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不同於客體性

2020-12-16 翠笙簫

沒有時尚的時代【15】

論 「後現代" 思潮

作者:葉秀山

後現代派諸家很反對西方十九世以來的「主體主義」,因為在這個思潮中「人」有一個大的特性,即主體性,它不同於客體性,譬如不能知識化、對象化等等,儘管把「人」說得很「特別」,但仍有一個共同性不能歸結為「客體的「主體性」。

這個思潮,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以及由海德格爾早期、雅斯貝斯等引進現象學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這兩種思潮結合起來在法國很流行了一陣,出了像薩特這樣的代表人物,領了一時之風騷。如今後現代派諸公,大概也離不開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思路,但他們更進-一步和法國的結構主義、符號學這個學派結合起來,發展了海德格爾思想中摧毀性的一面,走到了-個很極端的地步。他們反對從「主體性」來理解人,並不是因為人在世界中,「主體」和「客體」本是-體一這是 從黑格爾以來現象學「正宗」,

相關焦點

  • 「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小夥伴們
    (尼古拉斯·布寧、餘紀元編《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主觀性」即「主體性」,「客觀性」即「客體性」、「對象性」(objectivity),「本體論」即「存在論」(ontology)。那麼,為何大家喜歡用「主體性」這個漢語詞彙或概念呢?我懷疑,這與「主體性」的中文構成要素「體」有關。在中文脈絡裡,「主體性」與「主觀性」可能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或意義。
  • 正確認識人的主體性
    現代人的主體性,是自相矛盾、常常陷入困惑甚至陷入困境的主體性。一般意義上的或總體意義上的主體性沒有衰落,衰落的是片面的、狹隘的、走極端的、不成熟的主體性。經過現代主體對自己的主體性內在的辯證的否定,會發展為全面的、開放的、不走極端的、成熟的主體性。主體性問題由來已久。自從活動著的人作為主體同活動的對象即客體分化開採之日起,就有了人的某種主體性。
  • 精彩回顧: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
    由此可知,人具有主體性,但人的主體性並非只意味著具有目的性和能動性,人同時也是具有工具性和受動性的。人是多維的關係性存在,兼有多種屬性,人的主體性關涉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關係性存在的性質,它還內在地包含受動性、客體性、義務性。這就是說,目的性與工具性、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才是人的主體性之意蘊。
  • 新時代人民主體性的層次性分析
    類主體性強調一切以人類的需要和利益來衡量萬事萬物的價值,並根據萬事萬物和人的價值關係的遠近和大小程度,來定義萬事萬物的價值。主體性的實現是在客觀世界打上自己的烙印。人民主體性的本質是愛惜每一個人,實現個體主體性與國家主體性的有機統一。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國內,該問題的凸顯源自20世紀80年代初的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大討論,並且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同時也生發出不同的理論研究路徑,大致有:原理研究路徑、哲學史與思想史研究路徑、文本研究路徑和現實研究路徑。此外,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呼喚主體性問題研究走向深入。
  • 構建當代哲學主體性
    從哲學視域考察,這種危機主要根源於主體性自身的危機。因此,拯救現代性危機,從哲學上說就意味著重塑主體性。構建合理的主體性,是當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   現代化哲學底蘊是確立人的主體性   近代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實踐課題是現代化;表現在思想理論上,就是現代性的塑造和構建。所謂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
  • 歷史的主體性不能喪失
    中國自五四以後,拋棄傳統,傾心西化,自然科學的成就固然由循序漸進而突飛猛進,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因主體性未能落實而一意追隨西方,因文化、語言以及價值觀的隔閡,終難並肩,唯有仰其鼻息而已,甚至中國歷史也要仰賴西方詮釋。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摘要】馬克思主體性思想既是對當下中國社會出現的主體性不足問題的有力回應,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訴求。馬克思從實踐入手,通過對形上學主體性的批判,將其主體性哲學建構在對人類現實命運和生存境遇的深層關照基礎上,從歷史生成、社會交往實踐以及主體價值追求三個向度賦予主體性全新的思想內涵。
  • 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原標題: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光明網北京1月20日電(李瑞英)山東理工大學宮源海教授日前在學術界闡述主體性文化與社會主義道德誠信關係時指出,主體性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內容、核心與主幹,它決定世界觀及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動性因素。
  • 主體性的三階段
    有主體性的人,是成熟的,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分辨是非的人。
  • 主體性視域下的自然觀審視
    主體性與自然觀的協同共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基於實體主體性的實在自然觀,它只具有象徵意義,不具有生產能力;二是基於認知主體性的理性自然觀,它是否定性和破壞性的,使主體從自然深處得以顯現;三是基於生命主體性的情感自然觀,其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徵,只是一種言語意義上的情境性的感知狀態;四是基於實踐主體性的生態自然觀,它表達了基於自然環境和社會場景下的系統結構化思維,傳遞著過程性的有機綜合與生成;五是基於後現代主體間性的審美自然觀
  • 鄭闢瑞:交互主體性與自然化的欲望
    大量文稿顯示,胡塞爾終其一生都在思考交互主體性。透過胡塞爾對不同具體論題的細密研究,我們可以看到,胡塞爾的一個核心焦慮是:建立在還原基礎上的超越論的觀念論是否必然會陷入唯我論。事實上,直到今天,一種標準的意見仍然是:胡塞爾雖然嘗試了多種避免唯我論的道路,但是,他的交互主體性理論終究因為建立在本我學(Egologie)的基礎上而失敗了。
  • 主體性和伴隨性效應
    可以把事件對事物夲身產生的影響定義為「主體性效應」,把事件對相關事物產生的影響定義為「伴隨性效應」,既可能發生主體性效應大於伴隨性效應的情形,也可能發生伴隨性效應大於主體性效應的情形。主體性效應和伴隨性效應符合事件哲學效應論的等效原理,如果主體性效應明顯,那麼人們更多地關注事件對事物本身的影響;如果伴隨性效應明顯,那麼人們更多地關注事件對相關事件的影響。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胡塞爾認為意向性是由不同類型的意向性所組成,如社會行為、我們的意向性、與他人交往、自我共同體的構造等。胡塞爾還討論一種『共處的存在』(Miteinandersein),在這種存在中,我與他人相互交流,這種存在是『他我』的開放的共同體,也是轉向交互主體性維度的一種歷史現象學。」本場講座圍繞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這一重要概念而展開。
  • 藝術價值的「主體性」
    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李澤厚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體性實踐哲學」概念。所謂「主體性實踐哲學」,是指人涉及事物,並作出其自動、自覺、自為能力的價值判斷。突出了人對事物的判斷作用。當然,人的主觀判斷是有「個體的人」與「人類的人」之間有著顯然超越型差異。我想,主體性的實踐差異,主要表述的是個體具有歷史意義的超越判斷。
  • 忽視人的主體性曲解了馬克思
    ■ 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它不僅承認世界的客觀性,而且承認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匈牙利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契在《社會存在本體論》中就據此去構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他認為,人對世界的改變具有「不可逆轉性」,因而,人的實踐具有本體論意義。事實上,今天人的認識和實踐面對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無人的世界。
  • 主體性價值論的建構及其超越
    主體性價值論從實踐主體的角度解答了價值與事實、價值評價與理性認知的關係,為建設性地看待主體間性做出了努力,從而發揮了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地堅持和強化主體性,它也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事實上,人的實踐活動在促進人的主體性提升的同時,也在揚棄著主體性,使之回歸於人的生活世界和大自然。
  • 發展學生主體性
    在德育方法上,忽視農村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展。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不應有的限制和束縛,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發揮,個性差異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認。往往把「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不注重積極疏導並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將批評與懲罰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