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覆核上收十年:律師能為死刑犯做什麼

2020-12-22 三秦網

北京東城區北花市大街9號,一座十多層的建築,就是最高法院的第二辦公區,俗稱「死刑覆核大樓」。

在與最高法院、雲南普洱中級法院爭取了一星期後,昆明律師惠君琦才從後者處拿到當事人的死刑覆核裁定書。彼時,當事人已因毒品犯罪被一審的普洱中院執行死刑。

為了這起死刑覆核案件,惠君琦往北京跑過五趟,五次約見最高法院的承辦法官,遞交了五份書面辯護意見,換來的只有覆核裁定書中的一句話:「(合議庭)聽取了辯護律師意見,現已覆核終結。」

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收回死刑覆核權,迄今已近十年。據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透露,十年來,中國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總數已由「萬字號」減少到「千字號」,少殺、慎殺效果明顯。

但在死刑覆核這一攸關生死的最後防線,律師的參與程度、辯護空間依然有限。據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亮統計,2014年至2016年,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255個死刑覆核案例中,有辯護律師參與的僅22例,佔比8.63%。

 法律不明確,就叫辯護人吧

與十年前相比,惠君琦的遭遇已經好多了。

知名刑辯律師張青松說,那時的律師,找不到死刑覆核案件到了哪裡,找不到承辦法官在哪裡,不知道如何表達意見。

接受當事人委託後,律師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閱卷難。在死刑覆核階段,最高法院、終審法院都會拒絕律師的閱卷申請,因為沒有法律依據。而被告人家屬、一二審律師手裡的案卷,很可能只有關鍵部分,如此,死刑覆核律師便無法掌握全部案情。

會見當事人也是障礙重重。在很多地方的看守所,律師想在死刑覆核階段會見被告人,先要出具最高法院公函。但最高法院往往認為死刑覆核期間的會見沒有法律依據,拒絕出函。

一個既看不到案卷、又見不到當事人的律師能做些什麼?或許可以嘗試找找法官。在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下稱「尚權所」)於2009年完成的《律師參與死刑覆核程序實證報告》中,律師是這樣聯繫法官的——首先,通過網絡搜索查詢某地、某類死刑覆核案件歸屬最高法院的某個刑事審判庭管轄;然後,通過「114」或其他方式找到相應審判庭的電話,並與該庭內勤聯繫。如果運氣好,內勤或許會告訴你案件承辦法官的姓名、電話。

當然,運氣也可能不好。在尚權所2009年代理的一起案件中,律師直接撥通了一位法官的電話。不料,法官上來就說電話保密,還質問他從哪裡得來的號碼。律師只想問問案件進展,對方卻說沒有義務告知,電話直接掛斷。

這種情況下,律師想與法官聯繫,只能通過兩種途徑:郵寄、信訪。涉及死刑覆核的郵件,收件人一欄不必寫明具體審判庭或法官,但要標註案件性質和被告人姓名。經過整理、分揀,這些郵件會被自動送到案件承辦人手裡。若是走信訪通道,律師就要親自去一趟永定門附近的最高法院信訪接待點。曠日持久的排隊後,得到回應的機率微乎其微。

2008年9月,最高法院刑三庭一位法官的話似乎給出了答案:對於律師在死刑覆核階段的身份,法院沒有明確規定。那時,律師在死刑覆核程序中開展的是辯護業務還是代理業務,都沒有統一的說法。作為慣例,辦案時一般稱為「辯護人」。

依據刑事訴訟法,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必須有律師參與。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辯護。「但在死刑覆核程序中,最高法院對此沒有要求。」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院教授吳宏耀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不盡合理。

2013年起施行的新刑訴法,對於死刑覆核階段律師的作用,只寫了一句話:最高人民法院覆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新刑訴法的司法解釋出臺前,吳宏耀組織過一個研討會,提出死刑覆核階段,必須為那些沒有辯護律師的被告人指定律師。然而司法解釋公布時,只規定了高級法院覆核死刑案件時,要為被告人指定律師。對於最高法院的死刑覆核,隻字未提。

法律援助規定遲遲未出臺

早在最高法院收回死刑覆核權前,學界就在關注死刑覆核階段律師的作用。一種設想是,讓死刑覆核走向訴訟化,逐漸發展成控辯雙方你來我往的聽證模式。或者至少,為合議庭、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檢察人員等搭建起一個平臺,大家可以見見面、說說話。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死刑覆核訴訟化並未實現。死刑覆核不開庭,法官們對著案卷審案,律師們能做的就只有約見法官、會見當事人、提交辯護意見。

儘管作用有限,死刑覆核程序依然需要律師參與,因為絕大多數被告人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護的能力。在張亮的統計中,255個死刑覆核案件涉及281名被告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者246人,佔比87.54%;高中及以上學歷者35人,具有大學學歷者僅7人。

為保障被告人權利,從2007年起,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等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尤其最初三年,兩高每年都會發布一兩個新規。比如2007年,兩高會同公安部、司法部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2008年,最高法院、司法部共同頒布《關於充分保障律師依法履行辯護職責確保死刑案件辦理質量的若干規定》等等。

一名曾在最高法院工作的法官透露,剛收回死刑覆核權的幾年,不核准率相對較高,大約15%。2007年,死刑緩期執行數字首次超過死刑立即執行。此後,不核准率漸趨平穩,基本保持在10%以下,規範出臺的密度也相對放緩。

直到2014年3月,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仁文在一篇內參中指出,為確保死刑覆核案件質量,應儘快賦予死刑覆核被告人法律援助權。很快,劉仁文的建議得到官方回應,「為死刑覆核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被列入法院的「改革任務」中。

隨之而來的,是最高法院、司法部牽頭制定《關於為死刑覆核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規定》(下稱《法律援助規定》)。

據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最高法院的設想是,將法律援助、免費辯護推廣到全部死刑案件中。2016年3月全國「兩會」前後,時任最高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也對制定中的法律援助規定進行過解讀。孫軍工稱,「為所有死刑覆核案件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提供法律援助,是依法保障死刑覆核案件被告人訴訟權利的需要,是進一步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需要,是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防範冤假錯案發生的需要」。而規定一旦發布,不僅所有死刑覆核案件被告人都能得到律師辯護;在律師辯護方式、律師資質、律師權利義務和權利保障,以及法律援助的監督管理方面,也都將有所規範。

2016年9月11日,在尚權所和法大刑事法援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死刑覆核收回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表示,在死刑覆核案件法律援助一事上,「財政部的錢都落實了」。但本擬於2015年年內出臺的法律援助規定,至今沒有下文。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刑事業務委員會副主任李貴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規定之所以擱置,可能因為司法部、最高法院和律協等各方在一些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比如是否要對死刑覆核律師進行資格限制,是否設立死刑覆核案件最低工作標準等等。

「所以2015年最高法院發布了《關於辦理死刑覆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辦法》(下稱《辦法》),專門對律師閱卷、提交辯護意見、死刑覆核裁定書送達等問題做出了規定。」李貴方說。

死刑覆核的標準「太散」

《辦法》出臺後,律師們的境況確實有所改觀。至少閱卷、約見法官、會見被告人不再困難。律師再也不必到處亂撞了,他們可以直接向最高法院立案庭查詢,立案庭應當答覆是否立了案,以及是哪個審判庭負責。

「但最受挫的是,律師的辯護意見完全沒有反映在死刑覆核裁定書上。法官不會像一審、二審那樣,(說明)採納或者不採納律師的意見,完全沒有評判。」尚權所律師張雨說。

張雨的困惑同樣困擾著其他律師,他們的所有努力往往只能換來裁定書上的一句話: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訊問了被告人,聽取了辯護律師的意見。惠君琦認為,這樣的反饋過於簡單。

對此,有法官回應,一些律師水平有限,辯護意見沒有參考價值。「除了說被告人是初犯、主觀惡性不強,你還能不能講點別的?」

法官的說法也並非沒有道理。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張亮搜集了2014年、2015年山東省高級法院作出並公布的276個死刑案件,儘管所有被告人都獲得了律師辯護,但辯護質量實在令人堪憂。在一些案件裡,律師不但無法提出有力的辯護意見,甚至會發表不利於被告人的言論。在一起被告人「喊冤」的案件中,律師寫道,「對認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在另一起案件中,律師稱「原審判決……已對其從輕處罰,提請法院維持原審判決」;在一起故意殺人案中,律師直接表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請法院依法核准」。

多位最高法院法官曾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介紹,死刑覆核階段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證據,二是政策(詳見南方周末2014年10月16日《最高法院如何刀下留人》)。其中,政策較難把握。

「標準是什麼呢?它散見於最高法院發布的刑事參考、指導案例、會議紀要、領導講話之中,太散。」自從接觸死刑案件以來,張雨一直試圖挖掘出這些標準,但很難歸納成體系。

「收回死刑覆核的初衷,就是為了統一裁判標準。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吳宏耀認為,最高法院正在執行的一些標準並沒有規則化,仍然具有彈性。

在《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不核准死刑典型案例》一書中,記錄了一起因婚戀矛盾引發的故意殺人案。被告人郭某用水果刀對懷孕的戀人連捅三十餘刀,一屍兩命。由於符合婚姻家庭糾紛、鄰裡糾紛等一般不判處死刑的情形,且有自首情節,最高法院未對郭某核准死刑立即執行。而在張亮搜集的案例中,有三起類似的案件,核准了死刑。

「想要維持標準的動態平衡並不容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現於最高法院掛職刑一庭副庭長的林維說,「至少在最高法院內部,應該實現各個庭之間的融合。」

2014年至2016年,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255個死刑覆核案例中,有辯護律師參與的僅22例,佔比8.63%。

死刑覆核案件被告人法律援助制度有望確立,但相關文件至今尚未出臺。

「收回死刑覆核的初衷,就是為了統一裁判標準。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相關焦點

  • 李奮飛:最高人民法院死刑覆核程序新探
    ⒆這樣的死刑核准程序究竟在防止死刑誤判上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不能不令人生疑。特別是在那些控辯雙方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尚有不同意見、對證據的真實性和證明力還存在較大分歧的案件中,這種核准方式的弊端將更為明顯。實際上,死刑覆核程序雖然不屬於普通程序的一個獨立審級,但它在本質上仍屬於審判程序。因此,從完善的角度,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案件應當遵從審判規律,儘可能保持開庭審判的形式。
  • 筆談:錯案、死刑與法治——防止死刑冤案的幾項制度完善舉措
    死刑立即執行片面強調快速執行死刑,死刑犯缺乏必要和充分的救濟時間,損害了其正當的程序權利,存在「誤殺無辜者」的巨大風險。因此,在維持死刑緩期執行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應廢除「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的稱謂,將死刑判決區分為「死刑的判決」和「死刑緩期執行的判決」。 第二,將死刑交付執行的時間延長為至少一年。
  • 死刑犯執行前是什麼狀態?
    死刑是什麼?死刑,也稱為極刑、處決、生命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行刑者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結束一個犯人的生命。被判死刑的人就是死刑犯。要知道死刑犯執行前是什麼狀態,首先我們要知道死刑犯最後一天大概是怎樣度過的,整理如下:(註:死刑犯都是關在看所守的,並不是關在監獄)1:提前一天收到法院的通知,讓他們去開庭,告知他們最高院的覆核已經下來了,他們就知道第二天就要上路了。
  • 中國死刑執行程序解讀:罪犯行刑前有見家屬權利
    但是,目前並沒有法律規定,如果法院沒有按照司法解釋去做,會遭到什麼樣的處罰。  成都商報記者 趙倩 發自北京  因為曾成傑的家屬沒有在其行刑之前見到他最後一面,從而引發了一場對於法院是否「先斬後奏」的爭議。那麼,在中國,死刑是如何執行的?是不是只有職務犯罪罪犯在執行死刑時能使用注射方式,普通罪犯只能採用槍決?死刑犯在行刑前能不能和家屬見面?
  • 死刑犯最後一夜經歷了什麼?是悔恨?還是煎熬?
    至於那些罪大惡極的人,等待他們的將是終極審判(死刑)。一般從一審判處死刑到執行死刑,時間跨度大概一年左右。▲死刑覆核一般死刑覆核下來,對於死刑犯而言,離執行期限就不遠了。出於人的求生本能,他們的情緒會開始出現很大的波動。
  • 北大教授賀衛方:廢除死刑是刑罰上文明的體現
    這是人性使然,人性這個東西你沒有什麼別的辦法,只有靠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只要一有問題就被揭露,盯住你不放,使得你不敢做壞事。  前面不建立良好的制度,後面只是一味地震懾,拿貪官出氣,雖然可以安撫一下國民的憤怒心情,但是長久地看是沒有用的。我們應當加強制度建設,而不是迷信死刑。
  • 最高法新規保障死刑犯權益:可會見未成年子女 錄音錄像留遺言
    死刑犯「會見權」將得到進一步保障。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相關司法解釋,明確除會見近親屬外,死刑犯還可申請會見近親屬以外的親友及未成年子女。有律師表示,上述規定是最高法院收回死刑覆核權十多年來的經驗總結,也是司法人性化的體現。
  • 死刑犯會不會進監獄,他們知道自己判死刑時,是什麼心態
    在這裡明確告訴大家,監獄沒有死刑犯能執行死刑的人肯定沒資格進監獄,能進監獄的死緩是一個紅線!只有死緩一下的所有犯罪才有資格進監獄,因為進監獄服刑就意味著有刑滿釋放的一天,執行死刑的人進監獄幹嘛。執行死刑的罪犯會一直在看守所,直到最終執行死刑。看守所和監獄是兩個概念,看守所關押的都是沒判刑的,以及少量拘役或宣判後刑期只剩三個月就要釋放的人。其次被判死刑的人有的會哭是真的,但並不一定就是嚇的,也有可能是在法庭上想取得生機的伎倆。
  • 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死刑犯被槍決之前,最後一頓飯吃什麼?
    那麼,死刑犯的最後一餐到底吃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中國古代的死刑犯。認真的說,為了震懾各種犯罪活動,從夏朝開始,我國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的罪犯就可以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方式很多,並不僅僅是斬首,例如腰斬、凌遲等等。除此之外,對於那些罪大惡極的罪犯,還能夠抄家、滅族。
  • 死刑執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麼狀態?
    死刑犯在執行前,大多數是正常的生活狀態,因為從判決宣告後已經經歷過崩潰、失望等難以接受的情緒,到真正執行時反倒在心裡做了幾千次面對死亡的想像,很少有在快執行時還掙扎,哭鬧,心情難以平復的死刑犯。死刑犯最煎熬的日子是在等待判決的時候死刑案件往往都會經歷二審,很少有一審直接認死不再上訴的情況出現,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出於對現實生活的留戀,上訴不僅有可能避免了死刑
  • 曾經在外呼風喚雨,現在只想體面離開,死刑犯:如果再給我次機會
    死刑,在我國一直未被廢除,有相關報告稱每年我國被執行的死刑犯在2000人左右。死刑犯在被法院判處死刑後,這一判決還需要經過最高法院進行最後的覆核,而覆核等待的時間周期往往較長。這段時間,死刑犯通常被關押在看守所中,那麼這段「等死」的時間中,他們的心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他們有什麼需求呢?
  • 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槍斃死刑犯的刑場,究竟選擇什麼地方?
    從古代王朝開始,我國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的罪犯,就會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辦法,根據罪行的不同,方式也不一樣,分為了絞刑、斬首、腰斬、凌遲等等。此外,如果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大罪,還會出現連坐和誅滅九族。在中國古代王朝,每個州縣都有自己的刑場或者法場。為了防止出現營救犯人等意外情況,古代的刑場一般都在城內。無論什麼人營救,城門關閉以後,官軍挨家挨戶搜捕,誰也跑不了。
  • 死刑覆核適用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最新最全)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死刑覆核及執行程序中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若干規定(2019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67次會議通過,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9〕12號為規範死刑覆核及執行程序,依法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司法實際,制定本規定。
  • 讓律師來告訴你,死刑犯注射安樂死卻沒成功,將會怎麼處置
    讓律師來告訴你,死刑犯注射安樂死卻沒成功,將會怎麼處置。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法制國家,任何人在社會中觸犯了法律,都會被法律部門依法處置。對於一些有嚴重犯罪行為的人,他們也會依法獲取死刑的懲罰。對於死刑,我們普通人都是沒多少途徑去了解的,平時也只是在影視劇中看到執行死刑的方式。執行死刑的方式最普遍的有兩種,死刑或者是安樂死。在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水平普遍提高,更多的死刑犯選擇了安樂死的伏法方式。那麼,如果在執行安樂死的過程中,犯人沒有成功死亡,接下來執法人員會怎麼做呢?
  • 夏楠: 曾成傑非法集資死刑覆核案 2013大案獨家評論
    2013年度大案                    北京理工大學司法研究所                     北京聖運律師事務所          根據網絡投票,組織知名學者及律師評選                   案情簡介:汪婧  範美華 撰寫                     推薦理由:徐昕 撰寫
  • 日本首例未成年死刑犯,判決已有12年,為何死刑至今還未執行
    二、判決的抗爭 一審開庭時,面對抱著妻女遺像出庭的本村洋,福田孝行在律師手推暗示下,才向本村洋彎了一下腰說:對不起你,做了不可原諒的事。於是這成為法官認定福田孝行有悔改意願,符合輕判的參考。
  • 日本首例未成年死刑犯,判決已有12年,為何死刑至今還未執行
    二、判決的抗爭一審開庭時,面對抱著妻女遺像出庭的本村洋,福田孝行在律師手推暗示下,才向本村洋彎了一下腰說:對不起你,做了不可原諒的事。於是這成為法官認定福田孝行有悔改意願,符合輕判的參考。當聽到法官宣讀無期徒刑判決時,被告席上的福田孝行居然對著受害人家屬本村洋,做了一個「V」字形的勝利手勢,而按照這個判決,在少年保護法下,福田孝行頂多蹲十年監獄就能獲得自由,這讓痛失兩位親人的本村洋完全不能接受。
  • 死刑犯執行前給他一封信:如果有來生一定不會去犯罪
    每天早晨,像醫生查房一樣,楊旭東要進入監室檢查,觀察在押人員的氣色,細緻檢查死刑犯的腳鐐,以發現他們情緒的蛛絲馬跡,防止發生意外。  有需要進行律師會見的、面臨開庭的重刑犯,也將由楊旭東帶著法警,路過一個個監室「提人」,所有情況裡,死刑犯最不願意面對的是執行死刑。
  • 《為什麼要廢除死刑》:一位推動法國終結死刑的律師心聲
    羅貝爾•巴丹德——一位在法國終結死刑的鬥士羅貝爾•巴丹德是一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法國律師,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他卻致力於為眾多死刑犯辯護,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惡、最無恥的壞蛋【書籍信息】書名:為什麼要廢除死刑作者:﹝法﹞羅貝爾•巴丹德譯者:郭金燦定價:39.00元出版時間:2016年12月ISBN:9787513323611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內容簡介一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律師致力於為眾多死刑犯辯護
  • [大家]日本人對死刑的追問(上)
    [摘要]面對126名死刑犯,現任法務大臣上川陽子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就是否執行死刑的問題慎重加以判斷。這段話被外界解讀為這位法務大臣將會顧及死刑廢止論者的心情。(一)在人權的兩端艱難地拔河 2014年11月12日,奧姆真理教最後一名死刑犯遠藤誠一的上訴被駁回後,日本的死刑確定人數為126名。他們分別被關押在日本全國七個拘置所內。而日本的死刑執行最上一次是在去年的8月29日。二犯人在同一天被執行了死刑。再加之6月26日也執行了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