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具備大福報的人,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而是懂得隨喜讚嘆

2020-12-24 唐若心學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生活中,我們或許需要明白,真正擁有大福報的人,並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而是懂得隨喜讚嘆。

隨喜讚嘆會帶給我們生命隨時隨地的驚喜和發現,隨喜讚嘆也會讓我們意識到生活中一切都最好的安排。

01隨時隨地的歡喜是福報的湧現

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富翁有很多錢,但是他一點都不快樂。而有一個貧窮的人,他沒有錢卻很快樂。

於是那個富裕的人去問佛祖,為何那個貧窮的人會天天快樂。佛祖講述,物質帶給你的快樂是有限的,而真正能讓我們快樂是自己的內心。

你的內心被金錢與名利糾纏,自然就無法真正快樂。而那個貧窮的人雖然沒有多少金錢,不過他能從自己生活中生出無限的歡喜之心,他就是一個有著大福報的人。

一個人想要擁有福報,最需要學習的心態或許就是隨喜讚嘆。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用歡喜的心態去面對,那麼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會打開,自然會體現到生命的無窮樂趣。

我曾經最喜歡安徒生講述一個童話故事,有一個老太婆和老公公,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相處非常的開心。

有次老太婆要老公公拿一頭牛去換一些吃的來。然後老公公就出發了,他看到有一個人賣羊,先是拿自己的牛去換羊。後來又看到有人在賣雞,於是老公公又拿自己的羊換來雞。

最後老公公看到別人在賣蛋,於是他又拿雞換了蛋回來。他的這一個過程被一個商人全程看到了,他說這個老公公很不會換東西,他打賭他回去一定會被自己的老太婆罵的。

不過老公公說不會,他說自己的老太婆不會說自己任何一句話。商人不信,他認為老公公非常的愚蠢,做得生意都是不划算的,怎麼可能還不會被罵了。

於是他打賭一袋金幣,如果自己輸了,這袋金幣就歸屬老公公。老公公和商人一起回去,他的一五一十地說出自己換東西的經歷,老太婆每次都說太好了,最後當老公公說自己換來是雞蛋的時候,老太太非常喜悅,說這太棒了,我正想今天煮雞蛋吃了,你真是太明智了。

那個商人看到老太太的喜悅,明白自己輸了,於是奉獻自己的一袋金幣,離開了老公公。

在生活中,隨喜讚嘆其實是一項非常大的智慧,如果我們懂得萬事萬物都很好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糾結與評判,而是明白生命其中的深意,我們內在就會變得非常的喜悅與開明。

02隨喜讚嘆可以化解內在的嫉妒之心

有人說,人最大的陋習是見不得人好,的確如此。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比我們好,往往我們很難做到發自內心地為別人欣賞和讚嘆。

見不得別人好往往會讓我們心胸變得狹隘,當我們被別人的好障礙住自己的時候,我們內在就會形成一種鬱結之氣,堵住我們的胸口,自然我們就不會過得有多麼舒坦與舒服,甚至這種嫉妒之心會變成對自我身體的傷害。

如何化解自己見不得別人好,本質上我們需要先看到自己內在的豐富,我們才能看到別人身上的豐富。

如果我們懂得隨喜讚嘆,不斷升華自己境界,我們就會明白,欣賞別人好,某些時候就是不斷擴容自己的心胸。

其次,看到別人好,隨時隨地欣賞別人的好,我們內在也會得到祝福,隨時擁有一種被加持的能量與力量。

不要去害怕祝福別人,你越懂得祝福別人,別人身上的祝福也會臨到你的身上,隨喜讚嘆看起來是利他,實際上也是幫助我們自己。

真正的欣賞從來不是欣賞比自己弱小的人,真正的欣賞是既欣賞自己身上的美好,也懂得對萬事萬物欣賞,無論對方比我們強大還是弱小,我們都能夠欣賞,那麼我們就能接納萬物,內在就會一片明朗。

學會隨喜讚嘆,往往可以化解我們內在嫉妒之心,當你懂得用欣賞的狀態面對每個人優點時,我們內心就會越來越浩瀚。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事實上,人的成長是不斷擴容的過程,我們懂得徵服自己身上的弱點,我們內心光明就會越來越大,這種內在光明會引領我們過上豐盛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隨喜讚嘆?為什麼要隨喜讚嘆?
    什麼是隨喜讚嘆?隨喜讚嘆,佛教語言,佛語。就是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讚揚之心。這是佛弟子們應該具有的一種境界,也是生活在浮躁社會中,人們減輕壓力的一種方式。隨喜:指見人做善事而樂意參加,泛指隨著眾人參加集體送禮等。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隨著他人之歡喜而歡喜;謂隨他修習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為隨喜。讚嘆:指讚美驚嘆大德之人事物。對人、事、物的一種積極認同的態度,即「讚賞 」。由內心對事物的敬仰而產生驚呀表情神態。
  • 普賢菩薩說——隨喜讚嘆還是嫉妒嗔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就是說當看到別人行善或者做功課或者非常高興的時候,哪怕和你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也會從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繼而稱讚——這就是隨喜讚嘆。那麼「隨喜讚嘆」又有什麼殊勝之處,值得普賢王菩薩專門列為一大願望來闡述呢?
  • 佛說:用這3種形式「隨喜讚嘆」能得無量福報
    簡單地說,隨喜讚嘆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見人做善事心生歡喜。第二、隨著他人歡喜而心生歡喜。第三、見他人做善事,歡喜他得成善果,心生歡喜。我們不僅對諸佛菩薩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隨喜。對一切眾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歡喜,由衷地隨喜讚嘆。
  • 隨喜讚嘆時所應保持的心境
    也應當讚嘆。我記得以前有一句話,出自於一個對聯。這個對聯怎麼說呢,「釀酒缸缸如做醋,壇壇酸」。下聯有點不雅,不雅!老宋就不給大家念了。本來這句聯是幹嘛的呢?是詛咒別人的。但是如果真正的形成一種,釀酒缸缸如做醋,我想也不是壞事!醋好了有保健作用。這酒呢?可能會使酒後亂性,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比如說現在的酒後駕車,已經開到150邁了他覺得才60邁,最後車禍了!
  • 證嚴上人:隨喜讚嘆 助道功德
    上人期盼,好事大家做,好事大家傳;互相讚嘆,互相成就,調和人心以讓社會更加祥和。「正確的好事,我們要讚嘆它,『隨喜功德』。過去曾經擁有一切,但是氣候不調,人也無奈,不只是生活困難,大地要播下種子也難。總而言之,我們人啊,很渺小,但是人能造的業力可大,人禍天災無不都與人的心相關。」 知業力而瞭因果法水滌心去無明 人心一念,貪而無止、欲心難填,為了個己所需,不惜犧牲環境、生靈,上人以佛法述之,期盼人人能在大環境的警訊中,知業力、瞭因果,改變觀念、改變行為。
  • 隨喜功德、你很有善根、隨緣就好,這些佛教常用語你了解多少?
    師兄之間,常常在做完一些義工的護持工作,或是參加法會完畢,或是為寺院印經修繕隨喜了人力、物力、錢財等情況下,大家定會相互道句「隨喜功德」。法師們也常常對居士們說「隨喜功德」「隨喜讚嘆」,那「隨喜」二字究竟是什麼含義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功德呢?隨喜是一個佛教常用語,佛教指見人做善事而樂意參加,泛指隨著眾人參加集體活動等。
  • 「隨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隨喜」?
    
  • 隨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隨喜?
    ►「隨喜功德」,就是隨著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 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修行隨喜功德,與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等有著同樣的重要功德,我們隨喜贊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禮拜、念佛、誦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課。什麼是隨喜?
  • 《隨喜功德》的福報無窮無盡!
    肯隨喜他人者,不障礙、不為難他人的成就,不諷刺、不打擊他人的努力,這樣的人格是世間的榜樣,就如同太陽的光亮普照世間。第三,如種一能收百:隨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隨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頭來讚美你、隨喜你的功德。願意隨喜他人功德者,所獲得的回報,就如同種下一粒種子而收穫百倍。
  • 佛說:最有福氣的4種人,看看有你嗎?
    什麼樣的人最有福氣呢?不是那些家裡有多少豪車別墅、有多麼殷實的家境。家財萬貫未必是福,因為財富名利這些東西太過虛幻,我們只能暫時擁有,一旦無常現前,它會立即消失。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福氣,不是以物質多寡來衡量,而是這個人有多少的善業,善良是一個人最無價的財富。善良的人,總是快樂。
  • 可以修隨喜心
    長大一點,與人交往,隱隱覺得自己詞不達意,也許,還被人冠上「話題終結者」「情商不高」等稱號。即便接受再多「說話技巧」的培訓也總是覺得不太自然,無數次努力後又挫敗,不得不接受「嘴笨」的事實,也會安慰自己是「嘴笨心真」。如果你正被這件事困擾,不妨嘗試一下「隨喜法門」何為「隨喜」,有何用?
  • 我們要學會隨喜功德
    「隨喜」,全稱「隨喜功德」,指見聞他人行善事功德,自己深生歡喜。隨喜是佛門重要而善巧的修持方法,《華嚴經》普賢十大願即列有「隨喜功德」,《法華經》有「隨喜功德品」。比如有人善於講經說法,我嘴笨,記憶力又差,不能講經說法,但真心擁護他、讚嘆他,內心為他歡喜,這樣對方講經說法的功德我也得到了。
  • 佛教:一般大福報的人,通常有6個明顯的特徵,看看你是否具備
    佛教:一般大福報的人,通常有6個明顯的特徵,看看你是否具備。人們常說的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大多數人都喜歡享福,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兒女孝順,享兒女福;太太賢慧,享太太福;丈夫可靠,享先生的福。
  • 報父母恩的人、拜祖先的人有大福報
    古代的長者不是有錢人叫做長者,會布施、有慈悲的人都把他叫做長者,有道德的人叫長者。那舍長者很喜歡幫助窮人,很喜歡供養出家人,他很會賺錢、很會布施,所以地方上封他為長者。他沒結婚,但是他的父母就很煩惱,跟他的兒子說:兒子,你賺那麼多錢都拿去幫助窮人、供養出家人,你以後老了怎麼辦?你以後娶妻生子你要怎麼辦?他父親就覺得很捨不得,這個孩子很愛布施。他就說:不會,不會,這是好事。
  •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能說會道,而是懂得「裝傻」
    但是,很多人誤解了情商,認為高情商就是性格開朗,熱衷於社交關係,還能說會道。其實不然,真正的高情商,應該是熟知人情世故,懂得人心和人性,然後大智若愚,懂得「裝傻」。就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家書中告誡兒子時所說:自作聰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裝傻的人才是真聰明。裝傻帶給你的好處很多很多。
  • 身上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是真正的富貴命,你有嗎?
    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富貴命,但富貴這東西,還真是強求不來。大富大貴,福壽雙全,也是大部分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但是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這樣的命運。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只有少部分人能達到這樣的機遇。
  • 最常見佛教詞彙,90%的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含義,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非常重的人,他看什麼都好,什麼都捨不得。因為我們有貪心,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貪心。 忍辱 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能、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
  • 學佛人,用三分鐘時間隨喜讚嘆,佛說功德無量!
    學佛的人,你知道做什麼事情,花時間越少,所得功德越大嗎?很多人學佛都在捨近求遠,甚至有人花了一輩子時間,每天磕頭拜佛念佛供佛等等,這些事也有功德,但功德有限,如果能用三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再花上三分鐘時間去做這件事,功德無量。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生活中,或許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事實,決定一個人的強大,不是來自金錢的多少
  • 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智商很高,而是擁有極強的適應力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你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智商很高的人。智商是代表我們的一種學習情況,智商越高的人學習速度也會越快。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那些更厲害的人,並不是單純的學習力,他們擁有最強大的本領是適應力。適應力決定了我們與環境的融合度,適應力也決定了我們能夠走得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