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謊言——邏輯的理論與實戰 》
之《理論篇》
邏輯(其實所有的人類知識都一樣)是建立在常識之上,而常識是要通過各種概念來描述的。所有的詭辯、所有的假理論、所有的騙子最喜歡用的一招就是偷換概念。
在前些年網上有個諷刺經濟學家的段子。說得是甲乙兩個經濟學教授開完會出來走在路上,忽然甲經濟學家看到地上有一坨屎,就對乙說,你把它吃下去,我給你一百萬美金。乙經濟學家考慮再三,擋不住一百萬美金的誘惑,毅然將屎吃了下去。甲如約付給乙一百萬美金。這樣一百萬美金的交易產生,GDP多了一百萬美金的數字。又往前走了一點,乙覺得被甲看輕了,心裡有些鬱悶。忽然看見地上又有一坨屎,這回乙對甲說,你要是把這坨屎吃下,我將那一百萬美金還給你。甲教授正在肉痛損失掉的一百萬美金,沒想到乙居然提出這個建議,就飛快地將這坨屎吃掉了。乙教授將一百萬美金還給了甲教授。這樣有多了一百萬的交易,兩項交易共產生200萬美金的GDP,但人間除了少了兩坨屎以外,卻沒有任何財富。
初看這個笑話,都會覺得很疑惑,確實這兩個教授進行了交易,產生了GDP,但社會上卻沒有任何財富增值,只有數字記錄。
從邏輯上我們可以很容易解破這個疑惑。因為這個笑話偷換了概念。正常的GDP統計是一個國家的貿易總額,也就是所有商家賣出了多少貨(注意,不是你生產了多少東西,有些愛吹牛的國家是按照生產量算GDP的)。這個貿易總額實際上就是這個國家的全體人民消費了多少商品或服務。好了,上面那個笑話實際上利用了人們語言上的含糊性,將需求和消費混為一談,這個笑話才有可能。在正常情況下,人有了需求就會消費,所以你在談GDP的時候可以將需求等同於消費。人們談論GDP也是建立在人們的實際需求上面的。上面那個笑話說兩個教授消費了兩坨屎,除了噁心了自己、創造了虛假的數字之外,對世界沒有實際的貢獻。問題是,在正常情況下,吃屎可能是狗的需求,但不是人的需求。這個笑話巧妙地混淆了消費和需求兩個概念,使得這個笑話得以成立,用來笑話經濟學家。這個笑話因為它看上去根本不可能發生所以大家不會把它當真。但在現實生活中,這類事件其實是經常發生的。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流行於世界的凱恩斯經濟學派深受某些國家的喜愛。這個學派的主要觀點就是國家可以採取行政手段幹預市場,沒有需求也能創造需求。甚至建議如果經濟實在不景氣,國家可以出錢僱人去挖坑,然後再花錢僱人去埋坑,這樣經濟就流動起來了。凱恩斯經濟學派的錯誤是混淆了需求和消費兩個概念。挖坑,再埋上,這可以消費人的體力,產生一些需求,但這種需求是一種人為創造,不可延續的消費,不是人的實際需求。就像馬斯克的火箭雖然花費了很多錢,但他滿足了人類的好奇心需求,提高了生產效率,可以帶來人類的進步。你將馬路上的隔離欄裝了拆,拆了裝,馬路鋪好挖,挖好了鋪,產生了很多消費,但除了徒耗社會財富,讓個別人中飽私囊以外,不產生任何價值,沒人有這個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可找到無數這樣偷換概念的說法:比如將家和國等同起來,將個人和集體等同起來,將領導的意願代替你的意願。大家可仔細觀察思考,一定還能列舉出更多的例子。大凡你覺得彆扭,但又說不清毛病在哪的言論,十有八九都與偷換概念有關。那麼,如何界定概念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卻無法用幾句話,甚至幾本書說清楚。因為概念有很多,沒人能夠將每個概念事先一一說清楚,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析。在這裡我只能向大家介紹一些界定概念的基本方法。在數學學習中,大家學習過「集合」,有的大集合裡有子集合,是從屬關係;也有兩個集合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屬於並列關係;還有一些集合互相之間會有交集。「概念」實際上就是一個個「集合」,其含義可以是從屬,也可以是並列,當然很多概念也會有部分交集。那麼,如何確定概念之間的從屬,並列,或交集關係呢?這裡就要用到語義學分析,確定每個字,每個詞的含義,涵蓋範圍。做到極致,就出現了符號學,也可稱為符號語義學。當哲學家們為了避免發生任何歧義,就會用數學符號來進行推演,形式邏輯也就演變成了數理邏輯,整個邏輯架構全部用簡單符號和公式組成複雜的推理過程。這屬於非常專業的領域,當年我很痴迷於數理邏輯,覺得這種邏輯實在是完美精緻。由此也可見,界定概念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不僅需要很多背景知識,也需要很多邏輯訓練,而且還要隨著時事變化不斷更新知識,無法畢其功於一役,不是你讀了本邏輯書就一勞永逸地對謊言免疫的。也正因為如此,混淆概念也就成了騙子們最愛的一種手段。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識別謊言,對付騙子們,在理論篇之後我還會在實戰篇裡對坊間流傳的各種謬論進行分析,告訴大家這些謬論的邏輯陷阱在哪裡。谷歌博客:www.fuzhibi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