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歷史中男、女兩性地位不平等現象的轉化過程進行剖析,運用史實,合理鋪敘,揭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歷史根源。並通過展示當代我國為追求男女平等所做的努力,為當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構下的男女兩性平權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
關鍵詞:女權 兩性地位 歷史背景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關於男女兩性的地位認知時有變化。從母系氏族裡「不知其父為誰」到封建社會裡明顯的男權社會,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兩性平等。中國的兩性地位的天平進行了多次傾斜。其背後的意義以及反映的社會深層次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在母系氏族時代,由於原始社會社會生產力極為有限,生產工具主要為原始的木石器,加之漁獵活動本身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所以在男子主要從事的漁獵方面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極為有限。而女性所從事的較為穩定的採集方面的經濟價值更高。對氏族社會有更大的價值。除了這種經濟價值外,「再加上分娩,哺育主要由婦女完成,對實現人口增殖,延續部落有重大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婦女成為了社會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者和組織者。於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母權為核心的一妻多夫制體系。
在這一時期,關於性的問題也是理所當然的由女性佔據了主導。「通婚大多採取群婚制,實行族外通婚」男性通常只有探望女方和子孫後代的權利,子女從母居,屬母方氏族,世系和財產繼承從母系計。男性在繁衍上的地位只停留在提供另一半染色體的地位上。雙方並無現代意義上的「性生活」一說。
第二時期,中國步入封建制社會。孔子系統地提出了儒家學說,並由於封建王朝「大一統」的需要,儒家學說成為官學並長久地流傳下來。但同時,由於其具有官方學說色彩,其中難免會帶有政治傾向性。並且會引導社會風氣。隨著朱熹「三綱五常」的提出和實施,中國女性的地位墜入低谷。
伯切特曾寫道:「這個奴隸之國(中國)的內部不斷爆發勇敢的起義,但最後都被淹沒在血海之中。中國的農民和手藝人的命運實在是太悲慘了,而大多數中國婦女的命運甚至比他們悲慘十倍。」
古代中國通過撰寫「女教書」來固化女性思想,培養傳統意義上的「好」女性。如劉向的《列女傳》及班昭的《女誡》等書,都要求女性「敬,慎,謙,順」「試圖使男性本位的社會秩序合理化,降低女性的地位。」在朱子之後,這種思想愈演愈烈。「女子無才便是德」「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
在這種男權中心的社會裡,女性漸漸地淪為了男性的附庸品。中國女性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其最為明顯的體現便在於傳統文化裡強調的女德裡的「纏足」和「婚姻」
所謂「纏足」即是用布裹腳,強行限制腳的生長。而這也是女性喪失勞動能力,從而加強對男性的依賴,進而進一步鞏固「男尊女卑」的家庭社會秩序。這種通過對女性身體的傷害來提高女性價值的行為,正是當時社會思想異化的結果。
所謂婚姻,古中國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性並沒有所謂的婚姻自主權。而女性尤甚,在不滿意的包辦婚姻中,女性只能淪為生育機器,男人性慾的發洩工具和「財產」甚至出現了「典妻」「夥妻」現象。使得女性徹底淪為男性附庸品,由獨立的人變為了可以被衡量價值的物品。
毛澤東曾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寫道:「女子受到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的多重壓迫,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在革命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掌握了全國政權,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政權。為婦女的解放,」婦女頂起半邊天「的現代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提出,中國男女性的地位有了空前的轉變,婦女在社會層面和法律意義上第一次擁有了與男性平等的權力。在西方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所領導的女權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的婦女地位產生了一系列變化:西方女性主義主張平等教育,強調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力和機會並追求「性的平等」或者叫做「性別公正」女性從身體上和社會上以及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
首先,「解放後離婚人數激增,且大多數提出離婚的是已婚婦女,可見封建婚姻對婦女迫害之深。」毛澤東提出「時代變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進一步促進了女性衝破性差的束縛,實現人格獨立自主。
而在社會層面上,隨著「個體的智力和能力成為人類資本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性別價值定位的決定意義在逐漸減弱。此時,男女平權的性別制度在逐漸興起,男女共同享有政治,經濟,教育等各項權利的要求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婦女對於21世紀的性別關係的渴望發展為相互尊重,免除壓迫,共同發展。國際社會上種種聲音支持男女平權。如1966年「全國婦女組織」的建立以及《新女性主義運動》等著作的出版為女性發聲,使婦女這一群體正式獲得廣泛的公共影響力,進一步促進了女權運動發展。
在思想上,女性主義也有了新的發展:提出了自由主義、激進主義、社會主義、存在主義、全球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等多個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具體闡釋了女性主義的含義和意義,並為未來女性主義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國很多思想先進的女性,在接受女性主義的思想後,也投身於男女平權的大潮中去。在一些當代主流媒體的評論下的女權主義也隨處可見。中國社會正由傳統的男權社會向現代的男女平權社會轉型。
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諸多問題。從社會評價上來看,由於古代中國「男尊女卑」的強大歷史慣性和女性較為柔弱的刻板印象使女性難以獲得與男性相等的社會認可,也就難以向社會上層及權力中心流動。
其次,我國現在仍為性別發展指數差距較大的國家。據統計,中國的性別權能測量指數中女行政管理人員的比例僅為30%,在性別發展指數上甚至只有0.578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而政府缺乏與之相應的措施來順應女性平權的大潮或是沒有意識到傳統的性別分工。導致了行政效能和社會需求的不對稱,抑制了女性運動的發展。
由此觀之,女性平權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而女性作為新時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實現新時代強國夢的歷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跟隨歷史潮流,爭取男女平權的重要性不亞於廢除奴隸制和殖民主義的消亡
中國女性地位從一開始母系氏族社會的女權為中心到封建主義社會的男權社會,女性權利受到極大的壓迫再到新時代女性的「男女平權」思想的再度興起,其轉型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寫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代的智能化時代對智力的重視是女性平權的基礎。實現男女平權,可以發揚女性的生產積極性,充分利用人類的整體智慧。還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進步,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女性的力量。
參考書籍:
《女性學入門》 【日】富士谷篤子 張萍譯 中國婦女出版社 1986 第一版
《女性主義思潮導論》【美】羅絲瑪麗·童 艾曉明譯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第一版
《社會性別與公共政策》李惠英 主編 中央黨校婦女研究中心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2 第一版
《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及出現的原因》 王曉娟 2020年 百度文庫 第一頁
《從纏足中解放出來的中國》 伯切特
《女誡》 漢 班昭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