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地區所面對的主要敵人,中國戰場上所面對的主要敵人就是日本,日本雖然是一個小的島國,但是很早就開始近代化、工業化的腳步,因此在二戰中面對中國這樣一些比較落後的工業國還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前期甚至在對戰美英等傳統列強時打出優勢,只是最後被龐大的同盟國的體量所最終擊敗。
在論及二戰中的日軍時,軍隊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二戰中日軍軍隊非常特殊的軍銜制度,日本的軍銜制度來源於近代的普魯士,但是又在很多方面依據本國的國情進行了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將-佐-尉-士官」的軍銜體系,以及非常特殊的編制,而其中最特殊的一個,就是日軍的「大佐」官職了。
很多人看來,日軍的大佐和其他國家的上校是同級官職,其他各國通用的「將-校-尉」體系中,大佐與上校算是同級別的職位,或者說大佐是介於最高級別的校官和最低級別的將官之間的職位,也就是西方軍銜制度中高於上校但低於準將的職位,而在同時期的中國軍隊,在五級將銜制度下,大佐其實已經相當於中國的少將了,當然是在部隊指揮的權限上。
當然這是基於當時各國不同的軍銜制度而言的,但是如果從實際指揮部隊的情況來說,日軍的大佐官職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銜。
在日軍的軍隊制度中,大佐一般是聯隊級部隊的指揮官,處於師團(師團長為中將)、旅團(旅團長為少將)之下最大的部隊指揮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地直接指揮官職務,因此在舊日本軍隊中,大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要麼晉升為將軍,要麼就從以大佐軍銜退休,這一點非常類似於今天解放軍中的大校軍銜。
而日軍的大佐所能指揮的兵力,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戰場的變化以及兵種的不同而不同的,以早期日軍的步兵聯隊來說,大佐指揮的步兵聯隊大約有2500-3000人之間,包含有額外的炮兵、工兵等部隊,而同時期騎兵聯隊、戰車聯隊、炮兵聯隊、輜重聯隊、工兵聯隊等大佐直接指揮的人數相對較少,在1500-2000人之間。
而到了戰爭後期,日軍每個步兵聯隊的人數下降到1500-2500人之間,此時也有部分大佐擔任預備與師團或者獨立旅團指揮官的職位,總的來說,大佐是日軍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戰場指揮官職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