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兒 神州日知
現在的父母養個孩子是這樣的:孩子餓了,就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做好吃的;孩子冷了,趕緊找出毛褲給孩子穿上;孩子生病了,寸步不離的照顧著孩子。
其實,老話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
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
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其實,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但是,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有,殷謙點評:「鐵拐李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做馬牛。父母溺愛其子乃是害子,反苦自己。其實沒有必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沒有奮鬥,那麼,他的一生就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只是坐享其成,那麼,他的一生就是沒有意義的一生。」
提到這句話,還有2個典故,不得不知。
羅倫是明宣德成化間人,為官時曾被貶到泉州任市舶司副提舉,他曾據理上疏「反對將福建市舶司從泉州遷往福州」。
在泉期間,他多次親自講授理學,對泉州文化教育做過重大的貢獻,被人們尊稱為「一峰先生」。
後人還在他講學的地方建造一座「一峰書院」。
羅一峰在泉州講學時,就曾以自己小孩時的「天對雞屎」的故事來激勵泉州學子,指出做人只要發奮努力學習,最終都會有好的結果。
據傳,羅倫之父是個秀才,早年寓居泉州,因家境貧寒以及科場失意,只得到外地當私塾先生。
羅秀才家中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一時不習慣幹家務,在羅秀才到外地教私塾期間,很少回家,家裡的事務,全由兒子幫其母親一起打理。
有一年歲末,羅秀才回家過年,一天,他覺得兒子羅倫已經七歲了,就想考考他對對句子,以便送他入私塾讀書,將來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當時,羅秀才出一個「天」字讓羅倫來對,羅倫平日總是幫助母親搞家務,沒學過對對子的方法,結果一是對不出來,他母親在一旁干著急,便側過身來,暗中用手指地,意要羅倫以「地」對「天」,沒想到其手指正對著地上的雞屎,羅倫趕快回說:「天對雞屎」,此一對把他的父母都給愣住了。
羅秀才再厲聲問:「老爸」對什麼?他母親怕他再對錯,氣壞羅秀才,見其子偷偷地看她,便又側過身來,暗中用手指指向自己,意要羅倫以「老母」對「老爸」,無奈羅倫不明其意,見母親的手指正對奶房,便急忙對說:「老爸對奶」。
羅秀才頓時心灰意冷,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怪兒子的「蠢笨」,見日後前途無望,一氣之下,便拋妻別子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的突然出走,給這個原來就十分貧窮的農村家庭帶來很大的打擊。
起初,其妻子十分悲傷,成天以淚洗面,後來漸漸地想開了,就堅強起來,毅然挑起家庭重擔。
她除日夜辛勤地紡紗織布外,還千方百計教導兒子,開發他的智力。
羅倫年紀雖小,卻非常爭氣,每天上山放牛砍柴時,身邊總帶著書本,認真刻苦學習。長大後,又得名師的指點,進步更快。
25歲時,考中舉人(11年後高中狀元,那是後話)。
羅倫中舉後,為答謝母恩,便給母親做生日。
消息傳開後,離家十八載的羅秀才,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訪。
其時,看門的人不認識他,便入內報說有一個和尚前來化緣。
羅倫的母親便慷慨地吩咐拿出一千文錢捐贈給他。
誰知那和尚一直搖手,口中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看門人再進去稟報,羅倫母親以為那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鬥米給他。
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但求親眼看看新科舉人的模樣。
正當看門的人左右為難時,恰好羅舉人從大廳裡走出來,和尚便抓緊時機把他認真地端詳了一番。
待羅舉人入內後,和尚又提出要求:「有話想和羅太夫人當面說說。」
看門的人認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和尚也太不識相了,竟有如此非份之想,不予理睬。
和尚無法,最後只得求取筆墨,讓他留言。
看門的人很不情願地滿足了他。
和尚並不與其計較,提筆在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
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和尚題之後,安然轉身而走,一直沒有回頭。
後來,羅倫和他的母親獲悉情況,趕緊來到大門口,看到這首題詩後,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和尚正是他們日夜思念的至親之人,遂囑咐家人四處尋找,可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
從此後「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成為一句俗語,並在泉州流傳了下來。
河北民間還傳說著另一個故事。
傳說,過去有一人,家貧如洗,妻兒跟著受累。
其妻埋怨他:「人家都有錢,你看看你,我就不說了,孩子讓你給餓的,臉都是青的。」
此人言道:「流年不順,又沒收成,街坊四鄰也都窮,有沒個親戚,借都借不來,我能咋辦呀?」
其妻言:「借不來,偷你總能偷吧?」「哪裡去偷?」「財主家。」「財主家高牆大院的,我又翻不過去。」
妻言道:「他家院牆不是有排水的水眼嗎?你不會從那鑽進去。」
此人言道:「財主家有的是護院的,個個如狼似虎,你腦袋一鑽進水眼,護院的拿大棒就把腦袋打碎了,還怎麼辦?」
「你不會拿個瓢先試試,打碎了就別進去。」
此人如其言,一進水眼護院將瓢打碎。就把頭縮了回來,心中就思量,我連偷都偷不來,還怎麼回去見妻兒,一羞之下,離家出走。
二十年後,此人流落街頭,乞討為生,來到自家門口,一打聽才知道,兒子過家富足。
此人無顏見妻兒,就在牆上提下一首打油詩:
二十年前把人偷,
一棍打破葫蘆瓢。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其子看詩,告於其母,其母大驚,叫兒子快追此人,原來就是你父親。
這句話的下句其實是告誡天下父母,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智力也是一樣,只能因勢利導,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否則最後只能適得其反。
但也有人解說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長輩不必為他們過於操勞擔憂,如果有福的話,什麼都沒有,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沒福的話,就算你家財萬貫,最後也不夠其揮霍,反而還害了子孫。
所以,對比上句,其實這個下句才是經典。
推薦也閱
視頻!家庭秩序靠什麼調整?
「財位」的5宜6忌!家中「財位」在哪裡? 養好它 旺全家
驚嘆!各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大PK,您家鄉咋樣?
中國2000多年歷史很可能被這個家族暗中操縱,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