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侵華戰爭讓我們牢記了日本帝國的滔天罪行,同時還有一些著名的歷史戰犯也將在史冊上永遠地被唾棄,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日本戰犯岡村寧次,七七事變的第二年,身為大佐的岡村寧次接到軍部調令越級提升至司令官,成為軍內的焦點,但殊不知,「大佐」才是日軍內部人人要爭的軍職,那麼日本「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為何日軍不當少將要爭當大佐呢?
先來「科普」一下我國的現行軍銜制
說到軍銜,我們先要「科普」一下我國的現行軍銜制。「軍銜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軍銜制以軍官的職務、資歷、貢獻、才能等綜合因素作為評定和晉升軍銜的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兩次擬議實行軍銜制,一次是抗日戰爭初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一次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之後。兩次擬訂的軍銜等級都與當時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相同,但由於受當時環境的制約,兩次擬訂的軍銜制度都未能實行。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設4等14級。到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分3等10級。即: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再來說說日本的軍銜編制
現在我們再了解一下日本的軍銜編制。日本軍銜現指日本的自衛隊裡面被授予的職位名稱。現行軍銜設6等18級:
將官:陸上幕僚長(海上幕僚長、空上幕僚長)、陸將(海將、空將)、將補;
佐官:一佐、二佐、三佐;
尉官:一尉、二尉、三尉;
準尉;
曹:曹長、一曹、二曹、三曹;
士:士長、一士、二士、三士。
但在抗戰時期的日本軍銜是指二戰結束前舊日本軍採用的舊軍銜,日本作為戰敗國在軍銜上作出了較大的調整,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則是二戰時期日本的軍銜。分為6等16級:
將官:大將、中將、少將;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準士官;
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以此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二戰時期的「大佐」相當於我軍現在的「上校」,也就是團長級別的軍職人員。從級別可以看出,將官是要高出佐官一級,那麼為何日軍不當少將要爭當大佐呢?
爭當大佐的原因
二戰的日本仍然是幕府時期的「底子」,除了財團就是軍閥家族壟斷著全國的經濟命脈,而在戰場上這些財團與軍閥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軍隊之內各家族的成員都會佔有一席之地。
簡單來說,就是軍隊是在天皇的領導下各行其政,只要達成共識,在利益的前提下會很愉快地合作。也可以理解為,能在軍隊中有一定軍銜職位的人,背後都會有一個家族的支持。
像「大佐」這樣的軍銜,在當時的日本軍隊當中可不是一般的「團長」級別,大佐可以擔任: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中將)。
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大佐的實際軍權要比一般的少將還要大,比如像陸軍聯隊長這樣的編制在4000人左右,並且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在成立時,往往都會被天皇授予軍旗,這是一般軍隊編制難以享受到的「殊榮」。
因此,大佐是日本軍隊內部人員都要爭當的大佐,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權力,更是一個家族的榮譽,而這些往往都是與家族利益相掛勾的。
當然,並不是只有家族的背景做靠山便能坐上大佐之位,更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才會有機會成為大佐。像前面說過的岡村寧次由大佐越級升為司令官,他的大佐之位也是「憑本事」才坐上去的。
從1917年開始岡村寧次就在駐華武官處工作。1919年回國後,長期供職於陸軍參謀本部,研究中國情報。1925-1927年任北洋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參與中國內戰。
1932年,為了轉移九一八事變後國際社會對東北的關注,他派遣田中隆吉和川島芳子挑起了「一·二八」事變,出兵中國上海。1932年8月19日,岡村寧次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他奉命轉赴東北,出任關東軍副參謀長,以大佐的身份開始了他的「侵華」軍旅生涯。
小結:
日本侵華的血淚史會銘記於每個國人的心中,但對日本的各方面知識我們也要多些了解,正如古人所講,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不是嗎?
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岡村寧次回憶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