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為人父母當知後一句,是如今社會現狀!

2020-12-25 文化放映機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十人九不知,但看明白的都很無奈

文/婉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物質文化是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精通的,比如圍棋、俗語。圍棋想要入手只需半個小時,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成為行家。而俗語則是文化的一個縮影,想要每句都明白背後的歷史以及涉及的文化很難,因為有些已然流傳了千年。

俗語是文學中的一種形式,以經簡短小之軀行大義,背後的道理深邃得令人心驚,堪比魯迅先生的文字一樣字字珠璣。在《俗語辭典》中有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最初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原話意思是說長輩不必過多操勞子孫,因為各人自有緣法有自己的福分。

古人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成語以及背後的故事得出了總結,在他們的總結中,兒孫如果有福,即使白手起家也會有大成就,家中有遺產再多也無大用,而若兒孫不肖,即使家中金山銀山萬座,那麼萬貫家財也會被揮霍一空。這句俗語大家對於其中的意味都瞭然,但下一句卻十人九不知,但看明白的都很無奈,因為是如今社會現狀!所以為人父母更當知下一句,下一句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

如今的社會,很多父母憂心忡忡,恨不能萬事都為兒女操勞,一直把他們當成嬰兒般對待。這種現象大家並不陌生,很多20歲出頭的青年尚且還感受不到自己父母的操勞,但對於自己祖母輩對於父母的操勞卻是有所感悟,很多老人已經70歲了,但卻整日對於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關心得不行。

如今社會父母對於子女的關心已然不是普通關心,而是恨不得做牛做馬,以至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上學不愁學費,畢業不愁工作,結婚不愁房車,雖然不是每家每戶都是,但卻是大部分人的現狀。即使父母沒有全款買房, 但很多年輕人都有父母的資助。其實遍觀如今這種現狀,真的很令人無奈,雖然很多父母都是好心,但往長遠想難道這真的對於子女是好的嗎?

婉清觀點:不知道大家身邊人都怎麼樣,但筆者身邊事事被「關愛」的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在父母不在之後生活十分艱難,很多基本常識都不知道,令人為其捏一把汗。其實筆者覺得很多父母若真想幫孩子,用不著做牛做馬,只要「授之以漁」適當扶持即可,這樣他們雖然一時風雨飄搖,但卻不會在沒有大樹庇護時被摧毀。大家對此有其他的看法嗎?

參考文獻:《俗語辭典》、《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到了現在。俗語的由來,大多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俗語的種類也有很多,有描寫人情世故的,有感慨歲月苦短的,有感嘆世事無常的,等等。「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說過,你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飽含深意,道盡了人世間的真諦!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大智慧,可惜很多父母不懂!文/婉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都是因中國特有的制度所衍生,比如孝文化。孝文化源遠流長,且作用卻是舉足輕重。孝指的是晚輩對於長輩的敬愛,而在《增廣賢文》有一句俗語,卻是將孝反之的體現。這句俗語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俗語出處為《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其實俗語上一句大家並不陌生,不過下一句飽含深意才是大智慧,可以說是道盡了人生真諦,可惜很多父母都不懂,所以體驗不到孝。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教你直面人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5000多年的歲月裡流傳下來俗語,而且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俗語,有關於天氣變化、生產勞動的,有教育人們為人處世方法的,也有一些是告訴人們該如何教育孩子的。這些俗語能流傳了千年,跨越了歷史的長河來到當代,自然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也不會為後世廣為流傳。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易經:「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經典有意義,可惜少有人知
    其中有一句話,老人們常常掛在嘴邊,我們也一定有所耳聞,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就是說兒孫們都有他們各自的福分,父母不要太過於擔心。說到這句話大家肯定會恍然大悟,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中,總會有人想要掌控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我們的生身父母……毋庸置疑,父母是真心實意愛我們的。也正是由於這種愛,讓他們總是在為我們擔心。擔心我們冷了、餓了,或者是出了差錯而受苦。於是便想要讓我們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走下去,什麼事情都要擅自為我們做決定。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長知識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是什麼?
    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只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惜很少人知道下句,父母要引以為戒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更是無怨無悔地,「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雖然只是一個比喻,但是卻足以說明父母對於孩子「過度」的愛;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父母只需要好好引導孩子,孩子就能有所成就,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小編覺得更經典,特別是父母一定要引以為戒!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01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兒子中了狀元後就為母親過壽。出家的羅秀才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丈夫不在家,妻子只得自己開始做家務和做工掙錢,孩子慢慢長大後也能幫襯著她一點。
  • 「兒孫自有兒孫福」後面一句太有深意,簡直就是家庭教育精華
    樂兒 神州日知現在的父母養個孩子是這樣的:孩子餓了,就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做好吃的;孩子冷了,趕緊找出毛褲給孩子穿上;孩子生病了,寸步不離的照顧著孩子。其實,老話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現代的老人經常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們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 「兒孫自有兒孫福」是父母對子女最不負責任的藉口
    說到讀書,總有成績特別好的,孩子會讀書,父母說起話來,嗓門高八度。相反,成績差的也是不在少數,當問到成績時,父母總是說:唉,不會讀,我們落得輕鬆,讓他初中畢業就去打工,早點成家,兒孫自有兒孫福,操心總是多餘的。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一句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
    增廣賢文》裡有一句話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給出了教育子女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而現在的大部分父母,真的是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恨不得為孩子「俯首甘為孺子牛」 早在 1993年,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了中國的教育界。
  •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在明朝,有一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看到官場黑暗腐敗,感念人生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帶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人影。這首詩非常適合現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為了孩子而奔波,年輕時說:等孩子和大了就輕鬆了。等孩子長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沒有輕鬆的時候。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一句過去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我記憶中老人們講得最多的是在鄰裡爭吵的時候,一方不想和人爭了,就丟下這樣一樣句來,進屋去了。另一方也好像有所觸動,也不再堅持,若有所思地走了。一場爭吵也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