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美男在故宮的刷屏照,是這個大爺拍的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最近,「亞洲第一美男」尊龍的一組故宮舊照火了,

一條有幸在攝影師那裡拿到了全套照片。

1996 尊龍重遊故宮

為尊龍拍下這組照片的攝影師叫郭建設,

是一個老北京,

曾經在《中國日報》中央組任首席攝影記者,

有機會拍下了大量獨一無二的歷史瞬間。

《中國日報》是我們國家最早、最重要的對外宣傳窗口之一,

郭建設也成了最早一批把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介紹到國外的人。

40年來,他從未放下相機,

在國內外屢獲「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

「年度攝影人物」等攝影大獎。

11月底,一條在北京見到了郭建設,

一邊在秋風中逛胡同,

一邊聽他講述40年前老北京的日常生活。

「從這些照片就可以看出中國幾十年的變化,

不光國人關注,全世界都在關注。」

自述 | 郭建設

撰文 | 魯雨涵 責編 石鳴

郭建設出生在河南,7歲進京,已經在北京生活了54年。在他的工作室裡,有足足七八個大箱子的照片和底片,留下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瞬間。

1996年,44歲的尊龍難得回到中國,希望在故宮留下一組肖像,那時距離他拍《末代皇帝》已經過去十年。是郭建設幫他完成了這個願望。

郭建設完全沒有想到,24年後,這組照片會在網上突然刷屏。微博收穫了上萬轉發,高贊評論寫道:「你說這宮殿是尊龍的我都信。」

還有人打探,尊龍的這組照片當年一共拍了多少張?能不能出個影像集,供大家購買?

在《中國日報》中央組擔任攝影記者12年,郭建設拍過英國女王,拍過錢其琛當選國務委員……幫尊龍拍照只是他職業生涯裡一次偶然的機會。

1982 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

1984 綠軍裝流行起來,風潮延續到90年代

事實上,比起拍國家領導人、好萊塢明星,郭建設更感興趣的其實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從八十年代開始,他就騎著一輛自行車,在街頭巷尾拍攝老百姓的吃、穿、住、行。

創作高峰期,他平均一天發表1.5張照片,通過《中國日報》把真實的中國傳播到全世界。也因為這些照片,他多次受邀在國外舉辦個人影展,還被評為「全球華人攝影十傑」。

直到今天,他依然每天用一張照片記錄生活。把現在的照片和過去放在一起,呈現出來的就是橫跨40年的中國巨變。

以下是他的自述:

拍下珍貴的歷史性瞬間,

是一個攝影師最幸福的事

1996年的一個深秋,我的好友宋懷桂女士聯繫我,拜託我幫她的一位好朋友在故宮拍一組肖像。我當時還沒太在意,見面之後才知道,拍攝對象是演員尊龍。

拍攝當天是一個陰天,故宮遊客很少。我們一共也就拍了兩個小時。

他不愧是好萊塢的大演員,拍他真是省事兒。普通人你需要跟他講怎麼擺,還會有困難,咱不會做戲。但尊龍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說你就找你演皇帝的那種感覺,我在一旁抓拍就行了。他就自個兒在那裡轉悠,思索,整個過程中間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對話。但他的那種形象、作態,的的確確是國際影星。

拍完後,隔了一個多星期,我就把拍完的膠捲衝洗出來,最後一共挑出來10張照片,去他的一個好朋友那把照片給他。

拿到照片後尊龍非常喜歡,他說沒想到演了皇帝十年後,還能回到這裡,再留下和故宮的合影。

他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故宮留影。」

全套尊龍故宮舊影正在一條上海凱德店展出

在《中國日報》任攝影記者的時候,因為我在中央組,經常需要去拍攝報導一些時政新聞和國家大事,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照片。

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當時的外交部長錢其琛當選為國務委員,我領了任務去人民大會堂拍攝現場。

一般來說,像這種會議照片是很難有所突破的。當時,我和眾多記者一起在樓下第一排,雖然就在錢外長的正前方,但是大家拍出來的照片肯定都差不多。

1991 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當選國務委員

我突然注意到,錢外長在部長席落座之後,先是回頭和坐在後面的人握了下手。我就猜測,也許宣布他當選國務委員的時候,弄不好他也會先和這個朋友打招呼。

於是,我犧牲了我在一樓的好位置,跑到二樓,從背面用一個長鏡頭對準錢外長。其實就是賭一把,看他會不會回頭。

結果那天真是運氣不錯,宣布當選之後,錢外長果然回頭了。我立馬按了三張,回到報社以後衝洗膠捲,第二天就登上了《中國日報》頭版。那張照片就和當時其他所有攝影記者拍出來的都不一樣。

1988 北京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

1997 故宮約會的青年男女

我的鏡頭始終對準普通人

《中國日報》第四版是評論版,都是很枯燥的評論文章。1983年,為了活躍版面,報社專門開設了一個《抓拍專欄》。在沒有指定性採訪的時候,我就騎著自行車,到大街小巷拍攝老百姓的生活。

《中國日報》是對外窗口,要把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介紹到國外。現在再回過頭看當時拍下的這些照片,非常珍貴,很多場景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1983 天安門前的金水橋

比如說天安門廣場,那時候老百姓坐在金水橋上休息,是很自然的。

故宮也不像現在管理這麼嚴格,好多人拉家帶口的,坐在大鐵門上,坐在大殿裡,還有的席地而坐。

有好多遊客都是從邊遠地區來的,背著竹筐,或者打著背後卷。夏天太陽曬,就揪個荷葉當傘,頭上纏著毛巾肚,冬天就裹著軍大衣。

1985 朝鮮青年參觀故宮

1983 故宮的遊客

年輕人有在故宮談戀愛的,在景點前面凹造型拍照。年紀大一點的,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就會趴在窗戶上,看看裡面的老物件。

故宮的外國人多,好多遊客,尤其是農村來的,看到那麼多外國人,那也跟看外星人似的。

1986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與吳學謙(原國務院原副總理)參觀故宮

那會兒,天安門廣場上,中學生會跳猴皮筋。那時候不是家家都有供暖,好多人還是燒蜂窩煤,長安街上都能看到騎著三輪車的送煤工。

1983 天安門廣場跳猴皮筋兒的女學生

1985 長安街上的送煤工

建國門立交橋是二環路上的第一個立交橋,現在是北京堵車最嚴重的一個地方。

但是在40年前,同樣是上班的時間,去菜市場趕集的農民,騎著自行車,牽了幾頭驢,可以很悠然地走在建國門立交橋下面。

1984 建國門立交橋下趕毛驢進城的農民兄弟

1985年,八達嶺長城重修的時候,我騎著摩託車去了好幾趟。當時修建的材料都是靠人工,一塊磚一塊磚背上去的。

我看了很震撼,拍了一組照片,這個題材當年還入選了世界荷蘭新聞攝影大賽。

1984 重修八達嶺長城時徒步背磚的工人

1989 慕田峪長城補妝的時尚青年

還有一些老物件,在當時看可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過幾十年以後,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時代、什麼城市的東西,這就叫符號。

1985 北京第一支專業服裝模特隊在北京飯店首次登臺

1982 16塊錢一輛的小竹車,不是每家都買得起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北京人以前帶小孩都是用小竹車,就是竹子做的小推車,可以坐倆孩子,我們就管它叫「推了幾代人」。

幾乎每個北京人小時候都有坐在小竹車裡的照片,我相信不管過了多少年,這張照片一出現,他們都知道這是北京。

1986 中國首屆盲童夏令營

1986年,我的好朋友鄭淵潔和盲人協會共同主辦了中國首屆盲童夏令營。盲童看不見東西,只能靠觸摸來感受世界。故宮就對這些孩子就放寬了要求,允許他們走到漢白玉橋上,撫摸那些浮雕。

在對面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夏令營的老師和武警戰士們託著孩子,讓他們可以摸到紀念碑四面先烈的浮雕。

當時《中國日報》發表這組照片的時候,標題就叫做「撫摸歷史」。

1984 北京 樣板戲紅燈記劇照

紅色中國

「紅色中國」是我最重要的一個專題。中國人是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紅色的——大到國旗、國徽、古建築,小到過年的紅包,紅色的春聯,本命年穿紅棉襖。

民俗裡的紅色尤其多,比如農村裡結婚,窗戶上要貼紅色的喜字,窗臺上經常會擺一排筷子,刷成紅色,寓意就是「筷子筷子,快得子」。

1996 北京 紅頭繩

2001 北京 工人體育場熱血球迷

我從2003年開始整理這個專題的照片。那一年,我的好朋友劉雷,是中國藝術攝影協會的前會長,也是一個攝影家,有一天我們一起聚會,他就說想抽五年時間好好拍一個專題,叫做「紅色中國」。

我一聽就覺得,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拍的內容嗎?回到家後,就把我幾十年的照片中所有反映紅色的都挑了出來,最後一共挑了近千張,全部洗成小照片鋪在桌上。

一兩張不顯,上千張全是紅的,連我都覺得震撼。一個星期後,我把劉雷叫來了,他一看到這些照片,立馬說「我不拍了不拍了」。

當年,我就用這些照片辦了一個展覽。後來又去了美國、巴西、法國。

有些西方國家的人可能認為這個題材很政治,但我的「紅色中國」完全不是這個概念,它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一種喜悅,和生活水平改善了以後,一種對火熱生活的追求。

1992 陝北 安塞腰鼓隊

1996 雲南 西雙版納騎大象的傣家姑娘

2001 山西 大寨窗花剪紙

陝西的安塞腰鼓,是很具代表性的黃土高原上的紅色符號。腰鼓是紅色的,紅綢子一飄起來,塵土一揚起來,尤其是人多的情況下,非常震撼。

貴州的剪紙姑娘,用紅色的紙剪了兩個小喜鵲。

雲南傣族的姑娘騎在大象上,坐墊是紅色的,打著紅傘……

各個地域、各個民族都有「紅色」不同的表現形式,所有照片放在一起之後,就形成了中國的國色。

1998 山西 村子裡的新媳婦

過年的時候,對僑辦用這個專題印了幾萬本掛曆,送給全世界的華人,也是圖個吉利。

劉雷後來和我說:「我給了你這個題材,你得感謝我一輩子。」

確實如此,「紅色中國」已經成了我永恆的主題,同行也調侃我,說我一看見紅色就走不動道。原來整理組合出來的紅色,和現在去重新拍紅色,賦予這些照片新的意義,也是兩個階段。

1985 北京首屆地壇廟會上的特大號冰糖葫蘆

「指尖上的中國」和「廁所文化」

我一直很關注中國的手藝活兒,只要是用雙手製造而成的:織布,剪紙,石匠,篆刻家,納鞋底兒,我都把它歸於手工藝。

之前「舌尖上的中國」的說法很火,我這個專題就可以叫「手指尖上的中國」。

1981 糊風鬥

很多手工活現在已經消失了。比如「糊風鬥」,過去老北京冬天取暖都生蜂窩煤,為了防止煤氣中毒,就會在窗戶上安一個「風鬥」,外邊的風進不來,但是裡邊的煤氣可以放出去。

現在取暖都靠暖氣了,年輕人也許根本就沒聽說過這個詞。

1985 修長城的瓦匠

1982 前門彈棉花

再比如彈棉花。過去大家都蓋棉被,兩三年的棉花被必須要彈。現在大家都用蠶絲被,天然就又輕又軟。

不過有一部分人還是喜歡蓋棉花被,因為它有重量。這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生活標準的變化。

1982 雲南 電影放映員

2013 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

我也拍過大師級的手工藝人。景泰藍大師張同祿,從八十年代,他還跟著他師傅的時候,我就開始拍他。

到後來他成了非遺的傳人,現在他兒子又是他的傳人,我相當於拍了他們三代人,這就是傳承。

1995 北京順義的簡陋公廁

「廁所文化」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專題,看起來很小,甚至好像登不了大雅之堂,卻代表著老百姓生活的方便程度和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像我搞攝影的,經常要走南闖北,最尷尬的就是廁所。包括改革開放之後,外賓來中國最頭疼的也是衛生間,他們出去遊玩,不敢喝水,就怕上衛生間。

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各地的衛生間後,慢慢看到城市和旅遊景點的公廁設施越來越好。

2006 遼寧 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生態公廁

2010 吉林 前郭查幹湖冬捕在湖面上的臨時衛生間

比如說東北冬捕的時候,沒辦法在冰面上建永久廁所,他們就臨時用圍草搭一個簡易的空間,但是外觀又很漂亮。

後來又有了流動廁所,在一個地方停一天,到了晚上可以把它開走,處理完以後第二天再回來。

2011 河南 鞏義康百萬莊園明清時期王爺家的衛生間

我拍過一個河南的王爺府,裡面是清代的廁所,那太講究了,那是一圈椅。當然現在都用馬桶了,先進程度沒法比。

還有一個廁所我覺得蠻有意思。是一個施工隊的臨時廁所,就是一個坑,但旁邊也會放一大缸水,弄一瓢,也變成了水衝廁所。在沒有足夠條件的情況,儘量讓廁所一樣乾乾淨淨的。

1981 盛夏時節人民日報社院內的職工遊泳池

40年來我從未放下相機

從八十年代算起,我拿相機已經有40年了。拍攝生涯裡也發生過一些神奇的事情。

1984年的一天,我騎自行車偶然路過北京朝陽區的交通管理隊。那個時候摩託車不多,開摩託車也要考駕照。

我路過的時候,正好在考摩託車本,一個男青年在騎著摩託車鑽杆,後面考官坐在小椅子上,一群人圍觀。我覺得那個畫面很有意思,就拍了一張照片,報社第二天《抓拍專欄》也登了。

1985 考摩託車本的男青年

沒想到的是,二十年之後,廣東美術館收藏了這張照片,展出後,被照片裡那個男青年的髮小看到了。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男青年其實是楊大洲,是我最好的哥們兒,也是一個大攝影家。我們1988年認識的,還一起到處採訪、拍照。

1984 電視機鐘錶服務部前路人正在觀看國慶閱兵式

1985 房山十渡路邊賣北冰洋汽水的小販

不過我拍照的時候,我們倆還不認識。那時候他剛出完車禍,在床上躺了一年,恢復以後先考摩託車駕照,再考汽車駕照。考摩託車本的那天剛好我路過,給他拍了這張照片。

照片現在他已經題字了,說「人在車在,活到現在」。北京第一批考過摩託車駕照的,幾乎車都不在,人也不在了。所以說這張照片簡直就是真成故事了。

1982 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大學生

1985 西單菜市場買菜的女孩兒

1994 北京體育大學內備戰遠南運動會的殘疾人運動員

我總結自己的攝影生涯就是:30年前拍攝,是為了發稿;20年前拍攝,是為了獲獎;10年前拍攝,是為了張揚個性;現在拍攝,則是因為攝影本身。

1984 柬埔寨前線鐵絲網後的百姓

1984 柬埔寨往前線運送彈藥的婦女運輸隊

最開始當攝影記者的時候,我幾乎是24小時連軸轉,當時還有個稱號叫「災難記者」。小到颳風、下雨,大到中原大旱、大興安嶺火災、柬埔寨前線,我是一個不落,一直衝在一線,總想證明自己。

1998年我以後離開媒體,成為自由攝影人。沒有拍攝任務,沒有急著要發表的照片,我最關注的就是日常生活。

從2017年到現在,我每天都會用相機記錄,每天選一張照片。今年尤其特殊。

年初的時候,平時到處都是人的朝陽公園、藍色港灣,冷冷清清,偶爾有幾個環衛工人。這種疫情造成的特殊畫面,也很難得。

2020 疫情之前一年一度的北京百姓過年大集

2020 疫情之後的北京

攝影不能太有功利性,你生活在這裡,就必須要關注它的變化。隨著時間的跨度越來越大,這就是書寫你身邊的歷史。

這個歷史小了,是一個家庭的,一個城市的,往大了說,就是一個國家的。

只要我還拿得動相機,我就會一直記錄下去。

相關焦點

  • 他曾是亞洲第一美男,出身悲慘卻渾身貴族氣質
    範主說:盛世美顏vs孤獨靈魂「顏控」的範友應該有注意到,演員尊龍的一組故宮舊照,最近上了微博熱搜,很是刷屏。範主來來回回也就看了幾百遍吧~照片是尊龍在1996年拍攝的,攝影師是曾任《中國日報》攝影記者的郭建設。
  • 亞洲第一美男:林青霞陪他一夜未眠,他卻對林衝念念不忘!
    古有美男「潘安」,今有亞洲第一美男。如果你看過《末代皇帝》這部電影,那麼一定會被尊龍的盛世美顏傾倒。與現在的奶油小生與型男硬漢不同,尊龍的身上,既有奶油小生的俊俏,又有型男的特點,與張國榮的氣質有點類似。
  • 他孤兒出身,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如今66歲仍獨身一人
    在說到好萊塢的時候,想必很多的網友和觀眾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好萊塢的電影以及那些的好萊塢的國外明星們,其中在好萊塢中也是有中國的演員,只是數量很少,而出名的就是更少了,一說到好萊塢的明星,一些不怎麼了解的網友和觀眾想到的就是成龍或者是李小龍這類型的武打明星。
  • 故宮黃包車夫飆英語走紅,網友笑稱: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近日,一位接待外國遊客的大爺因為向其介紹我們國家的故宮而意外走紅,因為這位大爺全程在以流暢的英語與對方交流驚嘆了周圍的行人。大爺是故宮邊的黃包車夫,會經常拉一些遊客漫步在故宮的周圍,講述這古老建築的歷史。大爺在為遊客講解時,總是懷著滿臉的驕傲和自信。
  • 67歲亞洲第一美男孤兒出身 絕跡娛樂圈多年如今依舊孤身一人
    在1976年尊龍參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金剛:傳奇重生》而正式出道。後來由於長相帥氣,尊龍獲邀參演了多部好萊塢製作電影,觀眾也漸漸對他有了印象。直到1985年的尊龍在電影《龍年》中飾演黑幫頭目,憑藉精湛的演技備受好評。同時他也因此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轟動一時。因為他成為了首位提名美國金球獎的華人。
  • 「亞洲第一美男」,讓人明白英俊的真正定義!
    大家所說的「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可能就是他這個樣子吧!也怪不得美國的《人物》雜誌,會把他評為 「50個最美人物」的華裔男影星,並將其譽為「亞洲第一美男」。尊龍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一副高冷的貴族公子哥形象,這與他真實的出身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尊龍本名叫吳國良,1952出生於香港的他,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
  • 女生旅行拍照,學這7個拍照姿勢拍高大上旅行照,刷屏朋友圈
    說起旅行拍照,相信很多女生都想要知道怎麼才能拍出美照,因為很多女生都飽受旅行拍不出高大上照片的痛苦,遇到的都是攝影小白或者不會拍照的男朋友,所以今天小編帶來旅行拍照的7個拍照技巧,讓大家可以讓身邊的人學習,讓自己學習,拍高大上的的旅行照,可以很好的刷屏朋友圈。
  • 從孤兒到亞洲第一美男,王祖賢都曾被她迷到,如今67歲依然單身
    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無父無母,一生孤獨的67歲的中國第一美男」。用神秘,帥氣,柔美,溫柔,霸道,風度翩翩來形容他都不為過。看到題目之後,可能有很多小夥伴應該知道他是誰了吧?他就是尊龍!首先來說一下這位明星的顏值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視他的五官為黃金比例標準。
  • 亞洲五大景點排行榜,故宮博物院上榜,每個都是一生必去!
    來源:排行榜123網導語:在全球各大洲都有著比較很有代表性的景點,很多的話幾乎都是必去的,那麼在我們生活的亞洲有哪些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呢?下面就整理了亞洲五大景點,一起來看看吧!一、吳哥窟在亞洲五大景點中吳哥窟屬於全球規模較大的廟宇,是很獨特很少見的高棉式建築代表,歷史悠久,所以承擔了不少的歷史意義,整個參觀下來的話是會感受到很強烈的宏偉感,而且細節處的雕刻也都是很精緻的。
  • 為什麼我去故宮人山人海,你拍照卻空無一人?是不是周一閉館拍的
    >3、拼耐心——等待機會作為一位專業自拍攝影師,我用這3個方法,在很多人流量巨大的景點拍出包場照。【圓明園】董藝自拍作品一、拼時間——早出晚歸選人少的時間想拍人少第一招,就是和其他遊客【拼時間】。故宮那麼大,那麼多紅牆,那麼多門,慢慢走慢慢逛,邊看歷史,邊找那個人少的牆和門。很多有經驗的遊客,都是這樣在故宮拍單身照的。比如我自拍時,其他遊客也在拍同這一面紅牆。這面紅牆太大了,我們都可以拍到單身照。我當時還給身邊幾個遊客拍了故宮紅牆親子照呢。
  • 「亞洲第一美男」愛過陳衝,令林青霞王祖賢著迷,68歲孑然一身
    帥哥演員有很多,內地娛樂圈裡小鮮肉們都是帥哥,但是帥哥也是分等級的,就像在男團裡,雖然都很帥,但總有一個是門面擔當,在娛樂圈的男演員中,香港早期娛樂圈裡最不缺帥哥,四大天王以及哥哥張國榮火遍整個亞洲,不過當時卻只有一個人的帥真正的稱得上是亞洲洲草,這個人就是尊龍。
  • 元彬9年前的舊照韓網瘋傳,韓國第一美男的稱號,果然名不虛傳
    大約是在拍完這張合影的一年後,元彬和李奈映因為經常碰面商討出演作品或是廣告相關的內容,由此對彼此產生好感,2012年8月兩人正式確定了戀愛關係。2013年因為有記者拍到了元彬與李奈映約會的照片,於是同年7月3日,他們透過經紀公司正式公開了戀愛關係。兩年之後,元彬和李奈映在元彬的老家江原道附近的鄉村裡舉辦了他們的結婚典禮。
  • 為了解密故宮靈異照事件,我和故宮的工作人員聊了聊
    1992年秋,北京故宮。剛入秋的北京,天氣還有些悶熱,天空中陰沉沉的,似有一場大雨等著落下。這一天,故宮裡依舊遊客如織,人來人往。據說,許多遊客當時就被嚇懵了,只有少數帶了相機還能回過神的遊客用照片記錄下了這個場景。這是關於故宮的靈異事件中,流傳最廣的一則傳說。在網上搜索中國十大靈異事件,首當其衝的就是故宮靈異照事件,在很多論壇上,甚至還能看到不少據說是親歷者拍到的故宮宮女靈異照片。
  • 畢業照拍出劇照感覺 東大畢業生取景「漢東檢察院」刷屏(圖)
    畢業照拍出劇照感覺 東大畢業生取景「漢東檢察院」刷屏(圖) 來源:中國江蘇網
  • 苦戀陳衝終身不娶,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的他,68歲孑然一身
    曾經風靡全球的尊龍,苦戀陳衝終身不娶,連王祖賢這樣驚豔時光的明星都為他傾倒,很多人拜倒在他的「西裝褲」下,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尊龍有一張帥氣的臉龐,五官精緻立體,鼻若懸膽,眉若刀鋒,眼神深邃,嘴角微微向上翹,好像女媧在造人的時候對他尤為偏愛。
  • 故宮三寶之一珍品五花肉現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博物院」)近日罕見地將位列鎮館之寶之一,由19世紀中國清朝匠人用瑪瑙打磨而成的肉形石,出借給了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這件雕塑由不透明的瑪瑙在表面形成不同顏色層次的紋理,使它看上去如同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
  • 故宮拍照指南,不一樣的拍照技巧
    火爆的《延禧攻略》又給故宮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即使人巨多,也阻止不了仙女們那顆想拍美照的心。如何在人群中拍出大片的感覺呢?不管是正臉還是側顏,都很有感覺哦,光是這個門有cai就拍了將近半小時!去年9月末故宮有一個「清明上河圖」展,看完展我們就在裡面拍起了照
  • 它被稱為重慶的小「故宮」,拍的夜景「火」到國外
    對於有些攝影技術好點的人來說,隨手一拍就是大片。 漫妹兒覺得不管它像不像故宮,反正遊走在裡面,有種置身古代的感覺。
  • 60歲大爺每天一張照片,記錄中國40年變化
    最近,「亞洲第一美男」尊龍的一組故宮舊照火了,一條有幸在攝影師那裡拿到了全套照片。1996年,44歲的尊龍難得回到中國,希望在故宮留下一組肖像,那時距離他拍《末代皇帝》已經過去十年。是郭建設幫他完成了這個願望。郭建設完全沒有想到,24年後,這組照片會在網上突然刷屏。微博收穫了上萬轉發,高贊評論寫道:「你說這宮殿是尊龍的我都信。」
  • 美男小說,她被渣男害死大鬧閻王殿,穿成帝女:抓住江山和美男!
    美男小說,她被渣男害死大鬧閻王殿,穿成帝女:抓住江山和美男!被渣男害死,大鬧閻王殿,穿越女尊成了帝女。她叫葉凌!溫柔男子墨塵,撫媚狐狸清言,還有一個高冷王者南辰殞邪。看葉凌豔遇,抓住自己的江山和美男。書蟲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