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一邊吃手,一邊睜著澄澈的大眼睛看著你,這種模樣特別可愛,萌化人心。除了媽媽的奶,手是寶寶最喜歡吃的了。寶寶把一兩根手指塞在嘴裡,有時候甚至想要吞下整個小拳頭。
但當寶寶長到四五歲,還喜歡吃手的話,家長或許就不覺得可愛,反而覺得這是種特別討厭的壞習慣了。
1歲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對此,有些媽媽擔心。其實寶寶一歲內吃手,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現,如果家長過分阻止,會造成口欲期的延遲,不利於寶寶的發育。嬰兒出生後第一年成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他們強烈需要一種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強烈,尤其在就寢時間更為明顯。
在孩子1-2歲時仍然喜歡吃手,家長則需要引導,他們可能是通過吃手來尋求安全感,不要訓斥批評孩子。一般兩歲後,孩子吃手的習慣就逐漸消失。期間,家長們需注意寶寶的手部衛生和勤剪指甲。
但若到了4歲還有吃手的習慣,就有可能存在身體或心理上的問題了。 如體內缺少鋅、鐵等微量元素等,或者是一種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如壓抑、焦慮、強迫。此時,家長們不要過於焦急而責怪孩子,得先找到孩子喜歡吃手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寶寶吃手的危害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裡,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裡,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髒東西,一吃手,髒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鬱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寶寶吃手的原因
看到寶寶吃手的行為,要先了解TA這個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和動機,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才會讓寶寶心理上得到放鬆,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1.寶寶壓力過大或者缺乏安全感
如果寶寶在6個月後仍然繼續吃手指,則不再是滿足吸吮的需要,而是一種自慰需要的表現了。6個月後的寶寶,在情感上較為脆弱,害怕離開父母和身邊熟悉的人,對親人特別依戀,此時又有了自己初步獨立的要求,因而常常會在疲勞、緊張、情緒低落、脫離最親近的人時,利用吃手指來使自己得到安慰。
2.身體方面的問題
如體內缺少鋅、鐵等微量元素。需要提醒的是,小孩吃手指頭有可能是缺鋅的一種表現,但是並非一定是缺鋅。如果要確定小孩子是否缺鋅的話,最好的方法應該孩子去醫院檢查是否缺鋅,而且寶媽們也不要盲目給孩子補鋅。
3.家長教育方式不當
家長看見孩子吃手指時,心裡就很著急,馬上嚴厲斥責,甚至動手打孩子。家長沒有想到,這樣做會使孩子更加緊張和焦慮,甚至與家長產生對抗情緒,毛病就更難改了。
4.寶寶出牙疼痛
5-12個月的嬰兒吃手能緩解出牙痛,他們通過咬自己的手指來得到安撫,媽媽可以給寶寶準備個牙膠或磨牙棒,達到輕輕按摩牙齦的作用。
家長如何對待?
1.轉移注意力
家長可利用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方式,例如:陪寶寶玩玩具,畫畫等,這都是可讓寶寶戒掉吃手的好方法。對給寶寶一些關愛與照顧,相信你的寶寶會很快忘了吃手的癖好。
6個月後的寶寶吃手指是一種自慰的表現,家長應想辦法來緩和寶寶緊張的情緒,可以多帶寶寶到戶外走走,讓他多接觸新鮮的事物,把精力用於探索外界感興趣的事情上,這樣,寶寶吃手指的習慣就會逐漸消失。
2.講清楚吃手的危害
可以告訴孩子手指縫裡有很多髒東西,有會使人生病的細菌,還有鉛等有害物質,會影響健康。甚或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網上搜一搜,一起看繪本,看看手指縫裡究竟有什麼髒東西,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克服這種壞習慣的動力和決心。
另外,當孩子吃指甲時,不要提這件事,而馬上將其注意力轉移掉,這樣孩子就忘記了吃指甲這件事了。如果在孩子吃指甲的時候用語言制止,這樣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
3.佔用雙手
家長可以想出各種辦法來佔用孩子的雙手,讓孩子去做需要雙手完成的事情或者遊戲,這樣孩子吃手的時間就會逐步減少,最終消失。或者當發現孩子正在咬手指時,可以心平氣和地拉出他的小手,然後陪他玩一會兒,讓他小手忙得沒功夫塞進嘴裡。
4.給寶寶選擇一些替代物
口欲期階段,爸媽要有意識給寶寶選擇一些吸引孩子並且便於抓握的玩具,如撥浪鼓、捏響玩具等。最初用玩具觸碰寶寶手,讓寶寶感受不同玩具不同質地。家長一定要經常用熱水清潔,以免損害寶寶的健康。
寶寶手張開後,可將玩具放入寶寶手中,當寶寶握緊後再慢慢抽出。也可讓寶寶用手去觸碰不同物體,這其實也是早期教育的感知活動。
如果寶寶吃手已成習慣,可以用糖果及餅乾取代,讓寶寶戒掉。
5.多陪陪寶寶
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鬆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6.尋求專業矯正
如果在家無法幫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矯正。兒童口腔科可以採取很多措施管住孩子的不良習慣。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來設計矯正措施,就像量身訂製服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