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華:我國條約批准的運作機制——以《憲法》和《締結條約程序法...

2020-12-17 人民網

「條約批准」(treaty ratification),是指國家或以「接受」(acceptance)表示同意受條約拘束,或以「核准」(approval)、「贊同」(approval)或「加入」(accession)表示同意受條約拘束。[1]從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至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1982年《憲法》)的規定看,我國一直重視規範締約權的配置和條約批准的問題。1982年《憲法》和1990年《締結條約程序法》中都有條約批准規範。條約批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批准對象是條約和協定;二是對那些屬於《締結條約程序法》第7條第2款中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批准決定或不作批准;三是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大常務會的決定批准條約和協定;四是其他條約或協定經國務院審核後可以自行核准。可見,我國條約的批准具體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家主席和國務院共同完成。①

  一、條約批准的權力配置

(一)締結條約和條約批准的原理

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6條「每一國家皆有締結條約之能力」,這裡「國家」意味著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2]國家的締約能力是國家主權的體現。[3]締約能力與締約權不同,締約能力是指在國際法上合法締結條約的能力,[4]體現的是國家進行條約交往的國際法上的資格,具備這一資格的國家並不能親自締結條約,是否要同外國締結條約或有誰能代表國家享有這一權力,即締約權,它是國家內部某個機關或個人締結條約的權限,由一國憲法和其他有關法律作出規定,而且各國普遍地將締約權授予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外交部長,同時它們行使權力時受到本國憲法、法律的特定限制。[5]

1.立法機關、行政機關的分工與制約

從性質上看,締結條約具有特殊性,「締約工作的目的是與外國訂立契約,並非統治者對國民制定的法律,而是主權國對主權國訂立的協定,並不真正屬於立法或行政範圍」。[6]從締約的過程看,首先,締約程序具有權力行使上的分散性,體現了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權力分工。漢密爾頓在闡述《聯邦憲法》中的「締約權」在總統和參議院之間配置的理由時,提到「從外交談判應具備的素質來看,總統是進行此項工作的最適宜的代表,但從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及條約所具有的法律約束力來看,立法機關亦有參與的充分理由,如將締約權全部委之於參議院,無異於取消憲法授權總統掌管對外談判事宜的好處」。[7]我國締結條約的過程,由國務院、外交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家主席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締結條約和批准條約的過程,締約權的分配充分體現了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8]其次,各國憲法對於締結條約與批准條約分別由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行使的實踐說明,條約批准是對「締結條約」的制約。比如,美國1787年《聯邦憲法》和德國1949年《基本法》雖未提及條約的「批准」,但總統行使締約權要受到立法機關「三分之二多數同意」的制約,暗含了國會或議會對總統締結條約的限制。與美國、德國不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國務院、外交部具有談判、籤署條約和協定的權力,同時也規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具有作出批准決定的權力,即凡涉及《締結條約程序法》第7條第2款中的「條約和重要協定」,都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國家主席批准後才能生效。

2.條約批准權力配置的實踐

在締約程序中,各國憲法對條約批准的權力配置的規定各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憲法中只規定行使締約權力的機關,對條約批准不作規定。德國《基本法》第59條規定,總統以聯邦名義與外國締結條約,但聯邦立法機構對於規定聯邦政治關係或聯邦立法事務的條約,必須經過它的同意或參與才能締結。美國《聯邦憲法》第2條明確將締約權授予總統,但須經參議院建議和同意。日本《憲法》第73條規定,內閣締結條約,但必須在事前,或根據情況獲得國會的承認。瑞典《政府組織法》第1條和第2條規定,內閣締結協定,某些特定條約必須經過議會的批准才能締結。

第二種類型是憲法中只對條約批准作出規定。西班牙《憲法》第94條規定,某些特定條約或協定須經總議會批准。荷蘭《憲法》第91條規定,任何條約必須經議會同意,才能對該國發生效力。非事先獲得議會同意,荷蘭王國不受任何條約的約束。丹麥《憲法》第19條規定,由議會批准籤訂國際條約。葡萄牙《憲法》第138條和第164條規定,總統有權批准經正式通過的國際條約,議會有權批准關於議會專有立法權的協定。

第三種類型是憲法中既規定締結條約的機關,又規定行使條約批准的機關。法國《憲法》第52條和第53條規定,總統議定並且批准條約,但有些條約或協定只能由法律批准或認可。俄羅斯《憲法》第86條規定,俄羅斯總統主持談判並籤署俄羅斯聯邦國際條約,籤署批准書。比利時《憲法》第68條規定,國王締結和約、同盟條約和貿易條約,議會兩院對特定的條約必須經其同意才能生效。阿根廷《憲法》第67條和第86條規定,總統有權締結條約;國會有權通過或廢除條約,及同羅馬教廷籤訂協定。韓國《憲法》第60條和第73條規定,總統締結及批准條約,國會對特定事項的條約有同意締結和批准權。

根據1982年《憲法》第67條、第81條和第89條的規定,我國條約批准的權力配置情況,屬於第三種類型。

二、條約批准的方式

(一)「批准」和「核准」的意義

王鐵崖認為國內法意義上的批准,就是對代表籤署的條約予以確認,表示同意接受條約拘束的行為,如果條約籤署國內部並沒有批准條約,條約在國內或國外都不會發生效力。[9]批准條約是一個國家表示同意受條約拘束的最隆重的法律手續,國際上通常由最高立法機關和國家元首行使此種權力。一般來說,只有重要的條約才需經批准。條約的籤署國對於其代表所籤署的條約,有自由斟酌是否予以批准的權利,而並沒有必須批准的義務,拒絕批准和附有保留的批准都是合法的,如果條約沒有規定確定的批准期限,籤署國可以依其自己認為適宜的時間予以批准。[10]條約籤署後之所以需要批准,主要是因為:第一,審查和糾錯。根據《憲法》第67條第六項和第89條第十三項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都具有監督職能,通過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對已籤署的條約的審查,可以避免由於談判代表主觀上的錯誤而對條約進行的籤署。第二,批准可能因為籤署國內部有這樣的法律規定,[11]或者條約國內適用的條件尚不成熟,如在條約直接適用的場合,為避免條約可能會改變國內法規定的情況,就必須對某些種類的條約在獲得效力之前經過最高立法機關的同意。[12]

拒絕批准一個已籤署的條約,會對國際事務的正常進行以及條約關係的穩定和安全造成不利影響。為了便利條約的締結,新創了一種條約核准制度,以代替傳統的條約批准。[13]比如,20世紀30年代之後,美國總統締結了大量無須參議院同意的行政協定,這種非條約的形式在1792年出現後就被大量的使用,二戰後這種行政協定的適用佔據了美國對外事務的主要地位。[14]在核准的情況下,一個條約經籤署後,無須立法機關的參與,由籤署國的政府作出核准決定,條約即刻生效。因而,核准可以避免立法機關參與時所發生的遲延。[15]如按照1954年10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同外國締結條約的批准手續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外國締結下列各種條約,應當依照1954年《憲法》第31條第十二項和第41條的規定辦理批准手續;凡不屬於上述規定範圍內的協定、議定書等,由國務院核准。

(二)條約、協定的批准和核准方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的實踐

1.全國人大常委會

《締結條約程序法》對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批准決定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範圍做了限定,具體包括六個方面:(一)友好合作條約、和平條約等政治性條約;(二)有關領土和劃定邊界的條約、協定;(三)有關司法協助、引渡的條約、協定;(四)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條約、協定;(五)締約各方議定須經批准的條約、協定;(六)其他須經批准的條約、協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對外締結條約和協定的批准,通常以作出批准決定或加入決定的方式,履行條約批准的職權(見下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公布的多邊條約的批准情況(略)

2.國家主席

根據《憲法》第81條和《締結條約程序法》第7條第3款,國家主席進行國事活動,批准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權在國家主席,但要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定批准。[16]國家主席在批准書上簽名、蓋章履行形式上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手續。國家主席本無立法權,由其「批准和廢除」條約僅具有象徵意義,條約不像法律那樣由國家主席公布,而是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批准或加入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上公布。[17]批准書的內容包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次會議的決定,批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權代表籤署的條約或協定」,並在批准書上簽字並加蓋國印,以證明完全履行條約或協定規定的義務。

3.國務院

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批准決定的「條約和重要協定」外,其他條約、協定都可以由國務院以一定方式作出核准,核准的方式主要是籤署根據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12條的規定,籤署也可以表示確定同意接受條約的拘束,外交部公布的《多邊條約一覽表》將一經國務院籤署即生效的條約,文章將這種籤署視作國務院核准條約的一種方式。

、加入或接受、默認。在談判和籤署條約、協定方面,由國務院委派談判和籤署條約、協定的代表,並審核條約的建議或草案;國務院對條約和重要協定審核之後作出核准的決定(見下表)。

國務院核准條約、協定的方式(略)

相關焦點

  • 從憲法慣例到制定法:英國議會審查條約的法定化發展(下)
    這是英國《憲法改革與治理法》在涉及條約事務方面所作的最重要的改革,也協調了政府與議會在條約締結過程中的程序設置,明確了二者的權力與職能分配。儘管在1929年以後的英國政府都一直自覺依照龐森比規則向議會呈遞擬批准的條約並在實質上使該規則成為一項憲法慣例,但是議會審查條約的這一過程仍不具有制定法地位。
  • 明確國際條約在我國國內法上的位階
    通過國內法明確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也是一國尊重國際法和遵守國際條約的重要表現。綜觀世界各國的立法,對於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一般規定在憲法中,而我國憲法沒有相關規定,既沒有規定國際條約的納入方式,也沒有規定國際條約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位階。而與此有關的《立法法》、《締結條約程序法》對此也未涉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立法上的空白。
  • 世界首個反吸菸條約獲57國批准 今天開始生效
    我要發言  東方網2月27日消息:世界第一個旨在限制全球菸草和菸草製品的公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今天在最早批准該條約的40個國家生效,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個具有國際法約束力的全球性公約,也是針對菸草的第一個世界範圍多邊協議。
  • 畢競悅 |《巴黎條約》:從州主權到國家主權下的美國外交
    隨著1781年約克敦大捷和1782年英國諾斯勳爵內閣下臺,美英和談的進程快了起來。但是,美國國內並非鐵板一塊。雖然美國已經在1776年宣布獨立,《邦聯條例》第9條也十分明確地「授予國會獨佔性的權力和權利,以決定戰爭與和平,以及締結條約或聯盟等」事宜,但此時的美國只是各邦的鬆散聯合,並非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主權國家,依然處於州主權林立的狀態。
  • 土著人民國際日:人權高專呼籲各國尊重與土著人締結的條約
    人民網8月8日訊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在8月9日土著人民國際日到來前夕,聯合國人權高專皮萊發表聲明,呼籲各國作出更多努力,履行與土著人民締結的條約,無論這些條約的歷史有多麼久遠。   今年土著人民國際日的主題是「尊重土著人民與國家之間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建設性安排」。
  • 德法首腦將緊急會晤 磋商歐盟憲法條約危機問題
    中新網6月3日電據新華網援引德國媒體報導,德國總理施洛德與法國總統席哈克將於4日在柏林舉行緊急會晤,就《歐盟憲法條約》危機問題進行磋商。  據德國政府官員透露,德法兩國首腦將就歐盟如何應對法國和荷蘭兩國全民公決拒絕批准《歐盟憲法條約》產生的危機進行緊急磋商。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等兩個條約在我國生效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在我國正式生效    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記者 隋笑飛)記者日前從國家版權局獲悉,《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9日在我國正式生效。
  • 廣外舉辦「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文化交流節」
    廣外舉辦「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文化交流節」金羊網  作者:孫唯  2018-11-24 金羊網訊 記者孫唯、實習生焦文慧、通訊員袁倩倩報導 11月24日,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
  • 歷史上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英王批准《天津條約》諭文譯文圖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與英、法、美、俄等籤訂了《天津條約》。此圖集為中英《天津條約》相關內容。1、清政府與英法籤署《天津條約》。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籤署《天津條約》,允許在北京設立使館。2、中英天津條約3、中英天津條約。
  • 分析:法國否決歐盟憲法條約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整個事件源於在法國舉行的有關《歐盟憲法條約》的全民公投。法國的選民以遠高於預期的多數票否決了《歐盟憲法條約》,高達55%的法國選民斷然對新憲法說「不」。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同時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將影響深遠。  歐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起草了該部憲法,而包括西班牙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表決通過了此項憲法條約。
  • 世界史:《馬斯垂克條約》,最終被15個會員國批准?
    資本、貨物、服務和人員最終可以無障礙或妨礙地自由跨越國界。又一次,謹慎的英國提出了保留和特別的安排。作為首相柴契爾夫人的繼任者,約翰·梅傑是一個未知數,但他幾乎馬上發現自己在馬斯垂克談判首腦峰會上,在對於統一市場的劃分中維護了英國最後達成的立場。該條約打開了單一貨幣的道路,並設立自治的中央銀行進行管理。
  • 憲法的淵源包括哪些?
    我國憲法的淵源形式,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包括成文憲法典、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憲法解釋、國際條約等。(五)關於議事程序和決定程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等。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規定不僅將憲法規範具體化,而且也補充憲法的有關內容。
  • 《視聽表演北京條約》對我國著作權法帶來哪些影響
    王遷介紹,《北京條約》規定表演者對其以視聽錄製品錄製的表演享有五項經濟權利:複製權、發行權、出租權、提供權(即我國著作權法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及廣播和向公眾傳播的權利;對其未錄製的(現場)表演享有兩項經濟權利:現場直播權和首次錄製權。在以上各項專有權利中,除「出租權」與「廣播和向公眾傳播權」之外,對其他專有權利我國著作權法均已規定,且符合條約的要求。
  • 《保護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生效,將如何影響我國著作權立法?
    [3]與《北京條約》相比,我國《著作權法》賦予表演者的權利和保護,實質上基本相同,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北京條約》的規定。因此,我國批准加入《北京條約》不存在實質上的困難,也就是說一旦我國加入該條約,我國著作權立法不需要做大的改動,便可順利執行條約的規定。
  • 解讀歐盟籤新條約的意義
    12月9日,歐盟23個成員國經過徹夜磋商,終於同意締結政府間條約,以強化財政紀律,並採取其他措施,以應對越來越嚴重的歐債危機。如若不然,整個歐洲銀行體系將面臨不可預料的災難。因為擁有政府債券的許多歐洲商業銀行,正面臨著潛在的巨大虧損,其結果將導致銀行間互相減少借貸,包括全球都將感受到信貸緊縮。
  • 《凡爾登條約》的締結,法蘭克王國如何一分為三,成就西歐各國
    《凡爾登條約》的締結,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豐特內大戰造成雙方重大的傷亡,而查理和路易一方雖然損失慘重,但他們竟然在大戰中獲得勝利,這次激戰可以說是對法蘭克貴族勢力的一次重新洗牌,幼弱的查理竟然戰勝了年富力強,軍事經驗豐富的洛泰爾,洛泰爾損失慘重。雙方希望放下武器,進行一場和平的談判,來達成最後的妥協,為此兄弟三人展開了長達兩年多的談判。
  • 清華將同早稻田大學等舉辦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年研討會
    作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本次展覽精選了絹谷先生以「祈願和平」為主題創作的系列畫作中的23幅代表作,展示了在歷史長河中藝術力量如何開拓和平未來。「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連綿數千年,以迄今日。
  • 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
    經國務院批准,1月9日,商務部公布《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商務部令2021年第1號,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公布後,針對國內外媒體和公眾關心的問題,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辦法》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屈文生:從《天津條約》和《煙臺條約》看外交談判中的「翻譯」
    屈老師分析中外條約的遣詞造句和翻譯過程所涉及的跨語際權力政治,值得重視和繼續深入研究,也是近二三十來從後殖民主義和後結構主義角度來研究翻譯和國際關係實踐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自1842中英《南京條約》訂立始,中英條約文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般來說是由英國譯者來提供,是淺文理的版本,而非王韜等人在同時期翻譯委辦本《聖經》時使用經典的文言文所形成的深文理文本,淺文理文本是更易於理解的。屈文生教授以中英《天津條約》全權、欽差、Plentipotentiary和《煙臺條約》中的英國、會同、惋惜一系列關鍵詞為例,揭示這些看似波瀾不驚的詞語背後翻譯和中外關係的複雜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