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當今的人工智慧時代,人類能夠打敗智慧機器人的唯一武器,可能就是知識了。知識的價值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大師中的大師」彼得德魯克就高度重視知識和知識型員工的管理。
德魯克在其《管理知識型員工》(Managing the Knowledge Worker)的章節中寫道:
「知識也許是最昂貴的資源。知識型員工的昂貴程度,甚至遠遠超出他們的工資所能體現的……沒有一種資源,像知識那樣同時具備『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特徵。只有通過管理,才能把知識型員工轉變為有效的資源。」
德魯克切入這個問題的角度,是將知識型員工作為被其上級管理的對象。H君要說的是,知識型員工的管理問題,還有另一個切入角度:知識型員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思維力、情緒力和健康力,讓自己變成一個「三高」的人(這裡的「三高」是指高產出、高績效、高度幸福,不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其中,這三力,尤其是思維力的提升,有賴於知識的習得和創新,重中之重是——思考。
「你不是在思考,而只是有邏輯而已。」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的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思考與邏輯的關係。英國二等勳位爵士、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蘇珊格林菲爾德女男爵,對此解讀道:「邏輯並非評估我們思維潛能的標準,大腦實際上有別於一臺有邏輯的電腦。」
她接著指出:健全的頭腦意味著我們的大腦能夠活躍運轉——有記憶力,高效思考,富於創意——最終實現個人潛能;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某種宿命,從而開創新的人生。
雖然如此,H君必須說,建基於邏輯之上的思考,是卓有成效的思考,是能夠帶來知識創新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力助東尼博贊發明了思維導圖。他發明思維導圖的歷程,至少帶給我們三個MVP級別的啟示:
1. 思考和知識創新,源自問題的困擾
東尼博贊大學期間,也和其他許多大學生一樣,遭遇到了學習天花板問題。他發現:隨著學術著作閱讀量不斷增多,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創造力、記憶力、解決問題能力、分析和寫作能力也被要求不斷提高。在這種壓力下,大腦開始屈服:越是用功學習,記的筆記越多,學習成績反而越差。他認為,解決之道在於智力和思維技巧的使用方法。這促使他開始對大腦和如何使用大腦展開研究。
2. 問對問題,是知識創新的邏輯基礎和物質基礎
東尼博贊圍繞他的研究主題,分析提煉出了7個基本問題:
怎樣知道如何學習?思維的本質是什麼?有哪些最佳的記憶技巧?有哪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技巧?目前關於快速、有效閱讀的最好技巧有哪些?眼下有哪些最好的普遍思維技巧?有沒有開發新的思維技巧或者一個總體方法的可能性?H君認為,最後一個問題充分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價值所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問題將東尼博贊引上了發明思維導圖的路向。
3. 跨學科的知識融合,促進知識的創新
為了解決這7個基本問題,東尼博贊學習了心理學、大腦神經生理學、語義學、神經語言學、信息理論、記憶和助憶法、感知理論、創造性思維等各類學科,閱讀了偉大思想家的筆記和普通科學的資料。
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如果讓人類大腦的各個物理方面與智力技巧彼此協同工作,而不是彼此分隔,則其發揮作用的效益和效率都會更高。這種認識最終催生了思維導圖的總體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