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們確實應該談談,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穿再多,裹幾層被子,圍著幾個火爐,卻還是覺得冷呢?
這其實跟我們身體內的陽氣不足有關。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陽氣不足呢?
眾所周知,我們人身是一個血肉之軀,在我們身體各處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血管,凡是在血管所能達到的地方,都會有血液在流通著。在中醫理論當中,我們認為人身所包含的生命物質可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陽氣具有溫煦、推動的作用。它隨著血液的運行而分布於全身各處。
我們可以把血管分布的地方看成是一張熱力網,在這張熱力網所覆蓋的地方,陽氣都可以送達,這就好比是一張電熱毯一樣,只不過電熱毯是插電,電通了之後,電熱毯的每條線路就會產熱,沒有電就不會產熱。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身的這張熱力網會把人的身體調節和恆定在一個體溫水平線內,如果有外寒,它還能起到防禦的作用,只要注意保暖和及時取暖,就能解除外寒。
這張熱力網它的供熱源有大致上有兩個地方,首先,腎氣為一身陽氣之根,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無形的(核心)存在來看,暫時不要把它忽略,因為它的存在不可小覷;第二個地方是心肺,心為火髒,肺為宗氣的產生之處,心肺兩髒共為陽氣的製造、生產以及運行的總樞杻(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發電站),這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重點。
當陽氣不足是在總樞杻這裡的時候,就算我們圍著電爐、裹再多被子,可能也並不能解決身體寒冷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穿太多,還是感覺冷的問題。
人若存在陽氣不足的情況,身體的症狀自然在「冷、涼、寒」這幾個字上面,表現出一片寒象,比如手足不溫、心冷,背緊、惡寒等等症狀,熱力不足,飲食消化功能都會因此而下降。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在這個問題上,也很好回答,中醫的治療的基本原則——不足則補之。
肚子餓了,吃點東西補補,陽氣不足,那就得補陽氣了。但有些人覺得中醫不是說「寒者熱之」嗎?為什麼服了熱藥、喝了熱湯,寒象的症狀為什麼卻還沒有得到解決呢?
很簡單,熱藥未必是補陽之藥。真正對應病機才能藥到病除。
這個方子大家可以記下來,它叫做回陽升陷湯。這是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創製的方子。制方和用方的目的就在方名當中。
一是回陽,二是升陷。
回陽升陷湯:生黃芪八錢、乾薑六錢、當歸身四錢、桂枝尖三錢、甘草一錢。
前面我們提到,心肺是陽氣的製造、生產和運行的總樞杻(發電站)。張錫純說,周身的熱力,是靠或者借心肺之陽來為之宣通的,但這個心肺之陽,又受胸中大氣(宗氣)的保護,但這時,病人身上一來胸中大氣下陷,身上現有氣短、呼吸似喘的症狀,二來,還有陽氣不足的症狀,病人感覺心冷、背緊、惡寒。
所以張氏創製回陽升陷湯,一齊從根源上解決患者的病狀。
再來看看方子的組成,非常有意思,張氏制方,多據經方改造,所以把方子用得非常活。回陽升陷湯五味中藥,黃芪當歸配,這是一個常見的藥對,當然也是當歸補血湯的化裁方,其意在補氣生血;桂枝甘草湯又是一個千古名方,出自《傷寒論》,應心陽不足之需;甘草乾薑的配伍又足應對肺氣萎弱虛冷不用之需,以改善其虛寒不足之證,該方的化裁之源乃《金匱要略》。
張氏從前治胸中大氣(宗氣)下陷之證,用升陷湯(生箭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等中藥),但同樣兼有胸中大氣下陷這個病機在內的病症,他用的方藥雖名回陽升陷湯(生黃芪、乾薑、當歸身、桂枝尖、甘草),此方與前方相比,並不止是加藥這麼簡單,說它改頭換面都不為過。
但若從補助心肺陽氣不足見其所用中藥,對於其所見寒象所用中藥,除桂枝尖和乾薑兩味中藥外,無非不是氣血。《陋室銘》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方,藥雖簡,卻不失祛病之道。
無論年齡,若見心身俱覺寒涼,飲食不化,常常短氣,無論服何熱藥,皆分毫不覺熱,可用這個方子。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