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寒冷,服什麼藥都熱不起來,中醫泰鬥張錫純的這個方劑起作用

2020-12-15 騰訊網

這個問題,我們確實應該談談,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穿再多,裹幾層被子,圍著幾個火爐,卻還是覺得冷呢?

這其實跟我們身體內的陽氣不足有關。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陽氣不足呢?

眾所周知,我們人身是一個血肉之軀,在我們身體各處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血管,凡是在血管所能達到的地方,都會有血液在流通著。在中醫理論當中,我們認為人身所包含的生命物質可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陽氣具有溫煦、推動的作用。它隨著血液的運行而分布於全身各處。

我們可以把血管分布的地方看成是一張熱力網,在這張熱力網所覆蓋的地方,陽氣都可以送達,這就好比是一張電熱毯一樣,只不過電熱毯是插電,電通了之後,電熱毯的每條線路就會產熱,沒有電就不會產熱。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身的這張熱力網會把人的身體調節和恆定在一個體溫水平線內,如果有外寒,它還能起到防禦的作用,只要注意保暖和及時取暖,就能解除外寒。

這張熱力網它的供熱源有大致上有兩個地方,首先,腎氣為一身陽氣之根,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無形的(核心)存在來看,暫時不要把它忽略,因為它的存在不可小覷;第二個地方是心肺,心為火髒,肺為宗氣的產生之處,心肺兩髒共為陽氣的製造、生產以及運行的總樞杻(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發電站),這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重點。

當陽氣不足是在總樞杻這裡的時候,就算我們圍著電爐、裹再多被子,可能也並不能解決身體寒冷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穿太多,還是感覺冷的問題。

人若存在陽氣不足的情況,身體的症狀自然在「冷、涼、寒」這幾個字上面,表現出一片寒象,比如手足不溫、心冷,背緊、惡寒等等症狀,熱力不足,飲食消化功能都會因此而下降。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在這個問題上,也很好回答,中醫的治療的基本原則——不足則補之。

肚子餓了,吃點東西補補,陽氣不足,那就得補陽氣了。但有些人覺得中醫不是說「寒者熱之」嗎?為什麼服了熱藥、喝了熱湯,寒象的症狀為什麼卻還沒有得到解決呢?

很簡單,熱藥未必是補陽之藥。真正對應病機才能藥到病除。

這個方子大家可以記下來,它叫做回陽升陷湯。這是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創製的方子。制方和用方的目的就在方名當中。

一是回陽,二是升陷。

回陽升陷湯:生黃芪八錢、乾薑六錢、當歸身四錢、桂枝尖三錢、甘草一錢。

前面我們提到,心肺是陽氣的製造、生產和運行的總樞杻(發電站)。張錫純說,周身的熱力,是靠或者借心肺之陽來為之宣通的,但這個心肺之陽,又受胸中大氣(宗氣)的保護,但這時,病人身上一來胸中大氣下陷,身上現有氣短、呼吸似喘的症狀,二來,還有陽氣不足的症狀,病人感覺心冷、背緊、惡寒。

所以張氏創製回陽升陷湯,一齊從根源上解決患者的病狀。

再來看看方子的組成,非常有意思,張氏制方,多據經方改造,所以把方子用得非常活。回陽升陷湯五味中藥,黃芪當歸配,這是一個常見的藥對,當然也是當歸補血湯的化裁方,其意在補氣生血;桂枝甘草湯又是一個千古名方,出自《傷寒論》,應心陽不足之需;甘草乾薑的配伍又足應對肺氣萎弱虛冷不用之需,以改善其虛寒不足之證,該方的化裁之源乃《金匱要略》。

張氏從前治胸中大氣(宗氣)下陷之證,用升陷湯(生箭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等中藥),但同樣兼有胸中大氣下陷這個病機在內的病症,他用的方藥雖名回陽升陷湯(生黃芪、乾薑、當歸身、桂枝尖、甘草),此方與前方相比,並不止是加藥這麼簡單,說它改頭換面都不為過。

但若從補助心肺陽氣不足見其所用中藥,對於其所見寒象所用中藥,除桂枝尖和乾薑兩味中藥外,無非不是氣血。《陋室銘》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方,藥雖簡,卻不失祛病之道。

無論年齡,若見心身俱覺寒涼,飲食不化,常常短氣,無論服何熱藥,皆分毫不覺熱,可用這個方子。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張錫純:常用藥的點睛用法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傳世。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痾危證。    中醫診病靠辯證,疾病的治療以開方服藥為主,所以疾病能否治癒,除了辯證要準確,還要熟練把握藥物的功效用法,以求藥到病除。
  • 張錫純:治瘀十五法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傳世。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痾危證。適用於氣虛血滯引起的肢體痿廢,偏枯等證,脈見極微細無力。張氏謂此證是由「胸中大氣虛損,不能助血上升,至腦貧血」所致。
  • 參麥湯方劑詳解 |張錫純語音文字複習
    這方子上來一味藥,人參三錢,人參是補正氣的,大家知道人參補氣,張錫純平時本來是喜歡用黨參的,這裡他專門用的人參,這人參指東北的人參,黨參稍微平和一些,東北的人參就有一些熱性,這人參要講起來,裡邊內容非常多,我們不多講。這人參我們知道它的作用主要是大補元氣的,補元氣復脈固脫,比如說這個正氣不足,脈已經非常微弱了,服用人參可以復脈,讓你這脈恢復原來的狀態,正氣充足一些。
  • 張錫純:來復湯治療心肌缺血、冠心病等驗案三則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來復湯是近代醫家張錫純先生所創製的一首方劑。方由山茱萸、生龍骨、生牡蠣、生白芍、黨參、炙甘草六味藥物組成。該方是一首「治寒溫外感諸證,大病瘥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諸證的一首方劑。筆者臨證用該方治療陰虛內熱、盜汗、氣陰兩虛、心悸等諸證,療效滿意。
  • 張錫純:鎮肝熄風湯,治腦充血之主方,亦治內中風!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傳世。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痾危證。
  • 張錫純用姜出神入化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傳世。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痾危證。    張錫純與張山雷、張生甫等「三張」,為醫界公認的名醫。在他的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我們可以發現,其用姜療疾獨具匠心,而且是每起沉痾,療效卓著。
  • 「伏氣化熱」引發的病要先清邪再扶正 |張錫純語音文字複習
    這個患者叫高瑞章,您看張錫純當年的醫案是寫患者姓名的,今天我們就不寫了,有患者的隱私在裡邊,有時候你講出來人家不好意思,所以我們儘量都隱去真實姓名。高瑞章,瀋陽戶口登記生,就是在我的老家瀋陽發生的病例,是專門戶口登記的,搞這個工作的,「年三十二歲,因伏氣化熱傷肺」,最終導致了肺勞咳嗽證。這伏氣化熱什麼意思呢?
  • 一味薯蕷飲方劑詳解 |張錫純語音文字複習
    ,這個方子用了以後這個女孩的喘就平定了,就不再那種喘了,這個時候用完方子已經傍晚了,一夜這一晚上患者安穩,等到黎明的時候突然喘大作,又開始發作起來了,然後這脈一摸,散亂如水上浮麻,就是飄起來,不分至數,跳的特別快,這說明正氣不足、正氣欲脫的這種情形,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情況。
  • 勞心太過真的會吐血 |張錫純語音文字複習
    一是消耗心血,二是容易肝氣不舒,容易操心、上火、著急等等,所以勞心本身就是一個病因,同時又兼有拂意之勢,意思就是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前邊本身自己性格狹隘、小心眼,有點性格急躁,勞心,消耗心血,有點肝氣不舒,這都是致病的基礎,碰到拂意之事,碰到不如意的事,碰到一些生氣的事,這是最後誘因,結果導致他得了這個病症。 那這個病症有什麼表現?
  • 作為中醫人,我們應向張錫純學點什麼?
    今天,探討中醫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張氏作為近代「醫界群推第一人」,我們應向他學點什麼呢?繼承是離不開讀書的,然「學而不思則罔」,博覽還應善思。張氏出生於世代書香門第,幼學四書五經,其父張丹亭精於醫道,於誦經之暇,還旁及醫書。
  • 近代中醫第一人,一個僅僅三味藥的神奇配方,不僅止咳,還能平喘
    中醫治病,素來講究「藥必對證」,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在治病的過程中,用藥不對症,不僅治不好病,反而還會適得其反。那麼,也許有人會問,「對症下藥」真的那麼難嗎?其實只要精通中醫辨證思路與方法,用藥切證並不難。
  • 蠻厲害:張錫純的理衝湯!!!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傳世。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痾危證。    【組成】生黃芪9克,黨參6克,白朮6克,生山藥15克,天花粉12克,知母12克,三稜9克,莪朮9克,生雞內金9克(黃者)。
  • 張錫純對常用藥的特殊用法
    I導讀:熟地止瀉,石膏通便,山萸發汗,山藥平喘……常用藥在張錫純先生這裡似乎被開啟了「全能模式」,其中有什麼奧妙呢?張氏鑑時醫宗又可(吳又可)法,用承氣失當,每致僨事之弊,主張採用變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參湯,將石膏不入湯中,而以所煎之湯將石膏送服。吳又可等醫家大都認為諸承氣湯之通便作用主要在大黃,唯獨張氏所創之白虎承氣、鎮逆承氣諸方都不用大黃而用石膏來通便,這一經驗,允推獨步。張氏深有體會地說:「愚治寒溫三十餘年,得一避難就易之法。凡遇陽明應下證,亦先投以白虎湯一兩劑。大便往往得通,病亦即先愈。」
  •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經方用藥之一:麻黃
    作者簡介:張錫純(1860-1933),名錫純,字壽甫,河北省鹽山縣人,祖籍山東諸城,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張錫純提倡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點,反對空談,敢於創新,不全於故紙中求學問。
  • 張錫純:生硫磺臨床經驗總結!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導讀: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是近代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值得稱道的臨床大家。先生從醫數十載,內外婦兒皮膚五官諸科皆有涉獵。注重臨床實效,尊古而不泥古,學術頗多創新。開中醫實驗醫學一代風氣。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深遠。
  • 王綿之:中醫辨證治法與方劑臨床運用的學術思想
    可謂深得古人之心。四、運用基礎理論闡發配伍王老善於運用中醫基礎理論來闡發方劑中有特殊配伍意義的藥物。如龍膽瀉肝湯中的生地、當歸「護養肝體,柴胡升散上行,既有引經之用,還可防苦寒直折太甚而傷及肝膽生發之機。如此配伍,則瀉肝而不傷肝,利溼而不傷陰,充分照顧到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目前臨床用二陳湯,一般多不用方中的烏梅。
  • 近代中醫第一人,調理肺腎兩虛所致的咳喘、腰膝酸疼,僅兩味藥
    古往今來,很多老中醫用藥都有他們獨自的特點,而且各不相同。比如張仲景用藥,藥味比較少,每味藥的劑量卻很大;比如李東垣用藥,藥味稍微有點多,每味藥的劑量卻很輕;比如王清任用藥,藥味有點多,其中一兩味藥劑量很大,其他藥的劑量卻很小;還比如張錫純用藥,善用對藥,不按套路出牌,卻效果很奇妙。為什麼這樣評價「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呢?
  • 學中醫|今天也要保溫杯裡泡枸杞
    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1916年在瀋陽創辦我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1928年定居天津,1930年創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才。由於他有高明的醫術和特殊的地位,醫名顯赫。
  • 我們應向張錫純學點什麼?
    那麼,除了《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的豐臨床實戰經驗,我們還應該學習張錫純先生什麼呢?(編輯/王超、居業)今天,探討中醫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張氏作為近代「醫界群推第一人」,我們應向他學點什麼呢?繼承是離不開讀書的,然「學而不思則罔」,博覽還應善思。張氏出生於世代書香門第,幼學四書五經,其父張丹亭精於醫道,於誦經之暇,還旁及醫書。
  • 只有四味藥的方劑,卻是胸膈脹悶,不欲飲食的特效藥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方劑,既簡單又實用,特別是適合現代人應用的方劑。他就是四磨湯,此方出自宋代嚴用和的《劑生方》,為理氣劑,具有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之功效。主治肝氣鬱結證。症見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脈弦等。當今社會,世人的精神壓力大,容易情緒失調,同時也嗜好甘甜油膩等肥美的食物,常導致肝胃不和,腸胃結滯等,四磨湯就是治療此證的有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