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對人的大腦與智力的關係越來越感興趣。現在有很多研究者都在嘗試去探索與人們智力有關的大腦結構。而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人類最偉大的大腦之一——愛因斯坦的大腦給了我們很大啟發。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擁有超強的思維能力,他一生都在原子和恆星的世界中神遊,而且他還能將自己對宇宙的洞察力以嚴格精確的數字呈現在人們面前。
很多研究者都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過研究,試圖通過對大腦結構的研究來找出其天才成就的秘密。在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的時候,他的大腦就被剝離出來,用福馬林浸泡、稱量並拍照。之後,大腦又被分割切開並保存在一種特殊的材料中。因為切得很薄,所以薄片可以進行顯微分析,為後面的研究做好了準備。
後來Sandra Witelson和她的同事將愛因斯坦的大腦與普通人的大腦進行了對比,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徵:一是愛因斯坦的外側裂和中央溝在腦的外表層緊密的連接在一起,而在大部分普通人的大腦中外側裂早在大腦後部邊緣就終止了,根本不能和中央溝相聯繫;二是,愛因斯坦的下頂葉更大,外側也比內測更厚(約厚15%)。
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較大的下頂葉核可能和他的超高的智力水平相關,但他們不得不承認,因為沒有恰當的數據推出確切的因果關係。不過即使這樣,我們至少找到了他的大腦與普通人之間的差異。這一發現是矚目的,因為以後我們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找出影響大腦智力的關鍵。
通過這方面的研究,科學家們能夠憑藉不斷假設來驗證大腦的種種神奇之處。而在大腦成像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甚至可以做到對活體大腦進行測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遇到下一個愛因斯坦,就可以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對其大腦進行研究了。
所以,總的說來我們已經找到了天才的大腦與普通人的區別,雖然我們沒能找到詳細數據來證明這些發現。不過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對活體進行大腦研究了。所以,只要在不久的將來出現了天才人物,我們就能邀請他一起找出大腦進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