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電影藝術的最高峰——《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分為上下兩集——上《八年離亂》、下《天亮前後》。
影片充滿現實性,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以抗戰前後普通家庭中的張柱良和素芬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1930年,女工素芬與婦女補習學校的一名教員張忠良成婚,不久後,誕育一子,然而,緊接著張忠良便要離開上海加入了救護隊。在此期間,張忠良輾轉求存。 1938年,為了生計,張忠良的母親帶著素芬和孩子抗生回到丹陽鄉下。然而鄉下並不如想像一般的那樣太平,張忠良的弟弟張忠民不願做走狗,便上山打遊擊。 1940年,侵略者將張忠良的父親吊死,素芬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孩子與婆婆一起回到上海,而素芬每日在對張忠良的思念與期盼中苦苦支撐、掙扎求生。 1941年,張忠良終於成功逃脫、不再被俘,他來到重慶後迫於生計,投靠故友王麗珍,自此張忠良便走向墮落之路,在豐厚的物質生活中 張忠良迷失了自我。1945年,日本投降,於是張忠良與王麗珍便回到上海,在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豔家居住。在張忠良與何文豔廝混時,命運巧合的讓走投無路的素芬來到何文豔家做幫傭……
影片以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與方法,在家庭命運變化、抗戰區、淪陷區、城市、農村、平民、官僚中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戲劇性十足。影片在廣闊浩瀚的歷史背景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緩緩向大眾展現出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還原當時社會的同時也講述了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經久不衰的影視經典是有其獨特優點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具有劃時代裡程碑的意義,其藝術魅力延續至今。影片巧妙借鑑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例如吸收了我國詩歌、繪畫、古典小說、戲曲等藝術表現技巧並在影片中以鏡頭語言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影片的片名也是取自於李煜極具悲劇色彩的《虞美人》,最終絕望投江的素芬也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表現的獨特的悲劇藝術張力。
影片還具有探索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的特點。影片巧妙吸收了中國戲曲與章回小說的情節表現手法,如:悲歡離合來感染觀眾情緒、線性結構順敘方式,即:開頭→發展→高潮→結尾。影片吸取戲曲的敘事手法主要表現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巧合、懸念、偶然、誤會等手法,使影片情節跌宕起伏。例如素芬出去當工人,竟然是恰巧到何文豔家做工並且每天洗張忠良的衣服。
影片還十分擅長運用對比來增加衝擊力,引起大眾的強烈共情感,例如:親兄弟張忠良腐化墮落與張忠民堅決抗日;夫妻張忠良花天酒地與素芬苦苦掙扎……《一江春水向東流》主要針對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與心理進行影片內容敘述,完全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影片將鏡頭對準普通群體,以戲劇化電影美學觀來表現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與難,揭示了社會問題、揭露了荒淫腐朽黑暗的官場與社會,真實的反應了抗戰時期的人民生活與心願,具有現實主義色彩。
《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其現實主義風格、東方美學、特色的人物形象、曲折起伏的情節、質樸細膩的風格為亮點,至今仍有其重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