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T課程推薦 | 社會性別與中國婦女權利前沿問題研究

2021-03-02 復旦大學知和社

排版 | 何煬


* * *


課程介紹

《社會性別與中國婦女權利前沿問題研究》是由復旦大學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聯合復旦大學法學院及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一門跨學科的、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性別平等意識為目的的課程。本課程追蹤國際學術界在社會性別研究和婦女權利保護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每次開課均會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加入),探討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國女性權利與地位在現行立法上的表達,並結合現實司法實證考察與分析在女性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本課程採取專題式教學,由4個教學單元構成,共8個專題,分別是:

1. 社會性別平等的法理基礎;

2. 從女權主義到社會性別主流化;

3. 新文化運動中的婦女解放思潮與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傳入;

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及其建設;

5. Women’s right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mechanisms; 

6.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ights; 

7.中國女性權利的立法現狀分析與比較法考察;

8.女性地位的司法考察。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西方爭取女性權利運動的歷史與現狀以及聯合國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全球化戰略,而且可以學習中國婦女解放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並且從法律角度考察與比較中國女性權利與地位在現行立法上的表達,進一步分析和討論法律上的性別平等與實質的性別平等的關係。

教師風採

孫笑俠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法哲學,法社會學,公法原理,程序原理。

代表作有《程序的法理》(商務印書館2005)、《法律對行政的控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法的現象與觀念》(1995群眾出版社),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近百篇論文。

James Gomez

Ph.D. Executive Director in the Asia Centre in Bangkok, Thailand. Ph.D at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2008); MA at University of Essex, United Kingdom(1994). A highly qualified human rights expert and manager with over 25 year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working for international NGOs,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ink-tanks. 

SELECTED PUBLICATIONS: The 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of Southeast Asia: Civil Society Perspectives. Asia Centre and SIRD, Bangkok and Kuala Lumpur, forthcoming 2017; 「Assessing 「Protection」 In Southeast Asia: The Roles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co-authored in Routledge Handbook of Human Rights in Asia, edited by Fernand de Varenne and Christie Gardiner, forthcoming 2017; 「Mapping Competing Discourse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Vol 33, No 4, 2015. (with Robin Ramcharan); Co-Editor, special edition of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on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Southeast Asia,」 No.3, 2014, 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 etc.

韓賀南

法學博士,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教授,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華女子學院學科帶頭人,學術團隊首席專家,全國高校婦女/性別學科建設發展網絡特聘專家。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中國化、中國婦女運動。

出版《平等與差異的雙重建構——五四婦女解放思潮研究》、《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概論》、《中國婦女與抗日戰爭》等學術專著4部,主編《女性學導論》等教材兩部。在較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多次獲全國婦聯、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國婦女研究會學術成果獎。

孫曉屏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教學研究專業方向:民商法專業之民法、婚姻家庭法;已經開設課程包括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民法、債法研究、民法學、合同法學、婚姻家庭法等。

研究成果:《民法總論》、《債法概論》、《中日擔保物權的比較研究》、《論合同權利義務內容的規範確定》等。

朱曉慧

哲學博士,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女權主義研究中心(BBRG)訪問學者,碩士生導師。主要教學科研方向是國外馬克思主義、性別研究與社會性別主流化。

研究成果:《哲學是革命的武器——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研究》, Achievement and Challenges: A Review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 from 2001 to 2008. 《人權視角下婦女解放的多重維度審視》等。

課程設置

 

學分:2學分

學時:36學時

上課時間:2017年7月3日 – 8日

課程協調員:蔡春 

電子郵箱:caichun@fudan.edu.cn

註:FIST課程(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為復旦研究生院開設,本科生報名和學分認定等情況請具體了解官網信息和諮詢教務處。

* * *


GENDER · SEXUALITY

因知而和,和而不同

知和社

關注社會性別議題

打破話語禁忌

看見標籤背後的個體

(公眾號評論功能已開啟,歡迎理性討論!)

相關焦點

  •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論探討 _中國婦女報<20170627...
    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王金玲指出,在中國,從學科意義上講,婦女社會性別學研究的第三次浪潮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經逐步從邊緣走向了主流。她分別從教育、研究、組織機構、期刊發表等四個角度對婦女社會性別學的發展進行分析,認為其已具備了五臟六腑,是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學科。
  • 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
    為構建婦聯與高校、社科研究機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婦女/性別研究網絡,不斷提高我省婦女理論研究水平,推動將性別平等落到實處,省婦聯、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在全省開展了第三批「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創建工作。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 性別與法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來,社會性別概念與理論被引入中國,性別與法律的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從譯介女性主義法學理論,到揭示法律與社會性別的內在關聯,進而用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法律、推動保障性別平等和婦女權益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中國人權研究會文章:美國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嚴重阻礙婦女人權...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中國人權研究會26日發表《美國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嚴重阻礙婦女人權的實現》文章。在這種社會制度的背景下,資本、權力、極少數人的利益成為立法、行政、司法以及社會管理的最終價值指向,從而決定了美國難以把實現性別平等放到應有的位置而重視,沒有從實現社會公正和婦女人權的高度來看待消除性別歧視問題。因此,美國政府很難採取積極措施解決性別歧視這一重大的現實社會問題。
  • 新時代我國婦女脫貧問題研究 國際經驗做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婦女貧困問題因「貧困女性化」概念的提出而受到大量關注,看待婦女貧困問題需要將性別意識融入貧困分析框架當中。長期以來,社會和家庭生活中各類隱性或顯性的性別不平等使貧困婦女的處境更加艱難;同時,我國鄉村社會中普遍沿襲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分工模式,使得女性日常主要從事無經濟報酬的家庭勞動。
  • 【論文】30年中國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
    改革開放後,婦女「問題」凸顯,迎來了婦女研究的第一個高峰,20世紀 80年代初至1994年左右可稱為改革開放後婦女研究的第一階段,這是婦女問題的呈現階段,突出特點是將婦女問題化,呈現婦女在就業、婚姻家庭等方面突出的社會敏感問題,但很難提升到「研究」程度。
  • 【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三)】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原創 石鑫 性別研究視界點擊 ⤴ 關注「性別研究視界」編 者 按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前所未有地衝擊著人類社會,國際經濟和政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全球公正和社會正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資本主義本質等一系列重大議題的廣泛關注和反思
  • 論文 | 走向「理論自覺」與「方法自覺」:婦女/性別社會學在中國(1995-2010)
    中國大陸的學者們在這一領域中所致力於探索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實現婦女/性別社會學的本土化、主流化和學科化。縱觀十多年來婦女/性別社會學對這三大問題的探索路徑,「理論自覺」和「方法自覺」是其浮現出來的兩條最明顯的發展軌跡和發展趨勢。
  • 復旦大學「國際組織前沿講座」FIST課程成功舉辦
    課程在擇優錄取的原則下,共錄取300餘名學員加入本次課程的學習,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國際政治系朱傑進副教授和公共行政系趙劍治副教授為本次課程的主持人。9月20日,在簡短的課程介紹之後,朱傑進副教授以「中國崛起與國際組織變革」為主題,探討了同樣是面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組織,為什麼中國會採取不同類型變革路徑的學術話題。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 30年來,中心從初創期到建設期再到發展期,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女性研究課程,培養了跨學科的女性學專業人才。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葉靜漪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100年前率先開啟男女同校先河,先後培養了屠呦呦、樊錦詩等一大批優秀女性的歷程。
  • 短評 |《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
    本書與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被認為是冬學期「歷史社會學」課程讀物中最為出彩的兩本。用陳嘉映的話說,兩位作者都是借他者「厚重的生存託起反思」。敝系Z師說:「中國近現代史能傳世的著作不多,這算是一本,還是外國學者寫的。」
  • 一所高校的「社會性別」
    不過,與社會性別研究相關的課程並未在復旦校園裡「銷聲匿跡」。 今天,《視覺文化與社會性別》在復旦已經開設十年以上,與其一同登上知和社性別課程榜單的《性別與歷史》也已開設九年。與前者側重橫向剖析不同,這門課更多把社會性別的分析視角引入歷史領域的研究學習中。
  • 將推進性別平等納入「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_中國婦女報<20141118...
    委員會高度讚賞中國高級別政府代表團與委員會成員之間進行的坦誠交流和建設性對話。委員會歡迎中國將男女平等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實施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積極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進程。委員會建議中國要進一步採取特別措施,以加快實現公約所規定的保障男女兩性在一切領域獲得實質性平等的目標要求。
  • ...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
    30年來,婦女中心圍繞「推進既有學科中的女性研究,組織跨學科的女性研究」這一初心和主線,從初創期到建設期、再到發展期,一步步探索前行,初步形成了建設多層次的女性研究課程,培養跨學科的女性學專業人才。與會學者就婦女中心的發展歷程和未來進行了積極熱烈的討論。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雙語全文)
    中國婦女佔世界婦女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既體現了中國的文明進步,也是對全球平等、發展與和平的歷史貢獻。Chinese women make up one fifth of the world's total female population.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1985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校區留學,先修美國史後攻中國近代史,尤其專注於中國女權運動史。現為美國密西根大學婦女學系和歷史系終身教授,復旦-密大社會性別研究所創始人及合作所長。開展研究的同時,王政也為推動社會性別研究學科在國內的發展建設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努力。
  • 匯聚學術力量,促進性別平等:2020年江蘇婦女/性別學術月活動精彩...
    「婦女/性別研究學術月」啟動會議暨首場專題報告會在江蘇省婦聯幹部學院成功舉辦。本次學術月活動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的主題。活動中一批省級性別平等示範基地和首家省級「一帶一路」性別發展研究基地積極響應、同頻共振、上下聯動、同步推進,邀請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專長進行宣講,充分體現了婦女/性別研究的跨學科的顯著特徵,創造了學術研究工作的熱烈氛圍。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男女受教育差距縮小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稱,中國積極促進教育公平,調整教育結構,堅持貫徹性別平等原則,努力保障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白皮書說,2014年中國男女童小學淨入學率均為99.8%,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 講座紀要 | 衣若蘭:性別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
    講座伊始,衣若蘭副教授從近代史學與婦女課題切入,近代中國史學史面對著整個中國的變局,包括經世思潮與西學的湧入、革命史觀的運用、五四運動對於史學史的推動等;近代中國婦女問題則涉及女權、新女學、職業婦女、婦女生活、革命等。然而,中國婦女史是如何被建構的,在建構過程之中,性別扮演何種角色?
  • 聯合國婦女署:疫情加劇性別不平等 應合作消除性別歧視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潘潔)「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甚至讓我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邁出的步伐出現停滯或倒退。」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國別主任安思齊18日在出席「2020年性別平等和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會議和賦權予婦女原則頒獎典禮」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