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與行為的不一致,只不過是美國人的不良風氣之一,這與美國人的道德品質沒有太大的關係,但他們並不因為自己不遵從這種原則而否認該原則的合理性。因此,儘管歐洲的觀察家們說美國人有言行不一的惡習,可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在美國人看來,致性並不那麼重要。
美國人觀念與行為的不一致,為我們認識他們帶來了系列的問題, 也因此有人發出疑問,被美國人所接受的傳統哲學是怎樣變成本土哲學的?星期日祈禱與記誦的名言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19世紀美國人的觀念中,有哪些是所謂的美德,哪些是所謂的罪行呢?英雄與惡棍該怎樣區分?那些歷史、傳記、文學作品,以及一些歌曲和詩集,哪些是他們喜歡的?社會、學校和流行文化是怎樣引導他們的?
這些問題實在非常多,它需要人們耐心地梳理,美國人對真理、正義、忠誠、崇敬、美德、榮譽等有著非常單純的觀念,他們在語義學上並沒有複雜的認識,他們單純的觀念也不會被其他思想擾亂,更何況他們還從清教主義中學會了勤儉、克制等美德。在很多問題上,他們樂於服從多數,並認為被多數人所贊成的觀點必然有它的可行性,他們行事大多以此為依據,他們也從宗教思想中判斷個人日常行為是否符合標準。由此可見,宗教思想在世俗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儘管美國人對神學和神學思想知之甚少。
美國人還有著強烈的公平意識。恃強凌弱被認為是可恥的。他們喜歡用法律來解決一切事物,這是他們的權利,他們對此堅信不疑,相信所有人也都有這種權利。他們會依據自己的行為準則投入一場戰爭,因為,他們厭惡挑釁卻又毫不畏懼他人的挑釁。
在1812年的戰爭和墨西哥戰爭中,反對派宣稱,美國人很容易被利用而投入戰爭。他們清楚,在戰爭中,如果言行不慎,就很容易被人指控為侵略者。列剋星頓即將開戰時,帕克上尉說:「如果敵人需要戰爭,那就讓戰爭從他們開始!」於是,他下令士兵不許開槍,同時,巴特裡克少校也把守著康科德橋頭,他等待著敵人的投彈兵們的挑釁。南北戰爭的發端在於雙方都確認對方為入侵者,這才打響了槍聲,波爾克任總統時,在與墨西哥交戰之前,美國人口紅人必切成於定白進行而爭論得不可開交,甚至還發生了流血事件。林肯為了這個問題質問政府,並要求指出流血之地,這時人們才醒悟,波爾克為戰爭製造了一場騙局,於是,波爾克在歷史上成為有名的「騙子波爾克」!
美國人不喜歡那些在和平與戰爭問題上採取雙重道德標準的人,他們喜歡華盛頓,不僅僅因為華盛頓在軍事上的智慧。他們並不怎樣擁護在兩次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斯科特,因為他們認為南軍司令李與北軍司令格蘭特相比更具有民族英雄的氣質。英雄主義更多地表現在個人的道德品質上,因此即使在戰爭中,他們也不會喪失禮節。如果對手並不像自己那樣遵守規則時,他們會疑惑和憤怒,與印第安人作戰時,他們為此而表現得相當殘酷那麼美國人到底敬仰什麼人?蔑視什麼人呢?什麼人是年輕人值得學習的楷模?
孩子們不能忘卻國父的形象。少年時的喬治拿著小斧子對父親說:「父親,我必須說實話。」青年華盛頓在布拉多克指揮的戰場上成為了英雄。華盛頓率軍渡過德拉瓦河後,他扶了一下眼鏡後坦然地對士兵說:「我不僅是一名北方軍的戰士,但這並不阻礙我為自己的國家服務。」戰爭結束後,華盛頓毅然回到故鄉芒特弗農。在那時的美國公民眼裡,他還不算是第一個偉人,美國人心裡最崇拜的是班傑明。富蘭克林。富克蘭林推著獨輪車穿過費城的街道,放風箏證明雷電的功效,編寫警句格言印在幾百本書的封面上,在凡爾賽宮揮動他的皮帽,這些事情在美國家喻戶曉,他才是美國的第一位偉人。小學生們都知道,在愷撒大帝時代,有一位叫布魯特斯的將軍說過:「不自由,毋寧死。」傑斐遜起草了獨立宣言》;內森,黑爾嘆息道:「可惜我只有一條生命為國犧牲。」傑克遜從紐奧良直接走進白宮。但是這些都不是美國人最崇奉的偉人,他們都要遜色於林肯。美國人狂熱地崇拜英雄,甚至會堅定地相信不那麼有可信度的傳說。
在任何一個民族中,都不會缺少壞人和壞事,這類人和事不會因個民族的優秀而減少。這是人性的問題,不是道德的問題。但在美國人眼裡,壞人是少數的。人們不喜歡本尼迪克特。阿諾德,因為他在1780年叛逃並投敵;艾倫。伯爾則因試圖建立共和國而被控告犯叛國罪,可人們私下又讚賞他肯犧牲西班牙人的利益;卡爾霍恩的行為雖然狡猾但無傷大體。小說中的壞人在現實中也未必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傑弗遜。戴維斯在很多人看來還不算惡人:而羅伯特,E.李也不能以英雄視之,布斯是個瘋子,他為此有惡人情結,美國人對於自己的同胞足夠寬容,於是將尋找壞人的目光投向國外,因此喬治三世成為第一一個倒覆蛋,演說家亨利抨擊他,富克蘭林嘲諷他,就是在著名的《獨立宣高)中也不放過對他的遺責。美國人堅持認為,環人的力量非常微弱,由此可以了解美國人非常單純又具有寬容之心,對於個民族來說,再沒有比這更幸運的了。
人們還喜歡在文學著作中尋找並推染那些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與歷史抑動現實中的人物同樣有其感染力。這些英雄的名字很值得我們銘記:湯姆大叔、喬。馬奇、迪爾斯萊爾、克。芬恩、湯姆,索亞等,都是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這些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還表現出那個年代賦予他們的浪漫情懷,而不像20世紀人們知道的小說人物,如:巴比特、斯卡利特。奧哈拉和喬茲等所表現出來的人物風貌。只要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知道哪個時代的人物更淳樸、可愛。
那時的小說人物有共同的特徵,無論小說的背景如何,主人公皆是鄉下人,只有鄉下才能誕生英雄,這是那個時代美國人的觀念。不難猜測,這與他們在鄉間生活中形成的思想和崇尚的理想有關,不過也有例外,警如霍姆斯,他獨自一人描述著城市生活。但是這幾代人的興趣根本不在本描述城市生 活的小說中,任何一直詩歌或歌曲都不會為城市生活做一點辯護,儘管惠特更的詩歌在以鄉村為題材時,城市同樣是選擇的題材之一」
可是,直到20世紀,人們才接受了他的詩。那時,作家對鄉下人極度偏愛,鄉下人成為小說中的主要角色,而城裡人在小說中則是被批判和諷刺的對象。那些從城市中誕生的英雄,以及城市生活的優越感,在20世紀才得到承認。所以,那時的歌曲是鄉村與田園的頌歌,上帝最寵愛的是農民。開拓生活的疆土是老一代美國人抹不掉的記憶,就是美國的感恩節也保留著鄉土的氣息。
描寫童年及童年生活成為美國文學和傳記的一個重要題材,美國人有著太多的傳奇經歷,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講述童年,甚至還有《聖尼古拉斯》這樣的兒童雜誌,它也只接受資質較深的作家稿件。很多大作家願意為兒童文學作些貢獻,其中不乏優秀作品,如: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芬恩》、奧爾科特的《小男人》和《小婦人》沃納的《童年時光》奧爾德裡奇的《壞孩子的故事》等等。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小說或故事的背景總是離不開農村或是小鄉鎮主人公多出身於正直而清貧的家庭。作品的敘事都採取了相同的策略,就是孩子們都有調皮的天性,但品質不壞,並且儘可能迴避欺騙、威脅、暴力以及偷盜等描寫;作品中孩子的形象很少有特別的個性,他們都正義、勇敢、愛護榮譽,在危急關頭充滿智慧,並拒絕和膽小而不忠誠的孩子交往。這樣,作品中的風俗與倫理道德就有了共同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