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新研究強調性別不平等依然存在

2020-12-11 美通社

消費者的想法與社會對待女性的實際情況存在差異

康乃狄克州謝爾頓2011年3月9日電 /美通社亞洲/ -- 隨著國際婦女節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成為世界各地女性的節日,全球消費者也承認他們所認為的性別平等「應該是」什麼樣與實際情況是有差別的。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簡稱 SSI)最近利用其在全球8個國家的在線樣本庫進行了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70%)完全同意這一觀點:「職位相同的男性和女性應當獲得相同的報酬。」而另外的少數受訪者對「在我國,女性在工作場所與男人平等」和「在我國,男女享有平等權利」選擇了「完全同意」。

從國家來看,德國受訪者(37%)和美國受訪者(35%)是對「在我國,男女享有平等權利」選擇「完全同意」比例較高的兩個國家。而法國(16%)和日本(8%)是選擇「完全同意」比例較低的。

SSI 從其在線樣本庫中抽取4000多位成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從而得出以上結果。所覆蓋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德國、法國,日本和新加坡。SSI 調查覆蓋面遍布世界各地,通過 SSI Dynamix(TM) 支持調研項目。SSI Dynamix(TM) 是一個動態抽樣平臺,與 SSI 的在線樣本庫和社會化媒體、關聯合作夥伴以及網絡社區等相連。

性別平等政治

「在具有相同能力的兩位候選人中,你會投票給一位女性或男性的可能性有多大」,在這項調查中,幾乎一半的中國受訪者(46%)表示他們更傾向於投票給男性。同樣需要注意的是,42%的中國受訪者很可能會投票給任何一位候選人。總體而言,如果這兩位領導職務候選人具備同樣的資格,8個國家中72%的受訪者很可能選擇任何一位。

按不同國家統計的觀點比按男女統計的觀點差別更大。26%的男性受訪者選擇「更傾向於投票給男性來擔任領導職務」,而只有4%的男性選擇「更傾向於投票給女性」。相比而言,11%的女性受訪者選擇「更傾向於投票給女性來擔任領導職務」,這一比例高於男性受訪者。與男性受訪者一樣,15%的女性受訪者選擇「更傾向於投票給男性」,而11%的選擇「更傾向於投票給女性」。

國際婦女節認知度

60%的受訪者稱他們知道國際婦女節。在美國、英國和日本受訪者中,分別有12%、34%和44%的人不知道這個節日,是8個國家中比例較高的。相反,在德國(77%)、法國(82%)、澳大利亞(57%),新加坡(75%)和中國(99%),大多數受訪者都知道國際婦女節。而在中國,知道這個節日的受訪者打算參加相關預定活動的人數比例較高,為46%。

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 簡介

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 (http://www.surveysampling.com ) 是全球領先的抽樣調研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網際網路、固定電話和手機/無線設備,SSI 能夠訪問全球72個國家的調查對象。SSI 還提供問卷設計諮詢、編程與託管以及數據處理等增值服務。SSI 服務的客戶超過2000家,其中包括全球前50家頂級調研機構中的48家。SSI 成立於1977年,目前在15個國家設有17家辦事處。

相關焦點

  • 【重溫經典:定位中國婦女理論研究的新坐標(三)】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原創 石鑫 性別研究視界點擊 ⤴ 關注「性別研究視界」編 者 按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前所未有地衝擊著人類社會,國際經濟和政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全球公正和社會正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資本主義本質等一系列重大議題的廣泛關注和反思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下))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何笑漪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近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 女性終於有平等財產繼承權,但印度法律性別歧視依然泛濫
    她強調《印度繼承法》「理應承認女性當家的權利」。女性的遺產也歸男性?如果仔細分析,此次女兒平等繼承權的司法解釋,只能算印度兩性平權進程中的一小步。在《印度繼承法》中,對男性的偏袒性條文依然隨處可見。其中,最為人詬病的規定就是,女性自己創造的財富很難以遺產的形式留給自己的直系親屬。
  • 吳愈曉 黃超:中國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的城鄉差異研究
    研究發現,城鎮居民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程度較小,並且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近年來已經基本消失。而農村居民的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程度非常大,雖然也顯示出逐漸縮小的趨勢,但縮小的幅度很小。作者進一步發現,當前中國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主要存在於農村地區,而造成農村居民教育性別不平等的因素是因父權制(或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所導致的性別歧視。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上周發表於學術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一個國家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越好,專業的性別結構越失衡。這項研究由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起。
  • 男女平等:性別的博弈
    調查顯示,對於「野蠻女友」,多數人否認這是對家庭中男女不平等的矯枉過正,認為這表明男女正走向平等―――而「野蠻女友」現象被媒體熱烈討論,實質上反映的是掌握話語權的男性對「女性反抗男權社會」的一種潛在的恐懼。   和「去性別化」否定或者最小化男女之間的差異不同,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過分強調男女一樣,只是讓女人去努力追求做男人。
  • 精神健康中的性別不平等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給與了肯定答案,即性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女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在今年的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上,國家提出'人人享有精神健康',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國家也多次發布相關意見和舉措加強人們的精神健康疏導和管理。
  • 成年人在強調男女平等,而有些人卻想因「性別」施教
    ,而不應該根據性別來區分。我們一直旨在強調公平,希望能夠教育公平、醫療公平等,更加希望的是男女平等,而中學生的教輔竟然有男版女版。但為什麼非要強調是男版女版呢?迫於輿論壓力,該教輔已經停止出版。我們強調並且一直在追尋男女平等,並且在探討男女平等的各種可能,試圖能夠在職場、生活中根據男女身體情況等儘量的做到公平、平等,這是因為成年人的心智成熟,成年人能夠有精力、有時間去探索探討各種可能,成年人可以自主的去選擇成為朋友還是成為陌生人。而學生卻很難選擇同學。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 【論文】30年中國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
    女性主義知識社會學的新主張有:(1)強調性別的核心作用,建立性別平等的知識模式。(2)知識主體的新特徵,即知識主體是具體的人,是具體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取向的人,也是有情感的人。(3)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新型關係,即非等級制的、參與式的互助合作關係。(4)強調立場論與知識的情境化。[2](P27)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召開前後,中國社會學界持續地介紹了西方女權主義的方法論。
  • 幼兒園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研究已經證實男女在言語、空間和數學能力上的差異是非常微小的,個體間展現出的差異並不能代表兩個性別群體間存在特點差異。而且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男女之間的差異並不存在(Stetsenko等,2000)。例如,2015年「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項目(TIMSS)對於8年級學生的測試結果顯示,39個國家中只有6個國家的男孩數理成績優於女孩,有7個國家則是女孩成績更好,而26個國家的學生在數學成績上沒有性別差異(Mullis等。2015)。
  • 聯合國婦女署:疫情加劇性別不平等 應合作消除性別歧視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潘潔)「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甚至讓我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邁出的步伐出現停滯或倒退。」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國別主任安思齊18日在出席「2020年性別平等和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會議和賦權予婦女原則頒獎典禮」時說。
  • 《促進性別平等兒童工作指南》在京發布
    2019國際「三八」婦女節,關注兒童性別平等。   3月6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的「消除性別偏見,讓孩子潛能盡現」《善見》沙龍暨《促進性別平等兒童工作指南》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卜衛發布《促進性別平等兒童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從什麼是社會性別,男童女童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具備性別敏感性的兒童工作原則和工作方法,兒童社區活動案例,如何開展社會性別評估等六個方面介紹了《指南》的具體內容,並深入剖析了中國的兒童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和工作方法。
  • 「重」男「重」女 ——淺談中國男女性別不平等
    摘要:  本文通過對歷史中男、女兩性地位不平等現象的轉化過程進行剖析,運用史實,合理鋪敘,揭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歷史根源。並通過展示當代我國為追求男女平等所做的努力,為當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構下的男女兩性平權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 關鍵詞:女權 兩性地位 歷史背景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關於男女兩性的地位認知時有變化。
  • 遙遠的平等 | 2019年性別新聞盤點
    記者 | 羅廣彥編輯 | 黃月「我們在有生之年都不會看到性別平等的一天,我們的下一代也不太可能見到。」這部分源於社會中根深蒂固對「完整」家庭的追求,只要一家人齊齊整整,辱罵、控制和家暴只是「小事」,離婚被視為「不成熟」「任性」或者「巨嬰」行為。今年12月16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中依然存在「離婚冷靜期」,便是這種觀念的產物。
  • 雲南省婦聯調查顯示:婦女就業性別歧視依然存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不給女性筆試或面試機會、限制或推遲生育為錄用條件、招聘時不考慮已婚未育或有二孩生育意願的婦女……在5月9日至11日召開的政協雲南省第十二屆第三次會議上,雲南省婦女聯合會向大會提交提案,呼籲重視婦女平等就業問題,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制止婦女就業性別歧視行為
  • 「性別平等」還是「矯枉過正」?英國民眾被「政治正確」搞得不耐煩...
    在大家的印象裡,英國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國家,支持LGBT人群,強調性別平等,並為此做出了許多努力。他們認為這樣會給公眾傳遞錯誤信息,加劇民眾的「刻板性別印象」認識。這項舉措就是 為了改變人們對性別的偏見,強調男女平等 ,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 匯聚學術力量,促進性別平等:2020年江蘇婦女/性別學術月活動精彩...
    活動中一批省級性別平等示範基地和首家省級「一帶一路」性別發展研究基地積極響應、同頻共振、上下聯動、同步推進,邀請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專長進行宣講,充分體現了婦女/性別研究的跨學科的顯著特徵,創造了學術研究工作的熱烈氛圍。
  • 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胡錦濤主席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國將堅持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不斷促進性別平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國際婦女節100周年紀念日前夕表示,我國將採取更多措施促進性別平等。文中的gender equality就是指「性別平等」。