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縣是著名的「中國大蒜之鄉」,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魚山街道崔口村是金鄉縣最早種植大蒜的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崔口村在該縣率先種植大蒜,九十年代初村兩委帶領村民立足區位優勢,搶抓改革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大蒜貯藏、加工,老百姓從「蒜農」變身「老闆」,實現了戶戶住新房,家家是小康的新景象。
今年7月份,崔口村高標準建設的400套新式樓房已交付村民使用。「還是黨的政策好,讓俺們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兩層別墅,不僅環境好、空氣也清新,住得不比城裡差。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農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剛剛搬進別墅的該村村民韓金龍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這是該縣大力發展大蒜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大蒜作為金鄉的「金」字招牌,有著2000餘年的種植歷史,並積澱起豐富的管理經驗,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金鄉大蒜從1982年開始進行規模化種植,九十年代得以迅猛發展。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突出管理智能化、生產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環境生態化,大力推進大蒜標準化種植,帶動全縣「三品一標」種植面積達42萬畝,重點打造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核心區10000畝,大蒜種植技術標準日趨完善,成為國家大蒜生產標準制定者。同時,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優勢,規劃布局了萬畝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制定了全程技術標準體系,建立了最完善的溯源體系,建設了大蒜育種實驗室,推廣最先進的種植模式,全程實施綠色防控,機械化種收,成為當前世界大蒜最先進種植模式的先行先試之地。
為切實解決大蒜價格「過山車」現象,提高蒜農種植大蒜的積極性,2015年,金鄉縣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大蒜目標價格保險,以每年種植大蒜的盈虧點為目標價格,保險公司對跌幅部分進行賠付,自2015年至2019年,共賠付蒜農4.48億元,讓蒜農吃下「定心丸」,也增加了蒜農種植大蒜的信心。「俺去年種了6畝大蒜,雖然今年大蒜沒賺多少錢,但有大蒜保險兜底,俺心裡踏實。今年俺還種6畝大蒜,希望明年能有個好收成。」看著剛剛出頭的蒜苗,胡集鎮蒜農劉玉峰對於來年大蒜的豐產豐收充滿期待。
該縣常年種植大蒜70餘萬畝,帶動周邊縣種植區域超過200萬畝,擁有800多家大蒜儲存加工企業,自營進出口企業500餘家,大蒜冷藏能力300餘萬噸,年加工能力達110萬噸。為提高大蒜深加工水平,該縣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加工門類最全的食品產業園,建有國際大蒜產業園、烘焙休閒食品產業園和生物技術產業園,相繼入駐新加坡奧蘭、美國喜萬年、北京稻香村、華光集團等70多家知名食品企業。
為降低大蒜出口企業經營及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2019年12月,該縣開通了濟寧內陸港,建成全國首個縣域經濟國檢貿易便利化服務中心、自貿協定實施研究中心、大蒜產品研究評議基地,逐漸降低大蒜出口成本,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減少企業出口成本,真正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2019年4月9日,「金鄉大蒜號」國際貨櫃冷鏈班列首發,標誌著金鄉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更進一步,實現了大蒜出口路鐵聯運、鐵海聯運的無縫對接,進一步簡化了企業通關流程,降低了運營成本,鞏固了「金鄉大蒜」國際市場霸主地位, 促進了大蒜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了產業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了全縣外向型經濟發展。
該縣高度重視大蒜科技研發力度。近年來,共購置研發設備總數達1000餘臺套,研發投入超過8000萬元。成立了金鄉縣大蒜研究所,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檢測中心。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科研攻關,推進產學研合作及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該縣擁有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工作站2家、國家級檢測中心1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家,引進各類專家30位,實施蒜片加工廢水資源化再利用等科研項目31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有效提升了產業園科技裝備水平。研製開發黑蒜製品、大蒜多糖、硒蒜膠囊等40餘種深加工產品,實現了大蒜從調味品到食品、保健品、醫藥品的全產業鏈生產,進一步拉長了大蒜產業鏈條,提升了大蒜附加值。
金鄉經濟因蒜而強,人民因蒜而富,大蒜產業獨冠全球。「金鄉大蒜」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成為中歐10+10地理標誌產品。連續19年舉辦中國(金鄉)國際大蒜節,金鄉大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增強。金鄉大蒜連續八年蟬聯「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目前,金鄉大蒜品牌價值達218.19億元,位列全國農產品第8位,蔬菜類第1位。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56元、增長10.7%,總量和增幅均高於省市平均水平。(記者 張彥彥 通訊員 李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