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逃稅罪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2020-09-03 穗籌

《刑法》第201條第1款對逃稅罪的規定是:「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第211條規定:「單位犯本節第201條、第203條、第204條、第207條、第208條、第209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因此,單位可以成為逃稅罪的犯罪主體,而且單位犯逃稅罪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同樣是犯罪主體,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包括哪些人,《刑法》沒有列舉,但從犯罪構成的角度來看,逃稅罪屬於故意犯罪,因此相關責任人有犯罪故意是構成本罪的必要條件。如果嫌疑人不存在「欺騙、隱瞞」的意圖和行為,則不可能構成本罪。《民法總則》第59條規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規定, 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 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雖然通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但法定代表人雖然在單位犯罪中容易作為嫌疑人受到偵查和追訴,如果不能證明其存在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為,則並不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單位犯逃稅罪,法定代表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例。上訴人(原審被告人、鈴木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辯護意見是:1.涉案土地屬於耕地、非政府儲備土地;2.原審認定的逃稅數額違反了罪刑相一致原則,上訴人劉宜斌不應對其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的逃稅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但從本裁定書可以看出,終審法院並未採納這兩條辯護意見。

  從本裁定書描述的案件事實來看,涉案土地屬於政府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而且於2015年11月5日頒發《土地使用權證》,因此該項土地的權屬不應存在疑義,應當補繳自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城鎮土地使用稅。至於上訴人認為自己不應對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的逃稅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作者的意見是:1.城鎮土地使用稅為財產稅,鈴木公司不申報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的行為是一個連續性的違法行為。上訴人在擔任法定代表人時,知道或應當知道鈴木公司已經存在這一違法行為而仍不改正(在擔任法定代表人後,鈴木公司仍然未申報城鎮土地使用稅),對自己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的違法事實就應當承擔責任。當然,上訴人對其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和之後的違法事實部分過錯程度不同,但這一點只能影響量刑而不能影響定罪;2.上訴人存在與逃稅行為有直接因果聯繫的主觀故意:2016年5月,鈴木公司的兩位原股東將全部股權轉讓給上訴人,法定代表人也變更為上訴人,同時變更了工商登記,但上訴人沒有申請變更稅務登記,存在隱瞞法定代表人變更信息進而規避逃稅法律責任的意圖。根據這兩點理由,一審法院判決上訴人有罪和終審法院維持一審判決是有法可依的。

  但是,本裁定書在說理部分存在兩個嚴重瑕疵,按照《刑事訴訟法》第253條的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申訴啟動審判監督程序,重審此案:

  首先,裁定書認為上訴人劉宜斌及其辯護人關於對公司土地性質提出的異議,不屬於本案審查範圍。但本案定罪的邏輯起點和事實依據,是原審被告單位鈴木公司存在逃稅數額巨大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行為。如果不釐清上訴人關於土地性質的異議並確認鈴木公司負有城鎮土地使用稅納稅義務,本案的事實依據就無法確認。因此裁定書不應將上訴人對事實依據的質疑排除在本案審查範圍之外,而直接認定鈴木公司存在逃稅事實。

  第二,裁定書闡明:上訴人承擔逃稅罪的刑事責任,並非系因其存在逃稅行為,而是其作為原審被告單位中原鈴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系單位犯罪的主管人員而依法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裁定書沒有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法定代表人系單位犯罪的主管人員」。前文已述,刑法沒有明確法定代表人一定是單位犯罪的主管人員(如法定代表人僅掛名,而實際控制人為其他人),如果現有證據不能證明其存在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為,則法定代表人並不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本案的審判結果也是對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股東變更的當事方,特別是法人和股東權益的承接方的一大警示:在受讓公司股權,擔當公司新的法定代表人時,一定要對公司的涉稅風險進行全面和詳盡的排查,謹慎評估涉稅風險,防止如同本案上訴人一樣替人受過,承擔無妄之災。

相關焦點

  • 企業涉嫌逃稅罪,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單位犯逃稅罪,法定代表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例。上訴人(原審被告人、鈴木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辯護意見是:1.涉案土地屬於耕地、非政府儲備土地;2.原審認定的逃稅數額違反了罪刑相一致原則,上訴人劉宜斌不應對其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的逃稅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但從本裁定書可以看出,終審法院並未採納這兩條辯護意見。
  • 「稅案評論」企業涉嫌逃稅罪,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但法定代表人雖然在單位犯罪中容易作為嫌疑人受到偵查和追訴,如果不能證明其存在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為,則並不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單位犯逃稅罪,法定代表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例。至於上訴人認為自己不應對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的逃稅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作者的意見是:1.城鎮土地使用稅為財產稅,鈴木公司不申報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的行為是一個連續性的違法行為。上訴人在擔任法定代表人時,知道或應當知道鈴木公司已經存在這一違法行為而仍不改正(在擔任法定代表人後,鈴木公司仍然未申報城鎮土地使用稅),對自己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前的違法事實就應當承擔責任。
  • 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破產中,應承擔什麼責任?
    公司是企業法人的典型代表,法人不同於自然人,其權利最終需要由自然人來行使,那麼作為公司法定代表人行使公司賦予的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與風險。那麼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破產中,應承擔什麼責任?網友諮詢: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破產中,應承擔什麼責任?
  • 公司法定代表人在何種情況下需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當公司無法清償債務時,合同相對方為了能實現債權,往往會將法定代表人作為共同被告要求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因此法定代表人承擔的風險較之於其他股東要更大,那麼應如何減小此種風險呢?我們可以從案例中總結實務常見情形以及法院裁判依據。案例一基本案情:原被告之間籤訂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被告廣州翼豪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是自然人獨資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朱宣宣。
  • 逃稅罪行政處罰程序前置爭議案
    2010年7月到2014年12月期間,甲公司法定代表人曹某、副總經理王某某、財務部長王某等五人採取設立公司「帳外帳」的手段,將未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銷售額計入「帳外帳」的帳戶內,隱瞞公司銷售額,逃避繳納稅款共計917萬餘元,佔應繳納稅款的69.99%。2015年8月6日,天水市公安局麥積分局將被告人曹某等涉嫌逃稅一案立案偵查。2015年9月2日,甲公司向稅務機關補繳相應稅款,繳納滯納金。
  • 替朋友做掛名法定代表人,有什麼風險?
    先看看法律規定:《公司法》第十三條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再看看朋友為什麼自己不做法定代表人,而需要別人代勞?
  • 掛名法定代表人可以嗎?有哪些責任和風險?
    第六十二條規定,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顯然,法定代表人的權利很大,可以對外代表公司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
  • 公司借款轉至法定代表人帳戶,法定代表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案件事實2017年1月25日,被告某房地產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賈某與安某籤訂《借款合同》、《借據》及以房抵債《協議》各1份,借款金額為28萬元,上述《借款合同》、《借據》及以房抵債《協議》籤訂的當天,原告按照《借款合同》約定,以原告安某的名義向被告某房地產公司指定的帳戶即公司法定代表人賈某的個人帳戶
  • 《民法典》解讀62: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五十八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也是一樣,其中包含有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情況。
  • 為什麼越來越多老闆不當法定代表人?
    然而你一旦當上法定代表人就不是隨意可以辭去法定代表人職位的(目前公司法存在一些漏洞哦),下面講講老闆不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三大理由:理由一:民事責任法律風險(1)因違法行為而受到的制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如果查明企業法人有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所列的六種情形之一的,除企業法人承擔責任外
  • 逃稅罪追訴時效,逃稅罪數額較大、巨大的具體數額指的是什麼
    逃稅罪的投懷追訴時效根據行為人逃稅的最高頭型而定的,如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不再追訴。三、逃稅罪的認定罪與非罪行為人偷稅數額要達到一定比例和數額或者具備法定情節,才構成犯罪。在實際處理過程中,一般對單位判處罰金沒有異議,但因偷稅罪的特殊性,主要涉及到單位的財務處理問題,特別是企業法人代表及財務人員的責任劃分問題。按照以上兩條刑法規定,單位犯偷稅罪,財務人員作為直接責任人員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對單位的負責人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本法未作明文規定,特別是對於單位的負責人不知情或對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不熟悉的情況下,單位的負責人是否還應承擔刑事責任存在爭議。
  • 不具備逃稅罪處罰阻卻事由,也能免予刑事處罰?
    ,如果具備逃稅罪處罰阻卻事由,則不構成逃稅罪,能夠不被追究刑事責任。(二)各方觀點檢察院認為,Y公司採取不申報的方式,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唐某某作為單位法定代表人,系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其行為觸犯了《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逃稅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警惕: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風險
    當公司法定代表人,在法律上就代表了公司,公司的責任會追到法定代表人頭上。因此,法定代表人的風險非常大。公司的很多資產,往往和法定代表人掛鈎,例如房子、車子、銀行帳號等,甚至公司資金流動,也往往需要法定代表人審批。在公司對外負有巨額債務時,債權人會傾向於認為公司法定代表人與公司財務混同不清,被起訴要求為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 準確把握逃稅罪內涵與外延 做好涉稅案件法律監督工作
    在本條修訂之前,稅務行政機關對稅收徵管過程中發現的涉嫌犯罪的偷稅案件應如何處理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實踐中做法也各不相同。根據修訂後的規定,稅務機關對於涉嫌逃稅罪的違法行為應當先行行政處罰,即納稅人是否補繳稅款、繳納滯納金、接受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成為是否追究逃稅初犯刑事責任的先決條件。
  • 現有證據不能證實拒不繳納行政罰款,不符合逃稅罪起訴條件
    2012年7月16日立案前,蕪湖**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陸某某補繳稅款350824.35元、滯納金128055.3元,但沒有交納稅務機關依法作出的罰款350824.35元。陸某某在沒有註銷蕪湖**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的情況下,將所有生產經營設備擅自出售,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行政罰款。
  • 你敢「掛名」公司法定代表人嗎?
    在可能承擔的責任中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民事責任】首先,公司經營情況欠佳,存有大量負債時,一般是以公司的財產對外承擔償還責任。但實際操作人在運營公司的過程中有虛構出資、抽逃出資、轉移財產等行為時,此時的「掛名」法定代表人也不能獨善其身,作為工商登記明示出來的法定代表人此時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 單位法定代表人對外民間借貸,個人名義或單位名義?責任誰承擔?
    今天是林教頭談民間借貸法律問題的第二十二堂課:公司法定代表人參與民間借貸,他個人和他的企業如何承擔責任?出現這兩種情況,雙方需要共同承擔責任還是只由籤字的人或單位承擔責任?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負責人以個人名義與出借人訂立民間借貸合同,所借款項用於單位生產經營,出借人請求單位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一、要理解上面法條的規定,先理解一下什麼是法人?非法人組織?什麼是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 法定代表人這個角色,你知道多少?
    「律師,公司被告了,我是法人我要承擔責任嗎?」 關於法定代表人很多人存在幾個誤區:第一,混淆法人與法定代表人的概念,將公司法定代表人稱為法人;第二,不清楚法定代表人的性質;第三,不清楚法定代表人的責任範圍。
  •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七大法律問題
    那麼到底符合怎麼樣的條件才能當法定代表人呢?又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四) 因犯有汙賄賂罪、侵犯財產罪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三年的;或者因犯罪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五年的; (五)擔任因經營不善破產清算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經理,並對該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自該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的; (六)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
  • 北京刑事律師:法定代表人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中涉罪的認定
    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中,自然人和法人都是本罪的犯罪主體。那麼,在單位受票並抵扣稅款後,法定代表人也一定構成犯罪嗎?第一法定代表人屬於掛名,也不擔任職務,因其對於公司經營完全不參與,此時不應被追究刑事責任。第二種掛名但擔任職務,此時需要看其是否參與。如果參與,也構成犯罪。第三種屬於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也屬於公司股東,此時需要綜合考量。如果其參與了,則應當定罪處罰。如果沒有參與且不知情,相應行為由單位員工做出,則法定代表人不應被追究刑事責任。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第一需要規避的就是稅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