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教授芮博瀾:各國團結是戰勝疫情唯一途徑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中歐教授芮博瀾:各國團結是戰勝疫情唯一途徑

此次疫情可能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重大教訓。和新冠病毒一樣,全球化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不會受到邊界、種族、宗教和財富的影響。

G20(二十國集團)主要經濟體領導人日前召開了史上首次視頻會議。他們在會上表示,各國可以共同採取特殊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會議期間,各國政治家和他們的助手在各自首都的會議室裡圍坐在屏幕前。當他們以這樣一種奇特的方式交流時,肯定有很多東西要思考。這種非常規的溝通方式能否成為陷入停滯的全球化重返正軌的跳板?

2018年以來,全球化持續呈現衰退趨勢。全球貨物貿易量的變化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僅增長了0.6%,2019年增幅更低,只有0.3%。經濟學家和各國智囊團將原因歸結為: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包括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大幅放緩,全球局勢的不確定性增加。2019年最後一季度,中美兩國就貿易摩擦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但是,這一積極態勢並沒有維持多久。

沒有人能預料到,在這之後不久,一個小小的病毒會給全球經濟環境帶來毀滅性打擊。在全球目光的注視下,面對迅速增長的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國採取了封城措施,全速啟動了衛生醫療系統(包括幾天之內建成多家醫院)。其他國家很少有人意識到,同樣的劇情會在短短兩個月之後在自己的國家上演。目前,各國已陸續採取封城和邊境關閉措施。一些酒店、展覽中心、體育場被改建成臨時醫療設施。隨著各國採取封閉措施,全球生產活動逐漸陷入停滯。

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即將到來,或許已經到來。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最先發現疫情,現已步入復甦階段。這對世界而言或許是個好消息,因為各國目前急需口罩、個人防護裝備、呼吸機等重要物資,中國是唯一有能力滿足這些需求的經濟體。但是,當前的經濟危機涉及供需兩個方面。儘管中國的供應鏈正在恢復正常,但世界其他地區的需求,尤其是對非必需品的需求仍無法擺脫疲軟的現狀。供需兩側都恢復正常尚需時日。某些經濟學家在一個月之前預測,世界經濟將呈現V字型的復甦曲線。這一預測顯得過於樂觀。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全球化已經惠及大部分國家,甚至所有國家,逆全球化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工業化國家從全球化進程中獲益更多,因為按絕對值計算,1990~2016年,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全球化的批評者(尤其是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政治人士)則認為,世界各國並沒有公平地享受到全球化所帶來的紅利。但是,這並不應該歸咎於全球化,而應歸咎於相關國家的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

可是事實上,只有促進全球化才能讓世界渡過當前的至暗時刻。全球各國目前面臨的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只靠本國的力量應對這些問題終將以失敗收場,最多只能推遲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各國必須齊心協力,共同研究出最有效的應對方案。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們必須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資源,通過尋找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冠病毒這一看不見的敵人。各國的疾控中心和製藥公司必須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不要一心只想著專利權,而是要爭取「吹牛權」(bragging rights)。

在經濟領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號召全球各國以協調、同步的方式採取財政刺激一攬子計劃。該計劃和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採取的措施相似,但規模數倍於後者。以往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時,隨著國際社會協調採取措施,民眾將重建信心,經濟將恢復增長。因此,如果各國政府同步採取投資計劃,一國的開支可能成為另一國的資金來源。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單獨解決本國的經濟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把整個世界看成一個國家,把人類看成這個國家的公民。

為此,各國必須展現全球領導力。國際社會近年來存在領導力真空。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被用作攫取權力、自我擴張的工具。思想狹隘的領導人將愈發不受尊重。其他領導人(包括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和小國領導人)必須力爭填補這種真空。一國領導人肯定把本國利益放在首位,但是,以鄰為壑的政策從來都是損人不利己的。全球各國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似乎是戰勝疫情的唯一途徑。而且,這能讓各國更深刻地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此次疫情可能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重大教訓。和新冠病毒一樣,全球化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不會受到邊界、種族、宗教和財富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消除這些方面的障礙,讓相互依存發揮它的力量。世界的未來有賴於此。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教務長、經濟學教授芮博瀾

文章作者 芮博瀾

相關焦點

  • 雖然很難,但這可能是戰勝疫情的唯一辦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芮博瀾(Bala Ramasamy)為《中國日報》(China Daily)撰寫了題為《國際合作是抗擊疫情的唯一辦法》(Unity is the only way to beat the pandemic)的文章,詳述了其中邏輯,本文是其雙語呈現。
  • 新加坡國務資政張志賢:新冠疫情下各國應更團結
    新華社新加坡6月11日電(記者王麗麗)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11日晚表示,新冠疫情下各國不應狹隘追求各自利益,而應更團結並更努力打造一個更和諧的世界。  張志賢在題為「堅韌應對外部變局」的演講中說,在新冠疫情危機下,各國狹隘地追求各自利益未必帶來最好結果,利人利己才是更有智慧的選擇。  張志賢說,新加坡希望大國領導全世界戰勝疫情,並在疫情結束後為一個煥然一新、開放、團結和包容的世界奠定基調和基礎。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 ——國際社會團結合作抗擊疫情評價...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各國國情、社會規範和資源不同,但面對的是疫情這一共同敵人,各國必須緊密合作,借鑑彼此經驗,「這是人類能夠控制這次疫情大流行的唯一途徑」。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撰文表示,疫情提醒我們,沒有哪個人或哪個國家是一座孤島,不能陷入種族主義成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國際社會團結合作抗擊疫情評價...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極大挑戰。疫情面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直觀方式,切身感受到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關係,認識到只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最終戰勝疫情。
  • 馬雲現身非洲CDC在線疫情培訓:病毒不需要護照 戰勝它唯有團結合作
    病毒不需要護照,戰勝它唯有團結合作。4月28日,一場由非洲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馬雲公益基金會、阿里健康聯合組織的新冠肺炎醫學交流會在「雲端「召開,來自非洲22個國家的超1600名醫生和非洲CDC官員在線交流。馬雲通過釘釘在線參會,提到最多的,就是「團結、合作」。
  • 戰勝疫情的正道(望海樓)
    此次疫情是對當今時代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執政者及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優劣的檢驗,是對不同社會制度下治理能力高低的檢驗。全球抗疫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戰勝疫情的正道。資本主義制度在疫情面前交了一份不合格答卷。資本主義國家越是資本高度壟斷,越是富有發達,抗疫行為越是不盡如人意。
  • 望海樓: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戰勝疫情的正道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戰勝疫情的正道(望海樓)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肆虐全世界,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如何對待疫情是每個國家自己的選擇。此次疫情是對當今時代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執政者及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優劣的檢驗,是對不同社會制度下治理能力高低的檢驗。全球抗疫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戰勝疫情的正道。資本主義制度在疫情面前交了一份不合格答卷。資本主義國家越是資本高度壟斷,越是富有發達,抗疫行為越是不盡如人意。
  • 陳馮富珍委員:攜手合作是戰勝疫情的唯一選擇
    原標題:攜手合作是戰勝疫情的唯一選擇   今天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2位政協委員走上主席臺作大會發言。   陳馮富珍委員   人類命運與共   必須拋棄歧視和偏見   全國政協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陳馮富珍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彌足珍貴,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抗擊疫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中國所採取的果斷措施,阻斷了新冠疫情的擴散
  • 現在是各國攜手合作、加強多邊機制的最佳時機
    這些考慮和做法都是為了時刻準備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變化。  各國加強合作才能戰勝全球性威脅  張敏: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和葡萄牙高層密切溝通。中葡同心共濟、相互鼓勵,在共同抗疫中彰顯中葡文化交流之魅力。在中方馳援波爾圖的醫療物資包裝箱上,附上了中文古詩詞「海國一尺綺,願贈萬裡春」。
  • 汪泓教授接棒李銘俊教授擔任中歐院長
    9月3日下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職員工大會在上海校區舉行。李銘俊教授由於年齡原因屆滿卸任,不再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經上海市政府慎重遴選和全面考察後推薦,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理事會全體通過,汪泓教授受聘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一職。
  • 《環球論壇》 2020年文章盤點之三:疫情下,全球化道路的啟示——無...
    從薩斯病毒到禽流感,再到伊波拉等,歷次戰「疫」無一不是在國際社會通力合作下最終控制住疫情,避免了全球蔓延的局面。  迄今為止,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其實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很多時候只能通過最古老的切斷傳染源和隔離的方式來對抗病毒,通過科研實現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並最終找到治癒的途徑是全球科學家的終極目標和人類戰勝傳染病的唯一選擇。
  •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新冠肺炎疫情不應政治化,各國需要團結而...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新冠肺炎疫情不應政治化,各國需要團結而不是指責 編輯:王欣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4-25 06:47
  • 劉春榮:疫情影響下的中歐關係,需要怎樣的戰略敘述?
    一、疫情影響下,歐洲出現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威脅公共健康,也給歐洲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全球供應鏈以及經貿互聯互通都帶來了現實的挑戰。毫無疑問疫情將導致各國的增長同步放緩甚至陷入衰退。一般來說,同步衰退比單個經濟體的衰退可能來得更加深重,持續時間也更長,對歐盟這類開放型經濟體的打擊尤為嚴重。
  • 波恩大學教授辜學武:外長此訪不尋常
    【歐洲時報記者張喬楠採訪報導】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終身講座教授辜學武近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對此次王毅外長來訪歐洲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辜學武教授談到此次訪問的背景時說:「此次歐洲五個國家歡迎中國外長在方便時來訪,應該是各國早就在不同時期已經發出的邀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王毅外長這次統籌各國邀請,一口氣花八天時間、連續訪問五個歐洲國家,時間之長、國家之特殊,實屬不尋常。」
  • 疫情下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投資協定加速推進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是導致歐盟對外貿易萎縮的最大變量。「歐美疫情自今年年初開始暴發,導致了歐洲製造業和服務業停頓,其生產能力無法跟上,這導致了歐盟對外貿易、美歐貿易關係的停頓。」他說。
  •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下的中國外交:為國家擔當 對世界盡責
    各國都要做出團結還是分裂、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的重要抉擇。  2020年是國家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衝擊和日趨複雜的外部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開展抗疫合作,率先復工復產,率先恢復經濟增長。
  • 德國學者呼籲各國拋棄政治立場合作抗擊疫情
    內克爾教授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孔傑):德國漢堡大學社會與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思格哈特·內克爾日前表示,面對全球範圍的新冠病毒疫情,各個國家和地區需要拋棄政治立場,毫無保留地合作。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使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受到影響,這其中不僅涉及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同時也波及到了社會和經濟各個層面。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內克爾教授從社會學角度解讀了這次疫情中的一些現象和影響。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採取的措施不盡相同,對此人們褒貶不一。對於這一現象,內克爾教授坦言,人們應接受這樣的事實。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後,人們會發現,這些措施基本已經趨同。
  • 2020年終專稿丨凝聚合力,推動團結抗疫的中國主張
    「當前,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強大合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指明國際抗疫合作的路徑方向累計確診病例超過650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150萬例,全球股市劇烈震蕩,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既是對國際合作的考驗,也是對大國擔當的檢驗。
  • 武契奇說的沒錯,病毒變異世界認清歐盟,歐洲團結只是謊言
    今年3月份,塞爾維亞,這個僅有70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遭到新冠肺炎的嚴重衝擊,總統武契奇帶著卑微的淚水向世界各國求援,得到的結果卻是許多鄰國關閉了與塞爾維亞聯繫的道路。面對媒體,他表示「國際團結是不存在的,歐洲團結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紙童話。」
  • 中歐大師課堂講座與宣講會「動蕩時代的商業與個人戰略」
    通過主講嘉賓中歐戰略學教授張宇的演講,能夠了解課堂裡的中歐生活。中歐在讀學生以及MBA和Global EMBA項目的招生團隊也會加入,共同參與答疑。2020年的商業世界被全球新冠疫情、國際貿易和政治局勢緊張以及國內外經濟多變而備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