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浙大西遷線紀行(三)

2020-08-30 中國科協

浙江大學有個「程book」

8月28日下午,貴州科技館迎來兩位特殊的客人: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的女兒程漱玉和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熊杏林,她們共同為在場的聽眾講述了程開甲成長成才的感人故事。

1937年盛夏,程開甲從秀州中學畢業。就在同學們緊張備考之際,七七事變爆發。盧溝橋上的隆隆炮聲,打破了年輕學子內心的寧靜。一些同學宣布投筆從戎,但程開甲認為:要救國先得有本事,有本事,就得上大學。他同時報考了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考試結果發布,他同時被兩所大學錄取。唯一不同的是,浙江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上,註明是公費生。這是浙江大學給予極少數優秀考生的一種獎勵。公費生每學期可從學校領取100元補助。這在當時那個年代,相當於解決了大學四年的基本開銷。所以程開甲選擇了浙江大學。

開學沒有多久,上海失守,杭州告急。浙江大學被迫內遷。杭州-建德-吉安-泰和-宜山-遵義-湄潭,隨著日軍步步緊逼,浙江大學搬遷了六個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落腳不到半個月就要重新出發。

浙江大學西遷,被譽為「文軍」的長徵。顛沛流離中,同學們吃盡了苦頭。大轟炸中,程開甲所在的宿舍被炸毀,同學們的衣服、被褥、書籍、筆記本,全部化為灰燼。除隨身衣服外,他們頃刻間變得一無所有。夥食方面,更是捉襟見肘。吃飯實行「蜻蜓點水」和「逢六進一」制。所謂「蜻蜓點水」,就是夾菜不能大塊大塊夾,比如吃豆腐乳,只能用筷頭蘸一點點;所謂「逢六進一」,就是吃六口飯才能吃一口菜。

竺可楨

1939年2月,在流亡中,校長竺可楨做了《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的著名演講。竺可楨首先講述了布魯諾、伽利略、克卜勒等科學家的重大貢獻,然後說:現在歐美顯得先進,實迄16世紀為止,歐美文明還遠不如中國。但由於這些先賢的求是之心,他們憑自己的良心,甘冒不韙。有的因求真知補燒死,有的被囚禁,但是不變其初衷,終於真理得以大明,然後科學才能進步,工業才能發達,歐美才得先進。中國要想強盛,要使日本或別的國家不敢侵略中國,只有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別人是靠不住的。培養這種力量,就是大家到浙江大學來的使命。聽完演講,程開甲熱血沸騰。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兩行文字:

中國挨打原因:科技落後。

拯救中國藥方:科學救國。

程開甲是公費生,每學期有100元的補助。抗戰之初,這些錢還夠用。1939年之後,隨著物價飛漲,100元已經遠遠不夠用了。程開甲不得不節衣縮食,精打細算。但無論怎樣節省,他夜讀的燈油錢,總要比別人多上好幾倍。不得已,每次夜讀,他都會把燈芯撥到最小。

有一次,一個同學跟他打賭:「老兄,你若能一連三天三夜看書不睡覺,以後晚上的燈油錢全由我出。」

一來是年輕氣盛,二來機不可失,程開甲爽快地接受了這個挑戰。程開甲知道自己一旦進入學習狀態,就可以廢寢忘食。所以,他首先準備了一個筆記本,開列了平日裡沒有想清楚的問題。然後,從圖書館和老師束星北家裡借來一大摞量子力學的書籍。最後,到商店買了幾天的乾糧。一切妥當後,賭局開始。

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著讀著,程開甲完全被知識的力量所吸引,他已經進入了知識的海洋,甚至忘記了自己在打賭的事情。他不停地看書、計算,真的沒有合眼。最後,同學們擔心會出事,提前一天強行「停戰」。程開甲贏得賭局,也贏得一個外號:程BOOK。(王麗)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 中國科協「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
  •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之一。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長沙舉行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長沙舉行鄧稼先、朱光亞後人講述前輩報國故事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9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劉建華)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今天,湖南省科技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近200名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聆聽了特殊的一課:「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妻侄許進、「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的兒子朱明遠,沿著抗戰期間西南聯大西遷的腳步來到長沙,講述前輩科學報國的赤子故事。 據主辦方中國科協調宣部介紹,這是「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西南聯大線的首站,隨後將前往昆明。
  •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重慶舉行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邀請了黃緯祿之女黃道群、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在9月1日分別走進重慶大學、重慶森林實驗小學,以現場報告及校內直播的形式與3000餘名師生分享前輩科學家的感人故事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貴州科技館專場報告會將舉辦
    貴陽網訊 8月27日,「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大型報告會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貴州專場將在貴州科技館二樓學術報告廳舉辦。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抗戰的烽火硝煙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千裡跋涉,西遷至雲貴高原等地,為中華民族保存科學文明的火種。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西南聯大線紀行(二)
    朱光亞:西南聯大的校歌讓我激動不已2020年8月21日上午,雲南科技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朱光亞之子朱明遠。上午10時許,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大家四處打聽這個學號的主人,當知道是朱光亞考了滿分時,大家送給朱光亞一個外號:「小科學家」。1945年8月,朱光亞以優異成績從西南聯大畢業,留校任物理學系助教。1945年末的一天,駐華美軍最高指揮官魏德邁問國民政府軍政部次長俞大維:「你們要不要派人到美國學習製造原子彈?」蔣介石非常高興,即命陳誠、俞大維秘密籌劃中國的「原子彈計劃」。
  • 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在渝開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2020年全國科普日來臨之際,9月1日上午,中國科協舉辦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走進重慶,李四光的外孫女鄒宗平和黃緯祿之女黃道群兩位報告人分別到沙坪垻區森林實驗小學、重慶大學開展兩場主題報告會。市科協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牛傑,市科協二級巡視員袁強分别致辭,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傳播服務處處長王松光出席活動。
  • 雲南省科技館啟動「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
    ,8月21日,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昆明專場在雲南省科技館科協會堂舉辦。「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妻侄許進、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分別作報告,為青少年學生講述科學家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鼓勵青少年學生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 泰和投資修繕浙江大學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本報泰和訊 鄧和平、江南都市報記者王文報導:為延續抗戰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泰和縣投入80萬元對浙大西遷泰和舊址校長辦公樓進行全面修繕,讓校長辦公樓重現當年原貌。  據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國立浙江大學遷至泰和,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至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留下了不少抗戰遺址舊址。  為延續抗戰記憶,泰和加大了抗戰遺址舊址的修繕保護力度。縣裡先後籌資200多萬元,對浙大西遷期間的浙江大學大禮堂、校長辦公樓、臨清書屋、澄江學校、澄江學校俱樂部等辦學舊址及中正大學等全面修繕。
  • 科學家精神宣講——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學種子
    ……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文化,今年來,廣西科技館積極推動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通過老一輩科學家的子女或親屬的講述,帶領青少年群體走進科學家前輩們的內心世界,感悟家國情懷,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種子。
  • 浙大學子走進龍泉重走西遷路
    在實踐中,師生們通過「浙大馬院2020暑期社會實踐團」官方抖音帳號,開展了抖音直播活動,講述文軍長徵故事、解讀青瓷非遺文化、追尋浙西南革命精神,為大家呈現有風景的思政課。重走浙大西遷路7月13日上午,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一行來到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重溫浙大學子吃苦耐勞、刻苦求學的精神。浙大芳野舊址是實踐團的第一場直播,實踐團邀請了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文保所的王小芳老師來到直播間,講述了浙大西遷的歷程。
  • 「浙大文軍西遷」留印記,梅城古鎮一度成為學校城
    梅城迎著塑像走進去,院子塑著五個真人大小的像,第一位著西裝,拄文明棍,氣勢軒昂的臉上帶著些許憂慮,一個穿長衫,戴禮帽的人緊隨其後,再後面是一對知識分子打扮的夫妻抱著小孩,挎著行李,所有人都是行進中的姿態
  • 江西泰和修繕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央廣網泰和8月27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鄧和平)開學之際,位於浙江大學舊址的泰和六合中學師生參觀浙大舊址遺蹟,延續抗戰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近年來,江西省泰和縣投入200萬元對浙大等抗戰舊址進行全面修繕,重現當年原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浙江大學遷至泰和, 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
  • 紅色記憶 香江傳奇(紅色旅遊·香港)
    紅色記憶 香江傳奇(紅色旅遊·香港) 原標題: 這些紅色的記憶,將永遠銘刻。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隱於中環的統戰堡壘  中環,皇后大道中18號。
  • 「青馬工程」菁英班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和宣講活動
    為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引導大學生骨幹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加強共青團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引導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12月5日,「青馬工程」導師張燕教授組織第十期菁英班第五組學員,前往昆明市呈貢區三臺山黨建公園和雲南省博物館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和宣講活動。
  • 《西遷東還》:抗戰後方文化大師與精英人物的四川流寓史
    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賀昌群、葉聖陶、陳西瀅、朱東潤、凌叔華、竺可楨、繆秋傑、範旭東……每一位都是聲名顯赫、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精英人物。抗戰軍興,他們的生活軌跡和前途命運發生了哪些重大轉折?在川蜀之地留下了哪些重要的歷史印跡?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但相關的歷史敘述卻近乎貧乏。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        山高路險,不棄文脈        1937年8月13日,抗戰史上著名的淞滬會戰拉開帷幕,毗鄰上海的杭州很快也籠罩在戰火中。為保全學校和尋求一個安定的教學環境,浙大開始準備避難遷移事宜。
  • 八年抗戰,中國大學反而更壯大
    震旦大學、東吳大學、大同大學、上海法政、上海美專、南通學院等,以及抗戰後新成立之太炎文學院、達仁學院、新中國大學等十餘校(均私立);北平區(學生約2500人,註:偽校不在內):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中國大學、協和醫學院、鐵路專校(以上私立)、中法大學(中法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