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下))

2021-02-19 蘇州心理分析與沙盤遊戲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父權、衝突、改變

造成男女人格、地位不平等的緣由是歷史性的、由來已久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可分為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兩大階段。在母系氏族階段,「民知其母而未知其父」。但當時沒有發展到母權制階段,男性並非完全受制於女性,他們可能還是氏族事務管理的主要參與者,男女在氏族集體的謀生活動中相互補充、協作的色彩更顯著一些。(呂紅平等,2011)同時,儘管女性是母系氏族的中心,但男性並不從屬於女性,而是歸於其出生的氏族,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到,在母系氏族社會,男女人格、地位上並不存在顯著的不平等現象,甚至有學者質疑當時是否真正存在不平等的情況,(吳科達,2004)因而也未對後世文化造成女尊男卑的不平等影響。

約5500年至4000年前,人類文明進入父系氏族階段,其主要標誌是部落成員按男系確定血統關係和繼承權。受各種因素影響,男女人格、地位不平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步出現並固化為一種社會準則和規範。首先,私有制的誕生造成了不平等。當個人可以擁有私人財產時,由於男女生產方式的不同,其佔有財產出現差異;當私有制度確立時,男性便可以永久地擁有財產權,女性和後代都成了他們的私有財產。其次,社會觀念的轉變也造成了不平等。原始社會中,母系血統能起到聯結社會群體的作用,因而女性是受到尊重的,人們認為是女神創造宇宙,化育人種萬物甚至創造了文字、語言和書寫。中國有補天救世和摶土造人的女媧,西方有眾神之祖、大地之母的蓋亞。而當人類進入到父系氏族階段,男尊女卑的思想開始出現並盛行。根據希臘神話中赫爾俄德的說法,作為懲罰,宙斯把女人當作禮物送給了男人(《神譜》,570~612;《工作和時日》,59及其後)。對赫西俄德而言,女人是真正的災難。很明顯,延續性法則指的就是從父親到兒子的延續。而宙斯,作為男性氣質的最高表現,是能鼓舞所有男性的榜樣。而所有與真正女性有關的意象都籠罩著一層絕對的悲劇色彩。

在這一階段,中西方在男女人格和地位方面的不平等表現不一。

在甲骨文中,「女」字就被描繪成一個人跪在地上的形象。(王瑞芹,2007)先秦時期,作為我國古代思想重要源泉的《易經》就提出,象徵女性的坤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左傳》中明確指出:女子,從人者也。體現了其在人格上與男性的差距。而後這種不平等又被思想家具體化為女性對男性的「三從」:「幼從父兄,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孔子家語·本命解》)女性成為家庭中男性的附庸。這種附庸甚至體現在稱呼上,女性在其在丈夫面前的自稱帶有一定的貶低意味,以此表明自己在人格上與丈夫是不平等的:「自稱於其君,曰小童。」(《禮記·曲禮下》)同時,男性對女性的定位狹隘化為「色」,認為其是對男性的誘惑和威脅,視其為「八奸」之首。(《韓非子·八奸》)秦漢之際,「男尊女卑」的觀念被進一步強調,「男女者,何謂也?男者,任也,任功業也。女者,如也,從如人也。」(《白虎通》)及至西漢,董仲舒將這種人格的不平等進行神化,賦予其先天規則的內涵,使之更加穩固:「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又說「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宋明時期,在程朱理學發揚光大下,男女人格的不平等加劇,尤其表現在對女子恪守貞節的要求上。「貞節」一詞含有兩層含義,「貞」是未嫁女或丈夫還在的守節,「節」則是丈夫已死的守寡。(盧樂山,1995)宋代程頤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論斷,明代通過政策鼓勵喪偶婦女不婚:「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 同時自宋至清,政府通過禁止命婦和貴族婦女再婚向天下倡導守節觀念,強調從一而終。有學者指出,女子的貞操,是適應於男子的權力之伸張而逐漸得到張揚的,最初只限於結婚以後夫妻同住的時期,以後才擴大到結婚以前的時期,再往後又擴大到夫死以後的時期。(翦伯贊,2001)這實際上是兩者人格不平等的體現。

除了人格上根本性的不平等,中國歷史上男女在社會地位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從生育之初,社會對新生子女的性別偏好就非常明顯:「乃生男子……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弄之瓦。」(《詩經·小雅·斯幹》)從中可以看出,它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民俗,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行為。有時甚至會出現極端的人為性別選擇: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韓非子·六反》)

接下來是在社會技能培養方面,相對於男子接受向外發展的教育,社會對女子要求的技能主要是持家之道:「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粆,治絲繭,織紉組,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禮記·內則》)其學習的目的則在於侍奉男性,將自己的地位置於其下。如《白虎通·嫁娶篇》所言:「婦人所以有師何?學事人之道也。」

及至成年階段,女性在家庭中被要求以「三從四德」「專於順從」,其地位明顯低於男性。而歷代法律賦予男性納妾出妻的權力,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更加低下。同時,在男性宗法制度下,女性地位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她們是男性的附屬品,附屬於男性家庭;另一方面又由於宗廟繼嗣與家族傳承的極端重要,以及對長幼之序與孝道的倡揚,導致對生育後嗣的母親的尊重。(呂紅平等,2011)這實際上也是女子社會地位依靠男性獲得,低於男性的表現。

在耕讀、政治、軍事等領域中,女性更是被完全排除在外,不存在一席之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詩經·大雅·瞻仰》)「教令不出於閨門」(《孔子家語·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其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內庭。對於尋求政治發展的女性,執掌權力的男性們會進行強烈否定,如孔子對周武王自稱的「亂臣十人」進行評論: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論語·泰伯》)同時,歷朝歷代都把防範女性幹政作為重要內容,認為女性參與政事是「牝雞晨鳴」。(《顏氏家訓·治家》)

由此,中國在進入父系氏族階段後發展出的傳統性別文化是輕視甚至否定女性與男性的人格及社會地位平等的,這種傳統性別文化影響深遠,達於後世。

西方在進入父系氏族階段後同樣出現男女人格、地位的不平等現象。如在古羅馬時期,只有羅馬公民和羅馬公民的妻子,而沒有女公民的存在。(奧古斯特·倍倍爾,1995)佔統治地位的觀念認為,婦女屬於家庭動物,附屬於男人(父親或丈夫),沒有獨立的地位。在西方的經典教義《聖經》中,也提出女人是萬惡之源和男人的附庸:「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這是對女性人格和地位的根本性否定。也同樣對西方影響深遠。

在這樣中西傳統性別文化的氛圍下,傳統社會中男女權利的平等顯然不可得,因而對權利平等情況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法治社會。

從法律的誕生之初,性別間權利的不平等就已經存在。根據歷史上沿襲的男女兩性分工,女性的活動空間限於家庭,男性則建立起與外部世界的交往。由此形成的交往法則是法律的雛形,其關注的所謂「公共領域」無疑是排除了女性的。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曾經產生很多充滿性別權利不平等色彩的法律條文,如美國最高法院在1875年依據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將婦女排除在選舉權等政治權利之外。

現當代法治化以來,雖然已經沒有哪個西方民主國家百分之百地是父權社會,但是它們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父權社會的根本特徵。因此,雖然各國在法律文本上都已經賦予了婦女法律主體資格,也規定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但深深植根於人類歷史的性別不平等的觀念以及由此觀念鑄就的男權文化始終牢固地控制了法律以及法律資源的分配。(威爾·金裡卡,2004)比如在律師職業十分發達的美國,女性律師也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且幾乎不直接從事訴訟。這是由於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遠低於男性,而且在這一職業中地位不高、收入偏少,制約了女性的職業選擇。(周安平,2007)

而我國儘管已經將男女平等寫入基本國策,但在法律的制定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女性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對性別權利平等的考量是不足的。首先,立法中對男女平等做出了原則性規定,但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性別平等難以落到實處,如就業過程中女性勞動權的保障問題。其次,立法中性別意識缺失,導致法律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權利不平等現象。如我國民間對男女繼承權的劃分等。

總之,由於傳統父權文化的存在,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男女在人格和地位上存在明顯的不平等現象,這種不平等影響深遠,即使在進入現代法治社會也難以消弭,促成了雙方在權利上的不平等,且對這種不平等的改變造成阻撓。

在進入現代社會後,女性獨立意識增強,逐步走出家庭,進入公共領域,較之過去擁有了多重角色,出現了多種社會聯結。而同時不平等的情況會延展至女性所在的不同場域和不同關係中。這兩者造成的衝突成為女性在新時期需要考慮和面對的重要問題。

在家庭中,養育的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擔。男性在這一過程中的缺位使得女性既扮演母親的角色,又不自覺地扮演和代替了父親的部分角色比如「虎媽」的出現。這一現象不僅不能彌補男性的缺位,還會造成女性的角色混亂,影響女性的身份認同。同時,不同代際的女性由於缺乏男性在其中的緩衝和協調,在養育等家庭事務方面存在話語權的爭奪。這實際上對女性自身造成了剝奪。

在婚姻中,目前女性起訴離婚的比例居高不下是離婚案件的顯著特點。有學者給出了如下解釋:第一,女性平等獨立意識增強,不再堅持「從一而終」的傳統婚嫁觀念。第二,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對男性依賴減少,有勇氣提出離婚。第三,女性對婚姻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目前女性依然會對婚姻家庭投入更多精力,也就對婚姻有更高要求。第四,女性較之男性有著更為細膩的情感感受,對婚姻瑣事更為敏感。(王曉玲,2007)從中可以看出,女性平等獨立的價值觀和目前兩性分工中仍然存在的不平等現狀共同促成了婚姻的解體。因此,如何在女性價值觀獨立的當今,協調解決兩性仍然存在的不平等現象,是消除不平等現狀的中心議題。

實際上,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家庭,更存在於女性新拓展的社會場所——職場。據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英國廣播公司(BBC)中國新聞總編郭艾莉宣布,由於男女同工不同酬,她辭去了中國新聞總編一職。「儘管BBC堅稱,對我的任命表明他們信守性別平等的承諾,我也堅持認為,平等是我擔任這一職位的條件;但我的上司們卻再三判斷,女性的工作價值遠低於男性,」郭艾莉在公開信中說,「我只是希望BBC遵守英國2010年通過的平等法,重視男女平等。」

對於這些不平等現象和女性要求獲得平等的價值觀念間的衝突,筆者認為其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參與改變的不能局限於女性自身。

首先,作為女性本身,應當承認兩性在生理上存在的不同,但要認識到這種不平等不能成為社會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藉口。生理差異並不影響女性參與進社會生活,履行社會義務,並獲得和男性同樣的權利。社會應當考慮這些不同並通過制度建設彌補差異帶來的不便。

第二,要通過教育、大眾傳媒宣傳等手段消除性別刻板印象。諸如柔和、順從、細緻等是傳統父權文化給與女性的定位,是一種性別偏見。女性應當從自身經驗出發,破除「把社會、主外、陽剛、主動、理性等等判給男性,把家庭、主內、陰柔、被動、感性等等判給女性」的父權思維,(陳耀,2005)樹立起新時代的女性形象。

第三,僅通過女性自身的努力顯然無法完成兩性平等,在此過程中男性作為另一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消除性別偏見,承認女性社會地位對於男性而言是可以達到雙贏的。去除性別偏見使得雙方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擺脫傳統思維的禁錮,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自由選擇的權力。而承認女性社會地位,使之在社會生活中得以平等參與,也減輕了男性的負擔和壓力。

未來階段,中國集體無意識原型是個一個個矛盾體的女性:如高大尚和小確幸的混合體。這個階段我們男女是不平等,總的來說,長期以來重男輕女帶來的惡果,經過計劃生育放大,會導致這個社會出現結構性變動。這種變動是不利於女權的。但隨著共產主義社會的出現,男女地位必然會再一次平等。

若有一天社會不強調「女性」應該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男性應該怎麼樣怎麼樣。不論性別,尊重她們的選擇與生活方式。那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1】羅志發.壯族的性別平等[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呂紅平,丁娟,包芳.中國性別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1

【3】吳科達,侯德彤. 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地位高於男性嗎?[J].天府新論,2004(1)

【4】翦伯贊.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92-193

【5】奧古斯特·倍倍爾.婦女與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273-274

【6】威爾·金裡卡,劉莘譯.當代政治哲學(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680

【7】李成.性別歧視與性別平等法律與現實的比較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7

【8】王瑞芹.性別文化發展的歷史考察[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4):63-66

【9】盧樂山.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M].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

【10】周安平.性別與法律:性別平等的法律進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王曉玲.衝出圍城:M法院離婚案件調查報告[J].司法.2007:201-210

【12】陳耀.關於性別文化與性別不平等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

【13】魯格·肇嘉(意). 父性.2015

【14】百度搜索

錢曉雁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獲選分析師

•國際沙盤遊戲治療學會(ISST)沙盤遊戲獲選分析師

•廣東省心理分析研究會(GAAP)沙盤遊戲B級分析師、督導師

•IAAP上海發展小組會員

•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資深心理諮詢師

•心靈花園公益項目蘇州站項目主任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蘇州棲心/無錫匠心心理分析與沙盤遊戲中心創始人

•10000+小時諮詢時長。25年青少年兒童教育經驗,及12年心理諮詢臨床經驗(個人執業)

長期致力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研究與學習

擅長諮詢:夢的工作、表達性藝術治療(沙盤、繪畫、音樂等)可提供英文諮詢

圖片來自網絡

文字 / 錢曉雁

校審 / 金sir

排版編輯 / Julia

公司主營內容:

以表達性藝術治療(沙盤遊戲、心理分析,夢的工作,繪畫、軟陶、音樂等)及夢的工作為主要的臨床技術,專注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的探索與研究,以幼兒、青少年及成人為服務對象,著重潛能開發與臨床心理諮詢,十餘年來一直致力於提供專業、溫暖、陽光的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服務。

 

公司服務項目:

一對一心理諮詢、團體諮詢、家庭心理諮詢、家長心理教育、心理健康講座等。

 

公司經營理念:

以專業的態度,守護每一位來訪的心靈,抱持與承載每一位靈魂的苦難。


棲心樹屋開張啦,這裡是只屬於我們的安全地帶,

讓我們一起治癒這個世界!

▼▼▼▼▼

 我們的網址:www.lajjy.com
我們的微信號:szsandplay2014

我們的微博:樂艾佳教育

我們的地址: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大道1號富華大樓4C
我們的電話:0512-67251910、18962191991

我們的郵箱:szsandplay@163.com

蘇州心理分析與沙盤遊戲中心歡迎您的到來! 

 

匠心心理分析與沙盤遊戲中心

0510-82022770     18951501602

wxsandplay@163.com

無錫梁溪區街道辦事處(上馬墩路152號)422室

相關焦點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 社會經濟地位、社會資本與健康不平等
    隨著醫療衛生技術的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各國健康不平等問題並未縮減,反而呈擴大之勢。布萊克報告證實了英國的健康不平等狀況不斷擴大,隨後Ma發現美國的健康不平等相對指數有所增加,Mackenbach等發現,歐洲國家中的社會上層在健康分層中處於優勢地位。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上周發表於學術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一個國家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越好,專業的性別結構越失衡。這項研究由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起。
  •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不平等是文明社會的產物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顧名思義,內容是對人類不平等的來源的論述。這篇論文本是給一則徵文啟事投稿。盧梭曾經就藝術和文化問題寫過徵文,還獲了獎。盧梭認為,人類社會的不平等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生理上的不平等,例如年齡、健康狀態、智力水平、體力情況等。還有一種不平等,是精神、地位、特權、財富等等的不平等,這並不是什麼「上帝的安排」,而是進入社會之後的產物。
  • 【每日英語文章】歐洲的性別平等
    根據歐盟機構歐洲性別平等研究所(EIGE)的一份新報告,實現性別平等的進展「緩慢」。EIGE彙編了六個「領域」31項性別平等指標的數據:工作、金錢、知識、時間、權力和健康。然後,分數被合併到每個歐盟成員國的匯總指標中,範圍從1(完全不平等)到100(完全平等)。歐盟的總體得分為67.9分,比2010年增加了4.1分。2018年是有數據可查的最近一年。
  • 精神健康中的性別不平等
    在今年的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上,國家提出'人人享有精神健康',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國家也多次發布相關意見和舉措加強人們的精神健康疏導和管理。難道真的存在性別不平等嗎?近日來自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成果證實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 吳愈曉 黃超:中國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的城鄉差異研究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的女性在教育資源獲得中的劣勢地位不斷得到改善,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日趨下降,有的國家甚至出現女性的教育獲得開始超過男性的趨勢。[1]與國際社會的情況相一致,中國居民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也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最近也開始出現女性超過男性的現象。
  • 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社會中,女性更抑鬱
    「Olga Lopukhova,KFU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事實證明,女性更抑鬱,尤其是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社會。此外,研究還顯示,學生自我評估中的性別差異與以往的調查結果略有不同。「在所有抽樣群體中,我們都找不到一種文化中性別差異的證據。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在兩性平等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女性更多地認為自己是相互依存的,而在高度性別平等的情況下,女性則更加獨立。男性自我評估更加封閉,而女性感覺與其他人的聯繫更緊密。在自我理解或抑鬱症狀的其他兩個參數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位受訪者繼續說道。
  • 【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三)】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本期推出「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系列文章第三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與再生產機制——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婦女作為人類整體的一半,對於人類的生產和再生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她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卻長期沒有得到認可,處於屈從的弱勢地位。對於性別不平等的起源和再生產機制,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進行了深入討論。
  • 「重」男「重」女 ——淺談中國男女性別不平等
    摘要:  本文通過對歷史中男、女兩性地位不平等現象的轉化過程進行剖析,運用史實,合理鋪敘,揭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歷史根源。並通過展示當代我國為追求男女平等所做的努力,為當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構下的男女兩性平權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 關鍵詞:女權 兩性地位 歷史背景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關於男女兩性的地位認知時有變化。
  • 男女平等:性別的博弈
    「誰說男人有地位,那是萬惡的舊社會」。在辣味嗆鼻的廚房裡揮舞著鍋鏟,小強這樣調侃著。一年前從大學畢業後,他和女友住在了一起,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家裡的「大廚」。「這丫頭片子什麼都不會做嘛」,小強不無憐愛地「痛斥」自己的女友。   和上一代人相比,這一代年輕人的性別觀念,無疑正發生著悄然卻顯著的變化。
  • 《瓦嘉達的自行車》:社會性別文化視角下的阿拉伯婦女生活樣態
    《瓦嘉達的自行車》1、公共領域的「遵從」:性別固化下的傲慢與偏見女性主義認為,性別權力關乎社會性別關係中的權力分配問題。傳統的男權社會以男性話語為中心,女性話語則處於邊緣地帶。原本瓦嘉達和母親都是男性話語下的受壓迫者,但母親在服從至上的「道德」教育下被馴服了,從一位「遵從者」轉變為「執行者」。在接受不公平的同時,母親以「為了女兒好」的想法推動著制度的執行。處於公共領域的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在性別固化的環境下,接受了來自男性話語的傲慢與偏見。
  • 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胡錦濤主席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國將堅持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不斷促進性別平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國際婦女節100周年紀念日前夕表示,我國將採取更多措施促進性別平等。文中的gender equality就是指「性別平等」。
  • FIST課程推薦 | 社會性別與中國婦女權利前沿問題研究
    》是由復旦大學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聯合復旦大學法學院及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一門跨學科的、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性別平等意識為目的的課程。本課程追蹤國際學術界在社會性別研究和婦女權利保護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每次開課均會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加入),探討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國女性權利與地位在現行立法上的表達,並結合現實司法實證考察與分析在女性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本課程採取專題式教學,由4個教學單元構成,共8個專題,分別是:1.
  •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固然影片有稍許誇大,並且有集中體現的嫌疑,但這不正是大多數人接受的現實社會的"潛規則"嗎?鏡頭裡的每個小角色設置都注意到這一性別反轉,才使得這樣一個異世界格外真實。唯一讓我跳戲的是這個世界卻不是中國。中國的女人暫時還不用非要從眉毛到腳的毛都要拔一遍,才被異性接受。在中國也很少有男生有勇氣搭訕或言語騷擾。是不是覺得特熟悉?是不是細思極恐?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社會根源制社會不平等
    社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與偏見首先需要記住一條: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主任視奴隸為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缺乏抱負的,正因為他們擁有這些特點,所以他們適合被奴役。不過一旦這些不平等業已存在,偏見就在促使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在經濟和社會地位方面的特權合理化。與窮人相比,上層社會的人更多地把財富視為自己自身奮鬥的結果,是靠技能和努力得來的,而非靠關係、金錢或好運。
  • 顧肅:論公正平等自由的價值理念
    4月16日,南京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顧肅在武漢大學素質教育講堂上做了題為「論公正平等自由的價值理念」的講座。       顧肅從古希臘的民主參與制度切入,論述了自由主義、福利主義以及何謂平等,何謂自由等問題。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 30年來,中心從初創期到建設期再到發展期,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女性研究課程,培養了跨學科的女性學專業人才。
  • 性別平等不是反對女性中止妊娠的藉口
    有網友認為,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夫妻雙方關係平等,是否生育孩子應綜合考慮夫妻雙方的意見,最高法的這一解釋實質上剝奪了男性的正當權益。但在筆者看來,性別平等不應成為反對女性中止妊娠的理由,相反,這一解釋是在性別平等觀念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家庭生活中女性常處弱勢地位的實際狀況而做出的,強調女性在生育問題上的優先級別,以法律形式實現對女性的特別保護。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雙語全文)
    中國始終堅持男女平等的憲法原則,將男女平等作為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公共政策,編制發展規劃,持續推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一、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機制保障I.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國家建立提高婦女地位的機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資源,有效調動社會資源,推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