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是鄉村振興的元問題。中國的鄉村與非洲及南美洲的鄉村不同,他們是「原始型落後」,我們是「文明型落後」。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鄉村,在漫長的歲月磨洗中,逐漸生成了各自獨特穩定的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人際關係及運行機制等。
複雜多元深厚的歷史背景昭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隨意揮灑,而應立足原風貌、原生態,做好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古典與時尚的互融,傳承與創新的契合。中國鄉村的變遷,是迭代而不是換代,要宜居還需要宜業,保障食物更應有多種功能。因此,精準把握未來鄉村建設的發展走向、功能定位、價值邏輯及思維方式,是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的關鍵。「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央鄉村振興的宏觀大政,要將這五大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具體化,應以「九園之鄉」的價值追求和思維邏輯,設計架構,定位功能,引領走勢。01
給農民一個既宜居又宜業的家園, 這是鄉村振興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宜居宜業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四生契合」。有些地方進行村莊大規模整合,把老百姓安置到一個新地方集中居住,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了,但種自己的田要跑十幾甚至幾十公裡,騎摩託或開車的油錢比賣農產品的錢還多,農民不滿意。不僅要生產、生活契合,還要和生態、生意相契合。要創造「身在青山綠水間,心在唐詩宋詞裡」這樣一個宜居的環境,同時還要做好市場開發,有好產品,能賣得出去,賣個好價錢;有好景點,能引來遊客,讓風景產生價值。不然,再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市場不活躍,也是死水一潭。二是「三產融合」。中國人多地少,小農戶需要兼業,應在發展糧食和特色種養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的二、三產業。新鮮農產品採摘後,最好馬上裝進冷庫。很多農產品加工應在鄉村完成, 如果把工廠建到城裡,不僅成本高而且不合理。農業服務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是當前我國農業最短的短板,美國農民300多萬,但美國為農業服務的從業人員卻佔美國總人口的17%—20%。應破除「談農色變」的舊觀念,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為農民開拓「離土不離鄉」的第三就業空間,為兼業者減少背井離鄉的遠徵打工。只有「四生契合」「三產融合」,農民才能就近就地就業、宜居宜業、安居樂業。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宜居宜業是當地農民的宜居宜業,不是外地人、城裡人的宜居宜業。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知道。因此, 鄉村振興一定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說了算,不能只顧宜居不顧宜業,更不能以旁觀者的眼光去定位是否宜居宜業,這是我們未來鄉村建設的大邏輯、關鍵點、要害處。高效、生態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現代科技的植入,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農業的生態化遠未成形。要實現農業的高效生態目標, 應堅持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的發展理念。中高端現代需求就是有機、健康、綠色產品,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只佔世界的6%,美國佔47%。我國的有機肥施用佔比不到10%,美國佔比已高達50%以上。一畝高標準土壤,應有16萬條蚯蚓,300公斤的真菌細菌,5%—12%的有機質含量。好土壤才能產出好產品。我國推行「減肥增綠」計劃大見成效,但是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差距還遠,化肥、農藥施用量依然很大。目前世界上農藥有3萬多種,食品添加劑也有3萬多種。烏克蘭人體清理專家做了一個實驗,將死人身體上有毒的垃圾清理出來,平均3—5公斤,佔人身體重量的4%—6%。另據我國科學家研究,使用化肥生產的小麥,與使用有機肥生產的小麥相比,鈣含量減少76%。100年前,美國農業部土壤所專家寫了一本《四千年農夫》,記載了中國、日本、韓國的農民如何運作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認為這是東亞地區農業的奧秘。這本書現在還被美國農民當作「聖經」來讀。而我們卻把祖先創造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有機農業經驗扔在一邊,大學連美國農民都認為過時了的所謂現代農業,這是從學術界到政策界都應認真反思的大問題。從有利於人的健康視角看,生態農業也是高效農業,世衛組織研究表明,現在全世界有30多億人吃不起營養平衡的健康飲食,我國就有3億多人處在「隱形飢餓」狀態,表面上吃得很好,但食物中缺乏必需的營養成分。要把「病從口入」變成「病從口出」,讓人們吃出健康來,最簡便廉驗的辦法就是變開發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為開發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物思維」,發展生態有機健康農業,直接通過飲食調節營養平衡。堅持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的發展思路,也是提高農產品價值的最佳捷徑,中高端現代需求的農產品價格必然高於一般農產品。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求發展既講高產又講高質的生態有機綠色農業,只有高產高質, 才能高效。縱觀歷史,人類財富積累的演進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土地,第二階段是機器,第三階段是金融,第四階段是教育,第五階段是康養。如今人類正處於第五階段,有人戲稱現在是「忙人進城,閒人下鄉;窮人進城,富人下鄉;為生存的人進城,為生活的人下鄉」,雖為戲言,但卻折射出休閒養生已成為人們對於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有關資料表明,中國人均每日休閒娛樂時間約為2.2個小時,而歐美國家約為5小時,這表明我國的康養產業擁有巨大的上升空間。而且,如今的消費結構與以往有很大不同,物質奢侈消費已逐步減少,健康養生消費比重正穩步增加。未來到鄉村休閒養生的人群主要有四類:富人、老人、閒人以及高智商的人,其中老人為主要群體。我國「未富先老」的狀態已經呈現,農村老齡化進程比城鎮更快。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將人類理想的生活環境概括為「詩意的棲居」,富有詩意的環境,能夠點燃激情、激發活力,讓人產生詩情畫意的美感, 比如看到一片荷塘, 馬上就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詩句呈現出來。這種「詩意地棲居」才會讓人產生和美恬靜、舒適安逸的幸福感,才是適合人類休閒養生的理想狀態。人類已經進入「大(大數據)、雲(雲計算)、移(移動網際網路)、物(物聯網)、智(人工智慧)」 時代,未來鄉村建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因地因時制宜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讓「逸園」中人跟上時代,「逸」得現代。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始於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理念追求「人定勝天」,篤信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改造自然;而生態文明認為「人是自然中的一員」,應與自然和諧共處。未來鄉村建設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問題,就必須破除「駕馭規律」「人定勝天」的舊理念,樹立遵循規律、天人合一的新思維。規律只能被認識而不能被打破,只有尊重規律,才不會被規律懲罰。我們現在面臨的水、土、空氣汙染等問題,就是不尊重規律的後果。工業革命超越限度,即成危害,塑料問世曾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今天已經成為最嚴重的公害,科學家研究表明,我們每人每天都在吃塑料微粒,每人每周平均要吃進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這對人體會造成多大危害尚不得而知。塑料殘留在土壤裡會改變土壤性狀和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減產。更嚴重的是,土壤裡的塑料,可能幾百年都降解不了。水多、水少、水髒, 是人之與水關係越來越僵的矛盾點,很大程度上源於人與水爭空間。有調查顯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70%的城市化都是建在跟洪水爭空間的區域。生態惡化,河水斷流,2013年,流域100平方公裡的河流2.3萬條,上世紀50年代是5萬多條,半個多世紀減少一半多。鄉村振興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最緊要的是做好三件事:改土、治水、淨化空氣,使動物植物各安其家, 快樂生長;讓人與自然各美其美,和諧相處,創造一個山水田林河湖草、鳥獸蟲魚微生物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歡迎留言評論,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