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有看點,中期有業績,長期有邏輯,市場有空間。人造肉的故事未完待續。
在投資者眼中,對衝基金動輒揮舞上億美元,在全球市場殺入殺出。如果想了解他們的投資動向,有一個輕鬆抄作業的辦法:觀察它們的季度持倉表。
基於監管要求,在季度後,每家基金都要公布關於持倉的13-F表格。在這個表格中,人們可以看到基金巨頭們的持倉身影。了解這些大佬持倉變動,以逆向策略分析持倉原因,諸多投資者就有搭便車走上人生巔峰的可能。
一直覆蓋對衝基金動向的博主Hedgemind,就是搭便車的集大成者。在規模13億美金的對衝基金凱思博資本公布的2020年2季度持倉中,Hedgemind發現了有趣的變動:2020年二季度,凱思博的第一大重倉升為著名的人造肉網紅 Beyond Meat(BYND.US)。
BeyondMeat上市僅一年多,股價上漲了3倍,2020年更是暴漲75%。連續暴漲之下,凱思博依然堅定重倉BeyondMeat,背後的原因值得細思。人造肉的江湖,究竟水深幾許。
01 Beyond Meat:不僅僅是網紅
Beyond Meat在資本市場上的傳奇故事始於一年前。
2019年5月,Beyond Meat攜「人造肉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納斯達克,成功創造上市神話。首日大漲163%,一個月後,Beyond Meat公布了第一份季報財報,股價衝上186美金,較IPO價格大漲近7倍。
Beyond Meat的董事會陣容豪華炸裂:可口可樂現任CFO Kathy Waller,麥當勞前CEO Donald Thompson,以及鼎鼎大名的比爾蓋茨。名人效應與人造肉概念兩重流量疊加,引發資本的瘋狂追捧並不令人奇怪。
Beyond Meat在流量層面天賦異稟,業績層面同樣引人矚目。
從2018年開始,只用了2年半的時間,Beyond Meat的單季度營收就增長了10倍,而毛利率水平更是從16%逐季上升至32%。
在全球放水,資本泛濫的今天來說,能夠實現兩年十倍增速的企業雖然找得到,但其動輒上百倍的市盈率估值,還是令投資者望而卻步,反觀此刻的Beyond Meat,卻僅有近20倍市淨率,對比起業務增長,這個估值顯然有點低調。
Beyond Meat的高增長自有其時代背景,儘管中國消費者對人造肉幾乎無感,但在動物保護主義意識強大的歐美市場,Beyond meat代表的人造肉概念早已紅得發紫。
在美國,素食主義風靡一時,自2008年到2015年,素食主義者總人數從700萬增長到1000多萬,主打素食概念的產品比2010年翻了一倍。人造肉市場擴容後超越百億,複合增速接近15%。
潛在的巨大市場自然吸引了眾多創業團隊的關注,各種初創企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Beyond Meat正是這樣一家在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投資加持之下的明星公司。
多年重金研發投入之下,Beyond meat成功研發了兩條產品線:
一類是新鮮產品(Readytocook),其中包括旗艦產品Beyond Burger(超越漢堡),和Beyond Sausage(超越香腸),它們的主營渠道是商超零售和餐廳。
另一類是冷凍產品(Readytoheat),包括Beyond Beef Crumbles(超越牛肉碎)和Beyond Chicken Strips(超越雞肉卷),提供各種口味選擇,同樣供應商超與餐廳。
這些產品在對肉類的感官體驗上達到了極高複製度,從外觀到烤架上的嘶嘶聲,遇明火後色澤上產生的美拉德反應,再到咬入肉類的口感和香氣。這種對自然肉類的高復刻度,使得Beyond Meat在目標消費者中的產品測試大獲成功。
當然,面對龐大的潛在市場,除了產品本身強大,能夠成功佔領消費者心智,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密集強大的分銷渠道來確保產品能夠得到密集分銷。
與競爭對手Impossible meat不同,Beyond Meat成功與麥當勞,星巴克這些擁有超多門店的零售巨頭籤署了排他協議,密集的分銷網絡幫助Beyond Meat,在兩年內成功實現了單季度10倍增長。
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人造肉的製造業屬性得以體現,隨著規模化帶來的固定成本攤平,Beyond Meat的毛利率開始迅速攀升。而作為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Beyond Meat此刻需要關注的另一問題,就是迅速將人造肉的原料——豌豆蛋白的供應商迅速鎖定。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Beyond Meat能夠擊敗Impossible Meat,先人一步籤約星巴克、麥當勞這樣的巨頭,重要原因就是在豌豆蛋白市場中,通過對供應商的籤約實現原料排他,從而實現產品供應的穩定。
鎖定原料供應來源,無疑意味著建立了競爭的門檻。使得競爭對手難以打破供應鏈藩籬,反過來,這構成了Beyond meat發展的又一利好因素。
02乘風破浪的雙塔食品
蘋果特斯拉的成功,拉動了整條產業鏈上概念企業的市值。
這條路徑,在Beyond Meat的發展中情景再現。Beyond Meat在中國尋找唯一供應商的過程中,直接刺激A股唯一一家豌豆蛋白供應商雙塔食品(002481.SZ)股價飆升。
雙塔食品的股價在2019年上漲了183%,2020年到現在繼續翻倍。這種漲幅,既有人造肉概念的拉動,也有雙塔食品基本面變化帶來的支撐。
首先,雙塔食品佔據了全球豌豆蛋白近30%的市場份額,其他的競爭對手要麼規模太小,無法實現成本優化,要麼供應量不足,難以擁有話語權。
2020年2月25日,雙塔食品公告,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招遠君邦商貿有限公司與BeyondMeat籤署了85%豌豆蛋白銷售合同,首批豌豆蛋白採購量為628320磅(約285噸),後續雙方將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增加豌豆蛋白採購數量。
其次,雙塔食品籤約Beyond Meat,對雙塔食品也同樣意味著對收入鎖定。在多數豌豆蛋白生產商規模極小的狀態下,擴產所需要的資本開支如果沒有大額訂單的支持,是難以為繼的。
因此,與Beyond Meat一樣,雙塔食品同樣可以走上自我強化的正向循環:規模越大,則競爭對手越少,反過來,以更多的訂單繼續刺激規模增長。
最後,因為需求的迅速提升,豌豆的價格長期看漲。這種原料價格的上漲,顯然進一步利好龍頭。
擁有大額訂單的雙塔食品,可以長期鎖定訂貨價格;同時也可以將成本向下遊轉移或者直接消化成本。
儘管近期股價因定增取消而出現回撤,但憑藉以上三方面因素,雙塔食品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顯然得到了長期的邏輯保障,由此反觀其遠超Beyond Meat的股價漲幅,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
03 人造肉江湖的終極邏輯
除了以上利好之外,在凱思博資本這類對衝型基金的投資邏輯中,對人造肉市場還有更深一層的終極觀察。
與養殖業不同,人造肉作為一種工業製成品,長期看一定會遵守技術進步的基本邏輯:人造肉的成本長期保持下降;另一方面,養殖業需要面對農業歷史上難以克服的烏雲——大小年周期與疫病。過去幾年裡,因豬瘟和環保一路飆升的豬周期證明了一點,養殖業一旦出現成本飆升,幾乎難以克制。
隨著人造肉成本下降,養殖肉成本上升,人造肉的價格優勢一旦形成,在像中國這樣對肉類價格敏感的新興市場中,人造肉市場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几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沿著以上邏輯進一步推導,人造肉在中國形成一個高增長市場,雙塔食品還可以完成從2B的原料供應商,向2C的品牌商轉型。
憑藉蛋白質原材料的強大供應鏈,嫁接國內無處不在的電商和傳統食品渠道資源,雙塔食品向食品巨頭進發並非難事。基於中國廣袤的市場,獲得超越千億的估值,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人造肉這個超級網紅,迎來更絢爛的資本人氣。(作者: 於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