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如果地球上的60多億人都講同一種語言,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這樣一來,我們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種回到故鄉的感覺,我們再也不用花那麼長時間來學英語了,多美啊。
據《聖經·創世紀》的記載,起初人類都是講同一種語言的,彼此交流無礙,後來他們來到東方的一片平原,一合計,打算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要通天,原因是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上帝非常反感人類的驕傲,知道人類同操一門語言,合作起來,沒有他們辦不成的事情。一怒之下,上帝變亂了人類的語言,讓他們說的話彼此聽不懂。
結果這塔就建不成了,人類只能停工,從城中出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生活。
那個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這個故事對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1、語言的本質就是聲音
在上帝變亂人類的語言之後,為什麼他們不用文字進行溝通呢?
答案是,那時文字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一門語言,是先有聲音還是先有文字?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是先有聲音,再有文字。
因此,語言的本質,就是聲音的交流,文字只是錦上添花,是記載聲音的一種媒介,並不是必要的。事實上,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原始部族的語言是沒有文字的。
所以,學習一門語言,首先要學習聲音,聲音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是語言的原生態,是交流的必需品,是語言的生命之所在,沒有聲音,就沒有語言。
2、聽說和讀寫,是不同性質的兩個系統
我們通常說語言學習有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但它們的關係並不是並列的,而是有邏輯順序的。
聽說和讀寫是分屬語言的兩大系統:語音系統和文字系統。聽說只跟語音有關,讀寫只跟文字有關。
所以,聽說和讀寫,並不是必然地要聯繫在一起的。一個能讀寫古文字的考古學家,可以完全不知道其讀音,而一個不識字的文盲,也有可能憑藉他的思想和演講才能,成為影響千古的哲人,中國的禪宗六祖慧能就這是這樣的人。
一個講普通話的人如果穿越到唐朝,肯定是不能跟當時的人進行口頭交流的,因為古漢語的發音系統跟現代普通話是不相同的。但是唐朝的詩詞能為今人所知,是因為文字被保留和傳承下來了。
說到底,文字是死的,語言卻是活的,學習英語,不學聽說,只學讀寫,有沒有用?——有用的,可以看懂英文資料,但是卻不能交流。
但是,不能交流還學來幹嘛呢?英語又不是一門古語,而活生生的世界通用語。
3、聽懂,是學習英語的核心目標
上帝變亂了人類的語言,就是要人類說出來的語言,彼此聽不懂,從此,聽不懂的語言,就可以稱之為外語了。
如果一門語言你從小就能聽懂,那就不能稱之為外語,只有聽不懂的語言,才能稱之為外語。
外語學習的過程,首先是從聽不懂到聽懂的過程。
聽懂,是學習外語的核心目標。
如果一個中國人能完全聽懂英語,那麼他就已經實現了英語學習的核心目標,可以稱之為英語高手了。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英語聽力不好,連美國總統川普的演講都聽不懂,那麼,他說他英語學得好,是騙人的,更不能說自己已經掌握了英語,哪怕他已經記下幾萬個單詞,對英語語法熟記於心。
所以,聽力訓練,永遠都是英語學習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