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宅樓的空中綠化到黃浦江邊的溼地公園,伴隨著對全球資源短缺問題的回應,生態設計早已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 來源 SPACE & MATTER 官網
而作為走在實踐前沿的佼佼者,來自荷蘭的設計師 Frank 在廣州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的生態設計主題沙龍。
▲ 來源 SPACE & MATTER 官網
本次講座的主講人 Frank 是荷蘭著名設計師、理論家。多年來,他將自己的房子作為更可持續城市生活方式的實驗室,探索城市居住的更多可能性。同時,他也是循環建築和創業領域的活躍專家,並參與了許多關於城市未來的辯論。
而他所在荷蘭著名設計工作室 SPACE & MATTER,旨在探索城市設計,改善建築環境,促進社會凝聚力。多年來,除了各種尺度的建築設計外,工作室還制定城市發展戰略,建立全球在線合作平臺,甚至發起新的商業項目。
▲ 來源 SPACE & MATTER 官網
如今,工作室已形成「建築」「社區」「商業經營項目」三大板塊業務,誕生了如「城市綜合體」「新生態住宅」「WEBUILDHOMES」等建築設計或創意型作品。
一條步道意味著什麼?在遊客眼中,只是觀景路徑。但在設計師眼裡,綜合了生態保育、教育、居住功能的景觀廊道,能成為生態設計的重要環節。Frank 通過介紹他的生態修復項目,為我們展示了全流程的可持續發展設計。
Frank 著重強調了生態設計幾大要點:趣味性和體驗感、建築形態、材料使用、儀式性空間、水循環系統、食物生產系統、能源系統。今天,我們將圖文並茂地帶大家深入了解幾點。
▲ 來源 SPACE & MATTER 官網
A:方案篇
深度參與從化小鎮規劃的 Frank 為大家講解:以「 生命之河 」為概念的總體規劃,如同有機密布的河網,將餐廳、酒店、廠房等合理組織起來。他將生態材料與有機循環系統嵌入其中,形成了符合小鎮生態系統的方案。
在細節處,Frank 精心設計完整的景觀循環系統:包括生產端、降解系統、水循環系統等,保證了有限空間內的自給自足。未來,這片土地將擁有高度自淨,一草一木皆可賞可用。
B:建築篇
傳統的水泥高樓不僅通風保溫性能差,在視覺上更是冰冷僵硬。而新型的流線式建築則打破常規,輔以捕捉陽光、自然與空氣的小庭院,以更新穎、流暢的姿態嵌入到自然環境中。
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是此理念的踐行者。「 格雷農場河畔屋 」從蜿蜒的河道中汲取靈感,曲面屋頂覆蓋山地,透明玻璃將綠意引入室內。建築材料上選取可回收的木,讓設計融於環境。
▲ 來源 SPACE & MATTER 官網 ( 格雷農場湖畔屋 )
C:材料篇
相比於不可回收材料對土地、資源帶來的永久性傷害,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的可降解材料是目前的主流。木頭、秸稈等天然材質給了設計師們很多靈感,親近自然的色彩與質感也帶給體驗者們更舒心的感受。
如今,在設計師們探索下,以廢棄物為原料的 3D 列印材質、生態可滲透鋪裝代替了人造大理石正被廣泛使用。在中國,轟轟烈烈的「 城市海綿化 」運動中,透水鋪裝便大放光彩。
▲ 來源 SPACE & MATTER 官網
感謝 Frank 的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態設計的力量。未來,中國將深入接入生態城市概念,讓城市與生活更加舒心。你,準備好了迎接這迷人的未來嗎?
部分圖片來源見素生活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故事徵集 】
如果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有自己的專業或拿手絕活,請告訴我們。我們有酒,我們也擅長講故事。歡迎各次元的小夥伴前來勾搭~
—
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