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2021-02-08 中國婦女報

編者按

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近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 何笑漪

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近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彭珮雲,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原主任鄭必俊教授、原副主任陶潔教授分別為本次會議發來賀詞。會議由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主辦。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

30年來,中心從初創期到建設期再到發展期,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女性研究課程,培養了跨學科的女性學專業人才。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葉靜漪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100年前率先開啟男女同校先河,先後培養了屠呦呦、樊錦詩等一大批優秀女性的歷程。她認為北大婦女中心成立30年來,發揚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傳統,紮實推進北京大學女性研究和女性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在全國高校中發揮了輻射作用。她提出,中心應充分發揮跨學科優勢、立足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引領女性學研究,進一步促進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增強全球婦女事業的合作。

全國婦聯原副主席、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譚琳基於多年來與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的合作與交流,提出四點值得記憶和傳承的經驗,即歷史視角、國際視野、學術態度和社會責任。她稱讚中心秉承歷史和國際視野,既能將中國當代婦女問題植入中國歷史,又積極搭建各類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在分享國際婦女經驗的同時講述中國婦女發展的故事,在婦女研究領域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取得了令人讚嘆的豐碩成果。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教授從「優秀品格」出發,向與會學者分享了北京大學培養優秀學生的故事,她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喬傑院士今年初代表國家醫療隊奔赴武漢參加抗疫鬥爭的實例,講述了優秀女性的責任、擔當和貢獻,提出大學的教育功能在於養成人才的優秀品格。她希望中心能夠在未來繼續造就更多具有優秀品格的學生。

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研究中心原主任嶽素蘭教授以「在回顧中反思,在展望中發力」為題,從領導重視、四位一體、女性研究培訓基地的意義和北大女性學學科的三個特點等方面回顧了研究中心的發展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大學出版了女性學著作和教材50多部,承擔女性研究課題61項。其中較為重要的幾項課題分別是2011年由彭珮雲擔任組長的全國婦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初探課題、2012年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合作承擔委託課題和2013年首都高校性別平等意識專題等。

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

參會學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出發,揭示了婦女和性別研究經歷了從婦聯主導、女性學研究到當前智庫研究的歷程,提出未來將堅持以性別研究為切口,推進我國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教授從自身參與抗疫經歷,講述了女性醫護人員的貢獻。在北大赴鄂醫療隊中,女性佔比75%。喬傑提出,女性力量既體現在精湛醫術,也體現在她們能運用生活經驗激活各方力量,助力提高整體醫療效果和科研水平,期待有更多人承擔時代擔當,傳承女性力量。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所長杜潔研究員回顧了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的進展。自黨的十八大首次將「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寫入黨代會報告,到2016年後印發了一系列保障平等就業的指導意見,已經形成並逐步完善了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的制度體系。性別研究促進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的工作,經歷了婦聯工作、婦女學到智庫研究的歷程。

此外,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康沛竹教授介紹了李大釗同志的婦女解放思想和實踐,作為中國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婦女解放問題的學者,李大釗的倡導始終能為婦女解放工作提供思想源泉。北京大學中文系賀桂梅教授提出,中國性別文化研究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西方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與20世紀中國婦女解放歷史實踐經驗的關係,未來應在全球視野下探索21世紀的中國婦女解放理論的意義與貢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陸傑華教授提出性別紅利潛力釋放受到一系列制約因素影響,可從政策環境、經濟賦權、生育支持、健康促進和教育公平五大方面建立釋放性別紅利的制度框架。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劉雲杉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百年女生史,討論了學科專業的性別分化、入學通道和學習風格的異同。

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

學者們的思想理論和情感融合是中心發展的基礎。歷史積澱、文化傳承、學科使命和時代潮流讓婦女中心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系佟新教授介紹了2001-2020期間中心和社會學系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情況,展示了56篇女性學碩士論文。這些論文紮根中國社會,追求將婦女/性別的經驗上升為概念與理論。這些論文記錄、反思中國婦女在社會變遷中的經歷、作用和貢獻,展示了有關性別知識研究發展和創新的蓬勃力量。選題最多的是婦女就業、打工妹、下崗和職業女性的發展等公共空間的議題;其次是有關女性與婚姻家庭、家庭暴力、女性的日常生活經驗的選題;同時,還有不少論文選題涉及話語的性別分析。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臧健教授回顧了1990-1994年婦女中心成立初期的歷史。1992年,通過舉辦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婦女中心與學術界及其他高校學者建立了廣泛聯繫。中心初創四年間,在「無編制、無固定辦公地點和無經費」的條件下,各位老師齊心合力,為婦女中心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為女性研究提供了傳承力量。

來自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馬冬玲副研究員,是北京大學1999級女性學方向碩士生,她感謝當年婦女中心和社會學系跨學科培養碩士,為自己提供了學習機會,在女性學的學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意識,為未來在婦聯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知識來源。

葉靜漪教授在總結中提出北大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必須再接再厲,為北大女性學學科發展、性別研究、人才培養注入新的內涵,為北大婦女/性別研究工作和中心管理工作增添新的氣象。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相關焦點

  • 日媒:中國為何如此重視性別平等 推動婦女賦權?
    日本《外交學者》3月10日文章,原題:為什麼中國對性別平等問題如此積極? 中國參與婦女問題議程已有20年歷史。聯合國的頭號性別平等文件,即1995年的《北京宣言》就帶有中國首都的名字。近年來,中國不斷利用其外交資源,如出資、政治承諾及與聯合國合作舉辦高級別活動,支持這個全球議程中較為次要的問題。
  • 雲南省婦女性別意識主流化代表團出訪寮國、越南
    雲南省婦女性別意識主流化代表團出訪寮國、越南 2019-12-25 16: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性別與法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來,社會性別概念與理論被引入中國,性別與法律的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從譯介女性主義法學理論,到揭示法律與社會性別的內在關聯,進而用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法律、推動保障性別平等和婦女權益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
    為構建婦聯與高校、社科研究機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婦女/性別研究網絡,不斷提高我省婦女理論研究水平,推動將性別平等落到實處,省婦聯、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在全省開展了第三批「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創建工作。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 匯聚學術力量,促進性別平等:2020年江蘇婦女/性別學術月活動精彩...
    活動中一批省級性別平等示範基地和首家省級「一帶一路」性別發展研究基地積極響應、同頻共振、上下聯動、同步推進,邀請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專長進行宣講,充分體現了婦女/性別研究的跨學科的顯著特徵,創造了學術研究工作的熱烈氛圍。
  • 學人說|回歸勞動一一一 對中國性別社會學發展的反思
    作為青年性別研究者,我常常有兩個困惑:第一個困惑是有關歷史記憶的斷裂,即女性主義者從本土實踐中生產知識並進行代際傳遞過程中出現的斷裂:第二個困惑是 「社會性別」 在全球化背景下進入中國,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所呈現的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張力。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雙語全文)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七、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法治保障VII. Legal Guarantees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八、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國際交流合作VIII.
  • 讓性別平等教育成為天津市中小學教師必修課
    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性別平等意識,是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長遠之舉。性別平等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建設性別平等的社會!每位教師都是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與者和實踐者!……這一系列斬釘截鐵的回答,來自於市婦兒工委與中華女子學院聯合舉辦的「天津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進課堂」專題培訓班的授課現場。2019年6月3-5日,16個區婦兒工委辦、教育部門的負責同志,各試點學校校長和教師代表等參加了專題培訓班。
  • FIST課程推薦 | 社會性別與中國婦女權利前沿問題研究
    》是由復旦大學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聯合復旦大學法學院及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一門跨學科的、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性別平等意識為目的的課程。本課程追蹤國際學術界在社會性別研究和婦女權利保護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每次開課均會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加入),探討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國女性權利與地位在現行立法上的表達,並結合現實司法實證考察與分析在女性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本課程採取專題式教學,由4個教學單元構成,共8個專題,分別是:1.
  • 論文 | 走向「理論自覺」與「方法自覺」:婦女/性別社會學在中國(1995-2010)
    本文接下來就從理論、方法兩方面的自覺反思和本土化、主流化、學科化三個層面的追尋來大致勾勒一下婦女/性別社會學研究在近15年的發展概況。[4]作為一門傳入性的學科,這種訴求一直是中國社會學學者們內心的一種焦慮,對婦女/性別研究者來說,亦如是。當代性別研究的發展,得力於女性主義思潮的推動,而女性主義思潮的緣起是與西方女權運動緊密相關的。固然,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和運動對中國的性別社會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不滿於直接搬用西方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問題。
  • 將推進性別平等納入「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_中國婦女報<20141118...
    委員會高度讚揚中國政府積極履約,在保障婦女權益、促進性別平等和消除性別歧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特別是在促進性別平等立法和暫行特別措施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從國際視角印證了中國17年來依法治國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委員會高度讚賞中國高級別政府代表團與委員會成員之間進行的坦誠交流和建設性對話。委員會歡迎中國將男女平等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實施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積極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進程。
  • 聯合國婦女署:疫情加劇性別不平等 應合作消除性別歧視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潘潔)「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甚至讓我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邁出的步伐出現停滯或倒退。」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國別主任安思齊18日在出席「2020年性別平等和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會議和賦權予婦女原則頒獎典禮」時說。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上周發表於學術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一個國家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越好,專業的性別結構越失衡。這項研究由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起。
  • 日照市在中小學中全面開展性別平等教育工作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著力推動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近日,日照市婦兒辦、教育局、婦聯聯合下發《關於深入開展性別平等教育工作的通知
  • 吳愈曉 黃超:中國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的城鄉差異研究
    研究發現,城鎮居民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程度較小,並且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近年來已經基本消失。而農村居民的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程度非常大,雖然也顯示出逐漸縮小的趨勢,但縮小的幅度很小。作者進一步發現,當前中國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主要存在於農村地區,而造成農村居民教育性別不平等的因素是因父權制(或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所導致的性別歧視。
  • 幼兒園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例如,2015年「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項目(TIMSS)對於8年級學生的測試結果顯示,39個國家中只有6個國家的男孩數理成績優於女孩,有7個國家則是女孩成績更好,而26個國家的學生在數學成績上沒有性別差異(Mullis等。2015)。
  • 【論文】30年中國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
    女性/性別社會學的發展大致歸納為四個特點:第一,相關研究廣泛和深刻地受到西方女性/性別社會學以及全球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同時,中國社會特有的本土化問題,如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男女平等的社會實踐也構成了世界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思想庫和實踐場。第二,改革開放後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以及社會轉型深刻地影響了其研究內容和理論的發展。
  • 性別研究系列之--從「交換女人」開始說
    現代社會,父權制也被用來泛指一切不平等的性別制度,這一制度建立在男尊女卑的意識形態之上,是保護男性普遍優先權的性別關係秩序。但父權制不是簡單的個體男性「統治」女性,作為制度,女性像男性一樣參與到這種統治中,男性也像女性一樣受到這種統治的限制。②社會性別體制是一個多元複合體。
  • 始興縣婦聯開展「性別平等與家庭教育」知識講座
    為進一步推動始興縣性別平等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深入發展。日前,始興縣婦聯邀請廣東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專家到始興縣開展「性別平等與家庭教育」知識專題講座。授課專家通過貼近教育和生活的案例、豐富的視頻資料及詳細的統計數據,分析了社會性別理論推廣的意義,並通過現場問答互動的形式與婦聯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就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