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改變了3億人的思維習慣,因其在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的突出貢獻,被現代人譽為「瑞士軍刀般」的思維工具。對於渴望了解思維導圖的你,不妨靜下心來,花10分鐘時間系統性了解思維導圖的核心內容。
思維導圖,英文名:Mindmap,因翻譯不同,也被稱作心智圖或腦圖,它是一種有效的發散性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實質是一種可視化的圖表,能夠還原大腦思考和產生想法的過程。通過捕捉和表達發散性思維,可以對大腦內部進程進行外部呈現。
發散型思維導圖,其特點可簡單概括為以下三點:
1、中心主題用於記錄主要內容,比如在使用思維導圖描繪某個實物,那麼就需要在中心位置放上該實物的圖像。
2、分支從這幅圖像向四周延伸發散。首先會被分成各個二級主題,與中心主題直接連接,然後三級主題和更多子主題也會以分支形式表現出來,並依附在父主題。
3、分支是由一個圖像或詞語,與線條連接,共同構成一幅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優點
1、思維導圖因為與大腦發散性思維關係緊密,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改善人類的記憶與發散思維。
2、對於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思維導圖獨特的「圖像記憶」,幫助學生更容易記住知識。
3、可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曾有國外博客做過調查,總結了思維導圖常用的10大領域:待辦事宜、準備演示、做筆記、問題解決、項目計劃、做決定、知識管理、項目管理、個人思考和寫作。
思維導圖的缺點
1、思維導圖是一種發散且分層展示的圖示,不便於表達和比較複雜的信息內容。
2、如果採有手工繪圖,花費的時間成本較高(計算機軟體繪圖除外)。
3、對於系統性思考,單一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局限性太強,應該綜合加入魚骨圖、SWOT、甘特圖等。
思維導圖的起源
20世紀60年代,一位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英國人東尼·博贊,想要在圖書館獲得一本談論大腦和如何使用大腦的書籍,以幫助自己提升學習效率,但並未如願。在這樣的情景下,他沒有放棄探索,自我學習了心理學、信息理論、感知理論、大腦神經生理學等書籍,還廣泛閱讀偉大思想家的筆記資料。經過大量的學習和研究,他認為,若將人類大腦的各個物理方面和資歷技巧彼此協作,會顯著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比如,在筆記上用一些顏色塗寫在重要筆記上,會使得記憶效率提高近一倍。
在此期間,東尼·博贊為一些智力缺陷的孩子做輔導,並大膽使用自己研究的理論,應用在教學中,結果卻是分外喜人的。這種全新的思維理論,可以幫助一位女該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智商從史上最低提升至160。東尼·博贊將這種思維方式命名為思維導圖(Mindmap)。
隨後幾年裡,東尼·博贊一直在不斷完善發散性思維和思維導圖理念,並去往全世界,為政府、學校、企業介紹思維導圖的價值。1995年,他撰寫並發布了《思維導圖》一書。正因為博贊的研究與積極推廣,全球近5億人得以享受這項成果。
思維導圖的發展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工作效率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能指標。思維導圖,作為效率類傑出工具,備受矚目。在百度指數中搜索「思維導圖」一詞,思維導圖的需求逐年攀升,由此可預見未來幾年裡,思維導圖逐步成為一項主流工具,被大眾所接受。
為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思維導圖的繪製方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最早的思維導圖,皆需要使用筆和畫紙進行繪製;由於該方式的效率極其之低,便出現更多更高效的繪製方式。比如如今流行的計算機思維導圖,主要是通過計算機工具來協助繪圖。其代表的計算機繪製工具如MindMaster、百度腦圖、Edraw Max等。
科技的進步,必然會進一步推動思維導圖的繪製效率。聲音識別技術的的發展,可以實現聲控繪製思維導圖,不用手繪,也不用鍵盤輸入,直接語音輸入即可自由操作。另外,伴隨移動網際網路的成熟,不少繪圖軟體可以被搭載在移動端電子產品上,大大方便使用者繪圖,而隨時隨地創作和分享思維導圖成為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