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大智慧,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文/婉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都是因中國特有的制度所衍生,比如孝文化。孝文化源遠流長,且作用卻是舉足輕重。孝文化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體系,而且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孝文化從上古萌芽,經歷了5000年演變積澱,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的傳統。
黑格爾曾說中國的特性就是孝,這話並不無道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影響頗深,從《初刻拍案驚奇》中的「扇枕溫衾」,到《搜神記》中的「臥冰求鯉」,無一不是孝文化的體現。孝指的是晚輩對於長輩的敬愛,而在《增廣賢文》有一句俗語,卻是將孝反之的體現。這句俗語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句俗語出處為《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其實俗語上一句大家並不陌生,不過下一句飽含深意才是大智慧,可以說是道盡了人生真諦,可惜很多父母都不懂,所以體驗不到孝。其實孝與不孝都是教育問題,如果父母教育不當或是沒有以身作則,那么子女有樣學樣也不會孝順,而如果父母純良孝順,子女受影響也會將此當做大事。
上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大家熟知,這話說的是長輩無需太過擔憂子女前程,各人自有各人緣分。雖說「父母愛字則計深遠」,但父母將能做的都做了,所有都要看造化與他的努力了,即便你再心急也是無用。而且即便你在世時候事事躬親,但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指點江山作舵手,沒了你庇護的孩子凋零的會更快。所以不如教育好提前放手,吃一塹長一智後孩子因緣際會下會自有前程。
而下一句「莫為兒孫作馬牛」意思是說父母長輩沒必要為了孩子當牛做馬,這樣並不是幫助而是禍害。溫室的花朵放到野外,會被寒風暴雨摧殘。而如果它從小長與凜冽環境,對於暴雨狂風也不會懼怕,雖然一時風雨飄搖,但雨過天晴後會更加生機勃勃。
很多父母因為不知道這句,所以對兒女諸多管束,想要方方面面都安排到位。殊不知,因為這種教育問題,孩子等真有一天醒悟了會覺得你們在害人,或者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再幫助從而心生怨懟,繼而不孝,令一些父母悔之晚矣,從而度過悽涼的晚年不說,還要擔心子女,實在是划算不來。
婉清觀點:揠苗助長和溫室呵護都是錯誤的教育,兩者因教育不同,都會使得「孝」一字不復存在。如果從溫室中走出去,自保的能力都沒有談何孝?如果揠苗助長,只會造成隔閡,又哪有心獻孝?大家覺得呢?
參考文獻:《增廣賢文》、《初刻拍案驚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