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十人九不知,但看明白的都很無奈
文/婉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物質文化是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精通的,比如圍棋、俗語。圍棋想要入手只需半個小時,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成為行家。而俗語則是文化的一個縮影,想要每句都明白背後的歷史以及涉及的文化很難,因為有些已然流傳了千年。
俗語是文學中的一種形式,以經簡短小之軀行大義,背後的道理深邃得令人心驚,堪比魯迅先生的文字一樣字字珠璣。在《俗語辭典》中有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最初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原話意思是說長輩不必過多操勞子孫,因為各人自有緣法有自己的福分。
古人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成語以及背後的故事得出了總結,在他們的總結中,兒孫如果有福,即使白手起家也會有大成就,家中有遺產再多也無大用,而若兒孫不肖,即使家中金山銀山萬座,那麼萬貫家財也會被揮霍一空。這句俗語大家對於其中的意味都瞭然,但下一句卻十人九不知,但看明白的都很無奈,因為是如今社會現狀!所以為人父母更當知下一句,下一句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
如今的社會,很多父母憂心忡忡,恨不能萬事都為兒女操勞,一直把他們當成嬰兒般對待。這種現象大家並不陌生,很多20歲出頭的青年尚且還感受不到自己父母的操勞,但對於自己祖母輩對於父母的操勞卻是有所感悟,很多老人已經70歲了,但卻整日對於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關心得不行。
如今社會父母對於子女的關心已然不是普通關心,而是恨不得做牛做馬,以至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上學不愁學費,畢業不愁工作,結婚不愁房車,雖然不是每家每戶都是,但卻是大部分人的現狀。即使父母沒有全款買房, 但很多年輕人都有父母的資助。其實遍觀如今這種現狀,真的很令人無奈,雖然很多父母都是好心,但往長遠想難道這真的對於子女是好的嗎?
婉清觀點:不知道大家身邊人都怎麼樣,但筆者身邊事事被「關愛」的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在父母不在之後生活十分艱難,很多基本常識都不知道,令人為其捏一把汗。其實筆者覺得很多父母若真想幫孩子,用不著做牛做馬,只要「授之以漁」適當扶持即可,這樣他們雖然一時風雨飄搖,但卻不會在沒有大樹庇護時被摧毀。大家對此有其他的看法嗎?
參考文獻:《俗語辭典》、《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