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中歐教授芮博瀾:各國團結是戰勝疫情唯一途徑
此次疫情可能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重大教訓。和新冠病毒一樣,全球化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不會受到邊界、種族、宗教和財富的影響。
G20(二十國集團)主要經濟體領導人日前召開了史上首次視頻會議。他們在會上表示,各國可以共同採取特殊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會議期間,各國政治家和他們的助手在各自首都的會議室裡圍坐在屏幕前。當他們以這樣一種奇特的方式交流時,肯定有很多東西要思考。這種非常規的溝通方式能否成為陷入停滯的全球化重返正軌的跳板?
2018年以來,全球化持續呈現衰退趨勢。全球貨物貿易量的變化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僅增長了0.6%,2019年增幅更低,只有0.3%。經濟學家和各國智囊團將原因歸結為: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包括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大幅放緩,全球局勢的不確定性增加。2019年最後一季度,中美兩國就貿易摩擦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但是,這一積極態勢並沒有維持多久。
沒有人能預料到,在這之後不久,一個小小的病毒會給全球經濟環境帶來毀滅性打擊。在全球目光的注視下,面對迅速增長的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國採取了封城措施,全速啟動了衛生醫療系統(包括幾天之內建成多家醫院)。其他國家很少有人意識到,同樣的劇情會在短短兩個月之後在自己的國家上演。目前,各國已陸續採取封城和邊境關閉措施。一些酒店、展覽中心、體育場被改建成臨時醫療設施。隨著各國採取封閉措施,全球生產活動逐漸陷入停滯。
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即將到來,或許已經到來。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最先發現疫情,現已步入復甦階段。這對世界而言或許是個好消息,因為各國目前急需口罩、個人防護裝備、呼吸機等重要物資,中國是唯一有能力滿足這些需求的經濟體。但是,當前的經濟危機涉及供需兩個方面。儘管中國的供應鏈正在恢復正常,但世界其他地區的需求,尤其是對非必需品的需求仍無法擺脫疲軟的現狀。供需兩側都恢復正常尚需時日。某些經濟學家在一個月之前預測,世界經濟將呈現V字型的復甦曲線。這一預測顯得過於樂觀。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全球化已經惠及大部分國家,甚至所有國家,逆全球化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工業化國家從全球化進程中獲益更多,因為按絕對值計算,1990~2016年,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全球化的批評者(尤其是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政治人士)則認為,世界各國並沒有公平地享受到全球化所帶來的紅利。但是,這並不應該歸咎於全球化,而應歸咎於相關國家的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
可是事實上,只有促進全球化才能讓世界渡過當前的至暗時刻。全球各國目前面臨的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只靠本國的力量應對這些問題終將以失敗收場,最多只能推遲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各國必須齊心協力,共同研究出最有效的應對方案。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們必須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資源,通過尋找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冠病毒這一看不見的敵人。各國的疾控中心和製藥公司必須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不要一心只想著專利權,而是要爭取「吹牛權」(bragging rights)。
在經濟領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號召全球各國以協調、同步的方式採取財政刺激一攬子計劃。該計劃和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採取的措施相似,但規模數倍於後者。以往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時,隨著國際社會協調採取措施,民眾將重建信心,經濟將恢復增長。因此,如果各國政府同步採取投資計劃,一國的開支可能成為另一國的資金來源。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單獨解決本國的經濟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把整個世界看成一個國家,把人類看成這個國家的公民。
為此,各國必須展現全球領導力。國際社會近年來存在領導力真空。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被用作攫取權力、自我擴張的工具。思想狹隘的領導人將愈發不受尊重。其他領導人(包括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和小國領導人)必須力爭填補這種真空。一國領導人肯定把本國利益放在首位,但是,以鄰為壑的政策從來都是損人不利己的。全球各國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似乎是戰勝疫情的唯一途徑。而且,這能讓各國更深刻地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此次疫情可能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重大教訓。和新冠病毒一樣,全球化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不會受到邊界、種族、宗教和財富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消除這些方面的障礙,讓相互依存發揮它的力量。世界的未來有賴於此。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教務長、經濟學教授芮博瀾
文章作者 芮博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