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遷東還》:抗戰後方文化大師與精英人物的四川流寓史

2020-12-17 中華網文化頻道

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賀昌群、葉聖陶、陳西瀅、朱東潤、凌叔華、竺可楨、繆秋傑、範旭東……每一位都是聲名顯赫、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精英人物。抗戰軍興,他們的生活軌跡和前途命運發生了哪些重大轉折?在川蜀之地留下了哪些重要的歷史印跡?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但相關的歷史敘述卻近乎貧乏。作家龔靜染的新書《西遷東還》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歷史,以非虛構的敘事風格和寫作態度來展現激越時代下的生存現實和精神風貌。

《西遷東還》是龔靜染繼《南渡北歸》之後,再次聚焦抗戰時期的民國知識分子群體,他通過查閱檔案、實地走訪等途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作了細緻入微的探查與研究,對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梳理,再現了他們在戰亂時局下跌宕起伏的命運。作者通過這部抗戰後方文化大師與精英人物的四川流寓史,映照出了亂世中的錚錚風骨,講述了一個個曲折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龔靜染,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一、亂世治學與學人交往

抗日戰爭爆發,國學大師馬一浮與熊十力、賀昌群西遷四川之後,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打算創辦復性書院,欲「存絕學於末運,扶仁道於衰微」,可惜由於經費、時局、辦學宗旨、學員等等問題,復性書院逐漸取消講學,後來僅做刻書之用。馬一浮性情固執,雖然與熊十力在學術上惺惺相惜,但是兩人的性格迥異,導致矛盾日益深重,最終熊十力、賀昌群先後離開書院。復性書院取消講學之後,馬一浮居住在濠上草堂裡,更多的是著書立說、靜心治學,雖然飽受流離、清貧和孤獨,但其苦修之途,成就了他一代儒宗的學術地位。

熊十力是中國具原創性的哲學家,也是現當代非常重要的國學大師。在離開復性書院後,他受孫學悟邀請到五通橋的黃海化學工業社辦哲學研究部。從1946年到1947年,熊十力在五通橋待了大半年的時間,經濟的困窘和時局的變化終究是影響了熊十力,他離開小城後,辦學之苦心煙消雲散。後來熊十力雖然不忘創辦哲學研究所的事情,但奔走呼號盡付流水,他悲愴地寫道:「中國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愛惜。清季迄民國,凡固有學術,廢絕已久!」

除了馬一浮濠上辦學始末,熊十力到黃海化學工業社辦哲學研究部,更有南懷瑾與茫溪故人故地的往事。亂世浮沉,絕學能繼,大師的立德立言之心,可見一斑。

二、民國知識分子的一段流寓史

柴米油鹽,婚喪嫁娶,在亂世中大師們到底度過了怎樣的一段生活呢?他們或沉溺山水,迷茫度日;或專心致志,著書立說;或身陷泥沼,苦苦掙扎;或貧病交加,命運多舛……人生況味,各不相同。這其中的種種情狀,也許與我們的想像大不相同,但卻是真實的人世寫照。

書中有不少生動的細節耐人尋味。葉聖陶一家剛從武漢搬到四川樂山的時候,對安寧生活的渴望在《嘉滬通信》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如物價的便宜讓他欣喜,「肉二角一斤,條炭二元一擔,米七元一擔」,當時的教授們月薪最少也能拿到200~300元。而在有暇之時,教書先生們還常常遊山玩水,連江水中五彩斑斕的卵石也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點樂趣。

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樂山這座小城也受了影響,物價飛漲起來。葉聖陶在樂山被炸之後,經歷了生死考驗,淡然了許多。他搬到了竹公溪,租了間茅屋。野屋有野趣,奈何居家勞苦煩。雖然葉聖陶的薪水不低,但是一家七口人都要靠他養活,生活的重擔讓他很沮喪。為了給長子葉至善辦好婚禮,葉聖陶特地跑了紅十字會,又跑發電廠,還「跟一家江蘇人開的館子定了六桌菜,開了一壇眉山造的仿紹」。參加婚禮的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當時流寓樂山的文化界名流,比如朱光潛、賀昌群、陳西瀅等。對當時生活情狀細緻而生動的描繪,是《西遷東還》這部書的魅力所在。

三、在困厄中求生的一代精英

不管是劉文輝苦心經營最終又失去了的西康省,鹽務總局總辦繆秋傑以其精明強幹重振四川鹽業,傾注心力設計和營建的四川「秋園」——環翠新村如何寥落,民族企業家範旭東為「保全吾國唯一化學命脈」的掙扎求生與慷慨悲歌,「中國石油之父」黃汲清如何一步步尋找黑滷,還是一路護送故宮文物南遷北線的遺事,作者都以真實的歷史細節和豐富的檔案材料為基礎加以敘述,展現了在當時的艱難條件下,一代精英人物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

作家龔靜染將史學的冷靜客觀與文學的充沛情感結合在一起,以詩意的文字召喚我們重返歷史現場,感受大時代下的因緣際會和複雜的人生況味,以及個人命運的悲歡離合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

相關焦點

  • 史學巨匠顧頡剛 流寓蜀地求真知(上)
    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1944年7月至1945年1月客寓成都,在華西壩「五大學」之一的齊魯大學主持國學研究所。流寓四川的時間更達6年餘。在此期間,他的足跡遍及四川各地,廣泛搜集資料,而在成都郊外的賴家院子,他遠離塵囂,埋頭著述,努力踐行著他「充軍」與「監禁」的妙喻。
  • 荒了「流寓文化」閒了旅遊資源
    流寓文化本是金字招牌可喜  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興盛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流寓文化的研究。他告訴記者,寓為居住,古代的流放之人、流民、移民統稱為流寓者,而流寓文化是這些因種種原因客居異鄉的人所創作的著作、音樂、舞蹈等。他指流寓者在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各類關係中所創造與傳播的一切知識體系的總和。流寓者中有許多高官大吏、文人學者,這些名人的功業政績、行蹤手跡、軼聞逸事等都能使湖光溢彩、山色生輝。
  • 談西遷精神,訪西遷前輩……復旦上醫這樣銘記兩度遷渝奮鬥史
    2020年是上醫抗戰遷渝80周年、分遷籌建重醫65周年。為銘記兩度遷渝奮鬥史,傳承弘揚「西遷精神」,8月7日至8日,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一行赴重慶,與重慶醫科大學共同舉行「西遷精神」座談會暨共建「愛國榮校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並看望西遷老專家老校友及瞻仰抗戰辦學舊址。
  • 從浣花溪到牛頭山 杜甫的蜀中流寓
    杜甫客居四川,五年流寓,留下無數動人的詩篇,其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其生平第一快詩。    在成都,杜甫草堂有顧復初撰寫的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捲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在四川三臺縣牛頭山的杜甫草堂,也有同樣的對聯(於立群補書)。
  • 中國流寓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信陽學院舉行
    人民數字聯播網訊(穆志剛) 1月6日,中國流寓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原與嶺南文化研討會在信陽學院舉行。原國家圖書館館長、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詹福瑞,國家社科基金會議評審專家、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星和信陽學院理事長高雲等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
  • 流寓文化與雷州半島流寓文人研究會在廣東湛江舉行
    流寓文化與雷州半島流寓文人研究會在廣東湛江舉行 2012年04月26日 15:3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26日湛江消息   日前,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在廣東湛江,聯合舉辦了流寓文化與雷州半島流寓文人研究學術會議。
  • 一個上海人眼裡的李莊(一)——「文以抗戰」盪氣迴腸
    兩地雖相距遙遠,一江相系,首尾相連,一水相融,通達順暢,抗戰時期同濟大學還與李莊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不少朋友提起李莊都倍感親近。 多年前在宜賓參加一次會議之際我曾匆匆到訪過李莊,因時間緊,看的不細,體驗不深,有的重要舊址如中國營造學社及慄峰山史語所都未走到,僅留下一點祠堂廟宇的初略印象。
  • 信陽學院舉行中國流寓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原與嶺南文化研討會
    近年來流寓文化研究逐漸成學術熱點,學校文學院張學松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走在了全國學界的前列。希望中國流寓文化研究中心成員肩負責任不辱使命,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為學校科研與學科建設,為中華文化研究與建設做出貢獻。相信在各位專家的指導與幫助下,中心奮力拼搏,定能成功打造特色學術品牌,登上流寓文化研究的制高點。  方銘對中國流寓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賀。
  • 抗戰夫人、淪陷夫人、劫收夫人,抗戰時期重婚案為何如此多
    1947年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就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紗廠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師張忠良自由戀愛後結婚並生下一子,抗戰爆發後,張忠良離開上海參加抗日,在重慶認識了交際花王麗珍,並與王結婚。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海報素芬與婆婆和兒子在淪陷區艱難度日,等到抗戰勝利,張忠良回到上海後住在王麗珍表姐家,又和這位表姐眉來眼去勾搭上了
  • 流寓文學:古代文學研究新視角
    唐權德輿《金紫光祿大夫司農卿邵州長史李公墓志銘》有云:「時劉展阻命,東方愁擾,閭裡制於萑蒲,守臣化為寓公。」宋範成大《東山渡湖》詩云:「吾生蓋頭乏片瓦,到處漂搖稱寓公。」即其例。至於用作動詞的「流寓」概念,則見於《後漢書·廉範傳》:「範父遭喪亂,客死於蜀漢,範遂流寓西州。」《周書·庾信傳》也有「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的說法。
  • 錮禁——淺評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裡執導,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主演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素芬則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帶著婆婆艱難度日,後來她輾轉來到上海,在做幫傭時認出了忠良,忠良的所作所為讓素芬萬念俱灰,最後投身黃浦江……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得益於中國文化的「史說"傳統,講述了一個戲劇性很強的故事。通過一家人的生活遭遇表現了從抗日戰爭爆發到「慘勝竹前後將近十年問中國社會複雜的生話面貌。
  • 發生在文化之鄉梅州的那一段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
    「文化之鄉」梅州慷慨支持教育,據初步統計,抗戰時期遷往梅州的華南高校和中學有11所,共20處辦學舊址,辦學舊址遺存數量位於粵北前列。烽火求是路,火種永不滅。時下,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逐漸走入公眾視野。
  • 《無問西東》引發高校懷舊情結 這些大學當年也曾在重慶辦學
    電影《無問西東》熱映,勾起了不少人對那些歷史悠久的知名高校的憧憬。你可知道,許多當年的名校,其實都曾在重慶辦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重慶成為高校內遷的首選目的地。在抗日戰爭期間,共有30餘所高校從全國各地遷到重慶。
  • 淺析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詳解抗戰前後國民生活面貌
    古代亡國之君詞人李煜,史稱李後主曾有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示了作者亡國之切膚之痛,懷國之深情實感。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上下集。聯華影藝社、昆倉影業公司1947年出品。把抗戰勝利前後近十年間中國社會的複雜面貌,遼闊的背景,眾多的人物,盤根錯節的人物,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而又曲折動人的故事 影片以一個家庭為主線,串起了抗戰時期中國強弱不同的四種社會力量:①以張忠民為代表的積極抗日,堅持進步的力量,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建立的抗日解放區,寄託了人民的嚮往和希望
  •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背後的大時代
    《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兩集,是一部在敘事跨度通戰前、戰時與戰後三個時期的銀幕史詩巨片。影片講述了進步知識分子張忠良一家在抗戰中的不幸經歷:老父慘死於敵人之手,弟弟忠民參加了抗戰遊擊隊;妻子素芬與老母四處漂泊,歷盡艱辛,最後流落上海街頭,素芬不得不到一家有錢人家做女傭;忠良飽經磨難,九死一生,與家人早已失去聯繫,最後到達後方都城重慶。
  • 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這次故宮來渝,與市文化委、南岸區達成六項合作:1  在重慶設立故宮學院分院,通過故宮學院平臺開展培訓活動,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2  在安達森洋行舊址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主要用於展示南遷史實、舉辦相關展覽,向公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
  • 八年抗戰,中國大學反而更壯大
    最近十幾年,隨著學界對於抗戰中大學內遷的研究日益精細,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絕大多數大學的遷徙,並非事先設計好抗戰中,大批中國大學內遷,其意義怎麼估計也不過分——保存學術實力,賡續文化命脈,培養急需人才,開拓內陸空間,更重要的是表達一種民族精神及抗戰的堅強意志。
  • 重慶珍檔丨《無問西東》引發高校懷舊情結 這些大學當年也曾在重慶...
    01-25 17:10:28 來源: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 電影《無問西東》熱映,勾起了不少人對那些歷史悠久的知名高校的憧憬。你可知道,許多當年的名校,其實都曾在重慶辦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重慶成為高校內遷的首選目的地。
  • 實寄封見證福建省立醫學院抗戰內遷
    (圖2)圖2為1933年《中華郵政輿圖》福建沙縣→永安→廣東梅縣郵路圖。沙縣經永安中轉郵路為逐日郵班,永安郵局在抗戰時期尤為重要:1938年5月,福建省政府內遷永安,福建通往江西、浙江兩省的郵路以福建南平為中心,永安經沙縣至南平的郵路便成為福建全省的幹線郵路和後方出海郵路的重要孔道。1942年3月,隨著抗戰局勢發展,福建全省郵政中心由南平移至永安,福建省郵電管理局永安郵政汽車站開闢南平—永安—長汀的自辦汽車郵路,全程330公裡,其中南平—永安段經過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