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語文•司豔平同質同人群文研究(21)】明朗清亮李易安 ——李清照群詩《如夢令》《一剪梅》《武陵春》 課堂實錄

2021-02-07 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

明朗清亮李易安

——李清照群詩《如夢令》《一剪梅》《武陵春》 課堂實錄

文/司豔平

第一部分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它們,其中有一座環形山的名字是用中國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體。這位中國古代的女性是誰呢?

生:李清照。

師:這個中國女性自然就是李清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她的《如夢令》《一剪梅》《武陵春》,欣賞她的奪目光華。老師為我們這節課擬了一個主標題,同學們一起讀出——明朗清亮李易安。這節課我們將以群詩閱讀的方式完成。


第二部分  朗讀比異


屏顯: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cháng),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zé)艋(měng)舟,載不動許多愁。


師:請同學們將這三首詞自由朗讀一遍,讀出節奏,讀準字音。

(生讀)

師:請你來點評,你認為他做到了嗎?

生:他讀得有點快,有一個字讀錯了,是興(xìng)盡晚回舟。

師:那請你讀出節奏,調整好快慢。

(生讀)

師:他處理得明顯好起來了。我們再來讀第二首,要求是讀出拖音,讀出輕重。

(生讀)

師:你來點評。

生:有拖音,但輕重處理得不夠。

師:你再來給大家範讀。

(生讀)

師:這樣的處理明顯更高一籌,輕重與拖音處理得當,詞的韻味就會自然顯現。這是朗讀的第二境界,還不是最高境界,第三境界要讀出情境,讀出情感。我們讀歡快的情感,適宜用什麼語調?

生:升調。

師:悲傷的情感適宜用什麼語調?

生:降調。

師:我們試著用降調來讀第三首詞。

(生讀)

師:她讀得非常好,情感調動很恰當,但有一句似乎處理得不太好。你們聽出來是哪一句嗎?

生:最後一句。

師:你來讀讀最後一句。

(生讀)

師:悲傷沉重的心情適宜用降調,剛才我們說歡快的情感適宜用升調,你來用升調讀第一首詞。

(生讀)

師:最後一句升的力度還不夠,語調還可以再飛揚一下。

(師範讀)(生再讀)

師:讀完這三首詞後,我們來看看,這三首詞分別寫出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分別屬於詞人人生的哪個時期?

生:《如夢令》寫的是詞人少女時期的生活,寫的是李清照出遊時的情景,整首詞抒發了她快樂愉悅的情感,沉浸在美景中,很悠閒自得;《一剪梅》寫的是詞人結婚後,丈夫外出遠遊,表現出詞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武陵春》寫的是靖康之變後,國破家亡,她的丈夫也去世了,只留下她一個人,這首詞抒發了她沉重悲傷的情感。

師:你的預習很充分,講得很詳細。第二首、第三首都寫到了愁,你們認為這兩首所表達的愁情一樣嗎?

生:第二首表現的是相思之苦,對丈夫的深深思念。

師:是甜蜜還是愁苦?

生:又甜又苦,雖然愁苦,但丈夫回來就又甜蜜了。

(眾笑)

師:因此,這樣的愁是小愁,可以排解,不至於讓我們萬念俱灰。第三首的愁呢?

生:這首詞中的愁是大愁,是家國破碎之愁,不能排解。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師:的確如此。我們一起來總結這三首詞的不同情感。

屏顯:

《如夢令》洋溢著歡快愉悅,蓬勃著青春朝氣

《一剪梅》充盈著淡淡相思,流露著生活靜好

《武陵春》表達著國破家亡,承載著歲月沉重

1084年,出生書香門第,少女時愛好出遊。   《如夢令》

1102年,18歲時趙明誠結婚,二人琴瑟在御。 《一剪梅》

1127年,靖康之變,與趙明誠南渡。

1135年,李清照流落金華,躲避戰亂。

        《武陵春》


第三部分  整合求同


師:朗讀比異是我們閱讀群文的一個方法,整合求同則是我們群文閱讀最關鍵的要素,找出求同點,便找出了詞人的魂骨。我們仔細看看,三首詞有何共同之處。我們先來看第一組詞,它們的著筆點有何相似之處?同學們齊讀。

屏顯:

興盡晚回舟

輕解羅裳

日晚倦梳頭


(生讀)


師:這三首詞在內容的著筆上有何相同之處?

生:詞人似乎都在寫她的生活。

師:什麼樣的生活?

生:日常生活,她寫得非常大眾化,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仿佛她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在她的詞裡,能看到我的生活。

師:真好。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倦梳頭」「輕解」「晚回舟」都是在寫普通的日常生活。

師:這樣的詞好理解嗎?

生:很好理解,通俗易懂。

師:我們再來看一組詞,同學們認真讀讀,這三句詞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屏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生:這三句話都是在寫她的情感,不同的情感。

師:的確在寫情感,但這個詞不足以概括這三句所體現的易安詞的特點。可具體想想,三句詞分別寫了什麼?

生:第一句寫她流連在美景之中,不願意回家。

師:「爭渡,爭渡」是什麼意思?由此看出詞人有何心理活動?

生:「爭渡」是快點划船,詞人此時想著急回家,體現了她焦灼的心理。

師:正是這樣。第二句呢?

生:可以看出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愁思好像剛下了眉頭,又湧上心頭,愁緒來得很快,一下就湧滿了內心,也是在寫詞人的心理活動。

師:很透徹。第三句在寫什麼?

生:寫出了她的恐懼和害怕。

師:她在害怕什麼呢?哪個字突出了她此時的心理?

生:「恐」字突出了她內心的害怕,她害怕雙溪的小舟太小,承載不動她的滿腔愁緒,這個心理活動足見詞人內心的悲苦。

師:這樣來看,李清照擅長描寫瞬間內心活動,她喜歡用這樣的詞結句,這也是李清照詞的一大特點。不管是她將日常生活植入課堂還是她用內心活動點睛詞作,都體現出她的詞有一個什麼共同點?

生:明白如話,通俗易懂。

師:正是,老師也找了一個詞來形容她的詞風,那就是——明麗。同學們來讀這個小結。

屏顯:

鏡頭感強,生活氣息濃鬱

內心直白,明白如話易懂

細膩動人,敏銳捕捉瞬間

明麗


師:除去我們剛才發現的李清照詞的共同之處,同學們再來觀察,她的詞裡有無相同元素了?

(生沉默)

師:同學們可從意象使用的角度去發現,看出來了嗎?

生:這三首詞都使用了「花」的意象,少女時期她寫的是藕花,少婦時期寫的是紅藕,第三首詞寫了落花。

師:由此你推斷出了什麼?

生:詞人好像是把花當作她人生的寄託,在每個階段她都愛花,隨著境遇的改變,她眼裡的花所寄託的情感不同。少女時期的花是明豔的,思念丈夫的花有點淡淡的香味,最後的落花是在寄託她的悲傷情感。

師:不管在哪個時期,詞人眼裡都會看到花,你看出了她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李清照寫荷花,感覺她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模樣,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不管她經歷怎樣的風雨艱難,她始終都如那個如花少女一般,一笑張揚,眉毛間依然是少女的模樣。

(鼓掌)

師:講得太好了!易安之知音。確實如此啊!她對花從一而終地熱愛,少女時期愛花的絢爛,少婦時期愛花的嫣然,孀居以後依然愛花的姿態。雖然這花已然凋零,已然香斷,但她對花的凝視從未終止。

屏顯:

少女時期

1.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少婦時期

2.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孀居時期

4.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桂花》

5.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

明媚


師:這就是李清照,一個愛花的女子,也用帶有「明」字的詞語來形容她,是什麼?

生:明媚。

師:除去愛「花」,易安還愛什麼呢?

生:舟。

屏顯:

興盡晚回舟   

獨上蘭舟   

也擬泛輕舟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仔細朗讀辨析,易安筆下的「舟」有著怎樣的人生隱喻或者人生寄託?

(生小組交流)

生:我感覺李清照都是一個人去乘舟,少女時期一個人乘舟遊玩,似乎是孤芳自賞;少婦時期一個人「獨上蘭舟」,表達內心的憂愁;到了晚年,還是一個人乘舟出行,無比孤獨與寂寞。

師:你發現了老師沒有發現的問題,發言很有質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在任何情形之下,她都會用獨特的方式去面對人生,安放自己。

生:我們讀出的是她在人群中的孤獨感,面對這種難以忍受的孤獨,她安之若素,在喧囂中保持安靜,隨遇而安。

師:你們解讀得真好。除去這些理解以外,有無其他解讀?「輕舟」還可指什麼?李白有詩「輕舟已過萬重山」。你們覺得易安較之李白如何?較之蘇軾如何?較之辛棄疾如何?

生:無法比較。

師:為何?

生:因為他們都很厲害。

師:回到易安之上,那你認為易安甘心屈居男人之後嗎?

生:不願意,巾幗不讓鬚眉,她也希望自己的才華有施展的舞臺,舟還可以指她的理想。

生:可是那個時候不是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嗎?

師: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生:認同。

(眾笑)

師: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待會兒再看,從易安之「花」上,我們看到了她的明媚,從易安之「舟」上,我們又看出了什麼呢?一起來總結。

屏顯:

易安之舟

追求凌雲天空自由高瞻

擁有巾幗不讓鬚眉心願

渴望生命之流開闊遼遠

明朗


第四部分   勾聯人生


師:我們的易安居士,不但是一個明媚女子,也是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明朗女子啊!正是因為這樣的明朗,讓她在歲月的風刀霜劍裡,活出了風華絕代的才女氣象。我們再來追溯她的人生經歷,大家看看還能再感受到什麼。

屏顯:

1084年,出生書香門第,少女時愛好出遊。  《如夢令》

1102年,18歲時趙明誠結婚,二人琴瑟在御。《一剪梅》

1127年,靖康之變,與趙明誠南渡。

期間,趙明誠棄城逃亡。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1130年,流亡台州,嶽飛收復建康。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134年,繼承趙明誠遺志,完成《金石錄》。  寫《金石錄》後序

1135年,李清照流落金華,躲避戰亂。      《武陵春》

1143年,李清照將趙明誠《金石錄》進獻於朝。

此後歲月,繼續填詞,直至去世。


生:由李清照給他丈夫完成《金石錄》可以看出,她很愛她的丈夫,完成了她丈夫未完成的事業。

師:你認為這樣的事情無才的女子能否完成?

生:不能。

生:感覺李清照經歷了很多,很多,有很多的苦她不知道向誰傾訴,只能填在詞裡,我看到的是她的堅強。

師:這樣的堅強讓李清照活出了自我的模樣。

生:通過那些積累的詩詞,我感覺到了她的豪爽。

師:你從哪首作品中感覺到她的豪爽?

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師:這首詞是具體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嗎?

生:我看到老師寫的是在趙明誠棄城而逃的時候。

師:當時趙明誠擔任建康太守,就是現在的南京市,有一天夜裡,城中發生叛亂,趙明誠不思抵抗,棄城而逃。李清照為夫感到羞恥,因此她寫下這樣一首詩。從中你還看出了什麼?

生:她很愛國。

師:愛國太籠統,太寬泛,能具體點嗎?

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李清照身上表現出一種傲骨,她很有氣節,不屈服,真的是巾幗不讓鬚眉。

師:那你現在還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嗎?

生:不是我。

(眾笑)

生:不這麼認為了。

師:還有哪幾句詞讓我們感受著易安居士的不同凡響,有著錚錚傲骨?

生: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師:有人說這首詞是當時李清照得知嶽飛收復建康時所填,這樣的猜測無從探究真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李清照仰慕嶽飛這個民族英雄,他們的傲骨與傲氣是相通的。同學們,讓我們再次來品讀易安的那些生命絕響吧!

屏顯: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全齊)

這是易安之明麗爛漫(女齊)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全齊)

這是易安之明媚溫婉(女齊)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全齊)

這是易安之家國情殤(shāng)(男齊)

至今思項羽,肯過江東(全齊)

這是易安之明朗昂揚(男齊)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全齊)

這是易安之豪邁奔放(全齊)


師:易安之才,婉約明麗;易安之人,明媚清醒;易安之格,明朗堅韌。千古易安,易安千古,她如同一泓清泉照映在後人心間,綿延不絕。同學們,下課!

 

作者簡介:司豔平,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永康外國語學校語文老師,語文溼地棲居者,願以青春的名義追隨君姐一路修行! 

相關焦點

  • 【青春課堂】咬文嚼字的課不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特質
    王君青春語文工作室在語文溼地第四屆年會上重點推出群文閱讀課例,這是一次微課探索之旅,這也是一次群文閱讀教學以群的形式做的集體探索。我想闡述的是青春課堂不是不追求語用價值,「青春課堂的核心追求是:語用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雙向開掘與情趣呈現。這個追求是青春語文課堂追求的根。」青春課堂也不是不在文本中咬文嚼字,青春課堂更看重「在文字中出生入死」。然而,咬文嚼字不是群文教學課堂的主要特點。群文教學的課堂語言訓練有顯性和隱性之區別。
  • 通過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分析青春少女李清照的潛意識心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齊州濟南人,號易安居士。李清照出身宦官書香門第。是宋朝的的女詞人。雖存世詞作只有49首,已堪稱古今第一女才子了。李清照的詞婉約,唯美,語言清新,詞意雋永,情融於境,境寓於情,情景交融,賞讀之後,有洗滌心靈餘音繞梁之感。《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李清照詞作在英語世界的經典化歷程
    英語世界最早翻譯的李清照詞作見於1933年在倫敦出版的《風信集》,由英國譯者克拉拉·M. 坎德林翻譯。該書收入了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與《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兩首詞,譯文簡練流暢。1937年,中國翻譯家初大告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翻譯出版了《中國詞選》,其中也翻譯了這首《武陵春》。
  • 學林軼事丨李清照詞作在英語世界的經典化歷程
    1937年,中國翻譯家初大告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翻譯出版了《中國詞選》,其中也翻譯了這首《武陵春》。1949年,英國詩人白英編選的《白駒集:從古至今中國詩選》中收有索菲亞·陳翻譯的3首李清照詞,但其中第一首《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應該不是李清照所作,可能是宋代詩人向滈的作品。
  • 【溼地課堂】謝申:此花不與群花比 ——《如夢令》《漁家傲》(李清照)教學設計
    ——《如夢令》《漁家傲》(李清照)教學設計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中涉及的李清照詞作品共兩首,分別為課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和課外誦讀部分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今天,我們學習的課題叫《此花不與群花比》,「此花」是宋代女詞人,她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古典詩詞的半壁江山,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是誰?(李清照)李清照 (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山東濟南)人。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後,金兵入據中原,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詩詞10首,字斟句酌間,是否聽到心碎的聲音?
    但300餘年的宋朝歷史,卻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名字——李清照。如清月照拂大地,李清照,以一份才氣、一份詩情、一份清骨,裝點了文學的大觀園。下面為大家摘錄10首李清照的詩詞,在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字斟句酌間,是否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 天天讀詩:《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李清照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 李清照:你的如夢令,亦是我的如夢令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你的如夢令,你的武陵春,你的聲聲慢,你的一剪梅。你也曾濃睡不消殘酒,你也曾日晚倦梳頭,你所觀之景是風住塵香花已盡,你的所詠之物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你的尋尋覓覓,你的冷冷清清,你的紅藕香殘玉簟秋,那一抹清愁,殊不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李清照《一剪梅》析讀
    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金兵入據中原後,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
  • 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王步高,東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聘兼職教授,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顧問,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本本欄內容選自其國家級精品課程「唐宋詩詞鑑賞」。為紀念王步高教授,華道人文特將此欄目的精華部分再次編發,供廣大讀者學習賞鑑。
  • 「衝關大語文」古詩詞鑑賞——如夢令「宋」李清照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 李清照,宋代的女文豪,寫《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自明朝以來,中國出現了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堂)」和多處「藕神祠」。一個人能得到如此多的人的想念,這是很了不起的。青州李清照紀念館位於青州古城西門外洋溪湖畔。佔地約630平方米。
  • 讀懂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
    代表作:《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裡》、《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浪淘沙·簾外五更風》等。
  • 十首李清照的最美的詩詞,清麗典雅,真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性文學家,她寫的詞詞風典雅,語言清麗,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故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現特輯其詩詞十首,一窺才女風採。01 《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李清照的一首詞,婉約版的《致青春》,雖哀傷卻用語平靜柔和
    《武陵春》宋. 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白馬獨家譯詞: 風停了,花落滿地,泥土餘香。《武陵春》詞牌由北宋詞人毛滂所創,詞牌名取自唐人方幹的詩《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裡的詩句「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武陵春即桃花源春色。易安居士這首詞意在抒發她晚年的無限愁思。時逢公元1135年,李易安已經53歲。北宋被金人所滅,遷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
  • 李清照最好的10首詞,《如夢令》竟然無法上榜
    該詞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通過對秋季蕭條景象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國破家亡後,流落江南的苦悶悲愁心緒。開頭連用十四個疊字,有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餘音繞梁之感。而在最後,又化用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句子,表現自己哀愁苦悶的心情。2,《一剪梅·紅藕香殘玉蕈秋》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
  • 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愛
    我們今天接著來聊李清照,來聊她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詞云:「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我以為是易安詞創作技巧臻至化境的一個代表作,也是她人生與愛情非常重要的一個裡程碑。我們先來逐字逐句玩味一下。
  • 《如夢令》的作者不是李清照?是誰最早創作了《如夢令》
    一提到《如夢令》,我們便會想到李清照。的確,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優雅婉約,尤其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對比新奇,令人印象深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如夢令》並不是李清照的原創,《如夢令》最早也不叫《如夢令》。
  • 李清照:一剪梅
    一剪梅作者: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說李清照《如夢令》
    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應是綠肥紅瘦》,此句便是出自李清照的這篇小令。短短六句,好似一幅圖畫,一段有聲有色的影像。《蓼園詞選》曾對李易安此詞評道:「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實在恰如其是,透過一首短短小令,仿佛看到了千般景象,萬種心緒,一句一折,一筆一景,更與何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