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園之鄉:中國鄉村振興的終極遠景

2021-03-01 城見Plus

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是鄉村振興的元問題。中國的鄉村與非洲及南美洲的鄉村不同,他們是「原始型落後」,我們是「文明型落後」。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鄉村,在漫長的歲月磨洗中,逐漸生成了各自獨特穩定的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人際關係及運行機制等。

複雜多元深厚的歷史背景昭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隨意揮灑,而應立足原風貌、原生態,做好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古典與時尚的互融,傳承與創新的契合。中國鄉村的變遷,是迭代而不是換代,要宜居還需要宜業,保障食物更應有多種功能。因此,精準把握未來鄉村建設的發展走向、功能定位、價值邏輯及思維方式,是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的關鍵。「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央鄉村振興的宏觀大政,要將這五大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具體化,應以「九園之鄉」的價值追求和思維邏輯,設計架構,定位功能,引領走勢。

01

給農民一個既宜居又宜業的家園, 這是鄉村振興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宜居宜業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四生契合」。有些地方進行村莊大規模整合,把老百姓安置到一個新地方集中居住,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了,但種自己的田要跑十幾甚至幾十公裡,騎摩託或開車的油錢比賣農產品的錢還多,農民不滿意。不僅要生產、生活契合,還要和生態、生意相契合。要創造「身在青山綠水間,心在唐詩宋詞裡」這樣一個宜居的環境,同時還要做好市場開發,有好產品,能賣得出去,賣個好價錢;有好景點,能引來遊客,讓風景產生價值。不然,再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市場不活躍,也是死水一潭。二是「三產融合」。中國人多地少,小農戶需要兼業,應在發展糧食和特色種養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的二、三產業。新鮮農產品採摘後,最好馬上裝進冷庫。很多農產品加工應在鄉村完成, 如果把工廠建到城裡,不僅成本高而且不合理。農業服務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是當前我國農業最短的短板,美國農民300多萬,但美國為農業服務的從業人員卻佔美國總人口的17%—20%。應破除「談農色變」的舊觀念,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為農民開拓「離土不離鄉」的第三就業空間,為兼業者減少背井離鄉的遠徵打工。只有「四生契合」「三產融合」,農民才能就近就地就業、宜居宜業、安居樂業。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宜居宜業是當地農民的宜居宜業,不是外地人、城裡人的宜居宜業。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知道。因此, 鄉村振興一定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說了算,不能只顧宜居不顧宜業,更不能以旁觀者的眼光去定位是否宜居宜業,這是我們未來鄉村建設的大邏輯、關鍵點、要害處。高效、生態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現代科技的植入,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農業的生態化遠未成形。要實現農業的高效生態目標, 應堅持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的發展理念。中高端現代需求就是有機、健康、綠色產品,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只佔世界的6%,美國佔47%。我國的有機肥施用佔比不到10%,美國佔比已高達50%以上。一畝高標準土壤,應有16萬條蚯蚓,300公斤的真菌細菌,5%—12%的有機質含量。好土壤才能產出好產品。我國推行「減肥增綠」計劃大見成效,但是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差距還遠,化肥、農藥施用量依然很大。目前世界上農藥有3萬多種,食品添加劑也有3萬多種。烏克蘭人體清理專家做了一個實驗,將死人身體上有毒的垃圾清理出來,平均3—5公斤,佔人身體重量的4%—6%。另據我國科學家研究,使用化肥生產的小麥,與使用有機肥生產的小麥相比,鈣含量減少76%。100年前,美國農業部土壤所專家寫了一本《四千年農夫》,記載了中國、日本、韓國的農民如何運作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認為這是東亞地區農業的奧秘。這本書現在還被美國農民當作「聖經」來讀。而我們卻把祖先創造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有機農業經驗扔在一邊,大學連美國農民都認為過時了的所謂現代農業,這是從學術界到政策界都應認真反思的大問題。從有利於人的健康視角看,生態農業也是高效農業,世衛組織研究表明,現在全世界有30多億人吃不起營養平衡的健康飲食,我國就有3億多人處在「隱形飢餓」狀態,表面上吃得很好,但食物中缺乏必需的營養成分。要把「病從口入」變成「病從口出」,讓人們吃出健康來,最簡便廉驗的辦法就是變開發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為開發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物思維」,發展生態有機健康農業,直接通過飲食調節營養平衡。堅持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的發展思路,也是提高農產品價值的最佳捷徑,中高端現代需求的農產品價格必然高於一般農產品。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求發展既講高產又講高質的生態有機綠色農業,只有高產高質, 才能高效。縱觀歷史,人類財富積累的演進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土地,第二階段是機器,第三階段是金融,第四階段是教育,第五階段是康養。如今人類正處於第五階段,有人戲稱現在是「忙人進城,閒人下鄉;窮人進城,富人下鄉;為生存的人進城,為生活的人下鄉」,雖為戲言,但卻折射出休閒養生已成為人們對於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有關資料表明,中國人均每日休閒娛樂時間約為2.2個小時,而歐美國家約為5小時,這表明我國的康養產業擁有巨大的上升空間。而且,如今的消費結構與以往有很大不同,物質奢侈消費已逐步減少,健康養生消費比重正穩步增加。未來到鄉村休閒養生的人群主要有四類:富人、老人、閒人以及高智商的人,其中老人為主要群體。我國「未富先老」的狀態已經呈現,農村老齡化進程比城鎮更快。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將人類理想的生活環境概括為「詩意的棲居」,富有詩意的環境,能夠點燃激情、激發活力,讓人產生詩情畫意的美感, 比如看到一片荷塘, 馬上就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詩句呈現出來。這種「詩意地棲居」才會讓人產生和美恬靜、舒適安逸的幸福感,才是適合人類休閒養生的理想狀態。人類已經進入「大(大數據)、雲(雲計算)、移(移動網際網路)、物(物聯網)、智(人工智慧)」 時代,未來鄉村建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因地因時制宜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讓「逸園」中人跟上時代,「逸」得現代。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始於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理念追求「人定勝天」,篤信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改造自然;而生態文明認為「人是自然中的一員」,應與自然和諧共處。未來鄉村建設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問題,就必須破除「駕馭規律」「人定勝天」的舊理念,樹立遵循規律、天人合一的新思維。規律只能被認識而不能被打破,只有尊重規律,才不會被規律懲罰。我們現在面臨的水、土、空氣汙染等問題,就是不尊重規律的後果。工業革命超越限度,即成危害,塑料問世曾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今天已經成為最嚴重的公害,科學家研究表明,我們每人每天都在吃塑料微粒,每人每周平均要吃進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這對人體會造成多大危害尚不得而知。塑料殘留在土壤裡會改變土壤性狀和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減產。更嚴重的是,土壤裡的塑料,可能幾百年都降解不了。水多、水少、水髒, 是人之與水關係越來越僵的矛盾點,很大程度上源於人與水爭空間。有調查顯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70%的城市化都是建在跟洪水爭空間的區域。生態惡化,河水斷流,2013年,流域100平方公裡的河流2.3萬條,上世紀50年代是5萬多條,半個多世紀減少一半多。鄉村振興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最緊要的是做好三件事:改土、治水、淨化空氣,使動物植物各安其家, 快樂生長;讓人與自然各美其美,和諧相處,創造一個山水田林河湖草、鳥獸蟲魚微生物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
鄉愁是中國人對家鄉的特有感情。遊子「葉落歸根」,商人「衣錦還鄉」,官員「告老還鄉」。泱泱大國,炎黃子孫,對於家鄉的情感關係可以用兩個「真好」概括,年輕時終於離鄉出遊,「真好」!年老時終於歸鄉安居,「真好」!南懷瑾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八萬裡悟道,終究詩酒田園」是他的人生心得。縱觀歷史,古往今來,從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從鄉野漁樵到廟堂烏紗,他們的心路歷程都表明「吾心歸處是故鄉」。今天我國正在高速推進城鎮化,新中國成立伊始城鎮化率僅約為16%,發展到今天已經超過60%。自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跨越半個世紀,從鄉村走進城市的幾代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很多人還長期處於「一腳城裡一腳鄉」的兩棲狀態,他們對鄉村的記憶和懷念深深地刻在腦海裡,鄉愁也是這幾代人特有的情感,是屬於他們的集體記憶。留住鄉愁,就是為他們留下那段揮之不去的集體記憶,讓他們在人生的後半場能夠找尋到「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場景緬懷。因此,鄉村建設,必須堅守「迭代」而非「換代」的理念。「迭代」即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決不可推倒重來,務必儘可能多地保持當地特有的原生態格局、原鄉土風貌、原民俗韻味。傳統村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寶庫,中國的自然村落從改革開放前的400多萬個已經減少到目前的200多萬個,每個村落都蘊藏一種獨特的文化基因,一個傳統村落的消失也將意味著一種傳統文化基因的消亡。保護傳統,留住鄉愁,並非排斥現代,尤其民房的改造,應遵循「外面五千年」(保持傳統)、「內裡五星級」(追求現代)的理念,讓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載體。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農耕文化正遭遇斷崖式沉沒。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呼聲漸高,重視程度漸深,但在具體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其表象,如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具、工藝品、木雕、戲曲、刺繡等等的收集、整理,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但更為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中思想理念、思維方式以及制度建設的傳承。例如,「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農民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農業哲學思想,它是中國農民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被國外學者稱之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遵循自然規律是中國農業得以萬年傳承、生生不息的根本,中國農民想問題、辦事情從來都按照這一思維方式謹言慎行,不越雷池。這些思想的精華、思維的邏輯,應成為我們鄉村建設必須繼承和發揚的核心。歷經成百上千年積澱,一些切實可行、長盛不衰的鄉裡制度,耕讀傳家的家風、家訓、家教等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需要我們收集、整理、傳承、活化。總之,傳承農耕文化不可只重表象,丟棄本質;只重形式,失去精髓。 民諺雲「小亂避城,大亂避鄉」。這是因為鄉村可以長期與外界隔絕,自我形成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系統,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能夠在那裡繁衍生息。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便是明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一些人便搬離城市,到鄉間別墅居住躲避疫情。人類正面臨諸多難以預測的移動性背景,當突發性新型災難降臨時,人口密集的城市沒有退路,鄉村的救助疏解功能顯而易見。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人與勞動的關係根據時代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農業文明時期,是「人與無償勞動的抗爭」,工業文明時期是「人與無益勞動的抗爭」,計劃經濟時期是「人與無效勞動的抗爭」,人類正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將出現「人與無處勞動的抗爭」。以色列學者赫拉利預測,未來世界是「1%的神人和99%的閒人」 組成。如何解決「無處勞動」的矛盾?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發揮鄉村的人口「蓄水池」和內循環作用,讓赫拉利筆下的「閒人」到鄉村去尋找生活的意義、價值和樂趣,使鄉村成為緩解社會壓力的後園。在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有一種聲音認為要「終結村莊」,這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論調。有研究表明,我國的城鎮化率上限為70%左右,意味著未來將有幾億人仍然生活在鄉村,目前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也只有13個。只要人類還需要吃飯,就必須有農業,有農業就必須有農民有農村, 面對一個14億張口的龐大群體, 吃飯永遠是頭等大事。中國的村莊不會消失,因此,不可盲目終結村莊。城與鄉就像一對夫妻,各有功能,誰也不能取代誰。中國農民聚族而居,世代沿襲,形成村落。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澱,社會關係相對穩定。大規模撤村並居,一旦打破這種穩定與平衡,就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鄉村就會面臨更多新的挑戰。中國鄉村的治理,歷來依靠的是正規制度和非正規制度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被稱之為「第三領域」。自古以來,遇到兵荒馬亂,王朝更替,只要某地有一位德高望重者利用這種力量鼎力維護,就能穩住一方,偏安一隅,待到新的王朝建立,便又馬上和新生力量對接。城裡人發生矛盾,靠的就是利用正規制度打官司,鄉村如果單靠正規制度解決問題,恐怕一村設一個法庭, 天天開庭都解決不完。鄉村調處矛盾絕大多數靠的就是一些德高望重者出面調停,上升到法律層面的十分有限。他們可以說是國與家、上與下、官與民、公與私的對接樞紐,是鄉村各種矛盾的緩衝帶。中央提倡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結合,把自治放在首位, 就是對鄉村這一傳統治理精神的發揚光大。有學者指出,新鄉賢通過調解民間糾紛、評判是非獲得權威,通過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獲得聲望,通過維護村莊共同利益獲得地位,在村莊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正是當下需要挖掘培育的鄉村治理新動能。「鄉村落後,需要按照城市文明的思維加以改造」,這是西方人的邏輯,是一種野蠻文明,在中國水土不服。地相近,人相親,心相通,情相牽,鄰裡和睦,鄉風文明,才是鄉土中國的特色,才是治理有效的社會生態。中國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遠親不如近鄰」,鄰裡在長期相處中建立起彼此信任、互幫互助的緊密關係,這是鄉土中國的寶貴資源,它像是一座無形的「村莊銀行」,誠信就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存款」。在這個熟人環境裡只要講承諾守信用,嚴格用熟人社會的遊戲規則約束自己,就會積累成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社會福利,即 「家園紅利」。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家園紅利」,在資源配置、矛盾調處、鄰裡互助、臨時救危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代際傳承,福蔭子孫。遇到急難險事,不須號召動員,鄰裡就會立即伸出援手。鄉裡鄉親,急需用錢,「家園紅利」積累豐厚的人家不需要寫借條、找抵押、付利息,馬上伸手可得。反之,一旦在這個熟人圈子裡失信,他將被熟人社會的成員集體拋棄,甚至禍及子孫。一般沒有人敢用「誠信」作為抵押物,做一些違背公序良俗的勾當。這種熟人環境積澱的社會福利,是鄉村社會自我平衡、自我淨化、自我發展的有效機制,是鄉村德治的重要內容,對於完善鄉村治理價值巨大、意義深遠。在鄉村人口大流動的背景下,熟人社會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家園紅利」 逐步弱化,校正鄉村迷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成當務之急。當前,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應充分挖掘這一世代積聚的寶貴資源,大力弘揚這種誠信為本的傳承精神,重構鄉規民約,加強鄉村的信用體系建設,讓「家園紅利」成為打造幸福鄉村價值鏈的重要環鏈。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歡迎留言評論,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打造鄉村振興新模式,「中國恐龍之鄉」汝陽啟動桑蠶小鎮建設
    河南商報記者 付首鵬 通訊員 姚遠10月25日,「二郎醉蝶桑田尋夢」汝陽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論壇舉行,「中國恐龍之鄉」汝陽正式啟動桑蠶小鎮建設,打造種桑養蠶旅遊觀光鄉村振興新模式。汝陽縣因境內發掘出亞洲最大的黃河巨龍化石,被譽為中國恐龍之鄉。
  • 鄉村振興的丹稜樣本
    如今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美麗鄉村、國家級生態宜居村莊、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梅灣村村支書劉光武面對記者竹筒倒豆子般數起了「家珍」,臉上是掩蓋不住的自豪。青山綠水之間,散落著一棟棟漂亮的白色小洋樓。「那都是咱們老百姓的家,依託產業的發展,老百姓致富了,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劉光武臉上的快樂蕩漾開來。
  • 江西「柑橘之鄉」易家河:農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
    南方網訊(記者/陳偉峰)10月26日,在2018年中國•永修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暨第12屆易家河採桔節期間,來自中央新聞網站、全國商業門戶網站、省級地方新聞網站的50餘名記者編輯走進「柑橘之鄉」江西省永修縣柘林鎮易家河村,了解當地鄉村振興工作實施情況。
  • 鄉村發展「九園」論
    中國的鄉村與非洲及南美洲的鄉村不同,他們是「原始型落後」,我們是「文明型落後」。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鄉村,在漫長的歲月磨洗中,逐漸生成了各自獨特穩定的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人際關係及運行機制等。複雜多元深厚的歷史背景昭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隨意揮灑,而應立足原風貌、原生態,做好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古典與時尚的互融,傳承與創新的契合。
  • 振興鄉村新模式 產業+鄉建讓村莊更美麗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戰略攻堅的逐漸完成,振興鄉村將成為三農發展最大的政策風口。為了讓鄉村振興,讓鄉村更美麗,目前,從河南到河北,從山東到安徽,各地政府紛紛開展了大規模的鄉建運動。只有用產業+鄉建模式,中國廣袤的農村才會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美麗,真正振興起來。
  • 劉玄奇 | 探索鄉村振興的大本大源——從青年鄉村振興峰會到國仁鄉村振興論壇
    這在鄉村振興中非常重要」。接下來她重點推薦了農禾之家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的「百鄉工程」項目,以平臺方式集聚社會各界力量支持鄉村振興,楊團老師的激情與大願深深打動了我。晚上和從湖南來的老朋友、鄉村創客賀曉淳及農禾之家的幾位朋友聚餐時,繼續聊了「青年鄉村振興百人會」這個構想,我當時的想法是:這一百人可以有50個駐村青年代表,其中含15-20名大學生村官,其他為返鄉創業青年;50個常駐城市的為鄉村振興服務的青年,包含15-20名研究者、傳播者、鄉創公益平臺創始人,其餘為鄉村創客、社會企業家
  • 走進漳平·永福 探索大陸阿里山鄉村振興之路——「福建省鄉村振興...
    海峽之聲網8月23日消息(作者 鄧秀萍 郭雪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關乎鄉村發展和百姓福祉,也牽繫著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奮鬥的號角已然吹響,八月的烈日照在我們的身上,但日曬並沒有打亂我們前進的步伐和實踐探索的決心。
  • 清華大學文創院助力江西浮梁鄉村振興,鄉創學院、鄉創特派員工作營...
    記者了解到,以實現鄉村振興為目標,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與浮梁縣展開合作,在全國首創「鄉創特派員」制度。希望全體「鄉創特派員」在鄉創交流研討中提升學術水平,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創新火花,共同把鄉創學院辦成鄉村產業振興的智慧庫、知農愛農隊伍的人才庫、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庫、創新創業項目的種子庫,並通過鄉創學院這個平臺,為浮梁匯聚更多的人才力量,讓他們關注浮梁、投身浮梁、紮根浮梁,為浮梁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培養一批有理想、愛三農、肯實幹的人才,助力浮梁呈現高顏值生態、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美好場景
  •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深山鄉村振興初具基礎,新愚公精神催生山村嬗變 短短兩年,一個普普通通、名不見經傳的深山老村,在基層黨支部矢志不移和新愚公精神的激勵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交通之變——閉塞山路變通途。 梯田之變——千畝荒田變良田。一年時間集中修復水毀梯田1000餘畝,清理復墾荒廢梯田3000餘畝,積極打造「中國北方旱作梯田示範區」,並在梯田內栽植了桃、杏、核桃等經果林和中藥材,七彩梯田景觀呼之欲出。 生態之變——萬畝荒山變青山。在原來山高坡陡、石厚土薄的荒山禿嶺上,硬是刨下育林坑70餘萬個,種植側柏70餘萬棵,成活率95%以上。
  • 美食+鄉創 看「風味蘆苞」的鄉村振興經
    12月11日-13日,一場「美食+鄉創」的盛宴——「味力三水 香聚蘆苞」三水中部片區鄉村振興之2020蘆苞腊味美食節(下稱腊味美食節),在佛山市三水區蘆苞溫泉度假村舉行。大地鄉創市集、廚王爭霸賽、十大名菜評選、廣佛漁文化論壇……傳統嶺南文化與潮流鄉創元素相互碰撞,在為腊味美食節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時,也為蘆苞的鄉村振興路注入了新內涵。
  • 李鋒:鄉村振興的蘇州實踐和未來展望
    最近一段時間「鄉村振興」是一個熱點話題,說明在城市化侵襲下「鄉村振興」有一定的難度,才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的思考和獻計獻策。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的,是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
  • 【鄉村振興】道法自然——英國鄉村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透視英國鄉村振興的發展實踐,其振興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維護所有人的社會公正、增強農村價值的整體戰略,以及致力於建設農村社區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都對中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全世界最有代表的鄉村:日本乾淨到變態、但不怎麼美,臺灣接近於日本,中國的底子最好卻沒有管理好,英國自然、古舊,最接近人類的理想,幾乎就是鄉愁的代名詞。
  • 想打造鄉村振興的標杆?戳這裡,這十大鄉村振興模式值得學習借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通過梳理目前國內外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較好的經典案例,總結出鄉村產業振興的十種模式,對於鄉村振興實踐頗具指導意義。三瓜公社位於合肥合巢經濟開發區,距離合肥市中心約50公裡,半徑150公裡內輻射人口近2600萬,是合肥旅遊發展的重要節點。
  • 海流圖鄉將選兩個鄉村振興!
    近日,河北省委實施鄉鎮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印發《河北省鄉鎮振興試點示範工作方案》。《河北省鄉鎮振興試點示範工作方案》明確在全省開展5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100個鄉村振興特色鄉鎮、1000個鄉村振興試點村示範創建工作。
  • 聚力鄉村振興 打造生態南召
    河南省南召縣2020年2月份已正式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退出貧困縣序列,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請他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談一下南召縣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下面是訪談實錄。《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信陽譚家河鄉「三鋪墊」助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高效銜接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潘舒)今年以來,在信陽市溮河區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譚家河鄉黨委、政府不僅順勢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更是積極部署、提前謀劃、主動作為,為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下足功夫。
  • 魏國強:加強「三園一體」建設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宿遷網訊(記者 王晨) 1月16日,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到宿豫區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時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三園一體」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扎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向前推進。
  • 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在沂源縣揭牌!
    據悉,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三農」思想,秉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辦學理念,助力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服務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動學校新文科建設而設立的全國首家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
  • 紅茶之鄉魅力英德,千人盛會共助鄉村振興 ——第四屆廣東省農村...
    峰會以「新鄉村、新業態、新動能」為主題,旨在以電子商務為抓手,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賦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為期兩天的會期裡,共吸引了千餘人參會。在上午的主論壇裡,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做了《農村電子商務創新發展與電商扶貧》的演講;趕街農村電商創始人潘東明就《農村電商如何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做了分享;暨南大學法學院郭鵬教授從法律角度出發,
  • 以點連線 看榮昌如何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1月9日訊(記者 成琪 魏金金) 11月6日至7日,一場旨在促進鄉村產業復興、傳承本土文化、創新共建發展的鄉建盛會——鄉村復興論壇·榮昌峰會在重慶榮昌成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