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五年後,有價值的書法學習經驗參考

2021-02-15 臨池不輟

包老師按:


「臨池不輟」開始教學五年以來,教過幾千位同學,遠舟同學是在我們2016年建群以來最早參與學習的同學之一,她的書法學習經歷了我們免費群時代,也經歷了多種書體學習。五年了,因為我們對老生的學費一直沒漲過價,所以國元老師請她寫一篇五年學習書法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分享之前我先介紹一下這位同學,遠舟,也叫亂月。這位同學是我五年教學過程中遇到過最軸的同學之一。她的背景是一個在比利時留學的工科女,現在在荷蘭的埃因霍溫工作。她學習書法是典型的理工科思維,特別講道理,沒法聊「玄」的,不能談感覺。多年以來一直到今天我都拿她這方面沒辦法。


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倆經常互懟,群裡互懟,直播互懟。她絕對不是聽話的學生,但是也不會因為爭執不學,反過來會記下來每一次爭執跟我秋後算帳。我很驚訝,都這麼多年了她還記得這些年跟我爭過的事情。


這種較真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很高的書法水平。那天我問相墉,我說你看看亂月的鐵線篆,你寫得過她麼。他當時沒說話,後來終於在直播中委婉的說:在我多年不寫鐵線篆的情況下,我們的一些同學的水平,已經趕上我了。認慫挺好的,我早就認慫了。就連國元都說,遠舟刺激他在書法上的進步,如果她再這麼寫下去,他都會感覺到危險了。


遠舟是臨池不輟眾多學生的一個代表。代表了我們同學們具有的思辨精神,代表了我們對於書法教學開放的態度,也代表了我們很多同學學五年堅持下來雲淡風輕學習書法的狀態與決心。


我把我認為遠舟同學的非常重要的經驗標紅出來,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但是除了關注結論之外,我特別希望大家關注的是她整體的敘述,看她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過程這對你們來說也許更重要。


以後,我們會邀請更多有經驗的同學去分享他們的學書經驗,這篇禁言我看完了以後在感懷白駒過隙之外,也敢受益良多。有遠舟這樣的學生,雖說經常不太愉快,但是終究是我們的大福分。

以下是正文

——————————


不輟泛舟記

我最近在玩《刺客信條——黑旗》,這是一款操控主角做刺客和海盜的遊戲,學書法的過程就像是遊戲中在海上航船,有方向、目的地的選擇,有敵人、有寶箱,有驚濤駭浪,有時也會隨波逐流,時常還會囿於手殘且遊商低下而不得不無限S/L。所以我把這篇總結,叫做「不輟泛舟記」。

 

「2016年03月31日,我加入了知乎專欄學書法,在網上懶人們,你們可以在網上【免費】學書法了的書法學習群,不輟。」 這是我在《不輟·傳習錄》裡寫下的第一句話,時光如水,已經快五年之久了。

 

和不輟的大多數零基礎同學不同,我接觸書法有蠻長時間了。進群之前,我會楷書和隸書的基本筆畫,認得大部分常見碑帖,我自己買的第一本帖子是《夏承碑》,最喜歡的碑帖稍微冷門,是《瘞鶴銘》。但是由於沒有跟隨專業的老師學習而是自己瞎蹦躂,水平差不多約等於跳起來能打到現今的自己膝蓋的高度。(包老師註:當年她最初的水平屬於跳起來能打到現在腳腕子的水平)

 

我最初選擇進群的原因,就是看到王總寫的「練書法到底要練什麼」這篇文,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從上到下條理清晰,還不要錢,那還等什麼。這篇文章如今在公眾號輸入「第一講」還能找到,在最初學習的兩三年裡,我時不時就會把它翻出來看看,釐清自己的思路。

 

我進群的時候,不輟還只是一個200多人的群,公眾號的名字叫「思緯書坊」,天天向同學們傾倒著狗糧,只有一套免費的多寶塔教程,王總和包子兩位老師,點評作業的方式也相對簡單粗暴,就是在群內文字加語音,偶爾有冥頑不靈的問題,王總就手持手機拍個小視頻。

 

但我進了群也不想學多寶塔,而是想著能不能請包子教我寫《張猛龍碑》,誰讓他當年的知乎個性籤名叫做墓碑專業戶麼。所以我懷揣著提出這個請求就被踢出群的心情,得到了包子一條接一條的語音回復,我尋思著他是不是要在踢我出去之前先噴我一頓,畢竟來一個教顏體的群裡要人教魏碑,的確像是來砸場子的,而且包子的頭像看起來就十分具有攻擊性。然而當我點開語音,發現包子給了我一套學初書法的提綱挈領,簡直喜出望外。這個方法論總結起來,就是臨帖—仿作—臨帖—仿作的循環。

 

雖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包子並不會教我魏碑,但是我成功地自主選擇了《雁塔聖教序》作為範本,在群內苟了下來。由於同學無休止地交作業,消息刷得特別快,我又沒有完全吃透包子講的東西,每次回翻都比較吃力,於是就把信息量比較大的點評和講解匯總起來,整理成了一份叫做《不輟·傳習錄》的文檔,用於溫故知新。因為老師是免費教學,所以我把這份文檔也分享到了網上,我和包子的很多對話都錄在這裡: ( 可移步豆瓣,搜索「不輟傳習錄」)

 

在臨帖—仿作這套循環學習體系裡,最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把字寫的像原帖,然後在掌握了足夠多原帖特徵的基礎上,自選文本內容使用原貼風格進行書寫,以檢測學習成果,發現問題,再回到原帖去找解決方案。我沒有遵循《多寶塔碑》的教程先練筆畫再練範字,而是順著《雁塔聖教序》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精臨。那次臨習《雁塔聖教序》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我學會了最基本的分析結構的方法。我記得我和王總說,「藏」字的「臣」部,我看到了它的最下一橫低於左邊的勾,但是我水平不到寫不出來。王總說,這不行,你得寫出來。也記得包子用一個「聞」字給我講最基本的結構觀察法,那一部分高哪一部分低,哪一部分胖哪一部分瘦,要怎麼去平衡它。

 

由於過分關注字像不像的問題,我得到了第二份不輟大禮包,關於「書寫性」的視頻講解。這是王總第一次在講解一個問題的時候動用了視頻這個大殺器,我十分激動,完全免費的教學,老師肯天天點評作業已經是很了不起了,視頻示範簡直是感動中國。

 

書寫性的意思,是指筆畫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前後連續的映帶,這是書法時間性的體現,那時的我十分精力全用在把每個筆畫至整個字寫得像原帖上,根本就沒有在意筆畫之間必須要有這種藕斷絲連的關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總讓我暫停《雁塔聖教序》的臨習,轉而去練《陰符經》,希望《陰符經》筆畫之間更明顯的流動性能引起我的注意。

 

對《陰符經》的學習我採用了和《雁塔聖教序》一樣的學習方式,順著字帖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臨,連起筆的角度和牽絲都力求還原,如今看來不甚得法,但是對於觀察力的訓練還是很有好處的。在這期間我查閱了不少陰符經教學的網絡資料,雖然真功夫沒學到多少,大致明白了一個道理,一件書法作品好不好,值不值得學,和它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並沒有關係,甚至和自己喜不喜歡它也沒有關係。陰符經是一顆通往褚遂良、米芾甚至二王筆法的指南針,這個概念延展開來,就是可以從任何人、任何處學習書法,只要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道在屎溺。

 

接下來不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我也隨之踏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領域,不輟的第一個收費班,篆書班。這時是2016年6月初,我進入不輟不過兩個月,但是這兩個月,我在書法上得到了那麼多新的認知,並且由於老師的講解非常清楚且極具針對性,比我自己摸索有目標得多。

 

我如今仍然在慶幸自己報名了這個篆書班,不僅僅是因為有一顆贈送的王總刻的印章(有些同學迄今還未拿到印章,隨著這些年王總的手藝精進,簡直賺大發了),也不僅僅是因為學費鎖定這個巨額優惠政策,而是因為在我看來,從篆書開始構建整個書法的技法體系,是最為全面而堅實的。

 

在書法的技法中什麼是基礎呢?我認為是中鋒用筆和結構中正。中鋒用筆很容易理解,結構中正是指均勻的筆畫分布,通篇的字形、重心統一。而這兩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在其它書體中依然能觀察到它們的存在,而很多情況則只不過是由其加以變化而得,而在篆書學習的初期,就是在不斷地錘鍊這兩點。

 

不同於之前學楷書,把用筆和結構合在一起練習,在王總為篆書設計的教程中,這兩點被分開訓練。這種特別的方法在教學初期為大多數同學不理解,因為它把寫字變得不像是寫,而是畫,仿佛是在作弊。類似的還有行草書練習時的書寫速度,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只要是寫行草書,必然是要快的,否則就叫爬了。我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觀察和思考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程度被忽視了,練習的目標和主次也並不清楚,而只是沉浸在「今天用毛筆寫了點東西,爽快!」的喜悅裡。

 

事實證明,這套方法確實行之有效。這是我學習篆書三四個月時寫的,篆書作為裝逼利器這一功效在此得到了極大的施展:

如果讓當年那個買《夏承碑》的我去想像,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像得到自己通臨完的第一本字帖竟然是《繹山碑》,因為那時我還不認識「繹」字。(包老師註:《嶧山碑》,又名《繹山碑》兩個字互通)

 

通臨完成之後是仿作,這是我完成的第一個臨帖—仿作的循環。我認為老師對仿作的點評是不輟教學的精華部分,因為這是針對每位同學客制化的,每個人在臨摹階段的所得所失都各有不同,仿作是檢驗臨摹水平和書寫穩定性的絕佳途徑。

 

如今不輟的仿作作業基本上是一大一小一自選,我那時還沒有自選仿作,只有一首七絕和一套四條屏。王總還沒有開鬥魚直播,仿作作業是以群內語音講解加範字的方式進行。和免費教學時一樣,我為了便於溫故知新,並且避免自己的仿作出現老師已經講過的問題(這樣就可以讓老師講新的內容),將平日裡點評的重點和對仿作的講解集結成了《不輟傳習錄·篆書番外》。這一部分是付費教學,所以就分享個目錄吧……

在篆書學習中有個小插曲,在《繹山碑》的結構大致學完,通臨開始之前,由包子所寫的,時長兩節課的金文臨摹。這倆篇教程雖然字老多了,作業還要求儘量臨準,通篇卻沒有一個字在教怎麼臨摹。我生性比較循規蹈矩,喜歡照章辦事,雖然真要我精雕細琢,我也做不到,但對於沒有既定規則地去觀察、感受,天馬行空地想像與創造,更是麻木無知,而S/L大法在這也不起什麼作用,因為一旦我思考,就總陷入試圖尋找規則的窠臼,所以對於這個作業,我只能是頭疼迷茫無能狂怒。(包老師註:她對她的軸認識的還是很深刻的)

 

我的金文臨摹怎麼過關呢?大抵就像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什麼時候全忘了,就學會了。我第一次和第二次金文作業之間隔了兩個月,中間經歷了期末考試和一趟中途旅行,腦中關於小篆的記憶漸漸消退,下筆稍微自由了一些。雖然最終金文的水平並沒有學到多高,寫出來的還是墨豬,但是在一絲不苟的小篆之外,體驗了一把書法的感性一面。

 

除卻書法學習,我在篆書班的群內還gai到了不輟最初的革命友誼。這其中我交流最多的是同學最久的Summer,我倆一起學過篆書、隸書、楷書、篆提、篆提,肉眼可見未來還會繼續同學下去。Summer身上有我難以企及的觀察力、清俊精準的下筆,和一往無前的肆意。我時常觀摩她的作業,從中尋找靈感和繼續學習的動力。

@Summer 近作

我經常從同學的作業裡薅取自己沒有的優點,小到單個字的用筆結構,大到整體的分析思路。我自認觀察能力不是很強,遇到挫折很容易打退堂鼓,又時不常輟學去打遊戲,但是同學肉眼可見的進步,總是能讓我支稜起來,繼續和書法碰撞出新的火花。俗話說,三人行必有一個電燈泡,燈泡多了,走夜路就不會掉坑了。不輟的班級群給了水平相當的同學互相交流書法學習的機會,也由此衍生出許多周邊小群,主題包括但不限於疊貓貓、閒聊、減肥、面基、擼貓……等等。

 

17年8月的時候,王總和包子在知乎舉辦了一個怎樣學書法的live。關於書法本身講了啥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我記得王總說有些人臨摹下筆就準,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羨慕嫉妒也沒用,比如說他的一位同學,國元。我那時正在好奇,寫像了之後呢?要學什麼?書法就這樣而已嗎?如果有機會能請教一下這位國元老師就好啦!

 

同時期包子開了鬥魚直播,現場答疑,什麼樣和書法有關無關的問題都可以提,沒有問題或者夜深人靜時,他就直播臨帖,寫的是八大的行書我記得。九月初我在克裡特旅遊,一天的吃喝玩樂結束後回到賓館,就喜歡坐在陽臺上吹著海風吃西瓜,看包子的八大慢慢成型。我們隔著亞歐大陸幾千公裡的距離和六個小時的時差,通過書法這個紐帶,似乎又是處在同一個坐標系裡,讓我有種同時身處兩個世界的奇特感覺。

 

然而包子的直播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麼個問題。

(包老師註:我當時說,如果提升女人味兒有一千種方法,可能寫字排在第997,如果自己沒有女人味兒,請在別的地方找原因,不要讓書法背鍋。)

這問答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暴露出書法在大眾眼中的印象,只不過是一種讓人看起來形象好一點的附庸。這讓我慶幸自己在正確的時間認識了不輟的同時,也令我更吝於正生活中談起書法。

 

篆書班結業之後我報名了隸書班,學習《禮器碑》。

 

隸書的結構不再像篆書那樣講究均勻,而是以塊面為單位分主次、疏密。藉由在篆書學習中打下的良好基礎,除了總是寫得不夠扁,隸書的結構觀察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困難,作業進行得十分順利,到我完成禮器碑的大仿作時,才不過17年10月,中間還夾了一個和金文臨摹類似的漢簡臨摹。由於教程過得太快時間寬裕,我還寫了一個漢簡仿作,如下:

這篇仿作如今看來並沒有太多漢簡的意味,但是卻讓那時的我找到了穿梭時空的惡趣味。我臨的漢簡在講會見賓客的禮儀,我卻用它書寫騎著小毛驢去趕集,摔了一身泥,連文末的印章都是紅色中性筆畫的。從此反差萌一直存在於我的審美趣味中,心想著如果哪天學了顏體,定要拿它去寫這首聯句:「朕與將軍解戰袍,芙蓉帳暖度春宵。但使龍城飛將在,從此君王不早朝。」

 

禮器碑的仿作完成之後王總給我和Summer安排了第二本帖子,《石門頌》。在前一屆的隸書班寫完第一本帖的時候,得到的新副本是《張遷碑》,而我們的卻是石門頌。雖然不明就裡,都是我倆一致認為石門比張遷更合性子。

 

開新副本並不需要再打一遍新手村,直接通臨即可。在解決了下筆過於拘謹的問題之後,我很快又來到了石門頌的仿作,我寫了這個。

石門銘的四條屏仿作之後,我們又開了一個新副本,這次的範本由我和Summer自選。我倆鬼迷心竅挑了《好大王碑》這個硬骨頭,迄今還在磕牙,從來沒有寫明白過。同時我漸漸地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書法就是這樣三個月換一個帖子,臨摹仿作輪換著來,我就掌握了這些範本的精髓了嗎?《禮器碑》被稱作漢隸第一,難道就這樣而已?我每個帖子學到當前的水平,要怎麼繼續往下走?

 

小孩子想太多,一定是因為作業不夠,嗯。

 

所以我17年底又報名了楷書+行書班,出走一年半,歸來仍是雁塔。時隔一年多再次學習《雁塔聖教序》,當初覺得難的地方已經不那麼難,當初以為是重點的地方其實也不是重點,把握範本整體風格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並且由於有系統的教程導航,目標更為明確。並且由於是楷書+行書,為了給後面學習米芾行書作鋪墊,王總在教程中有意識地加入了筆畫的連帶練習,直接在底層解決掉了書寫性的問題。

 

時間兜兜轉轉就到了2018年春節,我七大姑家裡的八大姨裝修房子,向我要一幅字掛客廳,於是我就寫了這麼個作品,自我感覺可良好了。

然而拿給包子點評,被好一頓噴。具體的理由除了字的縱橫比不太對我已經忘了,但是把因為忙著搞畢設而閉關多時的王總給炸了出來,帶著我從用筆到結構仔細分析,明確了進一步學習一本帖子可以使用的方法,即,搓圓捏扁油炸清蒸,通通嘗試一遍,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味道。(包老師註:我講了一些結構不合理的地方,怎麼其他記得這麼清楚到這兒就記不住了)

我那時也和不輟之外的書法愛好者交流,聽了許多不明對錯的說辭。無從判斷的,我就收藏擱置起來,靜待它自己水落石出的一天。可是來來去去總有那麼一個說法過不去,叫做「得筆」,將它看得重的人,更是認為不得筆、不入門,就像是楊過同洪七公學打狗棒法,只學了招式沒學心法,就不算會。然而卻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如何得這個筆,至少不是以我可以執行的方式說清楚。

 

剛進不輟的時候王總便說,如果一個人對一篇字發表了一種看法,那麼這個人理應能夠解釋他所表達的意思,並且給出改進的方法,這樣他的評論對於被評論者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可以忽略它。雖然始終沒有遇到能夠講清楚怎麼「得筆」的人,但是這個概念出現的頻率高到我沒有辦法忽視它的存在。

 

我在網上找了不少文章、視頻資料,與人交流,試圖去弄懂它,大抵理解這是一種對筆畫質量本身的要求,不拘於筆畫所呈現的外部形態。有人說靠悟,釋迦拈花微笑,哪天突然懂得了他的深意,哪天就飛升了。也有人說,你且去再寫上十年,一本帖臨它幾十遍,自然就得了。作為一個死腦筋的工科生,「頓悟」我是不信的,「死練」的邏輯在我這兒也走不通,如果是錯誤,重複一萬遍還是錯誤,更何況我還懶。

 

不知道這種「說不清楚」是因為不會,不願說,還是人文社科的確就是這麼教學的。我那段時間甚至想再去擼個人文社科的學位,看看不受禪宗影響的西方人會怎麼闡釋類似這種「說不清楚」的學問,但礙於自己太老、英語又不太好而作罷。(包老師註:包老師比你還老,這不是照樣準備讀博士,你加油)

 

18年不輟還有了理論課教學,執教的華夏老師是清華高材生,博文廣記且邏輯清晰,非常擅長回答從小白到專業及各種半桶水似是而非胡攪蠻纏的問題。我曾經自作聰明地把自己理解的「得筆」分解成了六七個小問題拿去問他,在各種連消帶打之下,我得到了每一個問題的完美解釋,卻依然不知道如何得這個筆。

 

沒過多久,天上掉下個紫薇星,傳說中的國元,因為客串包子的直播講陳巨來,被包子忽悠著忽悠著就進了不輟的群,以嘉賓的身份時不常出沒,給同學們講講印章。我就琢磨著怎麼同他搭上話,可惜我是個社交廢,對刻印又沒有多少了解,實在是無從下嘴。

 

好在國元看上Summer是個篆書的好料子,寫到這樣就放下了著實可惜,願意加以指點。我就這樣沾著Summer的光,和國元搭訕成功了。18年底不輟又多了一個篆書提高班,由國元掌教。我想的很單純,來篆提班提高一下線質,得個筆,好用於日後的行草學習。畢竟我還兼顧著楷行班。

 

和王總教篆書的方法類似,國元也是把用筆和結構分開講。不同的是,對於用筆,強調的是筆和紙之間的感覺,不拘於寫什麼或者寫成了什麼形狀,同學們在線條群裡愉快地尋找童趣;對於結構,不依託任何一個具體的碑帖,而是從更概括的高度直接拆解歷代篆書中的結構技巧。從十個字的自選五言對聯開始,先構思好結構,再把成型的稿子寫成墨跡,老師根據作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講解,作品字數隨著結構的掌握慢慢增多。

 

由於這是第一屆篆提班,還沒有成系統的教程,連每次作業要重點關照的問題點都沒有,老師幾乎是把從作業中看到的所有問題點都一氣兒灌輸給大家,隨時隨地圖片語音視頻狂轟濫炸。ps:國元老師美圖秀秀畫線的功力一絕。國元說,你每天進步一點點,解決一個小問題,一年就可以進步三百多點,這樣積累起來就很了不起了。

 

由於有些同樣的問題會在不同的同學作業中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又木有加粗斜體下劃線來強調重點,雖然老師願意不厭其煩地講,但是對於我來說,很多問題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卻又記不真切,進而攪和在一起。因此我把老師點評過的作業都集結起來,按照問題點進行分類,雖然沒有整理完全,卻已經得到了一個大致的思路,即在一個字甚至通篇的結構中,都有哪些點值得注意及優化。並且我根據自己想要呈現的篆書風格,總結了一個表格如下:

對碑帖的學習,國元基本上採取放養制,讓同學遵從自己的喜好,自行去讀帖總結。像我這般又懶觀察力又差的,採用的是守株待兔的學習方式,就是等著別人觀察好了,直接薅過來用。

 

17年底開始的楷行班已經過去了一年半載,我才剛剛進入楷書仿作。在寫這篇作品的時候,我已經在有意識地嘗試把隸書班學到的塊面的概念,和篆提班學到的結構技巧運用在楷書的結構中。我想如果把這些結構和用筆上的變化集結成組,就可以形成節奏,只是我還不知道,怎樣的分組才可以形成好的節奏,而不是雜亂無章,也不能往裡頭藏一首廣陵散吧?

此外,我也能明確地感覺到,雖然對有些字,我腦子裡有特定的想法,下筆卻無法精準地表達,對於對比的「度」的把握,心裡更是沒底。導致我一直在重複地寫同一張作品,希望能得到一個完美的結果,卻總也做不到。王總一直說,眼高手低是書法學習中一種正常的狀態,這樣才能進步。道理我都懂,卻沒有辦法對自己的手殘視而不見。同樣地,當我在看別人的作品時,第一眼看到的,也是缺點,而甚少能夠直接看見優點。

 

我把這些問題梳理清楚,分解成三類,王總在視頻直播中給予了回答,這是我偶爾會回看的一個直播。https://vmobile.douyu.com/show/Yo4evybYVd278L62(可以移步鬥魚直播,搜索「相墉」)

之後一段時間,楷書的大仿作和篆提的創作並行了幾個月。對於塊面、結構以及節奏在楷書中的嘗試,我一直持續到了楷書的自選仿作中。這張作品本來打算寫成扇面,給自己整把摺扇,我很喜歡這首詞,褚遂良的風格跟它也很搭,每個字的主次、收放,每一筆的起行收、角度、粗細怎麼分配都設計過很多次,可是因為小字實在拉垮而不得不作罷。這個作品寫完我就拿到了行書的入場券,可是由於篆書佔用了太多時間精力,我又比較懶,一直遲遲沒有動手。

在對聯練習得還可以了之後,我用同樣的文本內容寫了一個大篇幅的篆書作品,通篇396字,寫在四尺整張的紙上。每一個字的結構都絞盡腦汁地設計過,時常為了重複字的變化、為了寫出對稱的結構、漂亮的過彎而苦惱。

這篇篆書作業國元老師仔細地逐字給我訂正過,但是並沒有完全直接告訴我每一處改動是為什麼,而是需要我自己去思考。有一些修改點我至今尚未參透,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為此很沮喪。如果我不懂老師為什麼改,那麼對一個字的修改也就沒有辦法擴展到其他字的類似情況下,也沒有辦法標定其問題點。

 

除了時不常回看一下,我並沒有什麼太好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前述楷書的問題也一樣,只不過那多是手上的問題,而這是眼力的問題,都並非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

 

篆提班剛開學的時候,國元讓我們每個人都把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碑帖都列一下,以便因材施教。我想來想去,喜歡的羅列不出幾個,不喜歡的倒是越列越多。除卻喜歡和不喜歡的,剩下就是湊合的。我看著這個表格有點迷茫,且不說不喜歡的有多少,如果說整部中國書法史,上下三千年,那麼多名作,那麼多名家,只有區區一個《瘞鶴銘》擔得起我「喜歡」二字,那我是真的喜歡書法嗎?我學書法幹什麼呢?

 

有時候我覺得,是不是因為不輟已經成為我業餘生活的一部分,老師和同學的正向反饋讓我得到了一些成就感和存在感,於是持續地寫下去。

 

有時候實在煩了呢,我就扔下書法相關的一切,去搓幾天遊戲,19年我打《古劍奇譚三》,20年《塞爾達曠野之息》,又去《動物之森》炒了一段時間大頭菜,每個遊戲都打了幾百小時。就像是把寫字當作業餘時間的放鬆,又把打遊戲當作了寫字之餘的放鬆。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在書法上達到多高的水平,寫春聯不是我的目的,發朋友圈也不是,參展也不是。古人云,書者心畫也,可是我並沒有多少情感需要表達,在具體寫字的時候,考慮的東西也更多是出於技法層面而非表達層面。

 

更多的時候寫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如果問我,今天晚上幹什麼?我說,寫字吧!喝個啤酒,寫個字。也不拘於寫什麼體,什麼內容,但一整天的心情都會好起來,因為有一段值得期待的夜生活在等著我。

我篆書初學是《繹山碑》,臨的時候又力求寫得像,在拋開碑帖寫創作時,多多少少還是會帶著點《繹山碑》呆呆的形態。這讓我覺得自己的結構寫得頗為無聊,並且迫切地想要擺脫《繹山碑》的影子。有時候國元老師會在群裡發其他班級同學的作業,當我看到風格和我南轅北轍的作品時,會對我產生強烈的鯰魚效應,甚至能把我從遊戲中拽回來,去這些作品裡面薅東西。

 

由於沒有碑帖作範本,接下來的幾個篆書創作作業,我一直在一邊薅東西,一邊試探各種邊界,比如縱橫比、弧度、方圓、主次、重心、聚散等等。來來去去,雖然呆還是呆,少有其他同學那些令人驚豔的結構,對於邊界卻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出錯的概率低了一些。

這是我最近完成的一幅作品,最近的幾個作業我想試探的是合適的節奏。但是結構上的節奏我還不明就裡,用筆上的節奏我還顧不過來。國元老師看到這裡又要說我妄自菲薄了,那就再貼一張2018年8月份的舊作,回望過去,自我激勵。

2018年8月 舊作

2020年12月 近作

在前不久王總和華夏老師主持的問答直播中,我提了幾個關於節奏的問題,雖然用雁塔為例來提問,我想著道理都是那個道理,用在篆書上也成。華夏老師用雁塔給我作了示範,對比他對於相同字的不同處理,我看到了自己在楷書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至於移用到篆書上,我還得再想想。

 

我在不輟說過無數次我再想想,少部分我真的想了(多半是因為作業不過關),有一些直接忘了(因為我懶),還有一些,我等著將來它自己再回來找我。

 

這就是目前為止我的存檔點。接近五年的遊戲時間,數不清多少小時,S/L了多少次,開了四個副本,通關三個,完成度估摸著65%,還有些隱藏寶箱沒有開到。五年來我只在東京見過一次王總和包子,蹭了包子一杯咖啡和一杯啤酒,從沒見過國元老師和華夏老師,和不少同學約了面基,卻也從沒有機會成行。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同窗的情誼,也沒有影響對老師的信任。我走過了人生中最長的一段路,看過許多前所未見的風景,有過欣喜、有過激動、有過迷茫、有過挫敗。不知道未來的主線劇情還有多少,人物還有多少,寶箱還有多少。長路漫漫,等我再玩五年,再來詳說。

 

願我們乘著不輟這艘大船,在書法的海洋裡踏浪前行。

————————————

更新一下招生的進度。兩年教學的書刻班還有9個名額。其他的零基礎班已經滿了。


需要有基礎的行書/草書/魏碑班也將今天晚上24:00下架。書刻班還會持續招生到月底或者招滿。招生簡章在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學書為樂—木木書法工作室線上課程招生
    柳公權於用筆之法有「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觀點,可見習書亦是修心,書為心畫也。學習掌握一點這門傳統而仍生機勃發的藝術的基本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和豐富自己的藝術審美修養,更意味著增加了了解和學習本國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
  • 課文《米芾學書》教學設計告訴你怎樣學好書法,悟出寫好字的竅門
    教學目標: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弄清米芾是怎樣學好書法的。學習米芾勤奮好學的精神。2、讓學生了解學好書法的竅門。3、板題,梳理:米芾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成就?他是怎樣學習書法的?二、自主閱讀課文,交流學習生字(一)出示自學要求:1、默讀課文,藉助注音讀準生字。2、同桌交流還沒會讀的字。
  • 學習書法,冷暖自知
    總有一些書法愛好者向我詢問諸如「成人學習書法晚不晚」,「孩子學習書法早不早」,「學習書法難不難」以及「學書法有什麼訣竅」之類的問題。我告訴他們:不管是學齡前兒童還是在校學生,亦或上班族及退休人員,在什麼年齡段開始學習書法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學習書法也並不難,難的是有沒有機緣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能不能遵從老師指導、領悟學書真諦。
  • 法帖臨摹:唐後學習書法的無奈之舉
    這副聯語所表達的意思,相信是不會有人反對的,正如董其昌所言:「學書不從古人,必墜惡道」。臨摹法帖作為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並且構成一種傳統—書法學習方式、方法的傳統。  這種傳統認為,書法美不與具體的外界視覺物象產生直接的對應關係,所以對書法的技巧把握不能取一個古典繪畫的立場—以寫生來獲得表現與技巧,而只有通過對古典名作進行臨摹學習來達到掌握技巧的目的。
  • 自學書法8大點,不用老師都成才! 且記且存
    下面,總結前賢得失,歸納如下,供自學者參考:一、書法理論是核心指導學書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我們知道,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或提煉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 書法有法丨臨帖、摹寫的方法(習字必藏)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
  • 人物丨學書用道  清綺安詳——王春新的書法藝術
    出版有《王春新書法藝術》《王春新書法作品集》《王春新書法藝術——行書〈道德經〉〈孝經〉》《大道至簡——王春新書法作品集》《追尋心清跡清的書法與生活》《我書我心——江文湛、王春新書畫精品集》《學書五要》《清心齋閒話》。
  • 晚清民間書法學習的新思路
    乾隆後期,民間收藏家的藏品大多已收歸內府,大多數書法家再難見到名跡珍品,民間的書法學習、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以《方石書話》為例,從書法學習模板的變化、書法學習方法的新要求體現晚清民間書法教育的新變化。書法的學習,若有名師講解示範,定能事半功倍。
  • 女性朋友學習書法適合的字體
    自古以來的大書法家以男性居多,這是書法主要表現陽剛之氣的藝術特點決定的,但是歷史上也有女書法家如書聖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元代大書畫家趙孟的夫人管道升!新中國成立後,婦女得到解放,社會地位大大提高,能頂半邊天,因此女性書法家出現的要比古代更多,如林岫,周慧珺,孫曉雲等都很有名聲!
  • 學習書法,該怎樣「借古開新」?
    然而在學習中,一直有一個問題在縈繞著我,米芾是學「二王」的,他的學書過程歷來評論家都說他是「集古字」,而且「集古字」的學習方法一直影響了後來眾多學書者的學書歷程,米芾是怎樣從「集古字」中成就米字風範的,由此聯想開來,諸多的書法家又是怎樣從古帖中脫化而形成自家面貌的?
  • 書法學習經驗分享:如何破解書法學習過程中的「眼高手低」瓶頸期
    1.書法學習中眼高手低現象分析我們一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都會覺得這個階段會進步比較大,但是到了一定時候,就覺得自己不但沒有進步,好像還在退步。所以,眼高手低是在書法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對於書法的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
  • 學習硬筆書法,選擇什麼樣的筆比較好
    哥最早鍾情於書法要追溯到N多年前了,96年加入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當時書法方興未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書法家(毛筆)也紛紛加入到硬筆的隊伍,開創了全民學書的熱潮,以王正良、鄒慕白為代表的書法領軍人物通過各自的書法媒體(王正良主編《中國鋼筆書法》,鄒慕白為《鋼筆書法報》社社長)在硬筆書法界擁有各自的影響力
  • 我的學書之路
    他們二位的字根底深,有體勢,比我的字強多了張獻溟老師回校工作,他多才多藝,畫得好也寫得好。有他們在,我沒有表露的機會,但有看的機會,其實這比自已寫還重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幾位離校以後,我又有機會出面了,覺得比以前有些進步。此後就一直寫,特別是在「文革」期間搞「紅海洋」,學校所有大牆都塗上紅漆,用黃油漆寫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詩詞,每天寫,有時還到社會上去與語錄牌。
  • ​在對書法的教育學習上,私塾和社團有什麼不同?
    清末民初,對於書法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段,很多同書法有關的大事都發生在這一階段。不過,今天不講那些大事件,來講講跟書法學習有關的兩個機構,私塾和社團。會選擇私塾和社團,是因為這兩者之間有差異,有對比性。那它們又是如何進行於書法學習的呢?
  • 沙孟海: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
    沙孟海: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 學書六十年,東塗西抹,一無所成。《文化娛樂》編輯部要我談談學書經驗,很慚愧,「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實在沒有什麼好的經驗可談。 我自覺漫長的六十年中間,早一時期是「彷徨尋索」,走了不少彎路。稍後是想「轉益多師」,多方面吸收些營養來豐富自己。由於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寫不出什麼名堂來。
  • 喜歡書法,卻堅持不下來?教你幾招,提升學習趣味性和新鮮感
    如今,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書法這一傳統藝術門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將近一千萬的書法愛好者,然而能堅持十幾年筆耕不輟的人寥寥無幾,這裡面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放棄了。既然因興趣而學習書法,卻為何半途而廢?並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呢?為何不能堅持?
  • 兩位書法女博士和11歲小孩,學書10年,還沒有才學5年的寫得好?
    兩位書法女博士和11歲小孩,學書10年,還沒有才學5年的寫得好?很多網友看了我寫的《兩位80後書法女博士,氣場為什麼這麼大?是人漂亮還是字漂亮?》,心裡就不服,說人是漂亮,字不咋滴。我很困惑。這年頭說一句人家好,會死嗎?不會!但就是不願說。
  • 學習書法,到底要學習什麼?
    很多人都喜歡書法,而且每個人的學書法目的不同。有些人是為了閒來無事玩玩打發打發時間,有些人是為了養性,有些人是為了養生,有些人是說書法可以陶冶情操,有些人為了出名想著書法可以努力後出名,有些人為了生計寫幾張可以換錢謀生。還有甚者為了炫耀。
  • 學習書法的6大好處
    學習書法,可以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通過觀察、分析點、橫、豎、撇、捺、折的形狀特點,書寫方法,形式效果等,來完成每個字的書寫過程。長此以往,書寫者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必定得到發展。  二、培養品質。  學習書法,能養成細緻、專注、沉著、持久的品質。
  • 學習書法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
    在這個問題上,古代書論家有過明確的論述: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康有為說:「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啟功先生的觀點十分明確:學書必須臨摹古帖,不可學今人。他說:「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於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