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小夥伴們

2021-02-20 龍子湖讀書會

「主體性」這個概念用的也越來越多,以及隨意了。何謂「主體性」?這個概念對於社會科學的意義何在?我們擇要一說。

哲學上:「主觀性——與客觀性相關的術語。從本體論上講,主觀性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中,一個事物的存在是由於它為一個主體所感知或體驗。從認識論上講,一種知識陳述,如果確定其真值需給對這一見解具有第一人稱觀點的人以首要性,它就是主觀的。可是,如果這種首要性代表的是與客觀事實無關的個人的看法、偏見及專橫的偏好,那就被認為是不合理,從這種意義上講,如果一種理論或一個判斷是主觀的,它就阻礙對真理和效力的獲得(略)」。(尼古拉斯·布寧、餘紀元編《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

「主觀性」即「主體性」,「客觀性」即「客體性」、「對象性」(objectivity),「本體論」即「存在論」(ontology)。那麼,為何大家喜歡用「主體性」這個漢語詞彙或概念呢?我懷疑,這與「主體性」的中文構成要素「體」有關。在中文脈絡裡,「主體性」與「主觀性」可能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或意義。例如,「中國社會科學的主觀性」與「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似乎便有不同的理解效果。再如,「尊重農民的主體性」與「尊重農民的主觀性」,同理。同一概念進入不同語境、文化脈絡內,因為翻譯、使用的原因而發生意義(語言值)方面的變化或許也是常態。還有,同樣是足球,不同的人踢起來,其觀感也完全不同?

在此,我們大體沿襲其哲學或存在論的脈絡討論主體性。如前所引,它與客體性或對象性對立。(索緒爾意義上的對立)「主體」對「對象」的注意、反應、體驗等能力(注意:是能力!)便是「主體性」。然而,如此的概念又該如何運用?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那麼,「我們信任」(舒茨)呢?還有,據說同樣是「看山」、「看水」,有些人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些人卻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且不論還有文化多樣性一類的現象。這對於「主體性」的理解或許構成了挑戰。對此,理論社會學在奧古斯丁這位智慧老人的啟發下,限定或收緊了主體性的所指,即,「主體」在過去的現在裡的注意是記憶,在現在的現在裡的注意是注意,在將來的現在裡的注意是期望。由此,「記憶、注意和期望」三類具有時間性的主體能力構成了理論社會學的「主體性」所指。(呂炳強等《聽與說》)

「注意」什麼?自然是「對象」或「客體」了。於是,「對象性」便由「主體性」衍生出來。我們在上文也指出,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能力特質,在感受、理解和體驗方面可能完全不同。對此,正好有「能動性」(agency)這個概念,理論社會學把主體除「主體性」能力(記憶、注意和期望)之外的所有能力視為「能動性」。(還記得「能動性—結構」這樣的無休止的社科官司嗎?)

主體性與對象性成對出現,前者是人之能力,後者是能力所得。能動性作為人之能力,也不孤單,與它相伴而生或說由它衍生出來的是「他性」(otherness)。他性,由能動性衍生而來,是能動性的衍生物,自然也是主體性的小夥伴之一。當然,能動性並不獨立發揮作用,而總是會與主體性糾纏在一起。在此,舉個例子吧。

公眾號裡說過「氣」這個社會學概念,「氣」便是一類他性。凡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所化之氣都是形形色色的他性事體。此外,諸如遊戲成癮、菸癮、毒品成癮也是情狀各異的他性事體。並且,一旦成癮,它又會反過來綁架或挾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並驅動後者為其所用。抑鬱、焦慮、躁狂等體驗同理。在此,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腦科學、神經學等有了對話的平臺。不贅。

如現象學社會學(尤其是舒茨)所論,(參見本公眾號發文)主體(行動者)並不孤立於人群或諸主體(諸行動者)。諸主體/行動者彼此溝通、交往、互動的能力值得重視,由此,「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也有翻譯為「主體間性」、「(主體)際性」的)便值得提出。但也有學者嫌它多餘,(參見俞吾金:《"主體間性"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2002)可能是聚焦不同吧。注意,我們在此討論這些形上學構思,不是為了做哲學、玩思辨,而是致力於為社會科學提供一個相對堅實的存在論基礎。例如,上文所說「氣」、「癮」等在特定條件下便可在主體間發生作用,由此形成一類可稱之為現象學社會學的視角。(當然,徑直進入社會學研究亦可。)

有了「交互主體性」,「交互對象性(interobjectivity)」(也作「客體間性」或「交互客觀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例如,當本文在公眾號發布之後,它便成為一類網絡上的交互對象性事體,可供讀者和各位師友交流、討論或批判之用了。

到此,理論社會學的存在論概念悉數登場,不多不少,一共三對、六個,矩陣式圖示如下:

 

對象性——交互對象性——他  性

∣                ∣               ∣

主體性——交互主體性——能動性

 

對於這組概念,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聚焦不同,議論各異,有些已經超出了存在論的構思,進入實在論或詮釋論的領域,但是否合理,何種程度上合理以及有何問題,則有待具體討論了。

或許,還需再簡要交代一番。作為一類形上學構思,理論社會學的存在論構思與基礎存在論(foundmental ontology)構思一起為社會科學的實在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構思提供了理論基礎。毋庸多說,它是一個思辨所得、形上學構思,是研究者指定的,聚焦所在是主體或說行動者的能力,即「人之能力」的形上學思考。但看似簡單的一個存在論語意學矩陣(系統)似乎提供了不竭的理論構思或靈感,這種理論上的想像力對於社會科學議題的複雜性而言,或許不可或缺。

當然,對於我親愛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們,要理解這樣的構思,或許還需要一些哲學史、社會學理論(經驗研究)方面的閱讀、思考和批判。常讀常有常新。

最後,祝大家小年快樂!

讀者如有問題,歡迎通過以下郵箱討論:

intergaze@126.com



相關焦點

  • 主體性視域下的自然觀審視
    主體性與自然觀的協同共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基於實體主體性的實在自然觀,它只具有象徵意義,不具有生產能力;二是基於認知主體性的理性自然觀,它是否定性和破壞性的,使主體從自然深處得以顯現;三是基於生命主體性的情感自然觀,其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徵,只是一種言語意義上的情境性的感知狀態;四是基於實踐主體性的生態自然觀,它表達了基於自然環境和社會場景下的系統結構化思維,傳遞著過程性的有機綜合與生成;五是基於後現代主體間性的審美自然觀
  • 鄭闢瑞:交互主體性與自然化的欲望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Desire for Naturalization:Reading Husserl’s Fifth Cartesian Meditation   作者簡介:鄭闢瑞,南開大學哲學院
  • 高遠東 魯迅「相互主體性」意識的當代意義
    在這篇提綱挈領的文章中,作者分析了魯迅「相互主體性」意識的來源和重要性,以及它對當代思想建設的巨大意義。「相互主體性」意識為建立更高形態的現代文明提供了啟示,是魯迅留給今人的珍貴遺產。本文原刊《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7期,感謝高遠東教授授權轉載未經刪節的全文。
  • 正確認識人的主體性
    現代人的主體性,是自相矛盾、常常陷入困惑甚至陷入困境的主體性。一般意義上的或總體意義上的主體性沒有衰落,衰落的是片面的、狹隘的、走極端的、不成熟的主體性。經過現代主體對自己的主體性內在的辯證的否定,會發展為全面的、開放的、不走極端的、成熟的主體性。主體性問題由來已久。自從活動著的人作為主體同活動的對象即客體分化開採之日起,就有了人的某種主體性。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摘要】馬克思主體性思想既是對當下中國社會出現的主體性不足問題的有力回應,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訴求。馬克思從實踐入手,通過對形上學主體性的批判,將其主體性哲學建構在對人類現實命運和生存境遇的深層關照基礎上,從歷史生成、社會交往實踐以及主體價值追求三個向度賦予主體性全新的思想內涵。
  • 構建當代哲學主體性
    從哲學視域考察,這種危機主要根源於主體性自身的危機。因此,拯救現代性危機,從哲學上說就意味著重塑主體性。構建合理的主體性,是當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   現代化哲學底蘊是確立人的主體性   近代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實踐課題是現代化;表現在思想理論上,就是現代性的塑造和構建。所謂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
  • 主體性不同於客體性
    沒有時尚的時代【15】論 「後現代" 思潮作者:葉秀山後現代派諸家很反對西方十九世以來的「主體主義」,因為在這個思潮中「人」有一個大的特性,即主體性,它不同於客體性,譬如不能知識化、對象化等等,儘管把「人」說得很「特別」,但仍有一個共同性不能歸結為「客體的「主體性」。
  • 歷史的主體性不能喪失
    中國自五四以後,拋棄傳統,傾心西化,自然科學的成就固然由循序漸進而突飛猛進,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因主體性未能落實而一意追隨西方,因文化、語言以及價值觀的隔閡,終難並肩,唯有仰其鼻息而已,甚至中國歷史也要仰賴西方詮釋。
  • 主體性的三階段
    有主體性的人,是成熟的,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分辨是非的人。
  • 發展學生主體性
    在德育方法上,忽視農村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展。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不應有的限制和束縛,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發揮,個性差異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認。往往把「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不注重積極疏導並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將批評與懲罰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
  • 藝術價值的「主體性」
    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李澤厚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體性實踐哲學」概念。所謂「主體性實踐哲學」,是指人涉及事物,並作出其自動、自覺、自為能力的價值判斷。突出了人對事物的判斷作用。當然,人的主觀判斷是有「個體的人」與「人類的人」之間有著顯然超越型差異。我想,主體性的實踐差異,主要表述的是個體具有歷史意義的超越判斷。
  • 新時代人民主體性的層次性分析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發揮人民主體性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人民主體性包括宏觀與微觀、組織與個體、物質與精神、科學與價值、歷史與現實、實踐與理論、內容與形式多個層次。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性,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組織等方面入手。
  • 主體性的哲學界定
    謝林已經對費希特所主張的分裂的主體性進行了批評,而哈貝馬斯則認為,這恰恰是主體哲學所固有的缺陷。哈貝馬斯認為,主體哲學或意識哲學所關注的根本問題,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意識與作為客體的世界的關係,以及前者對後者認識的可能性。主客體的分裂和對立是這一哲學最突出的特徵。
  • 主體性和伴隨性效應
    可以把事件對事物夲身產生的影響定義為「主體性效應」,把事件對相關事物產生的影響定義為「伴隨性效應」,既可能發生主體性效應大於伴隨性效應的情形,也可能發生伴隨性效應大於主體性效應的情形。主體性效應和伴隨性效應符合事件哲學效應論的等效原理,如果主體性效應明顯,那麼人們更多地關注事件對事物本身的影響;如果伴隨性效應明顯,那麼人們更多地關注事件對相關事件的影響。
  • 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原標題:宮源海教授提出主體性文化六大特點   光明網北京1月20日電(李瑞英)山東理工大學宮源海教授日前在學術界闡述主體性文化與社會主義道德誠信關係時指出,主體性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內容、核心與主幹,它決定世界觀及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動性因素。
  • 主體性問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⑥並有學者指出,學界在主體性研究方面都側重於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入手來界說主體和主體性,並認為主體性就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能動和創造的特性」。⑦換言之,主體性由人的活動過程體現出來。正因有人的活動才區分出活動的主體與其對象,即主體與客體。所以,人的活動的本質及其特性決定了主體性的本質與特性。
  • 【宏啟觀察】 讓主體性之花綻放盛開
    創造性是主體性的集中和最高體現,意味著不墨守成規,充滿創新意識,具有創新能力,並通過創新性的行為改造世界。主體性並不只是對於教育重要,對於國家發展也至關重要。這種差距,是國民創造性的差距,也是國民主體性整體的差距。不自由,毋寧死;不創新,只有死。「創新發展」理念實為我國最需要的發展理念。主體性具體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主體性是個體的,但也是集體的,是民族的。主體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主體性的有無高低,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是現代社會的尺度。個人沒有主體性,則社會無活力,國家沒前途,民族難振興。每個人的活力,是國家的最大財富。
  • 林濁水:蔡英文提「臺灣主體性」 對民進黨不利
    林濁水指出,蔡英文竟把「臺灣主體性」當成綠營擁有,區分藍綠界線,這等於把自己基本教義化,對民進黨非常不利。圖為反年改民眾抗議如影隨形。(圖/本報資料照片,黃國峰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蔡英文於在臉書表示,希望有一天,臺灣所有政黨,都能站在臺灣主體性的立場,思考臺灣未來;不論誰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都不需要擔心臺灣主體性會消失;這就是終結藍綠惡鬥的真諦。    不過,林濁水認為,蔡英文把「臺灣主體性」當成綠營獨有,並劃分政黨界線之用,對她要追求的和解很不利。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其中,海德格爾較少使用「交互主體性」一詞,而代之以「共在」(Mitsein)或「共同此在」(Mitdasein)的表達。「交互主體性」這一概念在胡塞爾的許多著作中被詳盡地討論過。例如,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較多使用「超越論的交互主體性」、「單子論的交互主體性」、「和諧一致的系統」等表述;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一書中也有著「有效力的交互主體性的和諧一致」之類的表述。
  • 主體性價值論的建構及其超越
    北京 100875  原發信息:《社會科學輯刊》(瀋陽)2019年第20194期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對價值現象的哲學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應當說是主體性價值論的建構。主體性價值論從實踐主體的角度解答了價值與事實、價值評價與理性認知的關係,為建設性地看待主體間性做出了努力,從而發揮了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地堅持和強化主體性,它也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事實上,人的實踐活動在促進人的主體性提升的同時,也在揚棄著主體性,使之回歸於人的生活世界和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