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是什麼?
指的是血液裡脂肪含量過高。一般在健檢報告上看到的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這兩項指標,只要其中一項或兩者指數超過正常值,就可能患有高血脂症。
為什麼會引發高血脂?
原因可分為兩大部分:遺傳因素、後天因素,排除不可控制的先天因素,有以下幾種後天因素:
1、疾病影響: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肝病等。
2、服用藥物:噻嗪類利尿劑、降血壓藥、類固醇、口服激素等。
3、不良生活習慣:總熱量或脂肪攝取過多、飲酒過量、吸菸、肥胖、低運動量等。
尤其是飲食習慣,喜歡吃到飽、油炸、肥肉、動物內臟、奶製品、精緻甜點、有殼海鮮的人,都算是高血脂的危險族群!此外,長期生活緊張、工作壓力過大,也可能導致血脂異常。
膽固醇的好與壞
聽到膽固醇,很多人都會認為它是不健康的東西,還是體內越少越好?其實,並沒有這麼單純。事實上,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合成激素的所需原料,在維持生理機能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並不像大家所說的那樣全是有害的。
食物膽固醇≠ 血中膽固醇
2015年美國農業部發表的飲食指南,不再為膽固醇攝取量設定上限,因為由美國心臟學會(AHA)及美國心臟學院(ACC)的研究顯示,吃下去的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膽固醇兩者的沒有絕對的關聯性。
人體的膽固醇主要有兩大來源,約有70-80%是由肝臟生成,另外20%左右則是從食物攝取,顯示膽固醇只有少部分來自食物。人體內有套調節機制,一旦攝取的膽固醇過多,肝臟便會減少合成量,讓膽固醇濃度維持正常值。所以,不論我們吃下的膽固醇是多或少,最終決定變成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的,是食物的其他成分、個人生活型態以及身體本身。
這麼說來,我們就可以放心地吃高膽固醇食物了?
雖然膽固醇本身並沒有好壞,不過高膽固醇食物常含有高飽和脂肪酸或高熱量,因飽和脂肪酸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對高血脂患者來說,還是少吃高膽固醇食物為宜。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不管是食物裡或是人體內,膽固醇本身並沒有分好壞,關鍵在於人體如何利用。膽固醇在血管內由脂蛋白負責運送及回收,可以將膽固醇分配到各個組織,也能將多餘的膽固醇回收到肝臟。我們可以假設,膽固醇有兩個要好的朋友:高密度脂蛋白(HDL)與低密度脂蛋白(LDL) ,我們可以將HDL 視為膽固醇的好朋友,LDL 視為壞朋友。
HDL 可以將血管及周邊組織的膽固醇運送到肝臟進行合成及代謝,移除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避免堆積在血管壁中,對血管健康有加分的效果;LDL 因為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形成粥狀動脈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失去彈性。血管通道變窄的情況下,會導致血液流通困難,嚴重時甚至會阻塞血管。所以,我們在日常裡稱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好膽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量時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又稱為壞膽固醇。
什麼是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一樣都是人體脂質的一種,來源也和膽固醇大致相同,一部分是由食物中取得,另一部分則是由肝臟合成。它能提供細胞所需能量,也有助於能量的儲存,適量的脂肪組織能防止體溫散失,也能保護內臟器官減少衝擊與摩擦。不過,如果體內甘油三酯濃度過高,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進而引發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更可能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另外,甘油三酯也容易使血液過於黏稠,若指數≧ 500 mg/dL時,就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
高血脂有什麼風險?
血脂濃度過高,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動脈硬化,或是引發血管阻塞;如果阻塞發生在腦部,可能引起腦中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如果發生在腎臟血管,會造成腎性高血壓、腎衰竭;若是阻塞部位在下肢周邊動脈,會導致末端肢體的血流量減少,下肢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突發疼痛、麻木)或其他病變;萬一發生在心臟附近的冠狀動脈,就可能造成心肌缺氧,出現胸悶、心絞痛的症狀,若硬化斑塊破裂完全堵住血管時,就會引發心肌梗死。尤其是氣溫劇烈變化時,心肌梗塞往往來得突然,死亡率相當高。
所以,如果血脂濃度沒有妥善控制,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可是不容小覷。
高血脂症的診斷標準
一般而言,膽固醇指數應維持在正常值內,如果檢驗結果處於警戒值,應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一年內再次追蹤。如果有其中一項達到危險值,且改變飲食及運動仍無法控制時,就必須搭配藥物控制。高血脂的診斷並非從單一指標就能判斷,而是需要觀察各類血脂成分的比例,再由醫生做綜合評估。治療與否通常會視疾病與身體狀況而定,若是本身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
1、高血壓
2、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者
3、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HDL-C < 40 mg/dL)
5、吸菸
這些人如果無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下降,長期下來就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應該儘早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對心血管也能起到保護的作用。不過,他汀 類降血脂藥物仍有必須注意的副作用,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肌病變,例如肌肉痛、虛弱、抽筋、僵硬等症狀,如果患者在服藥後出現肌肉不適,應向醫生或藥師反映,以便判斷是否換藥。
雖然高血脂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血管健康卻已存在著威脅,所以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透過血液檢驗才能及早發現病徵,儘早控制與治療。
如何控制血脂?
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以下原則都有助於控制血脂:
飲食篇
避免食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的皮或內臟(豬皮、豬心、豬肝等)、豬/牛油、五花肉或肥肉、蟹黃、魚卵、少吃蛋黃、奶油、甜食時等等。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如鯖魚、鮭魚、秋刀魚、鮪魚等,可以提升好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
多吃高纖食物,如未加工之豆類、蔬菜、水果及全穀類,好處是可促進身體代謝,且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減少膽固醇及LDL-C,也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烹調方式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避免油炸、油煎。炒菜油品選擇橄欖油、花生油、菜籽油、芥花油、葵花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品,且儘量使用水炒、避免大火快炒,以免油品超過冒煙點而變質。
控制熱量,少去吃到飽餐廳、少吃高熱量食物,將體重控制在標準值內,可減輕血管負擔。(合格BMI指數應控制在18.5~24之間)
生活控制篇
擺脫壞習慣:如戒菸、戒酒、避免熬夜,並保持作息規律。增加運動頻率:運動除了有助於消耗熱量、避免肥胖,也能提高血中好膽固醇的濃度。保持情緒穩定:適度安排休閒活動,釋放壓力。定期健康檢查:注意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數值。按時服藥: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藥物控制相當重要,應遵守醫生、藥師指示按時服藥,不可貿然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