

X + Y + Z = 16

你猜,孩子對這樣的「數學情境」有沒有興趣?當然有,而且很感興趣!才上一年級的凱凱會不會解?真的很會解!引導他一組一組慢慢做比較,讓他看看有沒有蹊蹺?不要催促,不要急,讓他靜下心來好好動動腦,凱凱最後拿出:

第一組:紅熊 + 藍熊 = 8公斤

第三組:藍熊 + 2隻紅熊 = 11公斤

他看了好久,終於看出端倪,原來第三組比第一組多了一隻紅熊,所以總體重從8公斤變成11公斤,凱凱在紙上畫圈圈,算出了紅熊的體重,顯得非常高興!接下去,稍微引導一下,凱凱很快就算出藍熊、紅熊的體重了!

「媽媽,我頭腦很聰明吧!」凱凱很驕傲地說。趁著興頭,我拿出積木,幫積木取了好聽的名字:雞蛋餅乾、鳳梨酥、蜂蜜糖,分成一組一組的「中秋禮盒」,每一組禮盒有「總價」,然後請凱凱算出每一種食品的「單價」,凱凱也很快就能領悟,非常有成就感!

在將近四十分鐘裡,我只讓凱凱做了兩題,可是我想通了!這兩題是多麼完整、投入、全心全意推理思考的過程,腦筋真正動了起來!比起硬逼他做一百題數學練習,心不甘情不願地依樣畫葫蘆,卻一知半解,我想這對他的啟發顯然大得多!每隔幾天,我就花個十多分鐘編我的數學故事,看要用什麼方式和道具來呈現,讓凱凱感受到數學的問題其實來自他實際的生活中。這種數學情境很真實,很具體。我深信累積愈多具體的數學經驗,絕對會為未來進入抽象數學打下穩固的基礎!

媽媽學堂

數學就在你身邊

能夠透視每一種數學算式背後的「生命」,讓數學也變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淚,實在幫助了我,我教孩子數學又產生了極大的動力!我漸漸領略到帶領孩子學數學,也可以把說故事那一套搬出來,家裡吃的、用的、玩的、看的,實在不必拘泥它們的用途,也不必這麼嚴肅地命名為「教」具,隨時隨地,都可以派上用場!撲克牌、骰子可以學加減數量,切比薩可以學分數,分糖果可以學乘除,買東西現學加減,數數路邊的樹可以學「種樹問題」……這樣數學果然好玩多了!

剛上小班的老三給我出了個怪招,天天要我陪他爬樓梯,從B2爬到9樓、再從9樓爬回一樓,我累得氣喘籲籲,他卻直喊:「媽媽,還要爬一次!」原來他看到每一層樓都寫著一個一個的數字,1、2、3、4、5……一直到9,覺得很驚奇,因為這是關在電梯裡上下樓絕對感受不到的。看到數字遞增、遞減,他同時了解到數量的增減與空間的變化,覺得很有趣,所以每天放學回來都要走一遍,似乎在不斷驗證。孩子真的很神奇,自己會去尋找他想學的東西,連數學也不例外!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感受到呢?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透視數學算式--背後的故事(全文)
    帶領孩子學數學,不是與機械式的算式相遇;如果媽媽能先看透每一個算式背後的情境,不論數學的任何一個層面:數、量、形、空間、邏輯,都會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數學並非自始至終都那麼好玩,有時反倒是我和孩子的夢魘。孩子很不願意和我做數學,而我一想到最後不但不是「玩」數學,而是「吵」數學,也意興闌珊。我認為,數學要好,包含兩部分:推理能力及計算能力。
  • 影視中的數學文化賞析——以《博士熱愛的算式》為例
    近二十年來,以《美麗心靈》(2001,美國)、《蝴蝶效應》(2004,美國/加拿大)、《博士熱愛的算式》(2006,日本)、《數學的故事》(2008,英國)以及《知無涯者》(2015,英國)等為代表的外國影視作品在數學文化傳播方面異軍突起.相對於科普文章和書籍,這些直觀形象的影視作品對數學專業知識要求有所降低,受眾更為廣泛,因而蘊含數學文化的影視作品對公眾數學意象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 「三年級數學」乘除算式填空的典型題型
    三年級數學:乘除算式填空乘除法是小學階段最基本的運算能力,也是容易出錯的題目,如何找到乘除法的運算規律,快速有效的進行計算,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下面對乘除算式填空的典型題型進行演示。乘法算式填空第一行數中的個位數是8,8的乘法運算規則是:8x1=8;8x2=16;8x3=24;8x4=32;8x5=40;8x6=48;8x7=56;8x8=64;8x9=72,觀察一下結果的個位數,有8(出現2次),6(出現2次),4(出現2
  • 兩個非常有趣的數學算式,你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奧妙所在嗎?
    這是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也許你已經很了解了,不需要再去細細品味,但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卻需要我們深深的思考,如下是兩個有關x的冪的數學算式我們採用傳統的數學方法,我們先看第一個算式>所以第一個算式就可以寫成x^2=2,因為它們是等價的我們由此得出x等於+√2,這裡有一點要注意x不等於-√2,如果等於-√2,整體累積下來是完全不對的,就像x^-1和x^1完全不是一回事那對於第二算式,我們是不是可以按同樣的方法來解答呢?
  • 二年級上冊數學補全算式題,附答案
    填豎式的練習,不僅需要認真分析算式的特點,充分運用加法減法之間的關係,還要仔細檢驗一下最後的算式是否成立。
  • 數的運算之算式
    一.概念描述現代數學:算式簡稱式,是算術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用運算符號或關係符號連結起來的式子。算式分橫式與豎式。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算式定義,但是學生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時都要學習算式的寫法、讀法及算式的意義。
  • 二年級數學下冊列綜合算式練習題,必會!
    (免費視頻)【視頻】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全部視頻精講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全部課程視頻+課件!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1-4單元單元測試卷帶答案二年級下冊數學必背公式定義合集,孩子必會!》同步練習+測試卷2套及答案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知識點+測試卷及答案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知識點+測試卷帶答案人教版 新起點 二年級下冊 Unit 1~6 練習及答案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二單元》一課一練匯總
  • 冀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5.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微課視頻 | 練習
    冀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40頁、41頁,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教學提示本課教材安排了兩個問題,分別是「分桃子」和「分足球」,雖然仍然是除法的初步認識,但是與上節課有所不同,這裡的「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求可以分幾份。
  • 數學公式背後的有趣的故事
    今天,請你暫且放下心中對教育制度的憤恨,讓我們來一次偉大的數學公式巡禮。如果你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了你數學公式背後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你會愛上數學嗎?▼偉大的數學公式巡禮NO.1   世上最簡單的公式稍有數學閱歷的人都有這樣的直覺,凡是『簡潔』的公式都會給人以美感。而 1+1=2,這是所有公式中最簡單明了的一個了,我們只有把它的發明歸功於上帝。公式背後的故事
  • 二年級數學下冊 認識除法算式 講解和練習
    二年級數學下冊  認識除法算式   講解和練習更多預習請點擊:二年級數學下冊    認識平均分
  • 建造小學數學的「三間小屋」
    教學小學低年級數學,也可以為孩子們建造三間數學的小屋,讓他們在數學的小屋裡自由的遊戲,自由的探索,從中享受數學的樂趣,培養數學的能力。一、建造「生活小屋」,發展抽象思維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等,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出得數是5或者5減幾的所有算式:1+4、2+3、5-1、5-2……,然後用其中的一個算式講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例如媽媽買回來5個大蘋果,我吃了1個,還剩幾個?列算式並求出結果:5-1=4。這樣使學生在具體的、有意義的生活情景中學習並掌握了5的加減法,培養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 小學二年級數學列綜合算式,學生錯了一片,只因沒掌握此方法
    來看一道數學例題:列綜合算式,需要記住一個方法,那就是一看二列三檢查。一看,觀察運算順序,誰在第一步,誰在第二步?二列,運用正確的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三檢查,這一步最重要,檢查的目的,就是看是否把順序給弄顛倒了。
  • 加法算式、數字排序:樂樂的數學小火車2
    [摘要]ios:主編薦語-這款數學遊戲專為6-8歲中國小朋友們設計,遊戲從簡單的加法算式、數字排序等小任務開始,逐漸進入更具挑戰性的關卡,包含有識別奇偶數,速算與心算等10餘種不同的數學小遊戲。介紹:這款數學遊戲專為6-8歲中國小朋友們設計,遊戲從簡單的加法算式、數字排序等小任務開始,逐漸進入更具挑戰性的關卡,包含有識別奇偶數,邏輯排序
  • 小學一年級:學會「看圖列算式」這幾種題型,孩子輕鬆學數學
    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看圖列算式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一般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候就接觸過簡單的看圖列算式訓練,進入小學後,看圖列算式因為和計算相合,難度有所增加,有的學生由於掌握不了方法,開始拖拉作業,成為數學學習困難者。
  • 趣味數學故事讓你的孩子愛上學數學
    對於這部分語文基礎還好,數學找不到方法的同學,我給出的建議是:多看趣味數學書籍,多讀數學故事。下面我就說兩個例子1 清朝乾隆五十年,朝廷為了向百姓們表明國泰民安,就把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請到京城,其中有不少百歲以上的壽星。乾隆皇帝在宴會上以一位最高齡老人的歲數,出了一個上聯,並指名大學士紀曉嵐對下聯。
  • 一年級數學附加題——請你移動一根火柴棒,使算式正確
    雖然附加題只有10分的分值,但是附加題的類型確實極其的多,其中一類是「移動火柴棒,使原本錯誤的算式變得正確」,不知道是哪位「聰明絕頂」的大師發明了這類好玩又燒腦的數學遊戲。01分析過程話不多說,直接上一道這種類型的題目,大家一起嘗嘗鮮:下面的算式是錯誤的,請你移動一根火柴棒,使算式正確。
  • 二年級數學,圖形算式簡單推理運算的幾種題型
    二年級數學,圖形算式簡單推理運算的幾種題型在二年級數學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的都是數字算式,今天我們來看看一些圖形算式題,根據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推理運算,求解出各個圖形代表的數字。下面我們來看看圖形算式簡單推理運算中等幾種常見的例題。例題1:□+□+□=15,△+□=12,△+☆+☆+☆=16,求□=(),△=(),☆=()。
  • 透視一場紅色故事會背後的英雄觀
    英雄再認識——透視一場紅色故事會背後的英雄觀■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兆強 通訊員 聞蘇軼 丁凱否則,「如果官兵不信你的故事,教育就無從談起」。為了求真,王遲決定到各營指導紅色故事會的編排工作。他要求每個故事都要重新查找連史資料,聯繫連隊老戰士,盡最大努力還原英雄的真實形象,「找到故事本來的樣子」。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很多故事情節之所以顯得『假』,歸根結底是部分官兵偷懶——沒有仔細深入了解英模人物,而是想當然「覺得應該這樣」。
  • 「說、編、演」三步教學法玩轉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
    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以駕馭。由於低年級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太弱,隨意性又太強,很容易受外界幹擾,組織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師要善於把握關鍵時機因利勢導,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在長期的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說、編、演」三步教學法。
  • 使用EVALUATE函數計算文本算式
    計算簡單的文本算式示例 2310:計算簡單的文本算式選中C2單元格,定義名稱「計算1」,公式為:=EVALUATE(!B2&T(NOW()))C2單元格輸入以下公式,並向下複製到C9單元格,計算出B列的算式結果,如圖 232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