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藝術寫作與主體性困境:為何?為誰?

2020-12-16 澎湃新聞

2019年5月24日,第六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6)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新館舉辦,面向全球發出邀請,徵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稿件。

在新聞發布會當天,民生美術館舉辦了「藝術寫作:為何?為誰?」、「寫作主體性的困境」及「靈感,挪用,文化互滲」為題的論壇,特邀多位嘉賓學者對藝術寫作和評論展開多了維度的討論。

經過五年的積累,國際藝術評論獎共收到投稿1108篇,投稿範圍遍及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16個大獎獲得者和87位入圍者。國際藝術評論獎使他(她)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評論獎更成為孜孜於此的人們的專業發展助推器。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IAAC組委會聯合主席 甘智漪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IAAC組委會聯合主席甘智漪表示:「藝術評論所面臨的危機,也是思想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的危機。在這種局面下,更需要專業與沉穩的力量來託舉責任、守望未來。」澎湃新聞了解到,第六屆國際藝術評論獎的5位國際評審團名單,包括阿米巴拉克(Ami Barak),獨立策展人,巴黎藝術評論家,國際當代藝術策展人協會(IKT)前主席;朱麗安娜恩伯格(Juliana Engberg)等。

上海民生美術館新館

在新聞發布會上,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主席Henry Meyric Hughes表示:國際藝術評論獎在上海和倫敦兩地召開新聞發布會與重要的研討活動,以回顧評論獎五年的精彩活動,並探討全球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本屆國際藝術評論獎國際評審團由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等地,以及澳大利亞、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的傑出評委們組成,並於十一月宣布獲獎及入圍名單。

在新聞發布會當天,民生美術館舉辦了「藝術寫作:為何?為誰?」、「寫作主體性的困境」及「靈感,挪用,文化互滲」為題的論壇,特邀多位嘉賓學者對藝術寫作和評論展開多了維度的討論,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刊發嘉賓學者的觀點。

論壇現場,嘉賓:路易斯·畢格斯(右一)、傑拉德·海姆斯沃斯(右二)

路易斯·畢格斯( Lewis Biggs),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成員、策展人、評價家及文化顧問:

藝術寫作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展覽推薦性導語,主要是由媒體或者是市場部專門的人來負責撰寫;第二類是叫做「藝術欣賞類」的文章,主要目的是感染大眾;第三類是藝術鑑賞,寫作者通常是藝術方面的資深專家,對現存的藝術形式,包括一些藝術的作品提出質疑;第四類是藝術評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直提出疑問,為什麼這個藝術在這樣的地方展出?為什麼有這樣的展覽?為什麼我們看的是這樣的作品或者那樣的作品?藝術評論裡面的關鍵詞就是「為什麼」。

藝術寫作中有四種技能,兩種是主觀性,兩種是客觀性。其中一種主觀性寫作方法是通過主觀性的撰寫了解到藝術作品給你帶來的直接美學上的、身體以及情感上的反饋。寫作技巧和詩歌非常相似。第二種主觀性是以個人的記憶或者文化背景為主進行寫作。客觀性寫作的第一類是放在一個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種寫作。第二類是對標某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或針對某一種文化現象。最後另有一類,就是在當前的時間,或者當前的空間維度之下,和當時的觀眾最具有契合度,在那一瞬間進行的撰寫。

論壇現場

欣賞藝術的時候可能應該有一種「愚笨感」,是在社會層面出現的,意思是你有自己主觀的不會隨波逐流想法的那種愚笨感。社會愚笨感背後有一個個人的優秀品質在裡面。

關於藝術觀賞,藝術觀賞本身會帶來一個問題,很多人周遭環境當中藝術的氣氛或者氛圍不是那麼重,所以他們本身對於藝術是有一種懼怕的心理在。通過藝術的觀賞活動之後,我們讓我們的人接受更多的不太尋常的藝術形式之後,我們會打消這樣懼怕的觀念。有時候我們隨著觀賞的深入,對於這樣的一個藝術作品理解也越來越深,但同時也會將我們對於藝術的敬畏感覺也帶到我們的理解當中,這是關於藝術觀賞。

關於藝術創作,藝術家一定要有社會的,大的集體觀念去創作,而並非個人去創作。你把在臥室裡創作完的作品藏在床底下,這並不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並沒有人欣賞,所以一定要放在社會大的背景下做,它是一個社會化的活動。

傑拉德·海姆斯沃斯( Gerard Hemsworth),原倫敦大學今史密斯學院藝術教授兼藝術項目總監:

我最不想的是去一個展覽,被告知或者被教育應該怎麼樣來欣賞這個藝術。我覺得有一些幫助肯定是好的,幫我們理解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明文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去進行鑑賞,或者告訴我們裡面到底是什麼也是由你來說了算。我們作為觀眾也應該有權利保留作為觀眾的視角欣賞這個藝術作品。

好的評論文章能夠構建起一個橋梁,在寫作者以及藝術實踐當中能夠形成一個對話的機制。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去形成一種在評論家以及藝術實踐者之間的爭辨之地。所產生的爭論觀點,最終會從另外一方面進一步加強他們在市場上的地位,還有來自於整個藝術展覽組織方的關注度。

宮島達男,《時間瀑布》,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提出疑問在藝術當中就是藝術本身。如果一個藝術不是以一個問問題的方式進行實踐,就是很沒有意思的一場藝術實踐活動。如果一個寫作者也不提出問題的話,他也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寫作者。

最合適的評論人並不一定要是一個藝術實踐者。如果又是評論家,又是藝術家,好比自己在做評論家的時候和鏡子裡那位藝術家不斷做對話,當你自己和鏡子裡另外一個自己對話的時候,你就會用很多時間問一個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是屬於雙刃劍的兩面,很有可能你都做的話,你很可能自己在背後捅自己一刀。

作為一個藝術實踐者也好,或者評論家也好,我們一定要有空間來構建起來,足夠讓某個人在空間之內提出足夠多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藝術評論方面,或者是辨證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關於藝術實踐的問題。

座談現場 嘉賓:翁子健(左一)、 王歡(左二)、蘇偉(左三)

蘇偉,北京中間美術館高級策展人、寫作者:

壞的評論有生產式的寫作,有所謂偽裝成寫作者不停地指摘作品,指摘其他藝術觀點的寫作,提不出自己問題的寫作。也有一些為了引發效應,引發一些注意力經濟而產生的寫作。

80年代藝術評論的特點,第一點是發表在官方美術刊物上,第二是所有寫作者都在官方內部有他的位置,第三是當時的批評者在引領和創造一些潮流。90年代稍微有點變化,批評家仍處在強勢的情況,但有更投入的心態和藝術家一起,爭鳴性變成了共處,變成了統一戰線。到今天,我們看到了一個既不成為友誼,也不成為展現,也不能成為爭鳴的共處狀態,評論家不相信藝術家,藝術家也不聽評論家。

我在寫某些藝術家的時候,寫到他們某些具體的作品,尤其他們曾經在歷史上被藝術評論排到某個位置的作品,寫完之後我一看他的生涯,就馬上產生無比巨大的困惑,為什麼他的生涯現在變得這麼商業,變得這麼媚俗,這會讓我產生極大地不安全感,就是我寫的東西一定沒有意義的。這個時候實際上職業面臨危機。最近爆出某些事件,一些批評家也站出來說曾經為某人寫過些東西,很抱歉,不知道他是那樣的情況。這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大的危險。

我能想到最近三四年,我接觸到的從西方受到訓練回來的這些寫作者、策展人,很多時候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是對某些理論過度的熱情,另一方面他無法把他在西方學到的語言或者普遍的知識轉化成一個更有具體行的實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困境,對很多的中青年寫作者、策展人來說巨大的困境。往往你會發現行話說的非常漂亮,不能叫漂亮,也很醜陋在說,但是說出來的話不僅是不著邊際的,甚至缺乏倫理知識。我們仿佛在最底線的層面上進行博弈、角力,這是很令人悲觀的情況。

參與座談者合影

王歡,寫作者,策展人:

我們面臨當代藝術評論這樣一種特殊文體的時候,首先它是有一個精準條件在前面,我們需要對一件藝術作品去描述,去評論,去批評,它很有工具化的傾向。它可能是服務這個藝術品進行另外一個維度上的轉意、書寫。我們需要去拋開這樣一種預設。藝術評論不是服務於藝術作品,是一種藝術寫作者作為另一種方式的創作。

在我的工作中,首先我是不相信藝術家所說的話。我在這種書寫的過程中我也很少會跟藝術家做一個非常直接的面對面的,或者是直接的溝通。作為一個寫作者,儘管很有可能有一種情況是我的知識背景,或者經驗閱歷跟藝術家大相逕庭,以至於我在理解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跟藝術家本身表述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覺得,當我作為一個寫作者身份的時候,這個對我來說不是問題了,因為我覺得我們可以在另外一種方式上闡述它,描述它。這是我的一個觀點。總之,我會強調寫作者的創作。

我們在這個時代需要面臨新的問題,肯定是在已有的框架之外,我們要重新找到解決當下時代問題的方法,用實踐去回應。

現代主義時期以來,感知的問題就已經被嚴重的低估了。作為一個非藝術創作者,寫作者的身份,被藝術作品所感動,我通過種感知去感知它的作品被打動,這是一個非常直接的經驗,而後通過文字的書寫去回應作品。

連結

國際藝術評論獎所投稿件須針對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9月15日期間在全世界任何地區舉辦的當代藝術展覽撰寫評論,申請者年齡不限、身份和專業不限。其中,中文稿件字數為2500字,英文字數1500字。徵稿將於2019年9月15日截止。

相關焦點

  • 藝術價值的「主體性」
    面對當今社會文化的缺失,道德思想的貧瘠,美學意義的淪喪,學者們依然在努力為這個社會療傷,以期重拾失去已久的生命意義。李澤厚的影響早在80年代就已經蜚聲國內外,其《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等著作,影響了那個時代的整個中國有識之士。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李澤厚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體性實踐哲學」概念。所謂「主體性實踐哲學」,是指人涉及事物,並作出其自動、自覺、自為能力的價值判斷。
  • 「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一系列理論、學術、教學、傳播成果在本次論壇期間集中展示,論壇以「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為主題,「第三極文化」的理論建樹引起與會中外學者熱烈討論,當下世界疫情和文明交流對話,以及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成為研討論題。論壇以線下線上互動方式舉行,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和中國專家學者200餘人全球連線和現場參會。
  • 若想當作家,請先回答薩特:什麼是寫作?為什麼寫作?為誰寫作?
    其中《什麼是文學》一書集中反映了薩特的文藝創作觀,書中他重點討論了關於文藝創作的3個問題:什麼是寫作、為什麼寫作、為誰寫作。這三個問題對於立志於成為作家的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薩特主張:「閱讀是一場自由的夢……任何奴役他的讀者們的企圖都威脅著作家的藝術本身。」他認為,作家不應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因為讀者不是被動接受的奴隸。作家作為自由人不應為奴隸寫作而應該為自由人寫作。為奴隸寫作的人最終被別人的沉默封住了嘴。這就涉及到寫作與社會的關係。
  • 正確認識人的主體性
    現代人的主體性,是自相矛盾、常常陷入困惑甚至陷入困境的主體性。一般意義上的或總體意義上的主體性沒有衰落,衰落的是片面的、狹隘的、走極端的、不成熟的主體性。經過現代主體對自己的主體性內在的辯證的否定,會發展為全面的、開放的、不走極端的、成熟的主體性。主體性問題由來已久。自從活動著的人作為主體同活動的對象即客體分化開採之日起,就有了人的某種主體性。
  • 圓桌|中國美術史在20世紀的建構與寫作,及當下面臨問題
    而事實上,宗教藝術、墓葬藝術,都是進入20世紀後藝術史的新話題,而藝術史的構建與寫作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和問題,如以品鑑為主旨,以書畫為主、史論合一的傳統藝術研究模式在20世紀後期的式微,中國學者在話語權上似乎患了「失語症」。又如,有些學者往往會被流行時尚、商業等因素影響,容易喪失中立的立場。
  • 歷史的主體性不能喪失
    :為何中國崛起而文化仍然「入超」?近年來美國學者提出「新清史」的論述,否認清朝為中國的朝代,否認滿族漢化,而認為滿人有其民族國家之認同,清帝國乃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中國不過是清帝國的一部分而已。清王朝開創了一個和平繁榮的「中國盛世」,大大拓展了中國的領土,並實施移民政策,大批漢族及其農業文化遂亦西播。
  • 「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小夥伴們
    從本體論上講,主觀性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中,一個事物的存在是由於它為一個主體所感知或體驗。從認識論上講,一種知識陳述,如果確定其真值需給對這一見解具有第一人稱觀點的人以首要性,它就是主觀的。(尼古拉斯·布寧、餘紀元編《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主觀性」即「主體性」,「客觀性」即「客體性」、「對象性」(objectivity),「本體論」即「存在論」(ontology)。那麼,為何大家喜歡用「主體性」這個漢語詞彙或概念呢?我懷疑,這與「主體性」的中文構成要素「體」有關。在中文脈絡裡,「主體性」與「主觀性」可能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或意義。
  • 2020藝術上海圓桌論壇·藝享會
    2020藝術上海圓桌論壇·藝享會 澎湃新聞 2020-10-23 12:43 來源:澎湃新聞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在此意義上,胡塞爾將世界稱為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成就,並將之刻畫為一個單子間和諧行動的共同體。莫蘭教授還指出,胡塞爾在其哲學的成熟階段,將其交互主體性思想納入到超越論領域,並討論一種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可能性。
  • 學術的主體性與話語權:華語電影爭論的觀察
    筆者一時沒參加,主要原因是這兩年致力編輯英文版《中國現代文學指南》(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並完成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幾個中文項目的寫作{1}。
  • 吉大校友郭湛教授:從主體性哲學到公共性哲學
    1981年留校任教,1984年起為在職博士研究生,19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在中國人民大學,郭湛先後參與了蕭前教授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李秀林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編寫或修訂工作。
  • 新書| 《身體、敘事與主體性:醫學人類學論集》
    作為健身群體尤其是女性健身群體的一分子,馬伶對國內現有研究從消費主義與性別權力角度解讀健身並不滿意,兩者都視身體為結構力量作用的場所,認為健身實踐是結構力量內化於健身者之後的自我規訓行為,而忽視了健身者的主體性與生活語境。《大學生群體的身體意象與健身策略》一文以北京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的參與觀察與訪談,對大學生健身熱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成因、健身實踐、健身的影響進行了定性研究與反思。
  • 當代文壇 | 陳仲義 | 現代詩人新論:主體性的正面形塑
    由於文體特點,主體性通常變身為「代言人」身份,不斷追問與質詢有關生命價值、意義、自由、美等人類高級精神活動,詩人往往被拔高為「以自己潛心的不懈的寫作重構一個精神王國,一個超乎現實之上的偉大幻象——人類精神的烏託邦。一個偉大的詩人必定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一個創世者、受難者,一個創造歷史和人類美好未來的戰士。」
  • 主體性的三階段
    有主體性的人,是成熟的,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分辨是非的人。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可見,隨著理論研究的發展,主體性問題研究經歷了一個逐步展開、不斷深化的過程。  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實踐要求,也推動主體性問題的研究不斷提升。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從而改變了一直以來以經濟指標為本從而歸根結底是以物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主體——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 林濁水:蔡英文提「臺灣主體性」 對民進黨不利
    林濁水指出,蔡英文竟把「臺灣主體性」當成綠營擁有,區分藍綠界線,這等於把自己基本教義化,對民進黨非常不利。圖為反年改民眾抗議如影隨形。(圖/本報資料照片,黃國峰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蔡英文於在臉書表示,希望有一天,臺灣所有政黨,都能站在臺灣主體性的立場,思考臺灣未來;不論誰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都不需要擔心臺灣主體性會消失;這就是終結藍綠惡鬥的真諦。    不過,林濁水認為,蔡英文把「臺灣主體性」當成綠營獨有,並劃分政黨界線之用,對她要追求的和解很不利。
  • 學生主體地位的法學實踐教學,學生主體性法學實踐教學的意義解讀
    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寫作、演講、思辨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同時,學生還需博覽群書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近十年來培養本科為非法律專業的法律碩士的原因)。在某一領域業績突出的律師,往往除了具備法律知識以外還具備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如醫事法律人才、建築法律人才、金融法律人才。因此,法學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作用。
  • 《寫作7堂課》:突破寫作困境,必須具備哪些寫作思維
    振宇說:「寫作和演講是通往未來世界兩個最重要的能力。」寫作不僅可以獲得收入,還可以鍛鍊思維,提升表達力,為人生提供能量和成長的機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寫作的重要,紛紛加入了各種訓練班。可是在寫作過程中,依舊會遇到些寫作困境:不知道寫什麼好,不能堅持寫、寫作沒有素材,沒靈感,寫作了很長時間水平卻沒有提升。當你陷入寫作困境時,不妨看看《秋葉特訓營:寫作7堂課》。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馬克思從實踐哲學的立場重新理解主體性,對近代認識哲學範式的主客二元對立進行批判考察,解構抽象認知思維遮蔽下的形上學的主體性,還原主體性真實、具體、全面的特徵,為主體性觀念注入時代氣息和發展動力,也為主體性研究開啟了全新的視域。當下,準確揭示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邏輯建構,全面理解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內涵意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 北京師範大學舉辦「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第三極文化」的理論建樹引起與會學者熱烈討論,當下世界疫情和文明交流對話,以及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成為研討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