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裡執導,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主演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忠良奉命隨軍後輾轉抵達重慶,流落街頭時,他去求助於在戰前已認識的交際花王麗珍,她為忠良在乾爸龐浩的公司裡謀得一職,忠良日益墮落。素芬則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帶著婆婆艱難度日,後來她輾轉來到上海,在做幫傭時認出了忠良,忠良的所作所為讓素芬萬念俱灰,最後投身黃浦江……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得益於中國文化的「史說"傳統,講述了一個戲劇性很強的故事。通過一家人的生活遭遇表現了從抗日戰爭爆發到「慘勝竹前後將近十年問中國社會複雜的生話面貌。導演鄭君裡對40年代後期中國現實狀況的憂慮和思考在影片中表露無遺,影片試圖探討影片故事悲劇的產生根源,雖然沒有對服前發生的社會不公平現象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但卻捕捉到了其中一些非常本質的現象.並把它們不露聲色地演繹出來。
《一江春水向東流》故事富於傳奇色彩,情節起伏跌宕,雖然是以一個家在8年時間裡的變遷為中心,但它的表現視野要寬泛得多,影片以宏大的氣魄概括中國社會十幾年的變遷,但在表現手段上吸取了傳統小說中「皮裡春秋」的筆法,把個別有典型性的家庭作為表現社會狀況的一個窗口,通過家庭的聚臺分離來展示當時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悲劇。影片基本上使用了順敘的方式,生動地描繪了張忠良和紊芬夫妻兩人在8年時間裡不同的人生軌跡,丈夫張忠良在抗戰初期是一個熱血愛國青年,在經過近8年大後方「抗戰生活」的薰染之後,重回上海時已變成一個喪失信義的沒有靈魂的忘恩負義的人,二個腐化墮落的國民黨「接收大員」的走狗;妻子素芬則在國土淪喪的鄉間、日寇橫行的淪陷區,獨立擔起家庭的燻負。
靠著自己的辛勤勞作養活婆婆和孩子,企盼著抗戰勝利,企盼著丈夫早日歸來。但當抗戰勝利的時候,她盼到的卻是物價飛漲,丈夫杳無音信。當她在偶然的相遇中發現自己日夜思念和寄予無限希望的丈夫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人的時候,飽經苦難的她終於再也無法忍受生活的折磨,躍人滾滾奔流的黃浦江,結束了悲慘的一生
影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地敘述了這個曲折動人的故事,事件背景寬闊,涉及人物眾多。矛盾關係複雜,而這一切都被創作者濃縮在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從而構成一種特殊形態的矛盾對立,並最終引發了有巨大震撼力的尖銳衝突和悲劇結局,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達到影片警示世人、反觀社會的目的 。
《一江春水向東流》主要是通過表現個人性格悲劇來展示社會悲劇,增加批判力度。影片通過張忠良這個人物。深刻揭示了墮落腐敗的社會是如何使他漸漸滑人深淵、走向墮落的過程,同時穿插表現了以張忠良的「抗戰夫人」王麗珍、「接收夫人何文豔、官僚買辦龐浩公為代表的黑暗勢力,完整勾畫出社會百態圖。影片對素芬的刻畫非常成功,創作者對這個人物寄予深厚同情的同時也突出了在她身上發生的悲劇的深刻歷史和文化根源。
對王麗珍、何文豔兩個反面女性,影片也沒有作概念化的處理,儘管強調表現了她們唯利是圖的本質,但對兩人與張忠良間特殊而微妙的情感關係也進行了細緻的表現。同時,這部影片還使用了中國傳統文學中常用的方式,用主要人物分別代表不同的社會力量,然後通過一個合理的人物關係把這些社會力量集中在一個劇情能容納的表達範圍內,通過人物的表現來暗示各個階層的人的不同價值觀和不同生活狀態。
如張忠良代表當時轉變非常突出的一批人,他們年輕時曾憂國憂民,有著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但殘酷的現實打碎了他們的夢想,很多人由此沉淪,成為黑暗社會的附庸甚至是幫兇。素芬代表了廣大普通的人民群眾,在黑暗的日子裡默無聲息地忍受著生活的煎熬。王麗珍、何文豔則是腐化墮落階層的代表.影片還有張忠良的弟弟為代表的光明的力量等,各種力量的較量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展現社會狀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