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朗清亮李易安
——李清照群詩《如夢令》《一剪梅》《武陵春》 課堂實錄
文/司豔平
第一部分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它們,其中有一座環形山的名字是用中國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體。這位中國古代的女性是誰呢?
生:李清照。
師:這個中國女性自然就是李清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她的《如夢令》《一剪梅》《武陵春》,欣賞她的奪目光華。老師為我們這節課擬了一個主標題,同學們一起讀出——明朗清亮李易安。這節課我們將以群詩閱讀的方式完成。
第二部分 朗讀比異
屏顯: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cháng),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zé)艋(měng)舟,載不動許多愁。
師:請同學們將這三首詞自由朗讀一遍,讀出節奏,讀準字音。
(生讀)
師:請你來點評,你認為他做到了嗎?
生:他讀得有點快,有一個字讀錯了,是興(xìng)盡晚回舟。
師:那請你讀出節奏,調整好快慢。
(生讀)
師:他處理得明顯好起來了。我們再來讀第二首,要求是讀出拖音,讀出輕重。
(生讀)
師:你來點評。
生:有拖音,但輕重處理得不夠。
師:你再來給大家範讀。
(生讀)
師:這樣的處理明顯更高一籌,輕重與拖音處理得當,詞的韻味就會自然顯現。這是朗讀的第二境界,還不是最高境界,第三境界要讀出情境,讀出情感。我們讀歡快的情感,適宜用什麼語調?
生:升調。
師:悲傷的情感適宜用什麼語調?
生:降調。
師:我們試著用降調來讀第三首詞。
(生讀)
師:她讀得非常好,情感調動很恰當,但有一句似乎處理得不太好。你們聽出來是哪一句嗎?
生:最後一句。
師:你來讀讀最後一句。
(生讀)
師:悲傷沉重的心情適宜用降調,剛才我們說歡快的情感適宜用升調,你來用升調讀第一首詞。
(生讀)
師:最後一句升的力度還不夠,語調還可以再飛揚一下。
(師範讀)(生再讀)
師:讀完這三首詞後,我們來看看,這三首詞分別寫出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分別屬於詞人人生的哪個時期?
生:《如夢令》寫的是詞人少女時期的生活,寫的是李清照出遊時的情景,整首詞抒發了她快樂愉悅的情感,沉浸在美景中,很悠閒自得;《一剪梅》寫的是詞人結婚後,丈夫外出遠遊,表現出詞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武陵春》寫的是靖康之變後,國破家亡,她的丈夫也去世了,只留下她一個人,這首詞抒發了她沉重悲傷的情感。
師:你的預習很充分,講得很詳細。第二首、第三首都寫到了愁,你們認為這兩首所表達的愁情一樣嗎?
生:第二首表現的是相思之苦,對丈夫的深深思念。
師:是甜蜜還是愁苦?
生:又甜又苦,雖然愁苦,但丈夫回來就又甜蜜了。
(眾笑)
師:因此,這樣的愁是小愁,可以排解,不至於讓我們萬念俱灰。第三首的愁呢?
生:這首詞中的愁是大愁,是家國破碎之愁,不能排解。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師:的確如此。我們一起來總結這三首詞的不同情感。
屏顯:
《如夢令》洋溢著歡快愉悅,蓬勃著青春朝氣
《一剪梅》充盈著淡淡相思,流露著生活靜好
《武陵春》表達著國破家亡,承載著歲月沉重
1084年,出生書香門第,少女時愛好出遊。 《如夢令》
1102年,18歲時趙明誠結婚,二人琴瑟在御。 《一剪梅》
1127年,靖康之變,與趙明誠南渡。
1135年,李清照流落金華,躲避戰亂。
《武陵春》
第三部分 整合求同
師:朗讀比異是我們閱讀群文的一個方法,整合求同則是我們群文閱讀最關鍵的要素,找出求同點,便找出了詞人的魂骨。我們仔細看看,三首詞有何共同之處。我們先來看第一組詞,它們的著筆點有何相似之處?同學們齊讀。
屏顯:
興盡晚回舟
輕解羅裳
日晚倦梳頭
(生讀)
師:這三首詞在內容的著筆上有何相同之處?
生:詞人似乎都在寫她的生活。
師:什麼樣的生活?
生:日常生活,她寫得非常大眾化,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仿佛她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在她的詞裡,能看到我的生活。
師:真好。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倦梳頭」「輕解」「晚回舟」都是在寫普通的日常生活。
師:這樣的詞好理解嗎?
生:很好理解,通俗易懂。
師:我們再來看一組詞,同學們認真讀讀,這三句詞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屏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生:這三句話都是在寫她的情感,不同的情感。
師:的確在寫情感,但這個詞不足以概括這三句所體現的易安詞的特點。可具體想想,三句詞分別寫了什麼?
生:第一句寫她流連在美景之中,不願意回家。
師:「爭渡,爭渡」是什麼意思?由此看出詞人有何心理活動?
生:「爭渡」是快點划船,詞人此時想著急回家,體現了她焦灼的心理。
師:正是這樣。第二句呢?
生:可以看出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愁思好像剛下了眉頭,又湧上心頭,愁緒來得很快,一下就湧滿了內心,也是在寫詞人的心理活動。
師:很透徹。第三句在寫什麼?
生:寫出了她的恐懼和害怕。
師:她在害怕什麼呢?哪個字突出了她此時的心理?
生:「恐」字突出了她內心的害怕,她害怕雙溪的小舟太小,承載不動她的滿腔愁緒,這個心理活動足見詞人內心的悲苦。
師:這樣來看,李清照擅長描寫瞬間內心活動,她喜歡用這樣的詞結句,這也是李清照詞的一大特點。不管是她將日常生活植入課堂還是她用內心活動點睛詞作,都體現出她的詞有一個什麼共同點?
生:明白如話,通俗易懂。
師:正是,老師也找了一個詞來形容她的詞風,那就是——明麗。同學們來讀這個小結。
屏顯:
鏡頭感強,生活氣息濃鬱
內心直白,明白如話易懂
細膩動人,敏銳捕捉瞬間
明麗
師:除去我們剛才發現的李清照詞的共同之處,同學們再來觀察,她的詞裡有無相同元素了?
(生沉默)
師:同學們可從意象使用的角度去發現,看出來了嗎?
生:這三首詞都使用了「花」的意象,少女時期她寫的是藕花,少婦時期寫的是紅藕,第三首詞寫了落花。
師:由此你推斷出了什麼?
生:詞人好像是把花當作她人生的寄託,在每個階段她都愛花,隨著境遇的改變,她眼裡的花所寄託的情感不同。少女時期的花是明豔的,思念丈夫的花有點淡淡的香味,最後的落花是在寄託她的悲傷情感。
師:不管在哪個時期,詞人眼裡都會看到花,你看出了她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李清照寫荷花,感覺她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模樣,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不管她經歷怎樣的風雨艱難,她始終都如那個如花少女一般,一笑張揚,眉毛間依然是少女的模樣。
(鼓掌)
師:講得太好了!易安之知音。確實如此啊!她對花從一而終地熱愛,少女時期愛花的絢爛,少婦時期愛花的嫣然,孀居以後依然愛花的姿態。雖然這花已然凋零,已然香斷,但她對花的凝視從未終止。
屏顯:
少女時期
1.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少婦時期
2.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孀居時期
4.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桂花》
5.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
明媚
師:這就是李清照,一個愛花的女子,也用帶有「明」字的詞語來形容她,是什麼?
生:明媚。
師:除去愛「花」,易安還愛什麼呢?
生:舟。
屏顯:
興盡晚回舟
獨上蘭舟
也擬泛輕舟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仔細朗讀辨析,易安筆下的「舟」有著怎樣的人生隱喻或者人生寄託?
(生小組交流)
生:我感覺李清照都是一個人去乘舟,少女時期一個人乘舟遊玩,似乎是孤芳自賞;少婦時期一個人「獨上蘭舟」,表達內心的憂愁;到了晚年,還是一個人乘舟出行,無比孤獨與寂寞。
師:你發現了老師沒有發現的問題,發言很有質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在任何情形之下,她都會用獨特的方式去面對人生,安放自己。
生:我們讀出的是她在人群中的孤獨感,面對這種難以忍受的孤獨,她安之若素,在喧囂中保持安靜,隨遇而安。
師:你們解讀得真好。除去這些理解以外,有無其他解讀?「輕舟」還可指什麼?李白有詩「輕舟已過萬重山」。你們覺得易安較之李白如何?較之蘇軾如何?較之辛棄疾如何?
生:無法比較。
師:為何?
生:因為他們都很厲害。
師:回到易安之上,那你認為易安甘心屈居男人之後嗎?
生:不願意,巾幗不讓鬚眉,她也希望自己的才華有施展的舞臺,舟還可以指她的理想。
生:可是那個時候不是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嗎?
師: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生:認同。
(眾笑)
師: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待會兒再看,從易安之「花」上,我們看到了她的明媚,從易安之「舟」上,我們又看出了什麼呢?一起來總結。
屏顯:
易安之舟
追求凌雲天空自由高瞻
擁有巾幗不讓鬚眉心願
渴望生命之流開闊遼遠
明朗
第四部分 勾聯人生
師:我們的易安居士,不但是一個明媚女子,也是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明朗女子啊!正是因為這樣的明朗,讓她在歲月的風刀霜劍裡,活出了風華絕代的才女氣象。我們再來追溯她的人生經歷,大家看看還能再感受到什麼。
屏顯:
1084年,出生書香門第,少女時愛好出遊。 《如夢令》
1102年,18歲時趙明誠結婚,二人琴瑟在御。《一剪梅》
1127年,靖康之變,與趙明誠南渡。
期間,趙明誠棄城逃亡。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1130年,流亡台州,嶽飛收復建康。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134年,繼承趙明誠遺志,完成《金石錄》。 寫《金石錄》後序
1135年,李清照流落金華,躲避戰亂。 《武陵春》
1143年,李清照將趙明誠《金石錄》進獻於朝。
此後歲月,繼續填詞,直至去世。
生:由李清照給他丈夫完成《金石錄》可以看出,她很愛她的丈夫,完成了她丈夫未完成的事業。
師:你認為這樣的事情無才的女子能否完成?
生:不能。
生:感覺李清照經歷了很多,很多,有很多的苦她不知道向誰傾訴,只能填在詞裡,我看到的是她的堅強。
師:這樣的堅強讓李清照活出了自我的模樣。
生:通過那些積累的詩詞,我感覺到了她的豪爽。
師:你從哪首作品中感覺到她的豪爽?
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師:這首詞是具體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嗎?
生:我看到老師寫的是在趙明誠棄城而逃的時候。
師:當時趙明誠擔任建康太守,就是現在的南京市,有一天夜裡,城中發生叛亂,趙明誠不思抵抗,棄城而逃。李清照為夫感到羞恥,因此她寫下這樣一首詩。從中你還看出了什麼?
生:她很愛國。
師:愛國太籠統,太寬泛,能具體點嗎?
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李清照身上表現出一種傲骨,她很有氣節,不屈服,真的是巾幗不讓鬚眉。
師:那你現在還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嗎?
生:不是我。
(眾笑)
生:不這麼認為了。
師:還有哪幾句詞讓我們感受著易安居士的不同凡響,有著錚錚傲骨?
生: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師:有人說這首詞是當時李清照得知嶽飛收復建康時所填,這樣的猜測無從探究真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李清照仰慕嶽飛這個民族英雄,他們的傲骨與傲氣是相通的。同學們,讓我們再次來品讀易安的那些生命絕響吧!
屏顯: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全齊)
這是易安之明麗爛漫(女齊)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全齊)
這是易安之明媚溫婉(女齊)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全齊)
這是易安之家國情殤(shāng)(男齊)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齊)
這是易安之明朗昂揚(男齊)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全齊)
這是易安之豪邁奔放(全齊)
師:易安之才,婉約明麗;易安之人,明媚清醒;易安之格,明朗堅韌。千古易安,易安千古,她如同一泓清泉照映在後人心間,綿延不絕。同學們,下課!
作者簡介:司豔平,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永康外國語學校語文老師,語文溼地棲居者,願以青春的名義追隨君姐一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