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73年:主演全部離世,但它依舊是一部經典

2020-12-17 冷眼凱娛樂

中國抗日戰爭打了8年,在1945年終於取得了勝利。

雖然已經過了大半個世紀,但是曾經的歷史,大家都不會忘記。

8年沉痛的回憶被許多人記錄在書籍裡,記錄在電影中,記錄在照片裡。

許多影視作品更是以抗日戰爭為題材,而在抗日戰爭下生活的人們的寫照也是電影素材之一。

1947年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看似年代久遠,相信許多年輕的一輩可能看也沒有看過,但是對於老一輩人而言,是他們過去的回憶,因為這是一部經典電影,經典到現在也很難超越。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雖然能長久地留下來,大家依舊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它的身影,然而電影中的主演卻早已離我們而去,沒有一個還活著。

經典巨作的誕生

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於導演蔡楚生的想法,他從小熱愛電影,成長於國家最危難之際。

抗日戰爭期間他看到了人們多少的艱辛,愛國的勇士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家出力,但是也有些權貴只為了追求享樂,終日沉醉在花花世界之中,對於國家處在水深火熱中並沒有給予更多的幫助,而最底下的平民百姓終日過著艱辛的日子。

蔡楚生有感而發,於是創作了這部電影的劇本。

但是常年的奔波加上戰事連連,蔡楚生寫劇本的時候真的一波三折,前前後後多次走訪,令到蔡楚生的身體出現狀況,人開始變得虛弱,最後只能邀請鄭君裡一起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經典。

那個時代正是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戰爭帶來的經濟蕭條不是一時間就可以完全恢復。

電影在拍攝期間也是面對多方困難,資金鍊的斷裂讓電影的拍攝走走停停,本該是幾個月就可以完成拍攝卻耗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現在演員拍戲挑三挑四,而當年的演員根本沒有挑選的餘地,他們完全是基於敬業拍攝電影,任憑環境多麼惡劣硬是一聲不吭地完成下來。女主角更是被臭水溝的水從頭淋到腳都毫無怨言。

白楊

這部電影火紅的同時也讓幾位主演的演藝生涯達到了高光地步。

著名演員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都在這部電影裡擔當主演的位置,可以說《一江春水向東流》真的是星光熠熠,他們都因這部電影大紅大紫。

其中飾演女主角素芬的白楊在戲中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素芬的堅強勇敢、吃苦耐勞的精神打動了我們,一開始對丈夫的忠貞和信任和最後得知丈夫的出軌,其內心的絕望和當初的期盼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而現實中的白楊更是被人譽為是東方的「葛麗泰·嘉寶」,這位美人一生中接拍許多電影,塑造了幾十個經典的熒幕人物,其演技受到了業界的肯定,只是美人也有衰老的一天。

1996年9月18日,76歲的白楊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陶金

電影的男主角張忠良則是由陶金飾演,張忠良這個角色難度在於他從一個愛國青年變成自私自利、拋妻棄子的奸詐之人。

到電影的後面,許多觀眾都對張忠良這個人咬牙切齒,這也是陶金的成功,他塑造的張忠良讓人印象深刻,宛如過街老鼠般惹人討厭。

不過現實中的陶金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好男人,對愛情專一併且疼愛老婆的好丈夫。

而陶金的生活作風也和張忠良大相逕庭,是個樸素節約之人,不鋪張浪費,東西破了縫縫補補還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

在拍攝《一江春水向東流》後的第二年裡又和白楊一起拍攝電影《火葬》。

從1951年開始,陶金也從演員的身份轉型為導演,開始了執導的生涯,中途卻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導演生涯被中斷,直到1978年才又開始拍攝作品。

只不過陶金在1979年執導的電影《西園記》卻成為他最後的作品。

隨後,陶金開始了半退休的生活,直到1986年年初,陶金因為嗓子出現問題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已經是肺癌晚期。和病魔鬥爭了幾個月後,於1986年9月28日去世,享年70歲。

舒繡文

舒繡文在電影裡扮演的是美麗多金的交際花王麗珍,後面張忠良為了自己能獲得榮華富貴和王麗珍結為夫妻。

但現實中的舒繡文卻是一個保守嚴格的好母親,舒繡文雖然曾經迫於生活壓力做過舞女,但是她卻沒有因此沉淪,後面還教人國語。

舒繡文一生無法生育,但是她卻有個養子,她始終把養子當做親生兒子般教育,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用現在的話來說,舒繡文就是一名「虎媽」。

後來舒繡文在60年代的中期因為迫害導致身體健康急劇下降,而養子也因為舒繡文的關係,發配外地工作,最後舒繡文在1969年去世。去世的時候,前夫和養子都不身邊,只能孤獨離世。

上官雲珠

上官雲珠在電影裡飾演溫太太——何文豔,她和張忠良有著不尋常的關係。

事實上,上官雲珠是個標緻的美人,身邊一直不缺少男人的追求。

上官雲珠曾經有過3段婚姻,但是毫無例外全部以離婚收場,每段婚姻,上官雲珠都為其丈夫生下孩子。

儘管如此,上官雲珠一直沒有對愛情失望,但是有一件事卻讓她感到絕望,那就是在她48歲那一年被診斷患有腦癌。上官雲珠雖然積極進行治療,但是腦癌所帶來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到,對於上官雲珠來說這簡直就是噩夢,後來上官雲珠在1968年11月23日的凌晨以跳樓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時年48歲。

73年後,《一江春水向東流》依舊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可惜的是,73年過去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主演已經全部離開了人世。

電影無懼世間的變遷,只要不丟失,還能有播放的機會,可是人卻沒有重新的機會。

人生苦短,大家都過著今天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的日子,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珍惜現在。除此之外,我們更要保重身體,只有健康的體魄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走到更遠。

相關焦點

  • <一江春水向東流>上海首播 劉嘉玲撒潑一氣呵成
    (左起)胡軍、袁詠儀、劉嘉玲、江海洋、陳道明    《一江春水向東流》上海首播  對老一輩影迷來說,由陶金、上官雲珠主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已經成為永恆經典了主演陳道明、胡軍、劉嘉玲、袁詠儀、孫寧等出席。  這部由上影集團投拍的「紅色經典」,耗資2400萬元人民幣,歷時一年完成,在開播前就已經創出了單集4.5萬美元的海外銷售價格。導演江海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前幾年,上海影視行業的原創力量比較萎縮,受到不少外界批評。我就是要通過《一江春水向東流》告訴大家,上海人也能拍好戲,拍大戲!」
  • 中國早期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前後
    在中國電影史上,沒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那麼多磨難。它一經放映便成為當時最賣座的影片,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觀眾對這部影片的熱情也不減當年。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如何拍攝的?
  • 一江春水向東流
    說完,旁邊一小護士紅著臉說,「我記得我前幾天給他插尿管的時候,上面紋的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啊」。 看不懂的略過,不影響後面的閱讀。其實我看這個段子的時候,也正處青春期,也是看得懵懵懂懂,總覺得有點那個,但也說不清究竟是哪裡那個了。長大後,終於是明白了。一個單純的小男孩子到一個成熟的老男人的成長過程,不正是清華大學從國內一流到世界一流,篳路藍縷而又充滿羞澀的進階之路。
  • 錮禁——淺評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裡執導,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主演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忠良奉命隨軍後輾轉抵達重慶,流落街頭時,他去求助於在戰前已認識的交際花王麗珍,她為忠良在乾爸龐浩的公司裡謀得一職,忠良日益墮落。素芬則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帶著婆婆艱難度日,後來她輾轉來到上海,在做幫傭時認出了忠良,忠良的所作所為讓素芬萬念俱灰,最後投身黃浦江……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得益於中國文化的「史說"傳統,講述了一個戲劇性很強的故事。
  •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背後的大時代
    《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兩集,是一部在敘事跨度通戰前、戰時與戰後三個時期的銀幕史詩巨片。影片講述了進步知識分子張忠良一家在抗戰中的不幸經歷:老父慘死於敵人之手,弟弟忠民參加了抗戰遊擊隊;妻子素芬與老母四處漂泊,歷盡艱辛,最後流落上海街頭,素芬不得不到一家有錢人家做女傭;忠良飽經磨難,九死一生,與家人早已失去聯繫,最後到達後方都城重慶。
  • 《一江春水向東流》:東方美學,悲歡離合的現實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電影藝術的最高峰——《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分為上下兩集——上《八年離亂》、下《天亮前後》。影片充滿現實性,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以抗戰前後普通家庭中的張柱良和素芬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
  • 《一江春水向東流》首播 胡軍精彩演繹(圖)
    《一江春水向東流、胡軍,港星劉嘉玲、袁詠儀等實力派明星出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終於在上海殺青。  著重探討「人性」  由蔡楚生和鄭君裡合導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史詩式影片,因此,電視版自籌備以來備受關注,而演技派的全明星陣容及胡軍、劉嘉玲頻頻傳出的「緋聞」也使這部劇成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電視劇。
  • 《一江春水向東流》帶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悲情
    《一江春水向東流》抗戰初期,女青年素芬(白楊 飾)認識了飽含愛國愛情的男青年張忠良(陶金 飾),很快兩人便墜入愛河。兩人結婚一年之後,抗戰全面爆發,恰好素芬誕下一子,取名抗生。張忠良參加救援隊跟隨部隊南下,素芬帶兒子和婆婆回到鄉下。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人物的命運大起在落。
  • 中國股市,出現「一江春水」意味著什麼?向東流?反覆閱讀10遍!
    出現「一江春水」意味著什麼?向東流?第一根長陰線向下突破頸線位,以後可能出現幾根長陰線;股市的下行初期是很常見的,而後股價幾經震蕩經過一個下跌通道;從日日線圖上觀察5日、10日、20日均線猶如一江春水向東流。
  • 一江春水向東流:鐘擺能讓任何東西飛起來,卻無法使自己騰空
    此時,一批優秀的電影人創作了許多現實主義力作,由蔡楚生和鄭君裡編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其中的問鼎之作。《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濃縮了抗戰前、抗戰中以及抗戰後的整段歷史進程,敘述了張忠良一家十年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張忠良人性變化的心路歷程。影片從「九、一八」事變後的上海開始。
  • 華為任正非:《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大約在2003年前的幾年時間,我累壞了,身體就是那時累垮的。身體有多項疾病,動過兩次癌症手術,但我樂觀……。」任正非寫道。  不得不說,任正非這篇《一江春水向東流》寫的情真意切,與以往的那些內部講話相比,他直接戳中了外界對華為最敏感的接班人問題。
  • 人世幾回傷往事,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 也有往事知多少 ,也有愁緒,但他卻把愁緒用一江春水向東流表現出來,水是流動的,終於愁緒不再堵在那裡,能夠流動活動起來,讀者也不會那麼難受。李煜被人稱為「詞帝」 。 劉禹錫的愁是定在那裡,堵在那裡,李煜讓愁緒動起來了。
  • 好文推薦|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任正非      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時候,媽媽給我們講希臘大力神的故事,我們崇拜得不得了。少年不知事的時期我們崇拜上李元霸、宇文成都這種蓋世英雄,傳播著張飛「殺」(爭鬥)嶽飛的荒誕故事。
  • 電影藝術家舒繡文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精湛的表演藝術
    說起舒繡文,人們立刻會聯想起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裡那個醋意大發、兇悍跋扈、嚎叫撒潑的上層貴婦——王麗珍。影視作品裡撒潑罵人的女人,觀眾也見得多了。總感覺遠不如現實中真正的罵架來的兇悍激烈,一看就是在演戲。女主角們往往還要拿捏著,生怕破壞了自己的形象,於是表演起來幾乎千篇一律、毫無個性。
  • 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經典批註
    任正非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篇文章看似平鋪直敘,回顧自己人生道路、創業心路歷程,實則邏輯嚴縝。
  • 護衛千年古城 一江春水向東流
    護衛千年古城 一江春水向東流 亭子口水利樞紐及時防汛洩洪,充分發揮調控作用。    據史料記載和不完全統計,自1543年以來,閬中城區共遭受嚴重災害性洪水37次,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了10次大洪災。其中,1981年7月14日洪水(相當於50年一遇)淹沒街巷、房屋、機關、企事業單位、倉庫,街面最大淹深達5.53米,歷時32小時。    2008年夏季,洪水突然暴漲將城區濱江路沿線淹沒。閬中市連夜組織幹部、民兵轉移江邊的上萬名遊客和居民緊急避險。
  • 《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個男人與三任女人的苦戀,問君能有幾多愁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正是這幾年在抗戰時期的親身經歷,讓他滿懷憤懣與同情之心,激發了強烈的創作欲望,於1946年夏完成《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劇本創作。由於這部影片揭示了舊中國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揭露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腐敗墮落,讓劇組人員時刻面臨著被國民黨政府抓捕的風險,說這是一部用生命構築而成的恢弘巨片都不為過。
  • 黎漢持 - 黎漢持|一燈大師|一江春水向東流|左派_網易財經
    只是,因鳳凰的電影多不賣座,直到1979年進入麗的電視臺(亞視前身),黎漢持才漸為人知。黎漢持在麗的參演的首部時裝劇是《驟雨中的陽光》,首部武俠劇則是《大內群英續集》。1981年與黃元申、米雪主演的《大俠霍元甲》,算是黎漢持早年最具代表性的電視作品之一,他在劇中飾演的是頗有謙謙君子之風卻又投敵賣友的反派人物龍海生。
  • 八十年前的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看了還是那麼感人!
    《一江春水向東流》,影名取自南唐李後主李煜的《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國破身幽、念國思家的李後主,百般無奈,淚水洗面,悔恨不及,只留下一聲聲的哀嘆、不盡的憂愁……影片由中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蔡楚生、鄭君裡編劇、執導,著名表演家白楊、陶金、舒繡文、上官雲珠等主演。分上下兩集,《八年離亂》、《天亮前後》,原片全長7個多小時,1956年剪裁為3個多小時,該片於1947年在中國上映 。
  • 淺析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詳解抗戰前後國民生活面貌
    古代亡國之君詞人李煜,史稱李後主曾有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示了作者亡國之切膚之痛,懷國之深情實感。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上下集。聯華影藝社、昆倉影業公司1947年出品。影片雖然反映的是十幾年的歷史長卷,但是十分注意細節的描寫。素芬母子受苦難,忠良蛻化變節的過程,通過細節描寫,給人以深刻印象:當前方正在「吃緊」時,後方的工作人員卻在「緊吃」,「陪都」一片烏煙瘴氣。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對比、呼呼應等藝術手法在此片中也有很多的體現,構成了一種深沉的意境,具有有濃厚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