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三)】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石鑫 性別研究視界

點擊 ⤴ 關注「性別研究視界」

編 者 按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前所未有地衝擊著人類社會,國際經濟和政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全球公正和社會正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資本主義本質等一系列重大議題的廣泛關注和反思,而這些事關人類世界發展圖景的重大議題,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的探索。在恩格斯誕辰200年之際,重溫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婦女解放和婦女發展的理論,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在新時代中國婦女運動的火熱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本期推出「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系列文章第三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與再生產機制——馬克思主義的闡釋」

婦女作為人類整體的一半,對於人類的生產和再生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她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卻長期沒有得到認可,處於屈從的弱勢地位。對於性別不平等的起源和再生產機制,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進行了深入討論。其中,生產資料私有制和性別勞動分工是兩個核心因素。

私有制——性別不平等的經濟基礎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在西歐帶來的階級矛盾開始顯現,工人運動已從經濟鬥爭發展到獨立的政治鬥爭。法國裡昂工人的武裝起義和英國的憲章運動都具有鮮明的政治鬥爭性質。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是形成於這一時期。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階級觀念是理解包括壓迫婦女在內的所有社會現象的關鍵。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女性被壓迫現象的構成、形成原因以及終結方式的解釋也從階級分析出發。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婦女所受壓迫代表最早的階級壓迫,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詳細論述了家庭形式及所有制對婦女地位產生的影響。這本書對婦女和家庭問題的分析,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婦女問題」的經典觀點。

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和進化論的相關思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最初兩性勞動分工是根據男女生理差異。男子因體力較好從事捕食打獵並製作相應工具,女子因體力缺少優勢從事採集種植、做飯等家務活動,男女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勞動。在蒙昧時代和對偶婚制、群婚制盛行年代,「民知有母,不知有父」,母系血緣成為維持氏族存在的紐帶,婦女經常扮演的是氏族領導者角色,婦女也因採集、種植所得收入比較穩定,社會地位普遍較高,受到高度尊敬。馬克思也認為,「性行為」方面的差異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分工,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了「自然形成」的分工、「真正的分工」和「自由分工」四個階段。而「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1]

恩格斯認為,在生產方式的歷史性演變過程中,人類的婚姻關係也隨之變化,原始的生產和家務勞動的分工、原始家庭共產制經濟制度以及群婚制這些現實的條件,使得在血緣家庭和群婚家庭中辨認孩子的生父十分困難,世系只能從母親方面來確定,這是女性地位受到尊敬的原因。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原始共產制家庭經濟逐漸瓦解,新的社會關係產生。男子從事家畜的馴養和畜群的繁殖,開發出前所未有的財富的來源,由此氏族內出現了剩餘產品,私有財產隨之形成。這些累積的財富在催生出家庭經濟的同時,也賦予了男子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這些財富,一旦轉歸家庭私有並且迅速增加起來,就給了以對偶婚和母權制氏族為基礎的社會一個強有力的打擊。」[2]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社會地位隨之下降,女性群體的社會權力逐漸喪失。「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單純的生孩子的工具了。「婦女從屬地位的出現意味著母權制的瓦解。恩格斯認為,人類的這個轉變是極其關鍵的,「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3]男性憑藉他們掌握財產的事實,依據手中的經濟權力來支配新的家庭秩序,開啟了男子的統治時代。婦女則開始處於被男子支配、統治和奴役的地位。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女性則淪為資本的奴隸。馬克思指出,在機器工業時代之前,工人即使貧窮但仍擁有自己的勞動工具,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人,可以對僱主實行反抗。而現代工業越發達,對技巧和力量的要求越少,男工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擠。「對於現代的工廠工人來說,對於婦女和兒童來說,這種自由已經不存在了,他們成了資本的奴隸。」[4]「無產者的一切家庭聯繫越是由於大工業的發展而被破壞,他們的子女越是由於這種發展而被變成單純的商品和勞動工具」。[5]

由於兩性的不平等是伴隨著階級壓迫和剝削產生的,因此,女性要擺脫受壓迫的歷史命運,只有從根本上消滅私有制才有可能。

性別勞動分工——性別不平等的再生產機制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女性除了在勞動力市場內作為有償勞動者受到和男性工人階級相同的壓迫外,還在家庭領域內作為無償勞動者受到特殊性別形式的壓迫。這是性別不平等得以再生產的重要機制。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家務勞動的組織形式是早期生產形式的殘餘。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生產商品的一部分勞動往往是用一種屬於以前的生產方式的方式進行的,而在以前的生產方式中事實上還不存在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從而與資本主義觀點相適應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範疇在那裡是完全不適用的。」[6]恩格斯認為,在前階級社會,家務勞動本屬於社會勞動,女性的勞動由所有女性合作共同完成,她們的產品,包括孩子是被整個團體共同享有,而不是為單個個體服務的。但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剩餘產品出現,家庭和私有制隨之產生,家務勞動才脫離社會勞動最終變成女性在家庭內部的專門工作。一夫一妻制的產生使「家務料理失去了它的公共的性質。……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服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僕,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7]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家庭主婦所受的壓迫並不是資本主義異化勞動者的壓迫,而是來源於夫妻關係中丈夫一方的建立在經濟地位上的統治性壓迫。恩格斯認為,由於在大多數情形下,丈夫是贍養家庭的人,這就是丈夫佔據一種無需有任何特別的法律特權的統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於無產階級,家庭婦女被看作「生產資料」。

丈夫的統治地位還表現為對女性在性方面的強制。女性尋找一個能夠扶持自己的丈夫的需要迫使許多女性出於經濟安全而非情愛的原因而結婚。恩格斯認為,「妻子和普通娼妓的不同之處,只在於她不是像僱傭女工做計件工作那樣出租自己的身體,而是把身體一次永遠出賣為奴隸。」[8]這種建立在經濟方面的統治地位是對夫妻性道德的雙重標準,以及虐待妻子等暴力行為的根源。

恩格斯指出,只有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現代大工業,才能改變家務勞動私有化的問題,使家庭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隨著生產資料轉歸公有,個體家庭就不再是社會的經濟單位了。私人的家務變成社會的事業。孩子的撫養和教育變成公共的事情」。[9]而現代大工業的發展,使婦女可以大規模地參與社會生產。因此,他認為,「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佔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10]

女性主義的反思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女性在有償勞動力中的數量迅速上升,然而,她們在性別方面的不平等狀況依然存在。這促使女性主義者在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思性別不平等的機制。

女性主義者提出,應把性別制度和階級制度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而不僅把性別壓迫作為階級壓迫的一種形態。海蒂·哈特曼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出現以前,男性就通過父權制實施了對女性的支配和控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男性通過性別勞動分工堅持了父權制帶給他們的優勢地位,維持了對婦女的優勢。按性別分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機制,它堅持在勞動力市場中對婦女實行較低的工資,低工資使婦女進一步依賴男性,加劇了她們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

瑪格麗特·本斯頓和科斯塔等人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對家務勞動重新做了政治經濟學分析。她們提出,女性的家務勞動不僅是為自己、丈夫和孩子工作,更是為資本家服務。依據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本主義包含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即商品生產價值的生產和僅有使用價值的生產。然而,在貨幣表現價值的社會,由於家務勞動無法像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換,使生產者的價值難以體現,從而導致生產者的地位低下。女性的勞動因非工資性質不僅在客觀上完全貢獻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掩蓋了她們自身所受的真實壓迫。美國女性主義者薩克斯根據當時民族志的最新發現,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結論進行了發展,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社會性成人」的概念,認為女性在階級社會中不能參加「公眾社會勞動」,因而沒有社會地位,算不上「社會性成人「,因而沒有社會地位,導致了階級社會中女性的從屬地位,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就在於女性要參加公共社會生活。女性主義的這些深入思考對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闡釋了性別不平等的起源和再生產機制,為被剝削、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婦女指明了獲得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道路,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實踐性和政治性。在當今世界,儘管一些福利國家的公共政策日益完善,階級矛盾有所緩解,但總體來看,貧富差距仍在不斷拉大,貧困現象仍然沒有消除。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婦女獲得一系列法律權利後,發現社會現實中仍存在大量的婦女問題,與此同時,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婦女解放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使得一些女性主義者開始重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研究,乃至出現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這兩大流派。這些都提示我們,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框架仍然有效,而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普適性。

作者:石鑫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4頁。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頁。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7頁。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3頁。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頁。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頁。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頁。

策劃:杜潔,楊玉靜

原標題:《【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三)】性別不平等的起源與再生產機制——馬克思主義的闡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其中較為重要的幾項課題分別是2011年由彭珮雲擔任組長的全國婦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初探課題、2012年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合作承擔委託課題和2013年首都高校性別平等意識專題等。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 參會學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出發,揭示了婦女和性別研究經歷了從婦聯主導、女性學研究到當前智庫研究的歷程,提出未來將堅持以性別研究為切口,推進我國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教授從自身參與抗疫經歷,講述了女性醫護人員的貢獻。在北大赴鄂醫療隊中,女性佔比75%。
  •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論探討 _中國婦女報<20170627...
    編者按 近日,「全國婦女/性別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在雲南民族大學召開。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
  • 匯聚學術力量,促進性別平等:2020年江蘇婦女/性別學術月活動精彩...
    本次學術月活動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的主題。活動中一批省級性別平等示範基地和首家省級「一帶一路」性別發展研究基地積極響應、同頻共振、上下聯動、同步推進,邀請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專長進行宣講,充分體現了婦女/性別研究的跨學科的顯著特徵,創造了學術研究工作的熱烈氛圍。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雙語全文)
    中國始終堅持男女平等的憲法原則,將男女平等作為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公共政策,編制發展規劃,持續推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中國婦女佔世界婦女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既體現了中國的文明進步,也是對全球平等、發展與和平的歷史貢獻。Chinese women make up one fifth of the world's total female population.
  • FIST課程推薦 | 社會性別與中國婦女權利前沿問題研究
    》是由復旦大學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聯合復旦大學法學院及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一門跨學科的、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性別平等意識為目的的課程。本課程追蹤國際學術界在社會性別研究和婦女權利保護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每次開課均會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加入),探討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國女性權利與地位在現行立法上的表達,並結合現實司法實證考察與分析在女性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本課程採取專題式教學,由4個教學單元構成,共8個專題,分別是:1.
  • 聯合國婦女署:疫情加劇性別不平等 應合作消除性別歧視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潘潔)「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甚至讓我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邁出的步伐出現停滯或倒退。」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國別主任安思齊18日在出席「2020年性別平等和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會議和賦權予婦女原則頒獎典禮」時說。
  • 【論文】30年中國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
    第二,雖然有大量的海外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被介紹進來,也有不少學者在海外發表對中國女性/性別的研究,本文只評述在大陸以中文發表的研究成果。第三,積累的研究成果太過豐富,因篇幅所限,本文重點從學科發展進程、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與理論三個方面入手。第四,因有學者對性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等進行評述,本文只能將相關研究排除在外。
  • 論文 | 走向「理論自覺」與「方法自覺」:婦女/性別社會學在中國(1995-2010)
    本文接下來就從理論、方法兩方面的自覺反思和本土化、主流化、學科化三個層面的追尋來大致勾勒一下婦女/性別社會學研究在近15年的發展概況。[14]應當說,婦女/性別社會學主流化的理論自覺,不僅在學術研究層面上挑戰了傳統的男性話語霸權和以男性為主流的社會學,而且對於推動現實生活中的性別平等和提高決策者的性別意識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學科化層面的理論自覺學科化是一個研究領域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它以制度化的方式宣告一門學科的知識與權力的合法性。
  • 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
    為構建婦聯與高校、社科研究機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婦女/性別研究網絡,不斷提高我省婦女理論研究水平,推動將性別平等落到實處,省婦聯、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在全省開展了第三批「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創建工作。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 日媒:中國為何如此重視性別平等 推動婦女賦權?
    日本《外交學者》3月10日文章,原題:為什麼中國對性別平等問題如此積極? 中國參與婦女問題議程已有20年歷史。聯合國的頭號性別平等文件,即1995年的《北京宣言》就帶有中國首都的名字。近年來,中國不斷利用其外交資源,如出資、政治承諾及與聯合國合作舉辦高級別活動,支持這個全球議程中較為次要的問題。
  • 「物化女性」理論的起源與研究困境_中國婦女報<20191029期>第6版...
    Fredrickson)和湯米·安-羅伯茨(Tomi-Ann Roberts)於1997年在學術期刊《女性心理學季刊》上發表了論文《物化理論:了解婦女的生活經歷和心理健康風險》。在她們的論文中,弗雷德裡克森和羅伯茨正式提出了「物化女性」的理論框架,以理解女性在性別物化這種社會文化現象中的經歷。
  • 將推進性別平等納入「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_中國婦女報<20141118...
    聯合國消歧委對中國消除性別歧視的讚賞與關切對比2006年和今年兩次委員會結論性意見,有較多共性。委員會高度讚揚中國政府積極履約,在保障婦女權益、促進性別平等和消除性別歧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特別是在促進性別平等立法和暫行特別措施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從國際視角印證了中國17年來依法治國取得的歷史性進步。
  • 性別與法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來,社會性別概念與理論被引入中國,性別與法律的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從譯介女性主義法學理論,到揭示法律與社會性別的內在關聯,進而用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法律、推動保障性別平等和婦女權益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重」男「重」女 ——淺談中國男女性別不平等
    摘要:  本文通過對歷史中男、女兩性地位不平等現象的轉化過程進行剖析,運用史實,合理鋪敘,揭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歷史根源。並通過展示當代我國為追求男女平等所做的努力,為當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構下的男女兩性平權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 關鍵詞:女權 兩性地位 歷史背景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關於男女兩性的地位認知時有變化。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下))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兩性家務勞動時間差距縮短到74分鐘
    越來越多的婦女能夠平等分享家庭資源,男女共同分擔家務的觀念得到更多認同,兩性家務勞動時間差距由10年前的150分鐘縮短到74分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副局長胡凱紅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全文約1.1萬字,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
  • 以性別視角探索農村社區工作新路徑_中國婦女報<20170516期>第B2版...
    在文化大院的老年學堂,社區中心主任梁軍老師介紹了周山村變革的三個階段:2002年開始組建婦女手工藝協會,培育婦女骨幹;從2008年開始,歷經7年3次修訂並落實村規民約,奠定村莊依法自治的建制基礎;2015年開始進入村莊全面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新階段。
  • 中國婦女報發布性別歧視類禁用詞 網友點讚媒體素養
    作為關注婦女權益,倡導兩性平等的主流媒體,中國婦女報27日在官方微博、微信上發布性別歧視類禁用詞,禁用剩女、XX婊、妓女、賣淫女、三陪小姐、X娘們、內人、賤內、破鞋、狐狸精、事業線、小三、二奶、潑婦、悍婦、怨婦、騷貨、長舌婦、老女人、惡婆婆、事兒媽、二手貨、滅絕師太、胸大無腦、好男不跟女鬥、頭髮長見識短、最毒婦人心、母老虎等歧視女性的詞語、短語,以及有性暗示的詞語;禁用直男癌、剩男、老光棍、娘炮、陰陽人
  • SSI 新研究強調性別不平等依然存在
    消費者的想法與社會對待女性的實際情況存在差異 康乃狄克州謝爾頓2011年3月9日電 /美通社亞洲/ -- 隨著國際婦女節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成為世界各地女性的節日,全球消費者也承認他們所認為的性別平等「應該是」什麼樣與實際情況是有差別的。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男女受教育差距縮小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稱,中國積極促進教育公平,調整教育結構,堅持貫徹性別平等原則,努力保障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白皮書說,2014年中國男女童小學淨入學率均為99.8%,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