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後面一句太有深意,簡直就是家庭教育精華

2021-02-17 日知錄


樂兒 神州日知

現在的父母養個孩子是這樣的:孩子餓了,就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做好吃的;孩子冷了,趕緊找出毛褲給孩子穿上;孩子生病了,寸步不離的照顧著孩子。

其實,老話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

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

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其實,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但是,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有,殷謙點評:「鐵拐李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做馬牛。父母溺愛其子乃是害子,反苦自己。其實沒有必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沒有奮鬥,那麼,他的一生就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只是坐享其成,那麼,他的一生就是沒有意義的一生。」

提到這句話,還有2個典故,不得不知。

羅倫是明宣德成化間人,為官時曾被貶到泉州任市舶司副提舉,他曾據理上疏「反對將福建市舶司從泉州遷往福州」。

在泉期間,他多次親自講授理學,對泉州文化教育做過重大的貢獻,被人們尊稱為「一峰先生」。

後人還在他講學的地方建造一座「一峰書院」。

羅一峰在泉州講學時,就曾以自己小孩時的「天對雞屎」的故事來激勵泉州學子,指出做人只要發奮努力學習,最終都會有好的結果。

據傳,羅倫之父是個秀才,早年寓居泉州,因家境貧寒以及科場失意,只得到外地當私塾先生。

羅秀才家中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一時不習慣幹家務,在羅秀才到外地教私塾期間,很少回家,家裡的事務,全由兒子幫其母親一起打理。

有一年歲末,羅秀才回家過年,一天,他覺得兒子羅倫已經七歲了,就想考考他對對句子,以便送他入私塾讀書,將來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當時,羅秀才出一個「天」字讓羅倫來對,羅倫平日總是幫助母親搞家務,沒學過對對子的方法,結果一是對不出來,他母親在一旁干著急,便側過身來,暗中用手指地,意要羅倫以「地」對「天」,沒想到其手指正對著地上的雞屎,羅倫趕快回說:「天對雞屎」,此一對把他的父母都給愣住了。

羅秀才再厲聲問:「老爸」對什麼?他母親怕他再對錯,氣壞羅秀才,見其子偷偷地看她,便又側過身來,暗中用手指指向自己,意要羅倫以「老母」對「老爸」,無奈羅倫不明其意,見母親的手指正對奶房,便急忙對說:「老爸對奶」。

羅秀才頓時心灰意冷,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怪兒子的「蠢笨」,見日後前途無望,一氣之下,便拋妻別子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的突然出走,給這個原來就十分貧窮的農村家庭帶來很大的打擊。

起初,其妻子十分悲傷,成天以淚洗面,後來漸漸地想開了,就堅強起來,毅然挑起家庭重擔。

她除日夜辛勤地紡紗織布外,還千方百計教導兒子,開發他的智力。

羅倫年紀雖小,卻非常爭氣,每天上山放牛砍柴時,身邊總帶著書本,認真刻苦學習。長大後,又得名師的指點,進步更快。

25歲時,考中舉人(11年後高中狀元,那是後話)。

羅倫中舉後,為答謝母恩,便給母親做生日。

消息傳開後,離家十八載的羅秀才,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訪。

其時,看門的人不認識他,便入內報說有一個和尚前來化緣。

羅倫的母親便慷慨地吩咐拿出一千文錢捐贈給他。

誰知那和尚一直搖手,口中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看門人再進去稟報,羅倫母親以為那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鬥米給他。

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但求親眼看看新科舉人的模樣。

正當看門的人左右為難時,恰好羅舉人從大廳裡走出來,和尚便抓緊時機把他認真地端詳了一番。

待羅舉人入內後,和尚又提出要求:「有話想和羅太夫人當面說說。」

看門的人認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和尚也太不識相了,竟有如此非份之想,不予理睬。

和尚無法,最後只得求取筆墨,讓他留言。

看門的人很不情願地滿足了他。

和尚並不與其計較,提筆在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

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和尚題之後,安然轉身而走,一直沒有回頭。

後來,羅倫和他的母親獲悉情況,趕緊來到大門口,看到這首題詩後,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和尚正是他們日夜思念的至親之人,遂囑咐家人四處尋找,可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

從此後「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成為一句俗語,並在泉州流傳了下來。

河北民間還傳說著另一個故事。

傳說,過去有一人,家貧如洗,妻兒跟著受累。

其妻埋怨他:「人家都有錢,你看看你,我就不說了,孩子讓你給餓的,臉都是青的。」

此人言道:「流年不順,又沒收成,街坊四鄰也都窮,有沒個親戚,借都借不來,我能咋辦呀?」

其妻言:「借不來,偷你總能偷吧?」「哪裡去偷?」「財主家。」「財主家高牆大院的,我又翻不過去。」

妻言道:「他家院牆不是有排水的水眼嗎?你不會從那鑽進去。」

此人言道:「財主家有的是護院的,個個如狼似虎,你腦袋一鑽進水眼,護院的拿大棒就把腦袋打碎了,還怎麼辦?」

「你不會拿個瓢先試試,打碎了就別進去。」

此人如其言,一進水眼護院將瓢打碎。就把頭縮了回來,心中就思量,我連偷都偷不來,還怎麼回去見妻兒,一羞之下,離家出走。

二十年後,此人流落街頭,乞討為生,來到自家門口,一打聽才知道,兒子過家富足。

此人無顏見妻兒,就在牆上提下一首打油詩:

二十年前把人偷,

一棍打破葫蘆瓢。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其子看詩,告於其母,其母大驚,叫兒子快追此人,原來就是你父親。

這句話的下句其實是告誡天下父母,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智力也是一樣,只能因勢利導,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否則最後只能適得其反。

但也有人解說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長輩不必為他們過於操勞擔憂,如果有福的話,什麼都沒有,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沒福的話,就算你家財萬貫,最後也不夠其揮霍,反而還害了子孫。

所以,對比上句,其實這個下句才是經典。

推薦也閱

視頻!家庭秩序靠什麼調整?

「財位」的5宜6忌!家中「財位」在哪裡? 養好它 旺全家

驚嘆!各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大PK,您家鄉咋樣?

中國2000多年歷史很可能被這個家族暗中操縱,難道...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飽含深意,道盡了人世間的真諦!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大智慧,可惜很多父母不懂!文/婉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都是因中國特有的制度所衍生,比如孝文化。孝文化源遠流長,且作用卻是舉足輕重。黑格爾曾說中國的特性就是孝,這話並不無道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影響頗深,從《初刻拍案驚奇》中的「扇枕溫衾」,到《搜神記》中的「臥冰求鯉」,無一不是孝文化的體現。孝指的是晚輩對於長輩的敬愛,而在《增廣賢文》有一句俗語,卻是將孝反之的體現。這句俗語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有人知
    現代的老人經常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們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易經:「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經典有意義,可惜少有人知
    其中有一句話,老人們常常掛在嘴邊,我們也一定有所耳聞,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就是說兒孫們都有他們各自的福分,父母不要太過於擔心。說到這句話大家肯定會恍然大悟,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丈夫不在家,妻子只得自己開始做家務和做工掙錢,孩子慢慢長大後也能幫襯著她一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俗語的種類也有很多,有描寫人情世故的,有感慨歲月苦短的,有感嘆世事無常的,等等。「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說過,你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教你直面人生
    這些俗語,有關於天氣變化、生產勞動的,有教育人們為人處世方法的,也有一些是告訴人們該如何教育孩子的。這些俗語能流傳了千年,跨越了歷史的長河來到當代,自然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也不會為後世廣為流傳。我們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後代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福分,長輩們不要為此擔憂。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01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02提到這句話,就不得不講一個典故。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個秀才姓羅,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在明朝,有一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看到官場黑暗腐敗,感念人生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帶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人影。這首詩非常適合現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為了孩子而奔波,年輕時說:等孩子和大了就輕鬆了。等孩子長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沒有輕鬆的時候。
  • 長知識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是什麼?
    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前言: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中,總會有人想要掌控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我們的生身父母……毋庸置疑,父母是真心實意愛我們的。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兒孫自有兒孫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兒孫自有兒孫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是有種不負責任的說法。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消極,有種無奈的舉措。現在孩子,尤其到青春期以後,不服管教,和父母對立情緒很嚴重,你越說他越對抗,擰著法兒牴觸父母,有些父母就很無奈,有這種撒手放任的說法。其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是一種鍛鍊孩子的做法。林則徐有一句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 共讀國學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漁樵記》
    4911、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漁樵記》兩句以「後代自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奉勸做父母的不必為子女過分地操勞。簡介:真實,坦誠,生動,有血有肉的曹班長。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只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惜很少人知道下句,父母要引以為戒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更是無怨無悔地,「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雖然只是一個比喻,但是卻足以說明父母對於孩子「過度」的愛;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父母只需要好好引導孩子,孩子就能有所成就,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小編覺得更經典,特別是父母一定要引以為戒!
  • 「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一句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
    增廣賢文》裡有一句話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給出了教育子女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而現在的大部分父母,真的是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恨不得為孩子「俯首甘為孺子牛」 早在 1993年,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了中國的教育界。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為人父母當知後一句,是如今社會現狀!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十人九不知,但看明白的都很無奈文/婉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物質文化是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精通的,比如圍棋、俗語。在《俗語辭典》中有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最初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原話意思是說長輩不必過多操勞子孫,因為各人自有緣法有自己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