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高脂飲食促進抑鬱行為的機制研究

2020-12-20 腦科學君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年時間,100篇,我們一起總結抑鬱症的研究進展

免費分享給所有人

第015期

1,標題:年輕及抑鬱症狀可預測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的廣泛性焦慮高風險

譯者:Lenore

背景和目的:中風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後常有產生抑鬱和焦慮症狀,這些症狀與發病後的功能損傷和較差的生活質量有關。然而,很少有研究探索中風後廣泛性焦慮風險的預測因子,特別是其中沒有產生共病抑鬱症狀的患者。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查中風或TIA後廣泛性焦慮高風險的預測因素。

結果:258名患者完成了廣泛性焦慮症7項量表,其中56名(22%)具有廣泛性焦慮症高風險(分數≥10)。較為年輕(優勢比 = 0.96; 95%CI, 0.93-0.99; P = 0.004)和較嚴重的抑鬱症狀(優勢比= 1.20; 95%CI, 1.14-1.26; P≤0.001)是中風/TIA後廣泛性焦慮高風險的重要預測因素。與年長患者相比,年輕患者(≤50歲)患抑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的風險顯著更高(年輕:30%,年長:12%, χ2[1, N = 258] = 10.98, P = 0.001)。本研究模型解釋了中風後廣泛性焦慮風險56%的差異。在沒有嚴重抑鬱症狀的患者中(n = 193,75%),仍然只有年齡及抑鬱症狀嚴重程度這兩個因素與廣泛性焦慮風險有相關。

結論:即便在沒有嚴重抑鬱症狀的患者中,中風及TIA後的焦慮症狀也十分常見,並與中風後的抑鬱症狀及年齡有著高度相關。鑑於年輕倖存者中廣泛性焦慮和抑鬱症狀的頻率較高,對抑鬱症進行常規篩查並進一步評估中風/TIA後的焦慮症狀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焦慮;生活質量;中風;TIA;青年人

年輕與年老中風患者的高風險焦慮及抑鬱

參考文獻:Kapoor, Si, Yu, Lanctot, Herrmann, Murray, Swartz (2019) Younger Ag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redict High Risk of Generalized Anxiety After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 doi: dx.doi.org/10.1161/STROKEAHA.119.025464

2,標題:大鼠內側前額葉皮層中的鞘氨醇-1-磷酸受體3通過減少炎症反應促進應激恢復

譯者:Sheena

儘管比起那些對應激更不易感的個體,有些人對應激更易感,應激依舊可以促進精神疾病的發展。在這裡,我們發現大鼠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中的鞘氨醇-1-磷酸受體3(S1PR3)可以調節其對慢性社交失敗壓力的恢復力。

與易感組和對照組大鼠相比,S1PR3在mPFC中的表達升高。在mPFC中注射過表達S1PR3的病毒產生不易感表型,而其敲低產生易感表型,發現焦慮和抑鬱樣行為增加,並且這些作用由TNFα介導。此外,我們發現,與戰鬥暴露的對照受試者相比,具有PTSD的退伍軍人血液中的S1PR3 mRNA減少,並且其表達與症狀嚴重性負相關。

總之,這些數據將S1PR3識別為應激反應的調節因子,並揭示鞘脂受體是與壓力相關的精神疾病相關的重要靶點。

關鍵詞:S1PR3;mPFC;TNFα;PTSD

S1PR3蛋白免疫反應性(IR)的定量表明不易感組大鼠(n = 6)與對照組(n = 7)和易感組(

參考文獻:Brian F. Corbett.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3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promotes stress resilience by reducing inflammatory processe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3,標題:高脂飲食通過抑制下丘腦PKA信號促進小鼠的抑鬱樣行為

譯者:格式化

肥胖能夠增加抑鬱症的患病風險。本研究旨在探究肥胖是否能夠誘導抑鬱症的發展,以及聯繫這兩種疾病的分子通路是什麼。研究中,作者通過採用脂類組學和轉錄組學方法發現,高脂肪飲食(HFD)暴露可通過改變小鼠下丘腦的功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高脂飲食可以選擇性的誘導下丘腦棕櫚酸積累,抑制cAMP/ PKA信號通路,以及增加游離脂肪酸受體1(FFAR1)的濃度。磷酸二酯酶4A(PDE4A)是一種降解cAMP並調節應激調節G蛋白(GS)偶聯受體信號的酶,它的缺乏保護動物免受遺傳或飲食誘導的抑鬱表型的影響。這些發現表明,飲食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能夠通過激活PDE4A來抑制cAMP/PKA信號,擾亂下丘腦功能。

這項研究揭示FFAR1抑制和/或增加下丘腦中cAMP信號,可為飲食或基因誘導的抑鬱症肥胖提供潛在的治療靶標。

關鍵詞: 高脂暴露;下丘腦;cAMP/PKA信號通路

參考文獻:Vagena, E., et al., A high-fat diet promo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in mice by suppressing hypothalamic PKA signaling.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9. 9(1): p. 141.

4,標題:精神運動障礙是否能預測抑鬱症電休克治療結果?

譯者:he

精神運動症狀是抑鬱症患者的核心特徵。本研究探討精神運動障礙是否預測電休克治療(ECT)的結果以及治療如何調節精神運動障礙。在73名患有重度抑鬱症的成年人中,採用觀察者評分的主觀測量(CORE 測量)和包括加速度測量和繪圖任務的客觀測量對ECT前後的精神運動功能進行了評估。回歸模型用於評估抑鬱症患者的抑鬱(CORE≥8)和精神運動變量對ECT結果的預測價值,而精神運動功能的影響則通過線性混合模型進行評估。

CORE定義的抑鬱症患者(n = 41)達到緩解的可能性是非抑鬱症患者(n = 24)的4.9倍(卡方= 7.5,P = 0.006)。基線時,更高的總CORE得分和繪圖任務上需要更多的認知和運動時間都與更好的ETC結果相對應,白天活動水平較低也是如此,儘管在Bonferroni多重檢驗校正後並不顯著。

在ECT治療的第一周,較大幅度的CORE評分降低與較高的ECT療效相關。ECT僅在那些表現出較嚴重的基線發育遲緩的患者中降低了CORE評估的精神運動症狀並改善了活動水平。雖然樣本量相對較小,但精神運動障礙症狀明顯與ETC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療效明顯相關,這表明監測精神運動功能障礙有助於個性化治療。

關鍵詞: 精神運動障礙;電休克療法;預測

電休克治療(ECT)對ECT期間精神運動功能演變的影響(基於CORE總分(A)和子量表得分(B))

參考文獻:Linda van Diermen et al., Can psychomotor disturbance predict ect outcome in depression.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17 (2019) 122–128.

5,標題:新生兒結局與抑鬱症母親妊娠期宮內藥物暴露有關

譯者:Navy

背景:SSRIs(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治療妊娠期抑鬱症最有用的藥物。宮內暴露SSRIs可能會增加生長受限、出生前和新生兒發生多種併發症的風險。SSRIs首先經過肝臟代謝,其中涉及幾種細胞色素酶P450(CYP)。遺傳多態性可能會影響CYP基因的表達和活性。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評估妊娠期暴露於SSRIs的抑鬱母親的新生兒結局,另外,SSRIs的藥物遺傳學也在一部分母親和胎兒中進行了評估。

方法:在該病例對照研究中,病例組(n = 42)是被診斷為抑鬱和/或焦慮的高加索女性,並在整個妊娠期間接受SSRIs治療。對照組(n = 85)是未經精神病診斷且未在妊娠期間接觸SSRIs的高加索女性。兩組的排除標準都是有服用其他精神藥物,抗癲癇藥,濫用藥物,酒精成癮,母體或胎兒傳染病,胎兒/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的人。母體和胎兒的血液樣品在分娩時從33例病例組中獲得並檢測基因型。

結果:除了吸菸和分娩前的平均血紅蛋白值外,人口統計數據與人口統計學,人體測量學,社會經濟和產科指標等變量在兩組中均類似。胎兒期暴露於SSRIs的新生兒更有可能是低出生體重(LBW)(即:出生體重<2,500 g)(p = 0.01),有顯著降低的1'(p = 0.006)和5' Apgar評分( p = 0.023),並且1'(p = 0.017)和5'(p = 0.013)Apgar分布更差。56%的新生兒會出現一種或多種與新生兒不適應症相關的症狀。對分娩時的藥物遺傳學分析顯示,與多態性相關的產科或新生兒併發症的頻率並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本研究發現暴露於SSRIs的新生兒有增加的新生兒不適應症候群,主要表現在低出生體重,低Apgar評分和臨床上新生兒適應不佳症的風險增加。初步藥物遺傳學分析顯示CYP的改變程度取決於基因多態性,可能也會影響新生兒結局。

參考文獻:Silvia Corti, et al., Neonatal Outcomes in Maternal Depression in Relation to Intrauterine Drug Exposure. 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19 Jul 26;7:309. doi: 10.3389/fped.2019.00309. eCollection 2019.

校對/排版: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Brainnews團隊原創編譯作品

相關焦點

  • 017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飲食過量的抑鬱患者有明顯的基因表達特徵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眾籌| 一年時間,100篇,我們一起總結抑鬱症的研究進展免費分享給所有人第017期1,標題:炎症基因表達通路在抑鬱症患者攝食過量中的作用>譯者:Lenore重度抑鬱症(MDD)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是高度異質化的。
  • 02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雄激素受體缺乏加重小鼠的抑鬱樣行為
    3,標題:孕期和哺乳期的孕婦高脂飲食會引起抑鬱樣行為,並影響大鼠後代的鳶尾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和炎性因子譯者:Navy產婦的均衡飲食對於健康和後代的發育必不可少。最近的臨床和臨床前研究表明,母親接觸高脂飲食(HFD)會對後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不可逆的影響,並影響免疫系統,這可能會使後代更易患腦部疾病,包括抑鬱症。虹膜蛋白/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信號通路就是一個參與精神類疾病病理過程並影響許多神經行為的機制之一。
  • 01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激活大腦海馬新生神經元可緩解抑鬱樣行為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眾籌| 一年時間,100篇,我們一起總結抑鬱症的研究進展免費分享給所有人第018期1,標題:免疫調節藥物對抑鬱症狀的影響:對炎性疾病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的大型分析
  • 036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抗炎藥治療重度抑鬱症的功效和安全性
    第036期1,標題:電痙攣療法前後抑鬱症患者的色氨酸代謝產物濃度譯者:Lenore色氨酸及犬尿氨酸通路(kynurenine pathway, KP)代謝產物與抑鬱症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有關。我們研究了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PAI-1)是否以及如何會導致MDD。我們首先通過一系列評估抑鬱樣行為的行為測試(n = 276)檢查了PAI-1基因敲除(PAI-1 -/-)和野生型(PAI-1 +/ +)雄性小鼠的表型。接下來,我們使用分子,生化和藥理學分析研究了PAI-1與MDD相關的機制。
  • 腸道菌群影響情緒,研究發現益生菌有助改善抑鬱症狀
    大家都在說「病從口入」,飲食能影響機體的生理狀況,那順理推論,人的情緒會不會也和吃喝相關呢?新的研究表明,腸道的菌群形態會對大腦發揮影響。《大腦、行為與免疫》雜誌近期發表的論文則揭示,連續12周補充益生菌,可以減輕抑鬱。
  • 高脂飲食帶來肥胖和抑鬱,影響自己和後代,消油膩要靠肉桂
    高脂飲食,在其中起了有關鍵作用。從科學角度看,高脂雖然也偶爾被用作減重的探索方案,比如模擬間斷禁食法。但是,總體而言,多數的研究結果,都將苗頭對準高脂飲食的危害。咱們來看幾個實例吧。2019年5月,格拉斯哥大學的團隊,報告研究結果。學者們採用脂質組學和轉錄組學方法,發現膳食脂肪酸可幹擾下丘腦中的信號通路,進而導致抑鬱的發生。
  • 研究:食用蔬菜水果及全穀物食品有助抵抗抑鬱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26日報導,美國研究者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食用蔬菜、水果及全穀物食品或是治療抑鬱的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據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在6年多的時間內,監測了近1000名平均年齡在81歲的老人的飲食和心情。
  • 科學家研究發現代謝可以預測抑鬱症的發生
    研究結果表明,代謝物可能是預測主要抑鬱發作風險的有用工具。 抑鬱症對每個受其影響的人來說都是不同的。當1 730萬成年人在美國,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嚴重的抑鬱發作,復發的風險各不相同。2012年的一項研究心理醫學發現重度抑鬱障礙5年後復發率為13.2%,10年後為23.2%,20年後為42.0%。
  • 研究| 中國人的高脂飲食,傷不起的腸道菌!
    該研究通訊作者、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首席教授李鐸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脂肪飲食與腸道細菌種類和數量的不利變化存在相關性。」除了改變微生物組的組成,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體內炎症誘因的增加。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男人也有產後抑鬱,常陪伴嬰兒能緩解抑鬱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據研究統計,10-20%的女性在生產完新生兒後的一年之內經歷過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這一研究是首次發現父親與新生兒的互動與男性產後抑鬱症關係的研究。
  • 美專研究人員稱高脂飲食影響人認知能力
    吃高脂飲食可不止令你發胖那麼簡單。美國喬治亞醫學院說,它還會影響你的認知能力。研究人員把雄性小鼠分成兩組,給予不同飲食。一組小鼠飲食中10%熱量來自飽和脂肪,另一組則有60%。研究人員分別在4周、8周、12周過後給小鼠測量體重、食量、胰島素與血糖,並分析它們大腦海馬體中的突觸標記以及小神經膠質細胞被激活後產生的細胞活素。
  • 084期抑研報|海馬區神經炎症影響阿茲海默症模型的抑鬱樣行為
    我們之前報導過脂聯素在大腦中起調節抑鬱相關行為的作用。然而,其潛在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我們發現脂聯素受體1 (AdipoR1)在中縫背核(DRN)中表達,並可與色氨酸羥化酶2 (TPH2:5-HT神經元的標記物)共定位。
  • 085期抑研報|炎症-線粒體反應在抑鬱症研究中的證據和挑戰
    最近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與重度抑鬱症相關的SIRT1基因變異。SIRT1在大腦中廣泛表達,然而,抑鬱行為中調控SIRT1活動的神經底物尚不明確。這裡我們發現,選擇性敲除前腦興奮性神經元中的SIRT1可以引起雄性小鼠的抑鬱樣表型,但是雌性小鼠中不存在此現象。AAV-Cre介導的成年鼠中mPFC的SIRT1敲低引起抑鬱樣行為。
  • 抑鬱症與焦慮症(三):甜品不是comfort food
    之後沒有一個臨床研究可以證實Wurtman的理論,2011年發表的一份文獻綜述[31],引用很多希望通過飲食改變色氨酸/LNAA比例達到改善抑鬱症狀的研究,結果都是徒勞。該研究的結論是,通過飲食改變血液中的色氨酸實際上非常困難,增加中樞神經的色氨酸就更難了,請媒體不要再誤導公眾!那碳水化合物對抑鬱的影響是什麼?
  •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專家揭示,飲食調整是改善抑鬱症的良藥!太不可思議了
    /高碳水飲食研究人員發現,高脂高糖的飲食會顯著降低小鼠腸道菌群多樣性曾有研究專家推斷,抑鬱症的發生發展很大可能與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減少和有害菌的增加有關。的變化又會影響腸腦軸,並可能反過來影響行為,如焦慮和抑鬱[4]。
  • 044期抑研報|產婦抑鬱對心理表徵和兒童負面作用的影響
    飲用水中加入葡聚糖硫酸鈉(DSS)誘導IBD小鼠表現出抑鬱樣行為。腸道菌群中乳酸桿菌的存在與重度抑鬱症有關。因此,我們檢查了一種生物乳酸菌糞腸球菌2001(EF-2001)是否能阻止DSS誘導的抑鬱樣行為和周圍症狀的改變。
  • 抑鬱症治療:運動、飲食及藥物
    雖然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s)證實抗抑鬱藥療效確切,但卻十分有限,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對抗抑鬱藥反應較差。因此,對於抑鬱症的治療我們需要探索新的幹預手段,本文重點關注運動、飲食及氯胺酮等治療方法。
  •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
    抑鬱症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抑鬱症的認知機制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美國心理學家Aron,Beck1976年提出,抑鬱症的產生是由於負性認知圖式所致,隨後大量研究證實,由於抑鬱症患者大腦內存在著負性認知圖式,使他們在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時,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消極圖式相一致的負性信息,出現負性認知加工偏向。引起抑鬱症狀的產生與持續。
  • 生酮飲食可以治療癲癇,抵抗抑鬱?什麼原理?
    生酮飲食,可以是抑鬱症患者的一種新的選擇。生酮飲食:治療癲癇生酮飲食是最近幾年流行的一種飲食方法,是低碳高脂飲食,主要是少吃米麵糖,多吃肉類和好的脂肪,還有蔬菜。癲癇和抑鬱的相似性抑鬱症是癲癇患中最常見的精神伴隨疾病,有研究人員指出,超過30%的癲癇患者,都同時患有抑鬱症。在神經、代謝、免疫、遺傳這幾方面,抑鬱症和癲癇都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