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賀昌群、葉聖陶、陳西瀅、朱東潤、凌叔華、竺可楨、繆秋傑、範旭東……每一位都是聲名顯赫、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精英人物。抗戰軍興,他們的生活軌跡和前途命運發生了哪些重大轉折?在川蜀之地留下了哪些重要的歷史印跡?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但相關的歷史敘述卻近乎貧乏。作家龔靜染的新書《西遷東還》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歷史,以非虛構的敘事風格和寫作態度來展現激越時代下的生存現實和精神風貌。
《西遷東還》是龔靜染繼《南渡北歸》之後,再次聚焦抗戰時期的民國知識分子群體,他通過查閱檔案、實地走訪等途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作了細緻入微的探查與研究,對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梳理,再現了他們在戰亂時局下跌宕起伏的命運。作者通過這部抗戰後方文化大師與精英人物的四川流寓史,映照出了亂世中的錚錚風骨,講述了一個個曲折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龔靜染,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一、亂世治學與學人交往
抗日戰爭爆發,國學大師馬一浮與熊十力、賀昌群西遷四川之後,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打算創辦復性書院,欲「存絕學於末運,扶仁道於衰微」,可惜由於經費、時局、辦學宗旨、學員等等問題,復性書院逐漸取消講學,後來僅做刻書之用。馬一浮性情固執,雖然與熊十力在學術上惺惺相惜,但是兩人的性格迥異,導致矛盾日益深重,最終熊十力、賀昌群先後離開書院。復性書院取消講學之後,馬一浮居住在濠上草堂裡,更多的是著書立說、靜心治學,雖然飽受流離、清貧和孤獨,但其苦修之途,成就了他一代儒宗的學術地位。
熊十力是中國具原創性的哲學家,也是現當代非常重要的國學大師。在離開復性書院後,他受孫學悟邀請到五通橋的黃海化學工業社辦哲學研究部。從1946年到1947年,熊十力在五通橋待了大半年的時間,經濟的困窘和時局的變化終究是影響了熊十力,他離開小城後,辦學之苦心煙消雲散。後來熊十力雖然不忘創辦哲學研究所的事情,但奔走呼號盡付流水,他悲愴地寫道:「中國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愛惜。清季迄民國,凡固有學術,廢絕已久!」
除了馬一浮濠上辦學始末,熊十力到黃海化學工業社辦哲學研究部,更有南懷瑾與茫溪故人故地的往事。亂世浮沉,絕學能繼,大師的立德立言之心,可見一斑。
二、民國知識分子的一段流寓史
柴米油鹽,婚喪嫁娶,在亂世中大師們到底度過了怎樣的一段生活呢?他們或沉溺山水,迷茫度日;或專心致志,著書立說;或身陷泥沼,苦苦掙扎;或貧病交加,命運多舛……人生況味,各不相同。這其中的種種情狀,也許與我們的想像大不相同,但卻是真實的人世寫照。
書中有不少生動的細節耐人尋味。葉聖陶一家剛從武漢搬到四川樂山的時候,對安寧生活的渴望在《嘉滬通信》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如物價的便宜讓他欣喜,「肉二角一斤,條炭二元一擔,米七元一擔」,當時的教授們月薪最少也能拿到200~300元。而在有暇之時,教書先生們還常常遊山玩水,連江水中五彩斑斕的卵石也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點樂趣。
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樂山這座小城也受了影響,物價飛漲起來。葉聖陶在樂山被炸之後,經歷了生死考驗,淡然了許多。他搬到了竹公溪,租了間茅屋。野屋有野趣,奈何居家勞苦煩。雖然葉聖陶的薪水不低,但是一家七口人都要靠他養活,生活的重擔讓他很沮喪。為了給長子葉至善辦好婚禮,葉聖陶特地跑了紅十字會,又跑發電廠,還「跟一家江蘇人開的館子定了六桌菜,開了一壇眉山造的仿紹」。參加婚禮的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當時流寓樂山的文化界名流,比如朱光潛、賀昌群、陳西瀅等。對當時生活情狀細緻而生動的描繪,是《西遷東還》這部書的魅力所在。
三、在困厄中求生的一代精英
不管是劉文輝苦心經營最終又失去了的西康省,鹽務總局總辦繆秋傑以其精明強幹重振四川鹽業,傾注心力設計和營建的四川「秋園」——環翠新村如何寥落,民族企業家範旭東為「保全吾國唯一化學命脈」的掙扎求生與慷慨悲歌,「中國石油之父」黃汲清如何一步步尋找黑滷,還是一路護送故宮文物南遷北線的遺事,作者都以真實的歷史細節和豐富的檔案材料為基礎加以敘述,展現了在當時的艱難條件下,一代精英人物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
作家龔靜染將史學的冷靜客觀與文學的充沛情感結合在一起,以詩意的文字召喚我們重返歷史現場,感受大時代下的因緣際會和複雜的人生況味,以及個人命運的悲歡離合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