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法律人一樣思考:在不確定中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2021-02-15 吳曉波頻道

成為會員▲收聽音頻

複雜的商業世界 聽吳曉波就夠了

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在既有的規則裡,嘗試所有可能,爭取個人最大利益。

「房東大哥,疫情的關係,我都三個月沒能回去住處了,能不能給我免除這三個月的房租呀?」

疫情進入到後半程,我們發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開始浮現。例如上面這個問題,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

每個人看到這個題,大概率會立刻套在自己身上,用自己的經驗和處境去思考。但有一個群體,他們會說:每一個選項,都是正確的。

這個群體就是法律人。在他們看來如果房東和房客真的要對簿公堂,可能都有勝算。因為他們的思維習慣,所有選擇都是舍取的博弈,關鍵只是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這就是法律人的思維核心——思辨能力。

今天,我們推出了課程《詹青云:像法律人一樣思考》。希望通過詹青雲的解讀,讓大家對法律這個行業以及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多一些了解。


法律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點擊按鈕▼立刻加入

在確定性中尋找可爭議的細節

我們可以講一個真實發生過的、非常有意思的案子,再解釋一下這種思維。

有一個老太太在麥當勞買了一杯咖啡,然後灑了一身,燙傷了自己,於是向麥當勞索賠,最終陪審團判定麥當勞賠償她286萬美元。但很少有人知道事情的始末。實際上,最初這位老太太是想和麥當勞和解的,而且她一開始提出的和解數額只有2萬美元。這筆錢是基於她當時已經花掉的醫療費用,以及她的女兒有一段時間要請假照顧她的損失。但麥當勞粗暴地拒絕了,所以才有了她的律師把麥當勞告上法庭的後續。

那麼為什麼老太太的律師可以把索賠的錢從2萬變成286萬呢?

因為他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可以引發爭議的細節:

首先,他採樣了同一個小鎮上其他咖啡店的咖啡,發現都要比麥當勞的咖啡溫度低11℃左右。

同時,他找到了一位專家證人,向法庭證明:88℃的咖啡只要在3秒之內,就會對人造成三級燒傷。


但如果是一杯71℃的咖啡,那就需要20秒才可能造成同等程度的燒傷。而那十幾秒的時間,就是一個人可以反應然後保護自己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這個案子不是個例,在1982年到1992年這10年內,麥當勞其實收到了700份關於顧客被咖啡燙傷的報告,可是麥當勞卻無所作為。

所以在286萬的構成裡,其實只有16萬是補償性賠償,剩下的270萬都是懲罰性賠償,是陪審團想要懲罰麥當勞過去10年裡的不作為。

那麼,為什麼是270萬呢?

老太太的律師是這樣解釋的:因為麥當勞在咖啡上每天可以賺135萬美元,所以按它兩天的收入作為罰款,應該能讓它感受到一點點的懲罰跟警戒。

當然,在老太太的律師對面,麥當勞的律師團也並沒有那麼弱。他們在案件結束後作出了一系列堪稱完美的操作,關於這部分的內容大家可以在課程中具體了解到。

點擊圖片▼收聽音頻


在尊重明確法條的情況下,法律人的生存方式則是在法條的確定性中,找到那些可以引起爭議的細節,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這就是一個法律人思考問題的真實狀態。

法律人和不同利益派系的博弈


除了尋找那些值得爭議的細節,法律人的思考方式還包括關注事件之中,那些可能的相關利益者之間的博弈。


比如去年引發社會熱議的996事件,1895年,美國紐約州政府就曾針對這種超長的加班時間立過一部法律,叫做《麵包工人法案》。

 

因為那個時代的麵包工人工作非常辛苦,紐約州政府就出臺法案,規定他們每天的勞動時間不可以超過10個小時,每周不可以超過60個小時。

當時有一位麵包店的店主因為不遵守這個法律,被紐約州政府處以了罰款。

這位麵包店店主把紐約州政府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紐約州政府侵犯了他以及他的那些麵包工人自由籤訂合同的權利。

最後,美國的最高法院判決這位麵包店店主勝訴。但法院給出的這份判詞是很抽象的,寫的是:

每個人都有籤訂合同的自由權利,而紐約州的州政府並沒有什麼實在的理由,去證明超長時間的工作損害了公眾利益。只要這些麵包工人都是自願籤訂合同的,法官看不出政府應該加以幹涉的理由。

今天我們回頭去看這個案子,大家憑直覺應該能夠感覺到,它不像這份判詞寫得那麼簡單。

它不是單純地探討自由跟公眾利益這兩個抽象概念,它的背後很明顯站著兩個不同的階級:一面是資本家的麵包店店主,另一面是這些普通的麵包工人。這是這個案子的一部分。

可是,當我們真的再走近去看,你會發現這個案子比階級鬥爭還要複雜。

為什麼紐約州在那個年代,會提出這樣一個很抗拒時代的自由主義潮流的法律?

這跟中國勞工有很大的關係。那時是移民的時代,有大量的移民,特別是中國移民,湧入紐約。

眾所周知,中國人非常勤勞,他們為了在麵包烘焙行業站穩腳跟,非常辛勞地工作。這個案子所提到的那些每天情願工作14、15個小時的人,有大部分是中國勞工。

這樣的中國勞工,觸動了誰的利益呢?那些當地的白人麵包工人的利益。

他們不願意投入這樣辛苦的工作。於是,他們影響了紐約州的立法者,用法律的手段,用強制的最長工時,把大家拉回同樣的起跑線,就是不允許你用超長時間工作這種玩命的方法來和我競爭。

而最高法院「以自由為名」的判決,一個看上去和資本家為伍的判決,事實上保障了中國勞工自願加班的權利和公平競爭的機會。

應該說,在每一個時代的具體情境裡,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都包含著如何在不同的利益派系中博弈的方法。比如,所有大的律所每年會花很大的價錢買瀆職保險,防備它的客戶將來告它們瀆職。

 法律人思維方式爭取個人最大利益

我們在現實當中會不停地面對各種問題和規則,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手裡不同的牌,為自己爭取利益。

而所謂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在面對問題時,在既有的規則裡,嘗試所有可能路徑,爭取個人最大利益的方式。

當然,這樣的一種鬥爭跟思考,其實它不只屬於法庭,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會介紹改變歷史、影響時代的案件,但並不是為了重溫歷史,而是為了看這些案子裡律師跟法官的精彩表演,他們的腦洞,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們的八卦,他們作為人的偏見和遠見。


當然,法律和案例都不是萬能的。社會不停變化,許多案例漸漸不合於時代,許多問題從來沒有被法律回答,這些時候我們該做何選擇?我們不得不回到那些宏大概念,比如公平正義。回到法律的目的——合同法應該讓人放心合作;產權法應該讓人放心賺錢;刑法應該讓人放下冤冤相報和以牙還牙,走向懲戒和預防;那些憲法問題,也許是幫助我們去思考我們到底想要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那就讓我們一同探討。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

新課首發,限時特惠

點擊按鈕▼立刻加入


滑動圖片▼查看完整目錄

法律的本質是什麼?

聽詹青云為你層層剖析

點擊下圖▼立即加入

點擊,學會像法律人一樣思考

相關焦點

  •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在確定性中尋找可爭議的細節
    疫情進入到後半程,我們發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開始浮現。例如上面這個問題,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每個人看到這個題,大概率會立刻套在自己身上,用自己的經驗和處境去思考。但有一個群體,他們會說:每一個選項,都是正確的。這個群體就是法律人。
  • 如何在離婚中爭取大利益
    離婚時夫妻財產的分配,是指離婚時將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為自己的個人財產,如果能達成協議,夫妻共同財產可以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和照顧子女、妻子權益的原則作出判決,那麼離婚又該如何爭取利益最大化呢?
  • Vol.217 王天華:行政法上的不確定法律概念 | 不確定法律概念
    第二,法院能否以及應當如何對不確定法律概念展開司法審查?行政法學對此展開的思考,呈現出極強的價值導向性。強調「控權」的論者會傾向於認為不確定法律概念在個案中也有唯一正確答案,並據此主張法院應全面審查。而強調行政靈活性的論者會認為不確定法律概念不存在唯一正確答案,並據此將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勾連起來。[1]  這種思考方式與法理學有著顯著區別。
  • 不確定法律概念專題之二|王天華:行政法上的不確定法律概念
    第二,法院能否以及應當如何對不確定法律概念展開司法審查?行政法學對此展開的思考,呈現出極強的價值導向性。強調「控權」的論者會傾向於認為不確定法律概念在個案中也有唯一正確答案,並據此主張法院應全面審查。而強調行政靈活性的論者會認為不確定法律概念不存在唯一正確答案,並據此將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勾連起來。[1]  這種思考方式與法理學有著顯著區別。
  • 都說像法律人一樣思考,其實就是這六個思維方式
    原標題:法律人是如何思考的? 法律貫穿於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掌握法律思維,「像個法律人那樣思考」,不僅能使我們懂得權衡利弊,還能獲得一種解決問題的高效工具。因此,在法律人眼中,規則是維護秩序的核心,遵守規則就是行事、思考的第一重要原則。法律之所以區別於道德、倫理、習俗,最為重要的因素即它是一套用於維護社會秩序的、強制性的規則體系。法律人從不以個人的道德信仰選擇性地適用法律,即便以普通人的視角認為有不合理之處,法律人也會一視同仁地遵守和執行,不然會對整個法律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造成極大危害。
  • 法律最讓人可恨之處,是為不公平利益「保駕護航」
    法律的產生和發展,給了我們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們不用再懼怕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暴力侵害,也不用隨時隨地防範別人剝奪我們的利益。法律法規的完善與齊全,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暴力犯罪分子也越來越少,因為當下的法律主張的是平等原則,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相對封建社會的人治,法治之下的我們都得到了尊重。
  • 怎樣爭取撫養費,才能更好保護孩子的利益?
    實務中,大多是按月支付,只有在雙方同意,或確定必要時,才會一次性給付07離婚時,怎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孩子的利益?⑥法庭陳述中,重點明確突出,不做不必要糾纏在法庭陳述過程中,不要讓對方牽著鼻子走,對方通常會提供當地平均消費支出,來證明其不需要提供更多的撫養費,而這確實是確定撫養費的標準之一。
  • 學者析法律運行中不確定因素:理論與實踐有鴻溝
    對病人而言,這是他們最關心也最希望醫生做出權威解答的兩個問題,但現實往往相反,很多醫生給出的是「不確定」或多種「可能性」的答覆。這樣的不確定,有時會讓患者對醫生產生不信任,也可能加劇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擔憂。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那些醫生。  課堂下,一些學生總會拿親朋好友遇到的案例問我:這個案子會怎麼判?
  • 法律人是如何思考的
    法律貫穿於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掌握法律思維,「像個法律人那樣思考」,不僅能使我們懂得權衡利弊,還能獲得一種解決問題的高效工具。一是規則思維。因此,在法律人眼中,規則是維護秩序的核心,遵守規則就是行事、思考的第一重要原則。法律之所以區別於道德、倫理、習俗,最為重要的因素即它是一套用於維護社會秩序的、強制性的規則體系。法律人從不以個人的道德信仰選擇性地適用法律,即便以普通人的視角認為有不合理之處,法律人也會一視同仁地遵守和執行,不然會對整個法律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造成極大危害。
  • 中心講座|法律適用中的不確定法律概念
    在不確定性中思考——法律適用中的不確定法律概念李穎(青島大學法學院講師)
  • 企業拆遷律師路永強:公司拆遷如何爭取合法利益?
    在現實生活中,因歷史上的改制原因,國有企業改制不徹底、集體企業轉型不成功,企業產權、廠房產權、土地使用權權屬混亂不清等情況,導致企業以承租人的身份從事生產經營的情況非常之多。那麼,承租企業面臨拆遷應當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呢?
  • 布魯諾·拉圖爾 | 如何像國家一樣思考
    有些人聲稱,因為他們要調查那些帳目,所以他們知道什麼是公共利益,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實證工作來調查他們做出的補救措施的後果。相反,約翰•杜威的偉大見解是,沒有什麼比發現公眾問題之所是更複雜、更容易犯錯、更需要具體而不斷更新的調查了。我引用一下他的話:「對結果的觀察至少和對自然物體的感知一樣容易受到錯誤和錯覺的影響。」在這句話中,重要的是「後果」這個詞。
  • 越是不確定的時代,越要以企業與用戶利益交集為中心
    用戶則追求解決方案,無論取悅的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無論是炫耀社會性的還是動物性的,總而言之,從企業那裡獲取最大的利己的價值,花錢才花得有所值。企業和用戶各有各的利益取向,而且常常背道而馳,所以,營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於創造價值,使企業和用戶連接起來,形成交集,共享價值,企業從中可以取利,用戶從中可以得益。
  • 遇上拆遷補償不合理時,應該敢於爭取,善於爭取,達到利益最大化
    ,被拆遷人將面臨什麼樣的心理補償,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拆遷補償的終身利益,可以說,有時候這種差別影響到數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補償。當我們代理本案行事時,我們發現,面對不合理的拆遷補償,被拆遷人往往會出現兩種極端心態,一種是拆遷方太強,怎麼能扭傷大腿?算了吧,承認倒黴!第二,以理想主義的心態,拆遷只能越來越好,國家法律是公平的,拆遷方的違法行為一定會受到懲罰,他們的理想補償要求會得到實現,否則就不會停止,永不妥協!
  • 行政事實認定中不確定法律慨念的解釋(一)
    【中文關鍵字】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事實;法律解釋 公共利益、重大利益、不利影響、嚴重影響、影響城市規劃、社會穩定、社會風尚、公序良俗、就近入學、嚴重危害、嚴重違法、重大違法、情節嚴重、情況緊急、情況複雜、嫌疑、疑似等術語,常用於行政法律規範結構和行政訴訟判詞之中,它們在行政法學上被稱之為「不確定法律概念」(以下簡稱「不確定概念」)。
  • 淺論公共利益的概念及法律界定
    然而,公共利益究竟是什麼卻一直缺乏明確、一致的觀點,它被形容為一個空瓶子,在不同的時期承載著不同的內容;它的邊界和內涵可謂人言人殊,角度不同而見解各異;它更被視為一個虛空的概念,即沒有人相信公共利益的存在,除非它符合自己的利益。正是由於公共利益的抽象、動態和不確定,使得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成為學界與實務界所爭論的一個難點、焦點問題。
  • ...大學生的畢業演講:我們現在能確定的,是將要迎戰不確定的法律人生
    對於我們每一位畢業生來說,不管你今後從事何種職業,法官、檢察官、律師、公司法務,或者你像辛爽校友一樣去當導演拍電影,你手中的畢業證和學位證已經確定了你們的身份:法律人!法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已經滲入到了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揮之不去。踩到一片漂亮的樹葉,化學系考慮的可能是各種有機物含量,中文系考慮到的可能是黛玉葬花的鋤頭,我們法律人想到的是,如果因此摔了一跤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和責任承擔。
  • 潛水員在工作中不幸身亡,廣州法援幫家庭爭取最大補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江華通訊員 李丹、龍麗娟一場不幸的事故讓一個家庭陷入悲傷,廣州法援為這個家庭爭取到了應有的補償。2020年12月31日,潛水作業溺水身亡的潛水員陳某家屬與僱請陳某作業的船舶承租單位達成了和解協議,這起令人心痛到窒息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故,得以在2021年來臨之前得到圓滿解決,受援人賴某等三人對本案處理過程、處理結果十分滿意,專門向廣州市法律援助處、承辦律師唐以明、連麗璇贈送錦旗,表達她們的誠摯謝意!新婚不久潛水作業不幸身亡
  • 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成為自己的「造物主」嗎?抖音、濾鏡、後浪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嗎?……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陷入沉思,甚至與人就此展開辯論。而若想理解社會萬象背後的緣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學習社會學。社會學是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擺脫「理所應當」的思考方式。
  • 觀點 | 法律人的31種思考工具(一)
    因為人們的偏見或錯覺,會在特定階段,誤將自己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東西,當做在法律控制下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邊際分析北大的薛兆豐教授總結道: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而新增所帶來的享受,總有一個遞減的規律。由於資源有限,要通過邊際平衡才能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得到最高效用。這種平衡就是將增加的成本,也許是時間、金錢或者努力,花在收益最大的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