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瓣子,金蛋子——「中國大蒜之鄉」的產業振興之路

2020-12-13 濟寧新聞

金鄉縣是著名的「中國大蒜之鄉」,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魚山街道崔口村是金鄉縣最早種植大蒜的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崔口村在該縣率先種植大蒜,九十年代初村兩委帶領村民立足區位優勢,搶抓改革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大蒜貯藏、加工,老百姓從「蒜農」變身「老闆」,實現了戶戶住新房,家家是小康的新景象。

今年7月份,崔口村高標準建設的400套新式樓房已交付村民使用。「還是黨的政策好,讓俺們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兩層別墅,不僅環境好、空氣也清新,住得不比城裡差。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農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剛剛搬進別墅的該村村民韓金龍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這是該縣大力發展大蒜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大蒜作為金鄉的「金」字招牌,有著2000餘年的種植歷史,並積澱起豐富的管理經驗,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金鄉大蒜從1982年開始進行規模化種植,九十年代得以迅猛發展。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突出管理智能化、生產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環境生態化,大力推進大蒜標準化種植,帶動全縣「三品一標」種植面積達42萬畝,重點打造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核心區10000畝,大蒜種植技術標準日趨完善,成為國家大蒜生產標準制定者。同時,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優勢,規劃布局了萬畝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制定了全程技術標準體系,建立了最完善的溯源體系,建設了大蒜育種實驗室,推廣最先進的種植模式,全程實施綠色防控,機械化種收,成為當前世界大蒜最先進種植模式的先行先試之地。

為切實解決大蒜價格「過山車」現象,提高蒜農種植大蒜的積極性,2015年,金鄉縣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大蒜目標價格保險,以每年種植大蒜的盈虧點為目標價格,保險公司對跌幅部分進行賠付,自2015年至2019年,共賠付蒜農4.48億元,讓蒜農吃下「定心丸」,也增加了蒜農種植大蒜的信心。「俺去年種了6畝大蒜,雖然今年大蒜沒賺多少錢,但有大蒜保險兜底,俺心裡踏實。今年俺還種6畝大蒜,希望明年能有個好收成。」看著剛剛出頭的蒜苗,胡集鎮蒜農劉玉峰對於來年大蒜的豐產豐收充滿期待。

該縣常年種植大蒜70餘萬畝,帶動周邊縣種植區域超過200萬畝,擁有800多家大蒜儲存加工企業,自營進出口企業500餘家,大蒜冷藏能力300餘萬噸,年加工能力達110萬噸。為提高大蒜深加工水平,該縣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加工門類最全的食品產業園,建有國際大蒜產業園、烘焙休閒食品產業園和生物技術產業園,相繼入駐新加坡奧蘭、美國喜萬年、北京稻香村、華光集團等70多家知名食品企業。

為降低大蒜出口企業經營及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2019年12月,該縣開通了濟寧內陸港,建成全國首個縣域經濟國檢貿易便利化服務中心、自貿協定實施研究中心、大蒜產品研究評議基地,逐漸降低大蒜出口成本,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減少企業出口成本,真正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2019年4月9日,「金鄉大蒜號」國際貨櫃冷鏈班列首發,標誌著金鄉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更進一步,實現了大蒜出口路鐵聯運、鐵海聯運的無縫對接,進一步簡化了企業通關流程,降低了運營成本,鞏固了「金鄉大蒜」國際市場霸主地位, 促進了大蒜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了產業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了全縣外向型經濟發展。

該縣高度重視大蒜科技研發力度。近年來,共購置研發設備總數達1000餘臺套,研發投入超過8000萬元。成立了金鄉縣大蒜研究所,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檢測中心。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科研攻關,推進產學研合作及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該縣擁有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工作站2家、國家級檢測中心1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家,引進各類專家30位,實施蒜片加工廢水資源化再利用等科研項目31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有效提升了產業園科技裝備水平。研製開發黑蒜製品、大蒜多糖、硒蒜膠囊等40餘種深加工產品,實現了大蒜從調味品到食品、保健品、醫藥品的全產業鏈生產,進一步拉長了大蒜產業鏈條,提升了大蒜附加值。

金鄉經濟因蒜而強,人民因蒜而富,大蒜產業獨冠全球。「金鄉大蒜」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成為中歐10+10地理標誌產品。連續19年舉辦中國(金鄉)國際大蒜節,金鄉大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增強。金鄉大蒜連續八年蟬聯「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目前,金鄉大蒜品牌價值達218.19億元,位列全國農產品第8位,蔬菜類第1位。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56元、增長10.7%,總量和增幅均高於省市平均水平。(記者 張彥彥 通訊員 李愛國)

相關焦點

  • 打造鄉村振興新模式,「中國恐龍之鄉」汝陽啟動桑蠶小鎮建設
    河南商報記者 付首鵬 通訊員 姚遠10月25日,「二郎醉蝶桑田尋夢」汝陽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論壇舉行,「中國恐龍之鄉」汝陽正式啟動桑蠶小鎮建設,打造種桑養蠶旅遊觀光鄉村振興新模式。汝陽縣因境內發掘出亞洲最大的黃河巨龍化石,被譽為中國恐龍之鄉。
  • 振興鄉村新模式 產業+鄉建讓村莊更美麗
    作為一個關係三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工程,鄉建離不開文化建設、人才建設、房屋景觀建設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優化,但最核心也最具有可持續支撐力的無疑是產業建設。在藍獅農業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劉一辰看來,產業建設+鄉建作為振興鄉村的新模式,是改變目前鄉建運營頑疾的良藥,也是讓鄉建運動真正落地生根的抓手。
  • 從中國最大漢服基地到中國板材之鄉,產業振興的「曹縣樣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阿鳳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鄉村「五個振興」,第一個就是產業振興。在位於山東西南部的人口大縣曹縣,各鄉鎮依託各自資源優勢,走上不同的產業振興之路,成為今天的「全球最大演出服飾產業基地」、「中國最大漢服生產基地」、「中國板材之鄉」、「全國第二大淘寶村產業集群」。
  • 伊利的產業振興之路
    受益於得天獨厚的奶源優勢,內蒙古一直是我國奶業振興的「主戰場」和確保乳品質量安全的「主陣地」。這些年來,由於一直堅持高位推動、優化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標準化生產、品牌引領、質量為先等措施,內蒙古已然是中國奶業一張靚麗的名片。而這其中,少不了中國乳業龍頭伊利集團的運籌帷幄。
  • 施河鎮:教具之鄉產業融合唱「大戲」
    淮安區施河鎮是「中國教具之鄉」。近年來,施河鎮在持續做強教具產業基礎上,以入列全區農村集成改革試點為契機,產業融合唱「大戲」,助力鄉村振興。打響品牌,昂起龍頭產業融合,要件在項目。此外,施河鎮充分發揮1200萬元產業富民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9個村增收致富,平均每個村集體年增收達8萬元。今年,施河鎮利用產業強鎮示範建設資金,在7個村推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全鎮已建成優質稻米種植基地1萬畝,採取「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經營主體+農戶」模式,畝均增產水稻60公斤,每年可為項目區內種植戶增收150萬元,帶動1500多戶農戶走上致富路。
  • 清華大學文創院助力江西浮梁鄉村振興,鄉創學院、鄉創特派員工作營...
    通過遴選掌握鄉村創新發展理念的企業家、創業者、社會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等人才,選聘為「鄉創特派員」作為鄉村「營運長」,開展「一村一員」特派服務,引導支持在地產業發展和文化發展,與村書記、主任形成「雙輪驅動」,共建人文鄉村,共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特色之路。
  • 巨野: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走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巨野: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走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2020-12-14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唐山大地震42周年:寧河板橋鎮譜「中國甑鄉」振興發展新篇章
    如今,板橋人民正在譜寫「中國甑鄉」振興發展新篇章……  42年前不能忘卻的記憶:唐山大地震板橋鎮人傑地靈,民風淳樸,經濟繁榮,生態宜居,在「中國甑鄉」鄉村振興規劃引領下,正在闊步邁向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新徵程。
  • 九園之鄉:中國鄉村振興的終極遠景
    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鄉村,在漫長的歲月磨洗中,逐漸生成了各自獨特穩定的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人際關係及運行機制等。複雜多元深厚的歷史背景昭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隨意揮灑,而應立足原風貌、原生態,做好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古典與時尚的互融,傳承與創新的契合。中國鄉村的變遷,是迭代而不是換代,要宜居還需要宜業,保障食物更應有多種功能。
  • 芳村鎮繪就鄉「椿」振興的「富春山居圖」 提振美麗城鎮產業美發展
    常山縣芳村鎮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資源稟賦,把握髮展脈搏,大膽改革創新,以產業為媒,在青山綠水間『繡』入「香椿」產業新圖景。用一次次生動實踐,講述著一個以「香椿」振興帶動鄉村振興的故事,一幅秀美和諧、充滿活力的鄉村新圖景將愈加清晰。
  • 江西「柑橘之鄉」易家河:農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
    南方網訊(記者/陳偉峰)10月26日,在2018年中國•永修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暨第12屆易家河採桔節期間,來自中央新聞網站、全國商業門戶網站、省級地方新聞網站的50餘名記者編輯走進「柑橘之鄉」江西省永修縣柘林鎮易家河村,了解當地鄉村振興工作實施情況。
  • 「中國枸杞之鄉」以科技創新推動枸杞產業升級轉型
    寧夏中寧枸杞產業科技創新大會現場。 石羽佳 攝中新網寧夏中寧12月10日電 (李佩珊 石羽佳)12月10日,以「創新驅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寧夏中寧枸杞產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寧夏中寧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枸杞產業專家共聚一堂,為推進枸杞產業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建言獻策。枸杞作為寧夏優勢特色資源,自古素有「世界枸杞看中國、中國枸杞看寧夏」的美譽。中寧縣於1995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中國漁鹽之鄉」落戶全國最大的傳統海鹽生產基地——霑化濱海
    10月17日,「中國漁鹽之鄉-霑化·濱海」授牌儀式在濱州市霑化區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中國鄉建院、中國民俗學會、中國規劃學會、中國建築學會、中國特產協會等機構中的2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由濱海鎮人民政府、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共同策劃、組織申請的「中國漁鹽之鄉」正式落地霑化區濱海鎮。
  • 中國蜜桔之鄉浙江黃巖 打造世界蜜桔文化高地
    世界蜜橘之源黃巖,地處浙江黃金海岸中部,生態資源豐富,農業綜合實力雄厚,躋身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明星縣(市)行列。先後被命名為「中國蜜橘之鄉」「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枇杷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紫蒔藥之鄉」。近年來,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大力提升黃巖蜜桔品牌建設,深挖文化內涵。其獨有的橘子栽培技術——橘墩,被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 正安吉他產業招商推介走進上海 名副其實的「中國吉他製造之鄉」
    10月11日,為藉助上海國際樂器展會平臺,聚集國內外樂器界的優秀企業家和優秀人才,共享正安吉他產業發展成果,共話正安吉他產業發展未來,2018年正安吉他產業上海招商推介隆重舉行。  近年來,正安縣始終「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彈正安吉他、聽正安神曲」 「把吉他產業做大做強,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殷切期望,強化流程服務,創新產業招商、精準招商、以商招商體制機制,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知名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打造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正安吉他產業園區,走出了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優」再到「優中做強」的發展之路
  • 快訊|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召開「中國甑鄉」戰略規劃研討會
    多年來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研究的3-4-5定律,並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提出了瀾德斯國際(LANDS)對板橋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設想:打造「中國甑鄉」 IP。葉範文院長提到板橋鎮要以獨特文化、優質鄉村為戰略支撐,充分發揮資源疊加、產業基礎、生態板塊、交通區位、土地資源五大優勢,依託板橋鎮悠久的制陶工藝,提煉「中國甑鄉」的IP,升級傳統工業和同業,
  • 大安區廟壩鎮:肉牛之鄉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
    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7日電 題:大安區廟壩鎮:肉牛之鄉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  作者 曾鵬程 黃鴻 馬莉莎  大安區廟壩鎮地處大安區最東端,東南與隆昌市接壤,北部與內江東興區連界,最高海拔407.8米,幅員面積34.39平方公裡,平均海拔341.4米,屬於川南最有代表性的淺丘地貌
  • 紅茶之鄉魅力英德,千人盛會共助鄉村振興 ——第四屆廣東省農村...
    峰會以「新鄉村、新業態、新動能」為主題,旨在以電子商務為抓手,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賦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為期兩天的會期裡,共吸引了千餘人參會。,助力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推動我省農村電商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 吉林東豐:「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旅遊創新之路
    中國網8月29日訊 素有「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東豐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分支哈達嶺餘脈,輝發河上遊,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曾為東豐縣題詞「中國梅花鹿之鄉」。東豐縣自然生態良好,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業發展非常迅速。2016年,遊客接待數量突破60萬人、增長20%,旅遊總收入實現6.7億元、增長22.2%。
  • 昌邑奎聚街道黃辛村:書寫產業振興的「山楂樹之戀」
    現有人口405戶,1382人,是山東有名的「山楂之鄉」。村裡有300多年的果樹種植歷史,所生產的大線穗梨、「大金星」山楂於1989年10月獲得「山東優質水果」稱號。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發展,果樹種植轉向優質化、多元化,目前山楂種植近2000畝,桃、黃金梨等400多畝,成為山東有名的「山楂之鄉」水果種植專業村。酸甜小紅果,致富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