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同事,孩子在高中部學習。為人父母不容易,這段時間愁眉苦臉,不斷吐槽孩子叛逆,給自己擺臉子。兩人說起話來總是不能和氣,所以,非常鬱悶。恨不得孩子趕快消失。
某一天,她和我交流,說和孩子進行了一番心平氣和的交流,被孩子教育了,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她最深刻的總結就是親子之間要做到「上行下效」,家長不能在家庭裡搞雙重標準。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雙重標準」呢?
就是為人父母對於自己和對於孩子設置的不同行為準則。
家庭教育中的「雙重標準」主要存在於思想,行為和關係三個層面。
在行為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家長派作風。家長對孩子說什麼要求往往孩子做到了,而家長卻沒有做到。比如說,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一轉身自己就躺在床上玩手機。家長不讓孩子關門,可一生氣家長自己倒把門關上了。父母經常用較高的要求要求孩子,可往往自己卻不按統一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人為在家裡製造不平等的親子關係,無法平等、尊重對待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並導致對抗行為。
在思想方面,家長對孩子有很高期望值。經常用一些不當的語音刺激孩子,仿佛狂熱的宗教分子。今天心情不好一頓發洩,改天心情好了就甜言蜜語,讓孩子無所適從。從而給孩子造成很大精神壓力。比如說,孩子你得好好學習,考到那個什麼什麼學校,多神氣啊!呀!考砸了吧,重點中學去不成了,你咋這笨呢!呀!發揮不錯!媽上回說的那學校不算,咱們下回得考那個最好學校才是!孩子,努力加油啊!別光顧著玩!趕緊學習!
關係方面,父母搞「雙重標準」,就是人為想限制或控在制孩子。如果孩子聽話就步步緊逼上緊箍咒。如果孩子反抗就採取措施或冷暴力對待傷害孩子。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在家裡要注意表情,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或發脾氣。其實在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也都是表情很緊繃的,絕不是和顏悅色。有很乖的一個高二孩子要和同學出去吃飯看電影,消費AA 制,結果母親不想讓他去。孩子沒聽執意去了,回家遭到了家長的冷暴力。有句話說的很好,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可是我們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種關聯,還一本正經要求孩子,孩子看在眼裡,什麼都懂。為了維護家長的面子,不搞揭發。但日積月累,家長的行為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身上。不僅家長的威信與地位會從孩子眼裡心裡消磨殆盡,孩子的不良行為方式也在慢慢塑型。
在一個家庭裡,孩子的長輩們之間包括父母之間,隔代之間在教育孩子時也不能搞「雙重標準」,而要達成一致,堅決執行。否則,不僅夫妻隔閡,而且隔代又隔心,極易造成家庭不和,孩子在其中不知聽誰的,反而造成家庭所有成員的彼此傷害。不良影響更加放大。
在中國的家庭裡,教育的「雙重標準」現象非常普遍,更多集中於知識層次低下的父母身上。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的生活,因此寄希望於孩子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但是自己又不夠努力,總是待在舒適區不思進取,極意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雙重標準」。
而父母優秀的家庭,表現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自己做不到就會和孩子共同努力一起進步。家長和孩子共同遵守家庭公約,不搞「雙重標準」,家長和孩子才能勁往一處使,日積月累,孩子從父母身上會更好學到更多做人的原則和道理。
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聯繫。為了減少家庭教育中的不良教育方式,家長不能只生不養或生了瞎養或甚至放養。家長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把教育孩子的勁兒都使在自己身上。
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___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