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突破!科學家對果蠅運動的研究將影響醫學和無人駕駛等領域

2020-12-24 前瞻網

新的突破!科學家對果蠅運動的研究將影響醫學和無人駕駛等領域

 Jane Cai • 2019-02-14 09:50:02 來源:前瞻網 E131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果蠅幼蟲的胸部和腹部有獨立的神經系統。這種分散控制機制實際上可以幫助它們非常有效地移動。

中央系統指揮控制複雜系統的益處往往顯而易見。比如通過大腦控制眼睛和腿,我們才能走直線。但這類系統,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偶爾也會出現嚴重漏洞。美國最近部分政府停擺期間,其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領域嚴重受損。這生動說明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控制單元突然關閉的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腦細胞的死亡日益摧毀身體的控制者(大腦),顯示了生物系統也具有同樣弱點。

避開中央系統機制有其優點。缺少一個「大腦」來指導行為意味著單個部件的缺失對集體的行為影響很小。由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尼爾·詹森(Neil Johnso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分散系統模型,該模型成功地模擬了果蠅幼蟲的運動。這項研究於2月6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研究表明當模型的單個部分功能較弱時,其表現最佳——組件越簡單,整個系統效果越好。相比之下,集中式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有經過改進後,其功能才會更好。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有可能影響多個領域,從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到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再到組織結構的各個方面,甚至可能對理解進化過程有啟示作用。

分散控制的例子在自然界的生物中比比皆是,在細菌、粘液菌和蟻群中都能找到。詹森在觀察中獲得靈感:由於果蠅幼蟲的神經迴路非常簡單,在運動過程中,果蠅幼蟲的各個部分以半獨立的方式活動。這是單一生物體中分散控制的一個例子,與蜜蜂或其他具有集體行為的動物所體現的「群體智能」截然相反。儘管沒有中央系統協調果蠅幼蟲身體的各個部分,但它們總能實現向期望溫度移動的目標——這一過程被稱為趨溫性。

果蠅幼蟲通過收縮身體向前蠕動。當幼虫部分身體延展而另一部分收縮時,它們就會轉彎。熱敏神經元決定了果蠅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這些運動的綜合效應決定其轉向角度。詹森說:「幼蟲的協調運動方式類似於人群協調移動從而到達出口。並不是大家相互電話告知往出口走,而是根據外界信息,這種集體聚集行為自然而然就會發生。」

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數學模型,該模型使用獨立的組件再現幼蟲的運動,這些組件將過去運動的結果存儲在記憶中(如果結果表明模型與目標方向很好地一致,則定義為1,否則定義為0)。每個組件通過參考一組「策略」根據過去的結果選擇下一個動作(左轉還是右轉),這些策略將過去不同的結果集合與不同的轉彎方向聯繫在一起。研究人員將所有可能策略的不同子集分配給不同的模型組件(與幼蟲中半獨立的部分相對應),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它們的行為——每個模型代理在每一步都選擇了最佳策略。研究小組發現這個模型產生的爬行軌跡,看起來非常像幼蟲爬行的真實數據,這使得他們相信自己捕捉到了真實系統中的一些本質。聖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數學家大衛·沃爾伯特(David Wolpert)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項研究能和果蠅的爬行軌跡匹配起來真的很棒。表明我們在理解這些問題方面邁出了很好一步。」

這一關鍵發現與組件的記憶規模的變化有關。在記憶容量非常小的情況下,模型表現得很差——但是在容量超過一定大小之後,它的性能也會逐漸變差。

如果一個系統的組成部分變得過於聰明(這裡用「m」變得越來越大來表示越來越聰明),那麼這個系統就會離預定目標(d區)越來越遠。圖片來源:Pedro D. Manrique

研究人員使用「群體/反群體」理論來解釋這一結果,該理論是單獨的組件如何形成一個擁有一致行為的群體的數學描述。當記憶容量很小時,就會形成大量的組件,朝著同一個方向推進。它們先是大轉彎,然後突然轉向另一個方向,產生誇張的之字形運動。如果這些組件有太多的記憶,群體就會被長久以來由過去的結果所決定的策略所困,而沒有充分考慮到表明他們偏離了方向這一眼前信息。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會出現一個最佳規模,即使用相反策略的中等規模的群體,就像賽艇時船的兩邊都有一半人在划槳一樣。詹森說:「當你增加記憶時,就相當於過度思考。有太多歷史,就會強化過去的偏見。」沃爾伯特說,有時單一組件處理問題時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果。他表示:「當人們(根據過去的價值觀)預測股市時,他們小心翼翼,不去過多關注過去的見解。因為太關注過去會帶來雜亂,學習起來更加困難。」

該團隊聲稱,這項工作可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來思考進化是如何實現從天然的分散設計(如細菌)跨越到使用集中設計的人類等生物的。這意味著,在分散設計中,在不切換到集中設計的情況下,組件的的「聰明」程度會有一定的限制。該小組下一步計劃研究用雷射摧毀果蠅幼蟲的部分神經迴路(有點像划槳時部分槳手喪失功能)如何影響運動。研究小組還想通過類似於將兩個槳手綁在一起,或者在愚笨的劃手中間插入一個擁有超級記憶的劃手的模式來探索這個模型的行為。最終,詹森希望能從該模型中尋求可能的醫學意義。未來的研究將探索在帕金森症等疾病中,給某些肌肉提供有限的反饋是否有助於抑制由大腦控制信號受損引起的震顫。詹森說:「我們將考慮在患有一般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情況下,申請經費準確完成這一研究。我們不知道它是否實際可行,但在我看來,我們至少已經證明了它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本研究可能應用的其他領域包括無人駕駛汽車設計和組織表現。然而,沃爾伯特很謹慎。他說,該研究沒有將該模型與其他任何模型進行比較,因此體現的分散控制優於集中控制的方面並不多。他指出,工程系統可以通過簡單的複製來減輕單個控制的不足。但也有不適用的情況,當一組機器人士兵在執行特殊任務時,作為一個整體,它們工作時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機器人不允許交流,所以它們必須以分散的方式運行,」他指出,「這些結果表明,作為(設計)工程師,為了實現總體目標,至少應該考慮限制機器人的認知能力。」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項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表明,太空人在太空中花費很長的時間(前往月球殖民地或前往遙遠的火星需要這些時間)可能會遭受類似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受益於保護性措施他們的心臟健康。這項研究還揭示了新的見解,有一天可以幫助地球上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人。
  • 深度學習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
    大眾最早於 2005 年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共同對一輛大眾途銳(Touareg)進行無人駕駛改裝, 2007 年又對一輛大眾帕薩特運動款(Passat Sport Wagen)進行了無人化改裝,兩次都是為了參加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發起和贊助的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並且分別獲得了第一和第二名的好成績。
  • 研究將果蠅置於黑暗環境來消除創傷記憶
    有一些研究表明,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對生物的長期記憶造成深遠的影響。 不過東京都立大學的一支團隊,卻在減輕心理傷害的幹預方式上,取得了激動人心的進展。 具體說來是:通過將果蠅再黑暗環境中放置兩日,竟可有效地消除其遭受創傷的記憶。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來自中、美、日、韓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80餘位科研人員參會。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幹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並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將為大會作特邀主題報告,40餘位優秀科學家分領域作特邀報告,探討果蠅研究的最新前沿進展,並展望該領域的未來發展。
  • 饒毅:果蠅研究為何長盛不衰
    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6位研究果蠅的科學家先後4次斬獲諾貝爾獎。到目前為止,對它的研究興旺依然。   果蠅為何「不死」,研究它又有什麼意義?   果蠅研究已有百年   果蠅英文俗稱為fruit fly,它的拉丁名原意是「愛露」。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有對果蠅的記載。果蠅取材方便,通常在窗戶放點香蕉、蘋果就能收集到。
  • 果蠅基因的發現為老年人聽力治療打開了新的大門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幾組調節基因,它們負責保持健康的聽力。這項在果蠅身上進行的研究,可能會對人類因年齡引起的聽力損失(ARHL)進行治療。利用先進的生物力學、神經生理學和行為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果蠅的觸角耳朵也顯示出ARHL,幾乎所有的敏感聽力指標在50天後開始下降。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周期基因決定生物鐘  他們的研究在1984年取得第一個突破:他們發現若改變果蠅體內一組特定基因,其晝夜節律就會被改變,這組基因被命名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簡稱「the per」)。這個發現向人們揭示出天然生物鐘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在此基礎之上,霍爾和羅斯巴殊有了第二個突破。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圖本報訊 科學家近日首次對黑腹果蠅的整個大腦進行了足夠詳細的成像,從而能探測每個神經元之間的單獨連接,或者說突觸。由此獲得的圖像資料庫可幫助研究人員描繪支撐果蠅嗅聞、嗡嗡叫、空中飛行等各種行為的神經迴路。「可以說,這個數據集及其創造的研究機會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 科學家繪製果蠅全腦神經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技術,構建出一個大型的全腦神經圖譜資料庫。這些全腦神經圖譜揭示了激活成年果蠅中的一部分神經元的行為影響。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細胞》雜誌(論文連結)。 「該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將神經元迴路與特定的行為關聯在一起。當前的神經科學技術,如電生理學成像或鈣離子成像,僅允許一次對少數神經元進行低通量記錄。在此之前,沒有人開發出全腦方法。」
  • 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在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放著一臺電飯煲。
  • 近期腸道菌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時他們發現腸道菌群與機體多方面的健康都有著密切的關聯,那麼近期腸道菌群領域又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此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科學家預測溫度對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
    科學家預測溫度對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20:05:35 智利天主教大學生物科學學院Enrico L. Rezende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 被科學家研究百年的果蠅究竟有何奧秘?上科大教授用二十多個小故事...
    今天下午,中文科普圖書《百年果蠅——神奇的吸露者》新書捐贈儀式暨主創科學家藝術家分享沙龍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行。 作為模式生物,果蠅已被科學家研究了一百多年,很多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新知識就是從研究果蠅中得到的。
  •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5 14:58:3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Wei-Chung Allen Lee及其研究組通過使用自動化透射電鏡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J Exp Biol :果蠅心跳逆轉方向現象的新機制
    雖然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幾十年以來早成為了一種模式生物,在許多生物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期來自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弗裡德裡希—亞力山大大學(University  of  Erlangen—Nuernberg)的研究人員在果蠅心臟中發現了新的機制,這有助於解釋果蠅心跳逆轉(heartbeat  reversals
  •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研發機器人「綁架」果蠅(圖)
    史丹福大學生物-X項目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一種機器人,憑藉超人的視覺和精度來「綁架」果蠅,讓科學家可以用新的方式來進一步進行果蠅研究,其捕捉果蠅按照性別對果蠅進行分類的速度比人類快得多,但對果蠅本身來說,這種機器人的行為就如同外星人綁架人類那樣可怕。果蠅是生物醫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它很容易照顧,並具有我們充分理解的基因組。
  • 研究發現雄果蠅「失戀」後更青睞含酒精的食物
    核心提示:美科學家發現如果雄性果蠅在交配被拒絕之後,選擇泡過酒的食物的可能性更大,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社交活動能夠影響果蠅未來的行為。這可能跟果蠅大腦中一種化學物質有關,這種物質決定它們是否喜歡酒精所帶來的快樂感。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為了實現這些夢想,人類將需要在微重力下度過更長時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太空對人體的影響,並開發治療方法來幫助抵消令人不安的副作用。已知受到太空飛行嚴重影響的一個重要器官是心臟。對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的超聲研究表明,在沒有地球引力的情況下,該器官失去了通常的橢圓形,而呈現出更加球形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