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鄉村與非洲及南美洲的鄉村不同,他們是「原始型落後」,我們是「文明型落後」。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鄉村,在漫長的歲月磨洗中,逐漸生成了各自獨特穩定的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人際關係及運行機制等。複雜多元深厚的歷史背景昭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隨意揮灑,而應立足原風貌、原生態,做好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古典與時尚的互融,傳承與創新的契合。中國鄉村的變遷,是迭代而不是換代,要宜居還需要宜業,保障食物更應有多種功能。因此,精準把握未來鄉村建設的發展走向、功能定位、價值邏輯及思維方式,是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的關鍵。「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宜居」是中央鄉村振興的宏觀大政,要將這五大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具體化,應以「九園之鄉」的價值追求和思維邏輯,設計架構,定位功能,引領走勢。
給農民一個既宜居又宜業的家園,這是鄉村振興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宜居宜業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四生契合」。有些地方進行村莊大規模整合,把老百姓安置到一個新地方集中居住,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了,但種自己的田要跑十幾甚至幾十公裡,騎摩託或開車的油錢比賣農產品的錢還多,農民不滿意。不僅要生產、生活契合,還要和生態、生意相契合。要創造「身在青山綠水間,心在唐詩宋詞裡」這樣一個宜居的環境,同時還要做好市場開發,有好產品,能賣得出去,賣個好價錢;有好景點,能引來遊客,讓風景產生價值。不然,再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市場不活躍,也是死水一潭。二是「三產融合」。中國人多地少,小農戶需要兼業,應在發展糧食和特色種養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的二、三產業。新鮮農產品採摘後,最好馬上裝進冷庫。很多農產品加工應在鄉村完成,如果把工廠建到城裡,不僅成本高而且不合理。農業服務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是當前我國農業最短的短板,美國農民300多萬,但美國為農業服務的從業人員卻佔美國總人口的17%—20%。應破除「談農色變」的舊觀念,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為農民開拓「離土不離鄉」的第三就業空間,為兼業者減少背井離鄉的遠徵打工。只有「四生契合」「三產融合」,農民才能就近就地就業、宜居宜業、安居樂業。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宜居宜業是當地農民的宜居宜業,不是外地人、城裡人的宜居宜業。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知道。因此,鄉村振興一定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說了算,不能只顧宜居不顧宜業,更不能以旁觀者的眼光去定位是否宜居宜業,這是我們未來鄉村建設的大邏輯、關鍵點、要害處。
二
是農品高效生態的田園
高效、生態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現代科技的植入,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農業的生態化遠未成形。要實現農業的高效生態目標,應堅持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的發展理念。中高端現代需求就是有機、健康、綠色產品,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只佔世界的6%,美國佔47%。我國的有機肥施用佔比不到10%,美國佔比已高達50%以上。一畝高標準土壤,應有16萬條蚯蚓,300公斤的真菌細菌,5%—12%的有機質含量。好土壤才能產出好產品。我國推行「減肥增綠」計劃大見成效,但是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差距還遠,化肥、農藥施用量依然很大。目前世界上農藥有3萬多種,食品添加劑也有3萬多種。烏克蘭人體清理專家做了一個實驗,將死人身體上有毒的垃圾清理出來,平均3—5公斤,佔人身體重量的4%—6%。另據我國科學家研究,使用化肥生產的小麥,與使用有機肥生產的小麥相比,鈣含量減少76%。100年前,美國農業部土壤所專家寫了一本《四千年農夫》,記載了中國、日本、韓國的農民如何運作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認為這是東亞地區農業的奧秘。這本書現在還被美國農民當作「聖經」來讀。而我們卻把祖先創造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有機農業經驗扔在一邊,大學連美國農民都認為過時了的所謂現代農業,這是從學術界到政策界都應認真反思的大問題。從有利於人的健康視角看,生態農業也是高效農業,世衛組織研究表明,現在全世界有30多億人吃不起營養平衡的健康飲食,我國就有3億多人處在「隱形飢餓」狀態,表面上吃得很好,但食物中缺乏必需的營養成分。要把「病從口入」變成「病從口出」,讓人們吃出健康來,最簡便廉驗的辦法就是變開發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為開發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物思維」,發展生態有機健康農業,直接通過飲食調節營養平衡。堅持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的發展思路,也是提高農產品價值的最佳捷徑,中高端現代需求的農產品價格必然高於一般農產品。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求發展既講高產又講高質的生態有機綠色農業,只有高產高質,才能高效。
三
市民休閒養生的逸園
縱觀歷史,人類財富積累的演進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土地,第二階段是機器,第三階段是金融,第四階段是教育,第五階段是康養。如今人類正處於第五階段,有人戲稱現在是「忙人進城,閒人下鄉;窮人進城,富人下鄉;為生存的人進城,為生活的人下鄉」,雖為戲言,但卻折射出休閒養生已成為人們對於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有關資料表明,中國人均每日休閒娛樂時間約為2.2個小時,而歐美國家約為5小時,這表明我國的康養產業擁有巨大的上升空間。而且,如今的消費結構與以往有很大不同,物質奢侈消費已逐步減少,健康養生消費比重正穩步增加。未來到鄉村休閒養生的人群主要有四類:富人、老人、閒人以及高智商的人,其中老人為主要群體。我國「未富先老」的狀態已經呈現,農村老齡化進程比城鎮更快。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將人類理想的生活環境概括為「詩意的棲居」,富有詩意的環境,能夠點燃激情、激發活力,讓人產生詩情畫意的美感,比如看到一片荷塘,馬上就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詩句呈現出來。這種「詩意地棲居」才會讓人產生和美恬靜、舒適安逸的幸福感,才是適合人類休閒養生的理想狀態。人類已經進入「大(大數據)、雲(雲計算)、移(移動網際網路)、物(物聯網)、智(人工智慧)」時代,未來鄉村建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因地因時制宜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讓「逸園」中人跟上時代,「逸」得現代。
四
人與自然和諧的樂園
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始於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理念追求「人定勝天」,篤信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改造自然;而生態文明認為「人是自然中的一員」,應與自然和諧共處。未來鄉村建設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問題,就必須破除「駕馭規律」「人定勝天」的舊理念,樹立遵循規律、天人合一的新思維。規律只能被認識而不能被打破,只有尊重規律,才不會被規律懲罰。我們現在面臨的水、土、空氣汙染等問題,就是不尊重規律的後果。工業革命超越限度,即成危害,塑料問世曾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今天已經成為最嚴重的公害,科學家研究表明,我們每人每天都在吃塑料微粒,每人每周平均要吃進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這對人體會造成多大危害尚不得而知。塑料殘留在土壤裡會改變土壤性狀和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減產。更嚴重的是,土壤裡的塑料,可能幾百年都降解不了。水多、水少、水髒,是人之與水關係越來越僵的矛盾點,很大程度上源於人與水爭空間。有調查顯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70%的城市化都是建在跟洪水爭空間的區域。生態惡化,河水斷流,2013年,流域100平方公裡的河流2.3萬條,上世紀50年代是5萬多條,半個多世紀減少一半多。鄉村振興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最緊要的是做好三件事:改土、治水、淨化空氣,使動物植物各安其家,快樂生長;讓人與自然各美其美,和諧相處,創造一個山水田林河湖草、鳥獸蟲魚微生物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
五
遊子寄託鄉愁的留園
鄉愁是中國人對家鄉的特有感情。遊子「葉落歸根」,商人「衣錦還鄉」,官員「告老還鄉」。泱泱大國,炎黃子孫,對於家鄉的情感關係可以用兩個「真好」概括,年輕時終於離鄉出遊,「真好」!年老時終於歸鄉安居,「真好」!南懷瑾「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八萬裡悟道,終究詩酒田園」是他的人生心得。縱觀歷史,古往今來,從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從鄉野漁樵到廟堂烏紗,他們的心路歷程都表明「吾心歸處是故鄉」。今天我國正在高速推進城鎮化,新中國成立伊始城鎮化率僅約為16%,發展到今天已經超過60%。自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跨越半個世紀,從鄉村走進城市的幾代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很多人還長期處於「一腳城裡一腳鄉」的兩棲狀態,他們對鄉村的記憶和懷念深深地刻在腦海裡,鄉愁也是這幾代人特有的情感,是屬於他們的集體記憶。留住鄉愁,就是為他們留下那段揮之不去的集體記憶,讓他們在人生的後半場能夠找尋到「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場景緬懷。因此,鄉村建設,必須堅守「迭代」而非「換代」的理念。「迭代」即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決不可推倒重來,務必儘可能多地保持當地特有的原生態格局、原鄉土風貌、原民俗韻味。傳統村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寶庫,中國的自然村落從改革開放前的400多萬個已經減少到目前的200多萬個,每個村落都蘊藏一種獨特的文化基因,一個傳統村落的消失也將意味著一種傳統文化基因的消亡。保護傳統,留住鄉愁,並非排斥現代,尤其民房的改造,應遵循「外面五千年」(保持傳統)、「內裡五星級」(追求現代)的理念,讓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
六
農耕文化傳承的故園
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載體。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農耕文化正遭遇斷崖式沉沒。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呼聲漸高,重視程度漸深,但在具體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其表象,如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具、工藝品、木雕、戲曲、刺繡等等的收集、整理,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但更為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中思想理念、思維方式以及制度建設的傳承。例如,「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農民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農業哲學思想,它是中國農民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被國外學者稱之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遵循自然規律是中國農業得以萬年傳承、生生不息的根本,中國農民想問題、辦事情從來都按照這一思維方式謹言慎行,不越雷池。這些思想的精華、思維的邏輯,應成為我們鄉村建設必須繼承和發揚的核心。歷經成百上千年積澱,一些切實可行、長盛不衰的鄉裡制度,耕讀傳家的家風、家訓、家教等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需要我們收集、整理、傳承、活化。總之,傳承農耕文化不可只重表象,丟棄本質;只重形式,失去精髓。
七
緩解社會壓力的後園
民諺雲「小亂避城,大亂避鄉」。這是因為鄉村可以長期與外界隔絕,自我形成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系統,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能夠在那裡繁衍生息。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便是明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一些人便搬離城市,到鄉間別墅居住躲避疫情。人類正面臨諸多難以預測的移動性背景,當突發性新型災難降臨時,人口密集的城市沒有退路,鄉村的救助疏解功能顯而易見。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人與勞動的關係根據時代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農業文明時期,是「人與無償勞動的抗爭」,工業文明時期是「人與無益勞動的抗爭」,計劃經濟時期是「人與無效勞動的抗爭」,人類正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將出現「人與無處勞動的抗爭」。以色列學者赫拉利預測,未來世界是「1%的神人和99%的閒人」組成。如何解決「無處勞動」的矛盾?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發揮鄉村的人口「蓄水池」和內循環作用,讓赫拉利筆下的「閒人」到鄉村去尋找生活的意義、價值和樂趣,使鄉村成為緩解社會壓力的後園。在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有一種聲音認為要「終結村莊」,這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論調。有研究表明,我國的城鎮化率上限為70%左右,意味著未來將有幾億人仍然生活在鄉村,目前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也只有13個。只要人類還需要吃飯,就必須有農業,有農業就必須有農民有農村,面對一個14億張口的龐大群體,吃飯永遠是頭等大事。中國的村莊不會消失,因此,不可盲目終結村莊。城與鄉就像一對夫妻,各有功能,誰也不能取代誰。
八
民間矛盾調處的諧園
中國農民聚族而居,世代沿襲,形成村落。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澱,社會關係相對穩定。大規模撤村並居,一旦打破這種穩定與平衡,就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鄉村就會面臨更多新的挑戰。中國鄉村的治理,歷來依靠的是正規制度和非正規制度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被稱之為「第三領域」。自古以來,遇到兵荒馬亂,王朝更替,只要某地有一位德高望重者利用這種力量鼎力維護,就能穩住一方,偏安一隅,待到新的王朝建立,便又馬上和新生力量對接。城裡人發生矛盾,靠的就是利用正規制度打官司,鄉村如果單靠正規制度解決問題,恐怕一村設一個法庭,天天開庭都解決不完。鄉村調處矛盾絕大多數靠的就是一些德高望重者出面調停,上升到法律層面的十分有限。他們可以說是國與家、上與下、官與民、公與私的對接樞紐,是鄉村各種矛盾的緩衝帶。中央提倡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結合,把自治放在首位,就是對鄉村這一傳統治理精神的發揚光大。有學者指出,新鄉賢通過調解民間糾紛、評判是非獲得權威,通過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獲得聲望,通過維護村莊共同利益獲得地位,在村莊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正是當下需要挖掘培育的鄉村治理新動能。「鄉村落後,需要按照城市文明的思維加以改造」,這是西方人的邏輯,是一種野蠻文明,在中國水土不服。地相近,人相親,心相通,情相牽,鄰裡和睦,鄉風文明,才是鄉土中國的特色,才是治理有效的社會生態。
九
中國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遠親不如近鄰」,鄰裡在長期相處中建立起彼此信任、互幫互助的緊密關係,這是鄉土中國的寶貴資源,它像是一座無形的「村莊銀行」,誠信就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存款」。在這個熟人環境裡只要講承諾守信用,嚴格用熟人社會的遊戲規則約束自己,就會積累成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社會福利,即「家園紅利」。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家園紅利」,在資源配置、矛盾調處、鄰裡互助、臨時救危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代際傳承,福蔭子孫。遇到急難險事,不須號召動員,鄰裡就會立即伸出援手。鄉裡鄉親,急需用錢,「家園紅利」積累豐厚的人家不需要寫借條、找抵押、付利息,馬上伸手可得。反之,一旦在這個熟人圈子裡失信,他將被熟人社會的成員集體拋棄,甚至禍及子孫。一般沒有人敢用「誠信」作為抵押物,做一些違背公序良俗的勾當。這種熟人環境積澱的社會福利,是鄉村社會自我平衡、自我淨化、自我發展的有效機制,是鄉村德治的重要內容,對於完善鄉村治理價值巨大、意義深遠。在鄉村人口大流動的背景下,熟人社會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家園紅利」逐步弱化,校正鄉村迷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成當務之急。當前,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應充分挖掘這一世代積聚的寶貴資源,大力弘揚這種誠信為本的傳承精神,重構鄉規民約,加強鄉村的信用體系建設,讓「家園紅利」成為打造幸福鄉村價值鏈的重要環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