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主體性不能喪失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歷史的主體性不能喪失 ——美國學者「新清史」的危害給中國史學研究的又一次警示

2016年12月12日 08:04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汪榮祖

字號

內容摘要:為何中國崛起而文化仍然「入超」?近年來美國學者提出「新清史」的論述,否認清朝為中國的朝代,否認滿族漢化,而認為滿人有其民族國家之認同,清帝國乃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中國不過是清帝國的一部分而已。清王朝開創了一個和平繁榮的「中國盛世」,大大拓展了中國的領土,並實施移民政策,大批漢族及其農業文化遂亦西播。中國自五四以後,拋棄傳統,傾心西化,自然科學的成就固然由循序漸進而突飛猛進,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因主體性未能落實而一意追隨西方,因文化、語言以及價值觀的隔閡,終難並肩,唯有仰其鼻息而已,甚至中國歷史也要仰賴西方詮釋。

關鍵詞:文化;中國;人文;漢人;歐立德;美國;客體;漢化;滿族;漢族

作者簡介:

  為何中國崛起而文化仍然「入超」?為何學界仍然用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學術?原因在於學術話語權的喪失而由西方掌握。

  人文的自主性有異於科學,因有無可避免的個人承諾與價值判斷

  話語權的喪失,主要由於「主體性」的喪失。我們往往將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混稱之為科學,特別在二十世紀初,自然科學極其昌盛,所有學科莫不想要科學化以抬高身價。其實人文與自然兩界之間性質不同,取徑各異。人們對自然界「客體」的認知,如日出東山,夕陽西下,是可以相當一致而「客觀的」,不至於有不同的解釋,因自然科學的客體不涉及個人思考,主體性自然排除在外。然則,研究自然現象的自然科學如聲、光、電,是可以「普世的」,不因地區或文化的差別而不同。至於人文社會科學雖也有其「客體」,如羅馬帝國衰亡、法國大革命等等,但對此「客體」的認知涉及到個人的價值觀與文化背景,就有了「主體性」。換言之,主體性也就是賦予意義的客體,意義結構猶如主體建構,客觀知識不過為我所用,而我之所用無關量化而在於質量。人在社會裡的行為、關切、樂利與憂患莫不具有主觀。所以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所謂的客觀,不過是某一社會或文化內的多數人的認知,往往不能普及到其他社會或文化。所以唯有各主體性之間的共識,才能說是客觀。若然,就不能不重視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體性。

  人們在視覺世界裡所見同一客體、同一事實,但有不同的觀點、解釋與意義,甚至因時遷勢異而改觀。人文學科對外界的關切而形成的主體性,牽涉到同情心、同理心、憎噁心等等,均不必見之自然科學,但一樣需要分析與確認,以及相對的準則。總之,人文的自主性有異於科學,因有無可避免的個人承諾與價值判斷。此一分界早在十七八世紀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那裡就有詳論。維柯將自然科學視為「天界」或「外知識」,而將人文社會科學視為「心界」或「內知識」。心界或內知識就是他的「新科學」。他提升了心智之學,並將之與物質之學並肩。維柯以為心智之學屬於「列國的世界」,亦稱之為「人間世界」, 顯然想要平衡自十七世紀以來專注自然科學與自然法則的趨勢。所以所謂「新科學」也就是包括思想、制度、宗教等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

  新清史的核心理論,也不很新,實不脫二戰前日本學者的「滿蒙非中國論」

  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之母的歷史學,當然有其主體性。近年來美國學者提出「新清史」的論述,否認清朝為中國的朝代,否認滿族漢化,而認為滿人有其民族國家之認同,清帝國乃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中國不過是清帝國的一部分而已。新清史的領軍人物歐立德更強調所謂「滿洲風」,認為滿漢之間的文化差距雖然逐漸縮小,然而族群界線卻愈來愈嚴。新清史論者認為漢化淡化了所謂「徵服王朝」在歷史上的角色,因而要去除「漢化」在中國歷史書寫上的核心地位。歐立德提出滿族的「族性主權」論,認為其重要性在清代超過儒教的正當性。

  正因為我們習慣「用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學術」,不免有不少人將美國學者對清史的新理論,視為值得重視的新發現,更因新清史標榜取用滿文資料,便認為根據漢文文獻研究之不足,遂相信舊說或不足據,何不向新清史認真學習。其實,治清史者利用滿文資料並非新鮮事,早已有之,然而研究清史漢文重於滿文也是不爭的事實。歐立德寫乾隆傳,大都取材漢文,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條無關緊要的滿文。而新清史的核心理論,也不很新,實不脫二戰前日本學者的「滿蒙非中國論」。如果我們跟隨美國人或日本人對客觀歷史事實的主觀論述,即以別人的主體為主體,只好自失主體性,讓話語權於外人。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從《青紅》看80年代人物主體性喪失,是警示,亦是自我覺醒的呼籲
    20歲時看《青紅》,看的是初戀的無奈以及父親的反對、壓迫,30歲時看《青紅》,看的是王小帥以及影片展現的主體性和個性。20歲時看表面,30歲時看內核,這是我從影評人王小魯的《電影意志》一書中學到的,看電影不能只看個「熱鬧」,還要看深度。
  • 構建當代哲學主體性
    從哲學視域考察,這種危機主要根源於主體性自身的危機。因此,拯救現代性危機,從哲學上說就意味著重塑主體性。構建合理的主體性,是當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   現代化哲學底蘊是確立人的主體性   近代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實踐課題是現代化;表現在思想理論上,就是現代性的塑造和構建。所謂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
  • 正確認識人的主體性
    自從活動著的人作為主體同活動的對象即客體分化開採之日起,就有了人的某種主體性。但人們起初並未意識到自己是什麼主體,因而也想不到這種主體所具有的主體性。況且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的主體身份還不是一種確定性和普遍性的事實。在無情的自然力面前,在人對人的剝削、統治乃至殺戮面前,更多的人感受到的不是主體性,而是客體性。
  • 郭震旦 | 根植本土:當代中國史學主體性的崛起
    既有的經驗表明,一國的歷史敘事總是由對該國社會形態的認知所決定。對社會形態的認識影響著現實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選擇,正是建立在對中國社會形態的深刻把握之上。「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上,原有的理論如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時代就要召喚新的理論」。早在1986年,蘇秉琦先生就敏銳地觀察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史學主體性崛起之間的關係。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以實踐作為基石,將人放置於具體的、歷史的生產活動中加以審視,馬克思還原了被意識、理性遮蔽的人的主體性。歷史背景、社會視角與價值向度成為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主體性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生成。作為現實、具體的主體的人,其起源、發展與本質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都受到客觀歷史規律的制約,同時歷史又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類日常活動所構成。
  • 藝術價值的「主體性」
    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李澤厚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體性實踐哲學」概念。所謂「主體性實踐哲學」,是指人涉及事物,並作出其自動、自覺、自為能力的價值判斷。突出了人對事物的判斷作用。當然,人的主觀判斷是有「個體的人」與「人類的人」之間有著顯然超越型差異。我想,主體性的實踐差異,主要表述的是個體具有歷史意義的超越判斷。
  • 主體性的哲學界定
    主體性的哲學界定哈貝馬斯認為,在人類歷史上,哲學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範式轉換」( Paradigmenwechsel )。據此,拉康斷言,學會語言的過程乃是人的自我和主體性喪失的過程。因為,一旦擁有了語言,人便被社會的理性、道德、價值觀念所控制,形成一種「理性意識」,即一個社會化了的「理性的自我」(拉康用「Je」來稱呼它)。這個理性的自我以「主體」的假象出現,但並不是真正的主體,而是人們想像的、誤認的主體。
  • 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在這三個歷史時期中的湖湘文化之所以成就高、貢獻大,就在於它們能夠充分表達中國文化發展及主體性建構的要求。湖湘文化在當代有何意義、如何發展的問題,仍然是上述主要問題的繼續。如何在汲收西方現代性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仍然是當代中國人面臨的重大文化問題。
  • 新時代人民主體性的層次性分析
    摘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得出的科學經驗。人民是歷史的主體,發揮人民主體性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人民主體性包括宏觀與微觀、組織與個體、物質與精神、科學與價值、歷史與現實、實踐與理論、內容與形式多個層次。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性,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組織等方面入手。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同時,實踐唯物主義離不開辯證的和歷史的唯物主義,不能因實踐唯物主義而取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④「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實踐的唯物主義』基石上的。」⑤  第二,從認識論視角探討主體性問題。80年代初,學界就有人指出人類的認識不僅與客體有關,認識的發生、本質及其特性都與主體有密切關係。
  • 精彩回顧: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
    可是,由於受人類生產力水平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歷史局限,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辯證否定的曲折過程,由自發性的人與自然的統一觀,到近代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觀,再到馬克思的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理念。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關係是在實踐基礎上生成的,人與自然是互為目的與手段、互為主客體關係,是命運共同體關係。
  • 深刻理解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
    人與自然互為主客體,即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超越舊哲學的根本點。馬克思認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裡人的發展的願景,關於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想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時代,這一願景實現的重要思想前提在於確立對待自然界的科學世界觀,必須將自然界當作主體來理解。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社會科學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特點,中國學習西方社會科學主要是學習其基本理論與方法而非具體結論,更不能亦步亦趨。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大國,必須要發展出基於自身歷史與現實條件的具有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基本途徑是從中國經驗出發,借用古今中外各種智慧包括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建立起中國自己的社會科學體系。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社會科學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特點,中國學習西方社會科學主要是學習其基本理論與方法而非具體結論,更不能亦步亦趨。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大國,必須要發展出基於自身歷史與現實條件的具有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基本途徑是從中國經驗出發,借用古今中外各種智慧包括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建立起中國自己的社會科學體系。
  • 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中華民族的主體性文化具有六個主要特點, 即:歷史性、 道德性、 群體性、教育性、發展性和創新性。  宮源海教授認為,主體性文化的形成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二是大多數人能夠自覺認同並支配人們思維理念落實於行動。他系統分析了主體性文化的如下六個特點:  第一,歷史性。人是文化的主體,也是歷史的主人。
  • 主體性不同於客體性
    沒有時尚的時代【15】論 「後現代" 思潮作者:葉秀山後現代派諸家很反對西方十九世以來的「主體主義」,因為在這個思潮中「人」有一個大的特性,即主體性,它不同於客體性,譬如不能知識化、對象化等等,儘管把「人」說得很「特別」,但仍有一個共同性不能歸結為「客體的「主體性」。
  •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我」與「我們」
    至現代社會,儘管存在有理性派哲學和經驗派哲學、實證主義與意志主義的對峙,但從總體上看,我們仍不妨把這一歷史時期視為人的「自我意識」和「個體意識」張揚的時期。在當今時代或人們所謂的「後現代」社會中,相對於近現代西方社會,「他我意識」和「群體意識」的「覺醒」和「復甦」無疑是人的主體生成中的一個鮮明的特徵。
  • 忽視人的主體性曲解了馬克思
    我們知道,康德的哲學是主體性哲學,他寫了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他以德國人出色的抽象思辨能力論證了人的主體性結構:認識能力、倫理能力和審美能力,回答了四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當做什麼?3.我能希望什麼?4.人是什麼?
  • 主體性視域下的自然觀審視
    主體性與自然觀的協同共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基於實體主體性的實在自然觀,它只具有象徵意義,不具有生產能力;二是基於認知主體性的理性自然觀,它是否定性和破壞性的,使主體從自然深處得以顯現;三是基於生命主體性的情感自然觀,其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徵,只是一種言語意義上的情境性的感知狀態;四是基於實踐主體性的生態自然觀,它表達了基於自然環境和社會場景下的系統結構化思維,傳遞著過程性的有機綜合與生成;五是基於後現代主體間性的審美自然觀
  • 高遠東 魯迅「相互主體性」意識的當代意義
    「相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一詞現通譯為「主體間性」,錯譯得很明顯:主體性(subjectivity)一詞是不能分拆組詞的。日語「間主體性」的譯名都比「主體間性」好到不知哪裡去了。因此,本文不採流行的譯名,實際也關係到對魯迅思想內涵的準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